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天哲

    我覺得是反慣性、通透、入古融合這三大問題!

    我們臨帖學習,目的自然很簡單,向帖學習!臨得時間久了,也有些像了……可是,一旦有些日子不臨,在創作時,特別是現實場景書寫,往往表現出來的風格與臨的帖關聯很小很小!我認習這就慣性決定的,這種慣性使得我們常常苦惱不已……

    通透性!學習了些日子,我們便從不懂到懂一些!但是懂一些很多時候真的沒有不懂的好!偏見比無知更可怕。因為這樣極容易自以為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是運用消化,因為不通透便極易誤人誤己。這個時候,高手往往善於運用的同時善於清空!

    入古融合這個問題不是某個人,而是整個書法界的!不入古,書法的高度上不去,完全像古人了沒有了自我,難免成為書匠,所以融合又成為大問題……

  • 2 # 如石書藝

    書法研究包括什麼?應該包括書法理論和實踐吧。

    首先,對傳統書法在傳承方面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強大的功利思潮影響下,要沉下心來研究經典書法非常困難;

    其二、書法鑑賞的標準問題很難。書法脫離了實用性,凸顯了藝術性,藝術的靈魂是獨立性,每個人所彰顯的書法面貌不同,所蘊含的書法精神各異,如何評判書法的好壞、優劣很難。

    其三、書法的教育很難。書法藝術的普及性皆因人而異,而書法熱背後存在著許多不利教育的因素,如書法的急功近利,盲目跟風,隨波逐流和迷信名人書家和崇拜書法權威人士等,都不利於書法教育的健康發展,也是書法教育面臨的最大難題。

  • 3 # 老左422

    這個問題有點奇葩。三個?啥意思啊。我的看法,首先是打消神秘感。華人用毛筆寫字有兩千年了,人人得以寫之。不是高不可攀。照前人高手的字樣(碑帖)學,就行了。哪兒有那麼多研究呢?古代人寫了一輩子的大家,有感而發,說了幾句話,兩千年來,精闢的論述,加起來也沒多少。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之類的。有關書法研究的專著,有《過庭書譜》,包世臣《藝舟雙楫》,康南海《廣藝舟雙楫》等。可讀,也不必太在意。書法本是文人餘事。就是學習寫字之餘,有性趣了,看能不能寫得更帥,出點新,學學古人的篆隸草書,更多的是欣賞古人名家的法書,優秀的作品。所以,第一是會不會欣賞,是眼力高低。不急著寫,多看古代人的字,看多了,眼光自然提高。俗字,醜字,難入法眼了。“眼高手低”是規律,是正常的。你眼力八分,能寫到六七分就不簡單了。如果眼力就三分,你說能寫出五分的字嗎?第二個,就是要多問,討論,請教。不恥下問,說著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啊。大多數人,不敢問,不好意思問,也沒有人交流,那就談不上研究書法了。更有人,覺得自己的字拿不出手,或者是不夠好,就不敢討論書藝了。這很可笑。那普通人怎麼議論歌唱家?怎麼評論電影,電視劇的好壞呢?不能說“你來來?”這是錯誤的。討論研究,誰都有發言權。我們是觀眾嘛。我雖不能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書可。(蘇東坡)這才是研究書法的正確態度。第三個,藝術不是競技體育,十秒還是九秒?藝術沒有絕對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蘿蔔白菜。這才對嘛。現代人的,比較差的字,一般不討論了。不入流,說它幹嘛呢!比如范增的字,和傳統書法不沾邊,他也不臨帖。他不怕醜,我覺得也沒必要噴。有的地方有他提的匾,實在是沒法看。總之,談到書法研究,凡是絕對化,神秘化,裝腔作勢,藉以嚇人的,都是走歪了。

  • 4 # 秦人書韻

    我認為三點:

    一是入不了門,入帖難。

    二是出不了門,脫貼難。

    三是統籌不夠,創作難。

    怎樣突破呢?記的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有一段,張三丰在武當山給張無忌傳授太極。張三丰先打了一遍太極拳,問無忌記住了沒有,張無忌回答太師傅記住了---這是有法。隨即張三丰又打了一遍,讓張無忌忘掉剛才所有招式---這是無法。初學入貼,必須按照法去臨習,主要是多練習形成肌肉記憶,固化對法帖理解。臨帖到一定程度,基礎比較好了,可能臨的帖也比較多,這時候就要學會忘記貼。然後隨心所欲,自如運用。這就是有法和無法。其實太極和書畫有很多相通之處,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逆鋒是虛,運筆為實等等。

  • 5 # 凌峰山顛

    書法研究的難題?

    個人品味了兩詞共勉。

    藝術與文藝。

    研究通了是藝術,一知半解是文藝。

    書法研究個人覺得難點有三。

    一 由今入古,由今視昔。

    古人不在了留下了作品,師承斷了難續,只有作品,要靠自己去品,悟,嘗試靠近。今人的眼光,審美理解已有變化,要用現在去理解古人。

    二 由古返今,由古視今。

    通古後用古人的眼光審視字型變革,文化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因為這是尊重歷史。中華文華是繼承,發揚,與時俱進,再繼承的迴圈,沒有發明。

    三 以今通古,以古就今。

    心在歷史長河中游歷必有所得,古為今用時當為大師。

    有才的人難在以上三點。一般的人難在點,劃,結體。這也是藝術與文藝的區別!

    胡思亂想,供大家一樂。

  • 6 # 廣東梅州梅縣黃紹傑

    個人觀點,學書法人,德為先,不要去評論別人好壞,不要為金錢和名譽所累,學習前人基礎上,如王義之,黃庭堅,歐陽詢,啟功的書法上,開拓自己的智慧,自然能寫出上聖美妙的書法的。你會感悟到五千年文化前人書法的美妙,天下有大,美而無言的感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感覺。

  • 7 # 林慶逢358

    書法研究沒有三個困難,只有一個最大的困難,一個,僅僅一個困難是最大的困難,那就是:研究者寫不好字!這是書法研究天大的難。一個自身寫不好字的書法研究者,能讀得懂好字是怎麼寫出來的嗎?別忘了,那可是壯夫不為的毫未功夫,那一束軟綿綿的毫毛,是在什麼樣的意念及運作中完成對漢字的造型及美的形態的表達的?這淺顯而又深澳的書藝,對一位寫不好字,僅憑拾人牙慧,僅靠搬運書本中那些"子云詩曰"的爛腔爛調能解惑釋疑嗎?專業詞彙只是一種表象的述說,它解不開書寫時那一份心態與技法的運作。盡信書不若無書。書法是造型藝術,最令人難以考究的是它居然能成全書者情緒的渲洩。結束語:書法研究先學會寫好每一個字。

  • 8 # 狂喜淡墨a

    通常說書法研究的三大困難是什麼?

    書法並非仨件困難,對初學者困難重重,剛剛接觸書藝,若是沒有一點基礎,就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從一個懵懂無知到點畫的邁步一切從零開始。皆有這樣的體驗,知其不成熟的了知,再學書更是夾生飯,不如一點也不知,更有心趣好奇,一入就有認真一絲不苟,凡事情都是皆因果於一瓶子不滿半瓶只有恍恍有模糊認知。

    由此研究書法學習起步就會有一切困難,若有稟賦聰明者,會尋尋覓覓技巧的規律性,特有的想象力豐富,且帶有更多的觸類旁通,舉一發三,而刻板窠臼法術便會難以有出帖的階段,若此就有了第二個困惑,為啥離開原帖為何不能書寫自己的意性,從而一種書藝再進瓶頸的問題,這也是書法研究的困難之一。

    破解對古人書寫的技巧為何不能致用,既然能夠了掌技巧,何有茫然不知所措於得心應手?因為臨帖屬於死方法,沒有或或潑自己的情性,一味追求古人之書貌與書寫形式。

    尤是對小學生太過分趨勢於形貌酷似。在品鑑或評價時往往太注重酷似的書法貌相,有人研究過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一字一板的刻意就古而抄,視為形而上學,為啥有創意與新意,在掌握技巧後,一切都在豐富自己的大腦皮層的想象,喜歡開啟自己的才智者,都才會出帖輕鬆加愉快,

    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善於歸納,善於表達,善於從中找到神契,不是死板,不是追求僵硬的法度,對於初學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應該不要將全面法度湧入,理應貫穿漸行點滴而入書境。方有腦洞大開,積極主動性的學書法

    以上算是困惑之一。當突破了基本功的習練,又有能夠創作,不過剛剛開始進入一個階段的書路中的小境罷了,如何能夠由筆墨的單調再有豐滿,或是更高的書法創作,就有了第二個學書瓶頸。

    此段是最最關鍵的是不僅僅是書法內功的砥礪與磨練,更有綜合筆外功夫,尤其是書者的學識修養,以及對於諸多的領域的侵淫和涉獵,對於意識形態方面美好的事物,都應該有全面的興趣,音樂文學,科技哲學自然景觀等等,都能夠養其性情,都有豐富自己的視野。

    有了心境淡泊或心境豁達,亦或令人想象萬千,才有的一份溫情或有一份激情,這就是所言的豐富的感情,似乎就有豐富藝術語言,書法筆墨的姿態就是表達情愫的藝術語言,無言之韻律,無彩之畫,具有得詩情皆寓書墨揮灑中,書法造勢,風姿綽約,或龍蛇飛動,駿馬賓士。流水潺潺,或雲煙縷縷。

    創作非易事,之所以現在少有集大成者書法家,皆輸在了起步上了,皆因為死讀書死書寫,硬搬照抄,顧名思義,就是讓孩子搖頭背誦古人反反覆覆的法度,窠臼在法,書法就是有法,那麼繪畫不也有法度。

    為什麼墨繩如此牢固,現在主流都是窠臼法度,很少講究情性得開拓。開啟性靈,培養豐富的藝術情懷。園囿於幾千年就是如此走過來的,於是之乎者也,人步亦步。古人如何走就如何跟趨。

    在此非排斥法度,我的見解是少許進入法度,多一些啟動自己的那份想象力。不要泯滅自己的那份才智。大家都知道大凡侵淫正字,那麼就很難再散開書形。換言之。不能書寫草書。近年來草書境界獲有者少之又少。

    以上唇燥舌乾,皆一個情性解放之,法術適當用之。不可一味繩墨中大轉轉,初學階段可有注重細節,一則活學或用。一則不一定非要與古人書一模一樣,反對酷似,學習神味。學習感知其中的意境。

    至於創作階段可以更加全方位開拓視野。豐富了感情亦乃豐富了意性。

  • 9 # 竹園居

    書法研究我覺得應該是:

    一,如何臨帖,臨什麼帖

    二,用筆與結體和章法

    三,用墨變化與線條藝術

    四,古為今用與時尚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聲演員有吃天賦一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