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陳武魁

    人性在聖經中處處中見證人性的原罪。正如聖經所描述的人類從亞當和夏娃犯罪後被逐出伊甸園一直到現在,人們仍然處於原罪中生活,而且從神試驗以色列民族最初在曠野中行走四十年,最終不能悔改而倒斃在曠野中,不能進入迦南勝地為以色列所預備的人間樂園。直到新約,以色列民族在列代先祖中依然不能悔改成為神性的榜樣。於是才有新約主耶穌基督成為全人類的救世主,才從走出以色列民族而走向全人類繼續尋找成為神性的子民。而且成為世界最後神降臨進行審判,即世界末日。正如郭沫若地下笑聲的散文中的歧途所描述青年時代的郭沫若追求的理性所寫道:未來的天國是耶穌基督,還是蘇聯的莫斯科。因為當時的莫斯科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走進共產主義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國度。而且當時革命成為世界思潮。於是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現實和歷史體現人性始終為私觀念所支配,而且成為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精神性存在物。於是人性的原罪依然是人們私觀念的現實規定性。正如中國出現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在他的開闢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中,在他與打破傳統觀念而樹立大公無私的政治運動的幾十年現實中,直到號召人們鬥私批修的中國無產階級大革命運動而告終。而直到今天不得不進入中國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度,同時改變社會國家管理方式才進入繁榮昌盛的中華民族,成為世界的當今強國。如果直到現在人們仍然懷疑人性是善的原理,那麼私觀念將在現代化的非常合理的理性化成為現實。毛澤東的偉大在於自我成為大公無私的表率。但仍然為後世評價有一定的錯誤存在而並不那麼純粹的道義理性。聖經中的神性是純粹的,於是透過耶穌基督成為中保而作為聖潔,才與神同在。所以宗教是個人私事,因為原罪成為自我意識才證實神的真理,也證實人性出於亞當的結果。但人們仍然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繼續尋求改造人們的主觀世界中,不得不發見人性原罪是人類文明的極限。於是依然成為人性原罪的現實規定性。因為神的基本真理是經得起時間或歷史的考驗的。更何況人類自創世紀直到現在。

  • 2 # 路還長怎能停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醜恨惡的,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範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瞭解性和偽的區別。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透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透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 3 # 妖矢z

    人性是善是惡?為何說人性本惡?只是源於人對萬物的貪婪和欺壓,引申到對人類的貪婪和欺壓。小部分人的貪婪會被大部分人所排斥,所有人的貪婪才是世間的本性。一塊餅你吃還是分著吃,一人吃飽比所有人吃飽更具優勢!欺壓不止要靠武力,還有故事。不費力氣得到的東西,遠比事必躬親得到的多的多。為什麼說人性本惡?華人早就說的明白“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馬不聽話怎麼辦,閹了就聽話了。要是還不聽話怎麼呢?就拿鞭子抽!就拿捶子砸!實在不行就只能殺了吃肉!

  • 4 # 火耳兔

    說到這想講一個關於自身曾面對的困惑。很早時便有追求生命意義的困惑,並且一直在追尋著答案,而讓人痛苦的是答案今天找到了,可能明天發生新的事情便又會推翻之前答案,就這樣陷入一種自我折騰的糾結中,讓自己悶悶不樂。有時候覺得人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人必須保持人的本性善良,在未來的生活裡更需要盡心盡力的去為身邊人為社會創造價值,從未讓這個社會和諧發展。因此一貫以來保持內心向善,勤勞,真實以及透過不斷的學習去指引身邊的人從善,熱愛生活,和諧共處。但是有時候現實結果並沒有如期所致。更多時候受到了身邊人的不理解,甚至被打擊,被壓迫更殘忍的是被利用,欺騙。而這些會讓我陷入痛苦之中,因為自己所付出的善良卻被邪惡以怨報德,甚至被戕害。隨著經歷不斷增加,會遇見不同的人,但幸運的是很多時候還是被優待。如此以來,內心世界的繁複折騰也明白諸多道理。可惜的是在今後的日子裡能以一顆平和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事,並自始至終相信這個世界以及這個社會善良的人還是比邪惡的人更多。而那些邪惡的人其本性也未必就是邪惡。只是因為那些邪惡的人可能被邪惡的環境所汙染,導致用邪惡來面對世界。或許那些邪惡的人更是軟弱的人,他們想透過邪惡的方式去保護自己不被傷害。

    人本善,還是人本惡。都是對的。但最後願你生活快樂與向上的世界裡,不因周遭的人怎樣而被迫改變自己原來的面目。嘗試與身邊的每一個人和平相處,試著去關心和了解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和人身體悟。好運。

  • 5 # mulin30311368

    人性中,有善也有惡。

    就拿人的自然屬性看,人要生存,為了生存在必要的情況下人會對其它人或動物下嘴(到這時還是動物性,是做惡的基礎,還不能界定為惡),甚至還會從中去體驗一種滿足和快樂(這時就真的是惡了,這會使人不必要時也故意作惡),這就是惡源。另一方面,人對子女的保護願望又是那麼的強烈,表現出天然的對子女的責任和疼愛(這也是動物性,是善的基礎,還不能界定為善),人也會從中體驗一種愛的滿足與快樂(這時就是真善了,這會使人有意去做愛他人的事),這就是善源。

    社會為了人類的整體利益,會選擇懲惡揚善,透過教育培養人的善而抑制人的惡。但當利益驅使時,人也可能抵擋不住而為惡。所以,人的社會屬性中也有善有惡。

    孟子看到的是善的一面,所以他說人性本善,只需用教化的方法把善良充分激發出來就可以了。荀子看到的是惡的一面,所以他認為教化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用法制的力量抑制惡。

    人類就起在善與惡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在學校磕著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