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東居人1

    所見之物比喻與詩人心中所思的暗合,故擬似態之象詩語情感情緒!比如落泊的人遇見天空陰沉雲壓.此為意象所共心。

  • 2 # 羅誌博

    (一)誇張,李白(望廬山瀑布),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二),擬人,賀知章(詠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三),比喻,李白(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應用誇張,擬人,比喻的寫法,可以使詩歌,氣勢磅礴,妙趣橫生,讓人非讀下去不可。

  • 3 # 逸玉虎詩詞書法

    古人寫詩往往在寫景寫物時為了能夠更形象地表現事物,常常會作一些比喻,或者為了直抒胸臆,展現詩人的意象,會對詩句加以修辭手法,使文章內容更加生動,達到昇華的門目的。 我喜歡的詩詞中運用的意象有:擬人手法,比喻手法,誇張手法等。

    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其中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墮九天。就運用了比喻,誇張兩種修辭手法,收到了更好意象效果!

    再比如:運用擬人修辭的有:賀知章的詠柳中那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又比如:李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誇張的千尺潭水,比喻詩人與朋友的深厚感情。

  • 4 # 含山唐

    詩詞的意象應該是具體的事物。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常用比賦興來抒發詩人的內心感受。古詩詞一般都是借景抒情敘事抒情的經典。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後兩句是千古傳送的名句。一個“綠”字寫出了江南的春天是那樣的盎然。這意象既有靜態之美,江南的美是一幅嫵媚的畫,又有動態之美,閱讀感受到春風徐徐,滿眼的綠色隨風舞動。在這意象所呈現的意境中,詩人心中那種舒暢、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你想,王安石這是第二次進京拜相,自己的改革創新之路似乎又有了希望,儘管改革困難重重。

    在王安石的變法遭受保守派打擊之時,王安石受命進京,改革變法的春風似乎吹到了美麗的江南。

  • 5 # 雪之戀145708002

    試問人間斷腸句,哪個不是由心發!

    我覺得詩詞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是連在一起的,情感是墨,意象是筆,筆隨心動。

    一般詩詞裡都會用誇張、比喻、擬人的手法,相對來說我比較喜歡擬人。 

    像李清照的三瘦: 

      《鳳凰臺上憶吹簫》“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如夢令》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就像繪畫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偏愛的顏色,而李清照獨偏愛“瘦”字。也許這個“瘦”字更能表達出作者當時的內心感受吧!

    我想,李居士在寫這幾首詞的時候,肯定也費了不少心思,這個字肯定總是第一個從才女的心裡蹦出來。

    “知否,知否……”也許是自己在和自己較勁吧!哈哈!

  • 6 # 林中鳥77704190

    意象之美

    自然之美,美在萬物,萬物之美,美在靈動!

    詩人藉助靈動的景物,賦予自己的情感,這便有了意象之美!

    因此說,景物本身不能稱之為“意象”,只有賦予景物以情感,並把它寫進詩中的方可稱之為“意象”

    “柳絮”“桃花”是春天的景物,不能稱為“意象”,而在杜甫的“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詩句中,便賦予了作者鮮明的情感,便成為了“意象”!再如歲寒三友“松竹梅”,得到很多詩人的喜歡,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杜甫的《苦竹》陳毅的《青松》

    中都賦予了詩人鮮明的情感!這些意象留在了詩人的作品中,也留在了讀者的內心裡!

  • 7 # 南昌小騷年

    詩詞當中運用的意像其實很多,天地山水花鳥蟲魚無一不可。簡直“亂花漸欲迷人眼”,多情的人怕是選擇困難症都要犯了。 而我最喜歡的是借物言格,比如李清照在鷓鴣天中所寫的“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借桂花寓意清高自愛的品格,我哪裡需要五彩繽紛炫人奪目的顏色來取悅世人?我既沒有“洛陽地脈花最重,牡丹尤為天下奇”的雍容華貴,也沒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毅不拔,還沒有“梅需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寒冷孤傲。但那又怎樣?我就是我,仲秋時盛放,既耐高溫也抗嚴寒,既為觀賞亦可實用。孩童時只要聞見那桂花香氣,總會念叨著讓母親做一盤香氣撲鼻的桂花年糕,那一口咬下去,桂花汁溢的滿嘴都是,領子上,袖子上皆是桂花的恩賜。它好像媽媽呀,真的好像!試問又有誰沒吃過呢?隔壁小孩都饞哭了,但是我就不給,氣不氣嗎?那是我媽媽做的,就全是我的,誰也別搶!哎,李清照真是一位奇女子,雖然不知道她有沒有看過現在的國花牡丹,但是試想一下,總覺得她心中的選擇亦不會變。貓還抓老鼠呢,也沒見它排進十二生肖啊?哈哈!將思緒收收,其實現在的年輕人亦可學習桂花的品格,不少人羨慕富二代,星二代,又或者追求絕美的容顏,火力全開的氣場智力超群的博士學者等等,這些都沒有錯,但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是什麼?有多少人在深夜裡靜靜思量過一番?我從未羨慕過牡丹,即便它是“國花”。我從未羨慕過青竹,即便它是“君子”。我亦從未羨慕過寒梅,即便它是古往今來所以讀書人的傲骨!我就是桂花,真好了。

  • 8 # 負面情緒一

    用古人詩句來說明意象參與詩詞構建的作用,己經太多前輩大能說過,我還是藏拙,就不多說了。下面用我自己的一首陋詞與廣大同好交流一下,算是拋磚引玉吧。

    《望海潮》

    桂林東郊二十餘里即堯山,每春回時節,杜鵑花開萬山紅遍,遊人至此,皆愛花之嬌美,紛紛攀折而返。經年如此,竟將杜鵑採摘一空,使桂林老十景之"堯山錦繡"不復得見矣。餘幼時嘗為此惡行,今思之,悔哉,憾甚!

    春山描翠,春山流錦,春山處處啼鶯。蜂繞鬢雲,蝶翻袖雪,眉彎笑靨盈盈。風雅採花青,為返誇社裡,年少多情。但惜嬌紅,算來憔悴倚窗欞。

    徘徊月過銀屏,正幽單北苑,寂寞西廳。蘭緒未成,香愁漸結,胭脂淚自飄零。相黯墮無聲,點案前殘萼,紅亂星星。無奈風流,一枝春瘦小梅瓶。

    注:蝶出律,奈難改

    嗯,學歷不高,我寫作時只能使用初中前教學的技法。就是先確立中心思想,再分段落大意。我先得句"一枝春瘦小梅瓶",圍繞這個警句樹立中心思想。然後再確立下闕的"傷春""惜春"的主題。那麼寫上闕時就還是用初中作文的技法"對比"。用上段春意盎然,遊人如織的意象來襯托下段花被採摘後"幽單寂寞"的心情,以達到描述對時人破壞自然環境後後悔的心情。接下來就水磨功夫了,不斷地修改打磨字,詞,句。使它們契合格律並達到我想營造的情景意象。這裡想提醒各位同好一下,在詞起首三句式同一位置我都使用了相同的"春山",這本是詩詞寫作大忌,但用在這裡,卻達到了加強上闕對"春意濃濃"這個意象的描繪。算是無心之得吧!透過本詞上下闕"春鬧"和"花寂"兩個意象的描繪,準確表達了我原來的中心思想"一枝春瘦小梅瓶"。這應該算是一首合格的詞作吧?望同好們斧正回覆哦,謝謝……

  • 9 # 山水聽琴音

    詩詞本身就是詩人在生活中風景遊歷或者生活經歷的情感外化表達,這種情感表達一般都是透過所見風景和身邊的事情來說明和表達,然而,山水名勝,周圍景物,終是靜物,靜則無勢,無勢而不能動人,因此要讓它動起來去搖盪人的情懷。那麼就需要將這些靜物透過各種修辭手法,賦予其人的情感,靜物就變成人情感的一部分了。內心的各種情感就外化出來了。比如我寫了一首詩,借一條河流之水的靜物表達人生的經歷以及對待人生起伏的態度,詩如下:

    河水東流長,湖海歷滄桑。

    深淺自無意,任由溫與涼。

  • 10 # 使用者6688834331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它是分析詩歌散文時的用語,指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馬致遠的《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悽清,傷感,蒼涼的意境,意象是具體事物的,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和感情的結合,情寄託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託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於景、以景託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託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塗料施工而言,對基層有哪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