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爾朱少帥
-
2 # 一顆紅星
曾國藩與左宗棠是都英雄,他們的關係註定不平常,不是世俗敵友二字能夠概括的。
曾左二人同為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左宗棠是湖南湘陰人,曾比左大一歲,但二人的性格與人生經歷卻大為不同。曾國藩28歲中進士入翰林院,這是封建社會文人的最高理想。而左宗棠縷試不中,40歲之前還是舉人,先是在鄉間私塾當教書先生,後來太平軍進攻長沙才在湖南巡撫張亮基的賬下做了幕僚。
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英雄相惜,互相仰慕。曾國藩初建湘軍邀左宗棠為他出謀畫策,在他靖港大敗準備投水自盡的人生低潮的時候,左宗棠為他分析時局,找出失敗原因繼而走向勝利。同樣在左宗棠危難之時,曾國藩頂著朝庭的壓力收留左宗棠,並上書咸豐皇帝保薦左宗棠為國效力。在西北新疆急需用人之際(此時二人因政見不同長時間不來往)不計前嫌,毫不猶豫的力薦左宗棠。1872年曾國藩死後,所有人都不認為左宗棠不會致祭,左宗棠卻送來一幅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他們的矛盾是個性與價值觀的衝突。曾國藩個性老成持重、寬厚大度,長時間在京城為官養成了他謹小慎微,思維縝密,也形成了知識分子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左宗棠卻相反,個性張楊、性格粗獷、直言快語、恃才傲物,他還在巡撫幕僚當師爺的時候便要求下面的官員見了他要下跪請安,可見左宗常的強悍。
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儒家思想薰陶出來的文人,內心深處都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政治上信奉“忠君報國”思想。曾國藩只忠君報君王的國,他很少有民族國家利益的範疇,天津洋教案說明這一切,當民族利益與忠君發生衝突的時候,他選擇了忠於君王,這也使他一世英明付之東流。左宗棠相反,他愛憎分明,在民族利益面前他表現得毅然決然,從這一點看左宗棠境界高於曾國藩。
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你們覺得是敵還是友呢?
回覆列表
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同為晚清三大重臣。按道理說,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出於曾國藩帳下,都得到曾國藩重用提拔,算是曾國藩的門生。曾國藩修生治德性格寬厚,李鴻章左右逢源八面玲瓏,左宗棠桀驁不馴飛揚跋扈,三個人性格各有特色。三人相愛相殺,相互攻擊,給人感覺就是政敵之間的你死我活。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曾國藩對左宗棠有知遇之恩、提拔之情,左宗棠對曾國藩有相助之義,兩人給世人的感覺是前期亦師亦友,後期老死不相往來,愛恨糾葛。但是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看來,曾國藩與左宗棠從來都沒有真正相恨相殺,他們的矛盾是做給滿清朝廷和世人看的,他們的惺惺相惜的情誼才是他們關係中最真實的一面。
仔細觀察會發現,左宗棠和李鴻章與曾國藩的分道揚鑣都是在剿滅太平天國之後。為什麼是剿滅太平天國之後呢?因為1860年之後幾年中,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湘軍已經成長為晚清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軍事集團,湘軍的勢力已經擁有隨時橫掃天下的資格。縱觀歷史,將帥功高蓋主、勢力膨脹的後果,不是扯起大旗造反,就是被皇帝卸磨殺驢。
甚至一度傳聞,湘軍集團內部呼籲曾國藩黃袍加身的呼聲很高。消滅太平天國之後,實際上滿清政府的政治態勢劍拔弩張,慈禧一個不小心可能將湘軍逼反,曾國藩一個不小心可能被清廷抹殺。曾國藩選擇了“中庸”來應對,不是功高震主嗎?我讓已經成為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和李鴻章詆譭我的功勞;不是樹大招風嗎?我自砍大樹,內部分裂,裁撤湘軍。慈禧也就借坡下驢,讓曾國藩執政中樞、位極人臣。
看看左宗棠給曾國藩寫的輓聯:“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再看李鴻章給曾國藩寫的輓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還有李鴻章給左宗棠寫的輓聯:“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這三副輓聯無不道盡,相識相知卻不能把酒言歡的悲涼;相敬相惜卻要上演龍爭虎鬥戲碼的無奈。這何嘗不是古代“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悲哀?又這何嘗不是那個時代屈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