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從變法前後宋朝的改變以及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來看,王安石變法整體上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王安石變法並非是突然出現的偶然現象,也不是一件個人事件,而是北宋的社會矛盾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要求政權將原來的政治體制進行變革,而隨著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社會的上層建築已經成為了阻礙社會生產力的因素。農民起義甚至有廣泛開展的趨勢。很多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苗頭。在王安石之前,就有了慶曆新政,但改革措施集中於吏治,沒有觸及主要矛盾就被頑固守舊派透過政治運動推翻停止。王安石變法前的宋朝,政治形勢複雜,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進一步發展,竭力縮小官僚機構和官員的權力,不斷擴大皇帝的權力,分權和制衡的方法,使得官僚機構冗雜、低效。“強幹弱枝”的原則,使得軍隊數量大增,但軍事戰鬥力嚴重下降。軍事的失利,又會使得百姓身上的負擔不斷增加。這樣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使得宋朝國力“積弱”,百姓“積貧”。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不待少數民族滅宋,農民起義就是大規模爆發,存在著深深的統治危機。

    宋神宗

    王安石不是出身什麼“名門望族”,父親只是一個地方小官。但早年他父親任上百姓的貧苦生活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後來他在地方為官多年,更是直接、深入地瞭解百姓疾苦。他豐富的政治經驗,使他的改革措施與人民的切實生活聯絡更加緊密。他崇尚孟子的“仁政”,希望國家能夠減輕對百姓的剝削,以保證封建主長遠的利益。王安石變法的推行,得益於一個契機——支援變法的皇帝的出現。1063年宋英宗繼位,他積極地請教大臣,如何改變宋朝的積弊。但不久病逝,宋神宗繼位。神宗也是一個頗有抱負的皇帝。當他發現朝中的元老大臣都不願意變法,更傾向於頑固守舊,堅守社會上層階級的利益時,神宗把目光轉向了積極變法的地主士大夫。性情耿介、政治經營豐富、名聲在外的王安石就進入了他的眼中。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翌年任宰相,開始變法。

    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對財政、經濟、軍事和官僚機構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首先,對官僚機構進行調整,為變法培養人才。改變科舉取士的內容,傾向於解讀經義,而非背誦。對以往閒置的機構,使其擔任應當的職務。如之前的司農寺,成為了變法時推行免役法和保甲法的重要機構。這樣,變相讓官僚機構中的“冗官”有所減少。另外,他還改變了以往“按資升遷”的做法,改為按政績和能力。其次,朝廷還撤銷了若干州縣建制。這樣整頓了這些地區的徭役,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然後,針對軍隊的弊端,實行了整頓軍營、保甲法和保馬法。軍營空額,老弱殘兵的存在是軍費支出的一大浪費,王安石變法,裁撤空營,讓老弱殘兵合理退制,是有利於提高軍隊戰鬥力和減少國家財政支出的。

    另外,為了提高軍隊戰鬥力,縮小更戍法的範圍,實施將兵法。還設定了軍器監,改善軍器的製造。保馬法的實施,也為軍隊提高了裝備和馬匹的質量,並減少了國家以往在這部分支出、浪費。再次,王安石從軍事出發,與農事聯絡起來。直言募兵之害,恢復保甲法,這樣使地方治安得到保證,也增強了民兵等地方軍事實力。最後,王安石的變法調整了封建國家、地主與農民的關係。他看到了高利貸是很多“下戶”農民破產的重要原因,頒佈青苗法,打壓大商人力量,再結合市易法,利用國家力量調節經濟市場,減輕農民的負擔。而針對農民之大苦——差役制度,推行了免役法,即以錢代役。這樣既不耽誤農事,減輕農民的負擔,又減輕了人身依附關係,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的推行,更是鼓勵農業生產。

    綜上,王安石變法是有利於改變宋朝積弊,肅清吏治,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軍隊戰鬥力,促進經濟發展的改革運動。雖然改革措施的推行程度不一,在推行的過程中各地執行的力度、手法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甚至後期因為頑固守舊派的阻撓和變法派內部的分裂,變法失敗。但就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和產生的影響來說,打給宋王朝打了一劑“強心劑”,使得宋朝繼續往前發展。

  • 2 # arrowroothover

    由於意識形態的關係,我們一直把原本是中性詞的改革看做褒義詞,所以想當然的認為凡是改革都是進步的。於是,王安石已經被定性幾百年的改革被洗白成進步,而改革失敗的原因被歸結於下面辦事的官吏太壞。要分析王安石的改革,首先要分析為啥有王安石的改革。我們知道整個宋朝都執行揚文抑武的政策,軍隊戰鬥力非常贏若。尤其是在仁宗朝,對西夏的軍事行動多數遭到失敗。作為皇帝,自然而然想到如何加強軍隊戰鬥力。其實,根本問題北宋的軍事制度有缺陷,但是沒有人提出改革軍事制度,畢竟犯了歷代皇帝的大忌。這時候,王安石站出來說富國強兵,意思就是國家有錢了軍隊自然戰鬥力強。於是改革的目的就是如何為國家其實就是朝廷搜刮更多的錢財,當然直接徵稅那是不行的,王安石的做法就是朝廷全面插手經濟活動,也就是說原來的私人經營都改成官府經營。當然如果每個官員都清廉無比同時能幹無比,王安石的改革一定能成功。但是實際情況就是大部分官員不但貪婪而且毫無經濟能力。原本荒謬的改革,因為觸犯了幾乎所有階級的利益,只能投靠皇帝,也就造成了神宗之後所有的皇帝都支援新黨,因為新黨既聽話有能撈錢,而大部分新黨都是奸猾之輩,而舊黨一般主張抑制皇權很難討皇帝喜歡。最終的結果就是北宋末年皇權越來越大,出了徽宗這個頭號大昏君而缺乏有效的約束。王安石改革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在意識形態上推行一道德,凡是反對聲音一概打壓。最終結果就北宋的滅亡。

  • 3 # sfls12

    王安石在地方執政時,實行了改革,獲得了一定的成功,所以他用地方改革變法的經驗推廣全國,可是全國各地情況不同,豈能一爾蓋之。當時的朝政制度確實需要改,從皇帝到王安石甚至司馬光都這麼認為。可是怎麼改那些需要改,就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王安石的改革變法對一些好的傳統造成了破壞,只要是支援變法的官員就一概重用,這些人中很多是投機分子。改革成績成為了考核官員的唯一標準,各種弄虛作假強行攤派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這也是司馬光堅決反對的,兩人後來的鬥爭幾乎就是黨掙了,為了反對而反對,對方堅持的就是我反對的,對方加以重用的就是我全力打擊的。改革變法中一些好的舉措被司馬光終止了,一些好的政治傳統被王安石破壞了。總體來講這場變法並沒有達成富國強兵的根本目的,反而加重了朝廷的內耗,應該算是失敗了。

  • 4 # 法治先鋒

    中國古代變法,大都以失敗告終。包括比較有名的商鞅變法,雖然變法成效大獲成功,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實力基礎,但變法者商鞅本人卻遭車裂。這就是變法者值得尊敬的地方,明知體制已到奔潰邊緣,卻不用傷筋動骨的造反,而是冒著個人危險推行體制內法律和政策變革。王安石變法也是如此。

    首先,王安石變法最終是失敗的。失敗體現為三個層面,一是政策中途流產,二是效果適得其反,三是王安石自己也是黯然下臺。

    其次,王安石變法並不是王安石個人心血來潮。當時,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十分激化,利益衝突頻繁,不變革就要發生造反或外來入侵。作為先知先覺者,王安石擔當那份使命,值得尊敬。

    最後,很難說利弊。不過是千秋功過,任人評說罷了。

  • 5 # 肥嘟嘟的小不理

    近似的問題我回答過,既然這個有所不同,那麼我再回答一次。從總體上看,我以為弊大於利。就學術傾向上,王安石推崇孟子,司馬光攻擊孟子,我同於王安石。但對於王安石的改革,我雖欣賞,卻絕不可能贊同。如果公平一點來看,司馬光跟王安石這倆前賢性格上真是相愛相殺,兩個人都是非常固執而不肯變通的人物。

    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

    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推崇堯、舜、禹、湯、周,尤其是王安石,他本人瞧不起魏徵和諸葛亮,為的就是要效法上古聖王君臣。明儒王夫之對此有些看不慣,發過牢騷,也比較嚴謹的指出了王安石變法的問題所在。

    可能我們教材上給司馬光定了性——保守派、大地主與大官僚的保護者,而王安石才是慶曆新政的繼承人,但實際上,司馬光和王安石最初都是慶曆新政的繼承者,尤其是司馬光,他本人是反對大地主、大官僚的。在王安石時代,司馬光可能只算個改良主義者而非改革家,但卻絕非一個保守派,因為在他極力批評的人物裡面,主要就是士大夫官員和皇親國戚等人,而他的思想和慶曆新政基本一致。

    這條道路上有多少人?王安石,歐陽修,二程等等,他們最初都是改良主義者,也都支援慶曆新政的延續。問題出在青苗法等法令上面,這些政策是改革家們四分五裂的根本原因所在。後來程頤做過檢討,說如果當初大家不要那麼反對王安石,那麼王安石過段日子自己就平復下來了,也不至於弄得像後來那般激進。司馬光的性格在這一點上跟王安石真是一模一樣,所以前期王安石的激烈手段,後來在司馬光身上又上演了一遍。

    司馬光和王安石的相愛相殺

    司馬光的時政批評主要有三點(談到這個問題的人很多):

    一:冗官太多。

    司馬光時期的官員是宋初十倍之多,這也是王安石早期的態度,兩人都上接慶曆新政——改革的重點在於吏治,理財其次。但後來王安石放棄了這個看法,他覺得吏治先不用管了,以致於範純仁也批評王安石偏離了其父范仲淹的慶曆新政。精簡機構,多麼痛苦的領悟,也是歷朝歷代,即使是現代國家也難以避免的困境。

    二,士大夫、皇親國戚們太能鋪張浪費。

    在這一點上,我是很支援司馬光的。但王安石卻以為士大夫們浪費點沒什麼,反正國家有錢,這裡王安石怕是忘了孔子說過民富則國富,這麼多冗官和皇親國戚們大把浪費著北宋的財富,你讓老百姓們情何以堪?北宋的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說兩宋稅多恐怕沒人會反對,也真是富了上面苦了下層。所以,司馬光必然會反對王安石。

    三,徭役。

    王安石的法令是交錢來免除徭役,當時最嚴重的就是里正衙前,韓琦說過,這是非常要人命的徭役制度。司馬光自己在農村見農民不敢增加田產、置辦農具、增加牲畜,就問原因,其實就是這個里正衙前,只要稍微富裕一點,就會被鄉鄰弄過去舉薦為里正衙前,這個徭役可怕到什麼程度?寧肯放棄田產財富,大家也要極力避免。司馬光的辦法和王安石比較相似,只不過司馬光的態度是還富於民,富民而後國富,希望考察官吏,保持市場良好穩定,商賈流通就行,反對大量徵稅,並認為服役應該多補錢給服役人。

    這裡需要留意一點,司馬光區分了鄉戶衙前(鄉村)和長名衙前(專業人士),指出前者因為缺乏專業知識不懂經營,所以基本都是賠錢破產,後者則業務精熟,大多致富。

    王安石的問題所在

    一,青苗法:

    北宋曾經就出現過類似的問題,物價上漲,民間無力償還,以致於家庭支離破碎,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已。可能古代離得太遠,那我們就拿最近幾年上過新聞的農村信用社的農村創業無息貸款來看,問題可謂觸目驚心,借了錢沒創業(有承包土地)的比比皆是(有些人只是假意貸款卻不創業,還有些只貸改富戶),這還是無息的,要是有利息那怎麼辦?而青苗法就是有利息的貸款。司馬光最擔心的,就是原本管家不作為債主貪官汙吏們還能上下其手,現在官府成了債主,老百姓豈不更慘?他這個擔心還真應驗了,王安石晚年也重新感嘆起吏治腐敗問題了——法令頒佈後貪官汙吏大肆盤剝,本想惠民卻成了害民。尤其是物價上漲問題,王安石沒考慮過,後來朱熹想要改革南宋(朱熹治理過兩次大洪水,親自參與過賑災,籌備過糧食和錢物),就指出了王安石這一點不足。可以說,王安石確實如自己所言,財政經濟上沒什麼學問。相對來說,司馬光的糶糴法更好一些,而且這也是從先秦李悝開始就實行了很久的法令。

    二,保甲法。

    類似連坐,跟我們現在的擔保人挺像,我去過幾個省,每個地方都有擔保人自殺的事件發生。所謂的保甲,就是貸款還不上了,讓鄰居們還——跟擔保人制度像不像?除了擔保人主要成為鄰居,還債這一點還真如出一轍。

    三,免役法。

    司馬光認為役法本來是對上等富戶使用的,交錢免役卻導致下等、單丁、女戶、品官、僧道這些原本免徭役的人也需要交錢才行,結果是富戶逐漸因為交錢而財富流失,那些窮人也因為交錢而更貧窮——服役本身能得到財政上的補貼金,但這下大家知道能交錢,便想盡辦法逃避。

    四,保馬法。

    不用太遠,看大鍊鋼鐵就知道了,我們現在為什麼提出供給側改革呢?就是要注重質量而非速度。保馬法就跟司馬光所說的鄉戶衙前一樣,沒有經驗一臉懵逼的人來養馬?不懂的人你連養雞場都辦不好,怎麼養馬?沒有場地,不知道馬生病了該怎麼醫治,沒有錢,但就是憑著高價的誘惑,大家就一窩蜂都開始了,最後就是有馬,但馬上不了戰場,只有官方的馬合格——那這民間這麼多馬有個鳥用?上了戰場難道還得人馱著馬?

    司馬光和王安石的不足

    朱熹評價過司馬光——他便專把樸者為德,殊不知聰明、果敢、正直、中和,亦是才,亦是德。這可能跟朱熹推崇王安石變法有關,但朱熹看得是很準的,司馬光提倡節儉,提倡樸實,卻把其他要素都忘記了,並且,他的改良未能成功,和王安石一樣,都沒能觸動既得利益者階層。而王安石,就他對士大夫階層和皇室財富浪費的看法而言,他反而是受到既得利益階層喜愛的。

    在我看來,王安石真正錯誤的地方有二:

    一,藉助皇帝之手打擊異己,兩宋自王安石開始,皇權開始集中,宋神宗後來捨棄王安石完全可以預料。皇權一大,若再遇上蠢蛋,那真是災難。宋後來出了好幾個蠢皇帝,如果不是兩宋人才濟濟,早就被這幾個傻子弄沒了。

    二,苛捐雜稅更多,物價上漲達到了極限,這全都是從宋神宗時代變法後出現的。國家極度富裕,士大夫階層和皇室吃穿用度依舊奢侈浪費,但民間卻貧苦不堪,長此以往,必然造成後來的積貧積弱。因為國家的財富畢竟來源於民間,你一下子透過稅收搜刮把民間財富弄到青黃不接,後續動力跟不上,自然只能逐漸貧困,物價繼續飛漲了。

  • 6 # 小章魚的春天

    後人在對待王安石當時推行的變法上褒貶不一,在明清時期,當時,所有史學家對王安石都持負面看法,王安石最大的政敵司馬光,就是《資治通鑑》的作者,他在歷史上的貢獻無可厚非,但他對經濟是一竅不通,而他對王安石的記載完全以負面為主。直至建國以後,華人對王安石的讚揚之聲逐漸多了起來,都以褒揚王安石變法對宋朝的正面效應。

    王安石最初的變法原因就是,基於宋朝的政治經濟體制,導致神宗時期,冗官冗兵問題過於嚴重,從而使國家財政出現問題,而其官制和兵制問題涉及到宋朝的立國之本,誰也沒有信心和膽量對這個曾經能結束唐未五代動亂之本的祖宗之法動手,但是,為了充盈國庫,就要透過相應的政策手段,在不動搖國本的同時,取得同樣的效果,王安石的變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樣的背景也註定了王安石的變法也就是以一場經濟為主,涉及政治,軍事的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是,青苗法,均輸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這些法規都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都是標準的經濟法,其中的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實際上是讓朝庭進入世場,透過一系列的經濟干預政策,加快貨物的流通速度,從而增加社會財富,在一千多年前的社會,王安石的這一思想無疑是超前的,其中涉及的經濟學知識遠超同時期的所有人,但是,他的改革阻力極大,王安石一生都能知難而上,堅決貫徹自己的信念,但有些時候,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美好的願望卻在現實中無法得到貫徹,為了貫徹自己的理想,王安石只能加大政府的權利,以強制的手段推廣,而強制推廣就註定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絕對主導,從而讓一場經濟改革變成了官員的政績考核,而官員要獲得好的考核成績,只有進一步加大政府強制力來扭曲市場,從而使最初的理想徹底變形,這是在當時社會狀態下無法逾越的惡性迴圈。

    王安石推行的變法主要就是富國,強兵,雖然推行的變法時間不長,但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農業水利得到了大力發展,人民實實在在得到了好處,抑制了豪強縉紳,高利貸者和富商大賈,荒地的開墾和方田的丈量提高了政府的稅收收入,使國庫充盈,冗兵冗員的栽減,不但減少政府的開支,也使軍隊戰鬥力有所提高,國防得到了改善,使神宗,哲宗二朝得到短暫的安定局面。

    但是,自古以來變格都是很不容易的,只要有人敢創新,就會觸犯舊有守舊勢力的利益,他們就會利用各種手段來阻撓新事物的產生,而在王安石的變法中,朝臣們認為新法違背祖制,新法更是損害了富豪縉紳們的利益,故激烈反對,新法的推行,並未收到實際的成效,自宋初以來,各級官員冗濫無能,基層吏胥貪贓枉法,故欲富國強兵非先澄清吏治不可,而王安石的變法只注重經濟,忽略了行政的改革,以千蒼百孔之各級行政機構來負責推行重大變革,自不可能,在內政極需變革的情況下,王安石又輕起兵端,對西夏用兵,結果作戰失利,既損國威,又耗國力,加之久旱成災,饑民流離失所,守舊派就以天怒人怨為藉口,大肆攻擊新政,使支援變法的神宗皇帝大為動援,而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援,王安石的變法很快就在與保守派的鬥爭中敗下陣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說謊的孩子是好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