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滿自溢

    有的做學問的人,有的有知識的人他們把禮儀啥的敬畏啥的統統認為是小節,更別說明辨是非了。他們都專心鑽研學問,對於窗外事充耳不聞。這很正常。

  • 2 # 資料完善度低

    那僅是你吧,或一部分人確實是這樣。

    再說,有了知識不一定就有“敬畏”丶“禮儀”和“辯別是非的能力”。

    因為,文化有舊傳統文化丶有新創文化丶有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等。

    知識,有“神學”知識;“玄學”知識和“科學知識”等,不知道你學習和接受的是那家的“知識”。你接受那家知識則決定你的“思維方式”丶“禮儀”丶“敬畏心”和“辯別是非”及行動能力。

    有的人什麼都學習丶瞭解,但接受只一家。有的人什麼都學習,什麼都接受利用,這就是“實用主義”。那家的知識適合那種場合,就用哪家。這類人極聰明,多為“政治活動家”丶“政客”丶“心裡治療專家”和“商家丶商人”等。比如“商人”,他們處理具體商務活動是“唯物主義”的,他們的“思維方式”是“辨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但他們的“精神世界”卻是“唯心主義”的,他們也拜神丶敬神,進廟燒香丶許願“萬事如意丶一帆風順”丶信“風水”丶“玄學”,尊重敬畏“上帝”等等。這類人,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強,對是非的判斷力是極高的,自制力丶忍耐力極高,偽裝和善變化的能力都高於常人。

    學習多種知識,但只接受一種“知識”的,往往是“科學家”或某專業領域的“專家”或“專業人士”,他們是非判斷力也極強,但比較“機械”丶教條丶刻板丶少“人情味”。但他們有“敬畏心”丶“懂禮數”,“敬畏心”表現為對自然丶對他人的“敬重”丶“尊重”,而不是“輕視”丶“輕薄”或“糊里糊塗”。

    別的俺就不多說了,網友自已去感悟。

  • 3 # 城南以北無

    社會在進步,敬畏和禮儀是從小環境中自我觀察獲得的,比如當你看到父輩給爺輩拜年,你就從中學會到了要給父輩拜年。自身知識豐富了所以自己有判斷能力了,有判斷能力不代表能辨別是非能力,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4 #

    答:知識是一個人通過後天學習所得,可以是一門專業,也可以是多門學課組合而成,是為了適應不斷髮展變化的生存環境,國家意識形態因時而所作出的主張,具有時代性,客觀性和前瞻性。

    而敬畏、禮儀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來自道德修養和風俗習慣,更多的是來自於家教,具有傳統性和保守性,也就是它是家庭倫理和在社會上為人處世的需要,在現實生存法則中不起多大作用。

    所以說,隨著社會節奏的日益加快,人們側重於專業知識學習,來增強自己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和提高自身在行業或市場的競爭能力為首要,從而忽視了思想道德修養。從而使傳統習俗中有利於平衡人際交往的精華性的東西被功利心所取代。也因此,個性化的養成導致以個人的得失作為辨別是非的標準,這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重要因素。

  • 5 # 段食行者當智

    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知識不是智慧,最多算得上是小聰明,恰恰是智慧的反義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以為是懂得多,就會認為別人不如自己,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處處爭強好勝,很怕誰不知道他的學識,七個不服八個不憤,無形中就成就了貢高我慢之心,我慢心生起就是敬畏心下降的開始,我慢心越高,敬畏心越少,沒有了敬畏心還會有什麼禮儀!老子說;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禮……不在道上,又沒德行,自然不懂禮儀,大部分人學的都是能讓自己所謂強大的東西,要不然拿什麼驕傲?驕傲自滿就是愚痴的表現,何以能明辨是非!真正會學習的人,懂得越多越能認清自己,一個真正能夠認識自己的人,自然會對萬事萬物和萬法萬相生起敬畏之心,這樣的人怎麼會不懂得明辨是非善惡美醜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繞口令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