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粒沙22222222

    很多次很多次,會總結出人性本惡。但是當你自己面對時,自己會善。讓自己如何去理解人性之本質,是一個高難度問題!

  • 2 # 詩驀詩書畫

    “人之初,性本善”,人從呱呱墜地之時,本能除了吃和睡並無他求,但隨著年齡增長,思想變化與所求慾望也不斷增加,也就形成善與惡的矛盾體,延伸來說這就是所謂的“人性”。有一句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善與惡的承載體,這是改變不了的。人性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有求生欲、求知慾、求財欲、佔有慾等等,當人因攀比而自卑,因自卑而懦弱;因羨慕而嫉妒,也因嫉妒而產生恨,人性惡的一面也就大過善的一面。當然,人性善與惡是受家庭環境,好壞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教育也可以引導人性的格式化使之良性化;道德也可以規範人性中的良性突顯,並防禦惡性的突發,但卻不能徹底消除掉人性中的劣根性;法律也可以制約並震懾人性中的劣根性,但仍然無法避免人性的貪婪與兇險的突爆,只能壓縮或減弱。總歸一句話,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既善良又邪惡。人一旦有了邪惡的慾望,又不能控制就成了惡魔,讓人可以不顧體面不顧尊嚴,忘了良知,忘了底線,而做出讓人瞠目結舌,令人髮指的惡事,從而掉入罪惡的深淵。

    正所謂:一念之慾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

  • 3 # 何處是家鄉

    既然老子說赤子是最有德的,那就看看老子說的“德”是什麼樣子的吧。老子的“德”之容貌是這樣的,“孔德之容,為道是從”,也就是說,老子的“德”沒有樣子,只需要跟隨著“道”走就是“德”。“道”,老子是這麼說的,“道法自然”,也就是“自然而然”就是道。大概可以這麼理解老子的“道”,他的道就是象氏族時代的人那樣生活,該吃就吃,該生孩子就生,該死了就死吧。

    道德這個詞本身就是老子發明的,但其實我們現在人說的道德,和老子的道德完全不是一回事。

    孟子認為人天生都是善良的,但似乎他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是。如果用人來比喻好像有點殘忍,用動物來比喻可能大家舒服一些。

    看過《動物世界》里老鳥喂小鳥畫面的人都應該知道,小鳥們一看到媽媽爸爸來餵食,各個拼命向上伸頭、張嘴,互相擁擠,你爭我奪,生怕自己吃少了。在農村餵過豬的人一定見過小豬吃奶的樣子,體弱多病的小豬,肯定爭不過身體強壯的兄弟姐妹。這樣的狀態,在老子看來,一定是道德的,可在孟子看來恐怕就不是善良的了。比如最有名“讓梨”的故事,這被我們廣為流傳,成為謙遜有禮的表率。毫無疑問,善良、謙遜包括在孟子的道德之內。

    好了,現在我們來看“人之初”。人一來到這個世界,是有老子的道德的,但沒有孟子的善良。到了四歲,接受了教化,有了孟子的善良,再難以找到老子的道德了。

    人究竟是擁有自然狀態好哪,還是接受教化好吶?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接受教化的同時,也一定會感染各種習氣的,孟子的媽媽就是怕孟子感染了不好的習氣,才一個勁兒搬家的。

    人之初善良與否意義不大,成長過程中如何接受各種習氣的感染才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有哪些恐怖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