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33年,德國透過發展軍備走上一條強軍興國的道路。儘管在歐洲率先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但要發展軍備、準備戰爭,必然受《凡爾賽和約》和國際聯盟的限制。為了不過於的刺激其他國家,德國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效果不錯。

    一是,宣佈退出英、法、美、意、德五大國召開的裁軍會議,不久又退出了國際聯盟。儘管各大國極力挽留,但德國執意退出。這是對英、法等國的第一次小試探,結果出其的順利,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制裁,而且還紛紛討好德國。

    隨著國聯代管15年的薩爾區到期,經過全民公投再次回到了德國。這是一戰後收回的第一塊領土,日耳曼民族情緒十分高漲,戈林更是在公開場合表示德國將發展空軍。這可是《和約》中明文限制的軍種,但英、法兩國依然沒有什麼反應。

    二是,德國頒佈《普通義務兵役法》和《國家防禦法》,不僅開始明目張膽的擴軍,而且將國防軍升格為,包括海、陸、空三軍在內的“德國武裝部隊”。這是對《凡爾賽和約》的嚴重破壞,立刻引起英、法等國和國家聯盟的極大反響。

    紛紛要求對其進行制裁,但最終是“雷聲大,雨點小”。更可氣的是,英國與德國單方面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也就是說,先前德國毀約還只是單方面的行為,現如今英國助紂為虐,以條約形式認可其違法行為,不能不說是極大的諷刺。

    不出所料的是,膽子越來越大的德國,居然派3萬部隊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對英、法等國的公然挑釁,按照《合約》的規定,法國是可以用武力進行阻止,更何況,在其周邊還駐有13萬人的法軍部隊,完全有能力制止。

    不過和先前的試探一樣,英、法等國唯一的反應僅僅只是提出抗議。這一行動,不但公然撕毀了《凡爾賽和約》,而且是德國武裝力量,對外進行的第一次“侵略”。訊息傳回國內,德國上下舉國歡慶,民族自尊心再次獲得張揚。

    同時,德國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將目標投向了奧地利。

    短短兩年,德國發展軍備、退出國聯、撕毀《凡爾賽和約》,以及進佔萊茵非軍事區,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成就”,徹底將日耳曼人的民族情緒煽到極點,再加上生活的好轉,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可以用“爆棚”來形容。

    他們迫切希望看到德意志民族的再次統一,奧地利就是首選目標。作為德意志民族佔到90%以上的國家,昔日的奧匈帝國在戰後,被分割成只有8.4萬平方公里的小國,飽受大國欺辱,奧地利民眾的歸屬感越來越重,更加趨向與德國合併。

    令人意外的是,對奧地利的吞併,法國居然表示贊同。也就是說,法國對自己一手建立的凡爾賽體系也失去了信心,並且“討好”似地巴結德國。殊不知,記仇的德華人不會輕易放過法國,在他們看來,在哪裡丟的面子,就在那裡找回來。

    特別是英國,自張伯倫擔任首相後,原先對德國的縱容還有“扶德抑法”的意圖,現在就是徹徹底底的“綏靖政策”。而自感不敵的法國,隨著在歐洲的地位降低,越來越依賴於英國的聯盟,甚至是言聽計從,更是“綏靖政策”的堅定支持者。

    但是,唯一對德國吞併奧地利進行嚴厲譴責的是蘇聯,因為德國勢力明顯東移,讓蘇聯感到強烈的不安,並建議英、法兩國對其採取積極行動,共同抵制德國的侵略行為,卻被“幸災樂禍”式的拒絕了。這就是“禍水東引”的開端。

    因為他們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是德國的下一個目標,也將更加威脅到蘇聯的安全,一旦蘇、德兩國開戰,不僅可以“坐山觀虎鬥”,而且還能得到自保。按理說,英、法兩國的打算還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但他們少算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仇恨。

    說起仇恨,對蘇聯只是意識形態上矛盾,但對英、法兩國那可是國破家亡的敵視,其中的屈辱更是德國民族情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從戰後法國投降,簽署協議的地方依然是一戰時法國車廂,就足以看出他們對英、法兩國的仇恨。

    不管怎麼說,德國走向戰爭是必然的結果,卻離不開英、法等國的退讓、從容,甚至是唆使。有意思的是,美國真正走向復興也是在二戰爆發後,也就是說美國和德國都是因戰爭而崛起。不一樣的是,德國挑起了戰爭,卻成就了美國的輝煌。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博人傳》裡,鳴人被封印,佐助逃跑的新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