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山新雨

    古時候由於時局動蕩,多戰事,古時人多習武以自保,更何況是世家大族的王羲之,當屬文武雙全之人,封右將軍極為正常。

  • 2 # 熊貓胖大噠

    王羲之給大家的印象是一個純粹的文人,書法無雙,養鵝練書洗筆墨池。其實他是一個傳統的君子式文人。這個印象的誤解在於後世酸儒給人留下的沉腐印象,這個印象是非常片面的。

    自周起,中國傳統的禮制,文化核心,價值觀,文化流派等等核心內容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框架。而那時沒有純粹的文武之分的,士大夫貴族和稍微有點身份的人標準都是君子六藝!大家講究的都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武者不讀書的很少,文官也要強身健體習武。這個例子很多,如春秋時孔子,史記身高一米八大高個,擅使長劍。到了秦代,有職業教導武術的劍宮,類似今天的武校。(尋秦記裡的劍宮並非杜撰)。

    秦後漢時班固投筆從戎,張騫出使西域,他們都是文官,但是都有聞雞起舞練武強身的習慣,不然身板瘦弱如小雞子,張騫蘇武這樣的如果手無縛雞之力,別說出使節度,走到半路就折騰死在塞外苦寒之地了。那時候的野外吃人猛獸劫道匪徒縱橫,可不是現在咱們出門旅遊呢,真的是腦袋別褲腰上的買賣!衛青那樣養馬的,就是因為沒文化的老粗才被傳統士大夫看不起。

    三國時代就更不用說了,諸葛亮是個文人,但是你知道他其實也有習武嗎?只不過身手不好無法跟呂布單挑而已。關羽為何夜讀春秋?出身不好沒文化,怕被看不起啊。張飛會書法繪畫,家裡有錢文化課自然拉不下的。曹操,這大哥還用說麼?也一樣文章千古流傳,橫槊賦詩的典故都知道吧?一把槊再輕也得十幾公斤,體格好才拎的起來,曹操武藝也是不差的。三國演義裡的三流武將李典,在三國志裡記載,其實是個非常有文化的,被稱讚有古長者之風的儒將。

    說到晉了,王羲之就出來了。領右將軍!咱們仔細翻看看這千古第一行書的著名文化人都幹過那些官兒。秘書郎,文官!寧遠將軍?典型的武將。江州刺史,這個是領導幹部。最後就是會稽內使領右將軍。這個領右將軍不是個虛的,它的名義是右軍統領,作為一個傳統士大夫階層子弟出身,王羲之文化修養毋庸置疑。而晉朝時代還是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標準,所以王羲之習武領兵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

    到了唐代,代表人物劍仙李太白也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要不別說去遊歷天下,起碼著名地主汪倫家鄉的萬家酒店千里桃園,他是看不到了。宋元明三代儒生過於佔據主流,六藝無人講,只論錦繡文章的酸儒出場,手無縛雞之力,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論點才出現,至於清代,不說也罷了。文人不等於酸儒。

    中國古文人,君子,有六藝,上馬可騎射,武定天下,下馬寫文章,文可安邦。(借張龍門飛甲的劇照)

  • 3 # 利劍除妖

    王羲之,雖年輕但他才華橫溢,名聲遠揚。先後做過秘書郎,參軍,長史等職,很受徵西將軍庾亮的器重。經他上書朝廷推薦,又升任寧遠將軍,江洲刺史等職。朝廷曾多次徵召他擔任侍中,吏部尚書,他都不肯受命。不久又任命他為護軍將軍,他又推辭。經揚州剌史的多次勸說,他接受了護軍將軍的官職。沒多久他又請求到宜城郡任職,朝廷批准,任命他當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他生性喜愛鵝,在會稽任職時,山陰有一道士養著一群鵝,王羲之觀看後想買幾隻,道士仰慕他的書法,便說:你能給我抄一部<道德經>我把鵝全部送給你。王義之聽了高興的提筆給道士抄寫了一遍道德經,換了道士的一群鵝走了。

  • 4 # 隨心shine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王羲之被封為右軍將軍,是因為家世,不是因為有這方面的能力。

    王羲之出於琅琊王氏,屬於魏晉時期的絕對名門,後世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王說的就是他家。

    魏晉士族的特點,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出身為士族,便有高官厚祿,和個人能力無關,擔任任何官職都不奇怪。

  • 5 # 倔強的公爵

    王羲之的當時所在的王氏家族勢力很大的。王羲之的祖母是當朝皇帝的親姨。

    王羲之成年後,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勢力逐漸引起皇帝的擔心,開始重用其他人而排斥王家人。王羲之的一位伯父王敦遂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 ,此時王羲之在都城健康,他的另一位叔伯當朝一品大員王導為表忠心撇清關係帶領王氏家族二十餘人前往負荊請罪,好在皇帝沒有怪罪他們。但是起兵造反的王敦殺了和王羲之關係很好的名仕周顓,引起了當朝官員對王氏家族的不滿。王羲之心情也很鬱悶,尋找外出的機會。

    終於在王羲之32歲時去了武昌應徵成為參軍後升長史。

    王羲之前半生一直身處幾家政治勢力的鬥爭中。後來他的上司去世後,他還當過一段時間的江州刺史,軍號寧遠將軍。卸任後,皇帝不斷叫他回京做官,王羲之都推辭不去,他厭煩了政治爭鬥。

    在不為官的這段時間,清閒,平靜,專心使得書法技藝更加精湛,名聲大噪。

    48歲,會稽內史王述母親去世,王述得離職守喪,王羲之補缺為會稽內史,軍號為右軍將軍。在任,和朋友聚會談書論道,寫出著名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從此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大哥大”無人能及。53歲辭官,從此在沒有擔任過任何官職。“右軍將軍”是王羲之擔任的最後最高的職位,故世人稱呼他時也稱為“王右軍”,是對王羲之的敬稱。

  • 6 # 老康聊國學

    喜歡書法的人沒有不知道王羲之的,王羲之在官位上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負有盛名的書法家之一,被尊稱為“書聖”,他的作品被許多皇帝珍藏。世人都驚歎他天賦異稟,少年成名。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位“書聖”身世驚人,家族顯赫。這個家族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士族”的琅琊王氏。從東漢開始,到了西晉歷經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之後,司馬睿(曾任琅琊王)建立東晉,琅琊王氏在輔佐東晉司馬睿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期間和之後,琅琊王氏一共出了35個宰相、36個皇后、186位文人名士,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王羲之的父親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姨親表兄,母親是河東貴族,他的伯父王導,王敦更是權侵朝野的大臣。所以,在一生的官祿當中,會"領右將軍"一職,是有名無軍權的虛職。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將軍名號最濫的時期。曹魏在大將軍下,設“中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左、右衛將軍“、”驍騎將軍“、”遊擊將軍“等等。實行九品官制後,凡大將軍或開府將軍都列一品,驃騎、車騎、領軍、護軍等將軍為二品,左、右衛以及前、後、左、右將軍為三品,校尉為四品。在將軍府擔任參謀工作的長史、司馬、主簿、參軍等武官為五、六品。基本軍官則仍然是以“尉”為名,最低的塞尉為九品。到了後來將軍越封越多,晉代將軍僅名號就有40種,而將軍名號與所承擔的指揮職務完全無關,甚至習慣上前、後、左、右將軍是授予文官的稱號,這都是用來“褒賞勳庸”,並沒有軍事指揮職權。

    綜上幾點所述,大家應該可以明白我說的王羲之為什麼是”右將軍“了吧,注意,是”右將軍“而不是”右軍將軍“至於為什麼,業內多有爭論,但我傾向於是”右將軍“一職,史稱”王右軍“。

  • 7 # 國教童蒙學堂

    王羲之,出生於著名的簪纓世家——琅琊王氏。兩晉時期,無論廟堂權貴,還是書畫清流,都少不了琅琊王氏的子弟們,可以說是當時第一流的強宗盛族。

    在他47歲時,終於有機會外放到會稽,甚至可以領兵,拜官右軍將軍,所以後人也多以王右軍稱呼他。然而,身為官N代,在他55歲那年,毅然決然地辭官歸隱。

    為什麼身處權力中心的他,在年過半百時,對權力避之唯恐不及呢?這要從他20歲那年的經歷說起。

    20歲的青年,風華正茂,對未來可以說是充滿了無數的期待和幻想,他的長輩也許早已為他規劃好了家室和入仕的道路。然而這一年,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敦,也就是王羲之的叔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攻打建康,琅琊王氏面臨被誅九族的局面,王導每天帶著王氏子弟二十餘人,自己捆綁好手臂,詣臺待罪,王羲之當然也在其中。

    對於涉世不深的他,這段每天近乎階下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生活,讓他第一次感到官場上前所未有的冰冷、殘忍甚至恐懼。王羲之23歲前後出仕,此後近30年的仕途生涯中,曾多次推辭在京任職的徵召,苦苦請求外放,就連頻頻招他官至尚書,也不能讓他有絲毫的動心。相比加官進爵,他更喜愛鵝,驚豔於鵝曲項向天歌的頸部線條,那也是他一次次在書法世界中心慕手追的極致之美,他甚至為求一隻絕世好鵝,甘願抄寫《黃庭經》來換。

    公元353年的春天,50歲的王羲之,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召集名士與家族子弟共41人,列坐曲水旁邊,暢述幽情,這場流傳千古,出現在無數文人雅士夢境當中的蘭亭雅集得以成局,王羲之為之作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序》。

    在會稽,他還結識到聰明秀徹的支道林,兩人經常於月明風清的寺院內清談《莊子》的《逍遙遊》,看淡官場的沉浮,享受青山綠水間生命本真的歡愉,王羲之曾發出“我卒當以樂死”的慨嘆。

    還有什麼比“我卒當以樂死”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嗎?他52歲時,在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做官,結束自己近30年明智又務實的官場軌跡,而這30年,哪一天不是在圍繞著政治中心旋轉?只不過,那顆從未被利慾迷惑的真心,不曾染過凡塵罷了。

    這樣一顆真心,筆底的轉換流動,自然是直抒胸臆,而鮮見他並不熱衷的政治內容,想象一下,當他一邊以超逸筆法快速地寫著《黃庭經》,一邊想到馬上就可以將道士的鵝帶回家中細細端賞,他的才情、風神、審美趣味,又怎麼能是那些整日想著互相傾軋的官場中人所能理解的呢?

    好了,今天的問答就到這裡了,下個問題見~

  • 8 # 紅塵彌勒

    王羲之是文人不假,但他還一度出任了刺史、內史等實質性官職,是一位出入於政壇的政治性人物。而且他在刺史任上,還被賦予州際兵權,領寧遠將軍,這個職銜和後來的領右將軍銜卻不能等同而論。

    他的這個右軍將軍,或者右將軍職銜,是朝廷用作加官的犒賞,並非實授,是虛領。

    王羲之的出身很高貴,是有晉一朝計程車族大家,堪稱名門望族,地位尤其顯赫和尊寵。在南渡建立東晉政權之時,王家更是立下了首功一件,使司馬一族坐穩了江南的半壁江山。故而曾傳言,司馬有意相讓於王導,使之與其共掌政權,一度傳言風靡朝野上下、大江南北——王與馬,共天下。

    王羲之,就出生在這樣的家族,您說這勢力能不熏天蔽日唯我獨尊嗎?

    當然了,與王家並列的還有一個大家族,就是力安社稷的謝家,出了謝安、謝尚等一干名人。這兩大家族基本把持了晉代的當政權柄,嚴威赫赫,風光無限。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在晉代,沿襲了九品中正制的官職設定。晉武帝於太始之初設定了前後左右四軍,各領兵千人,執掌宿衛禁軍,位列四品銜。後來就由此開了先河,將軍幾乎氾濫成災,可以數得上來的將軍職銜多達四十多個,這個稱謂與其所承擔的職務卻完全沒有關聯,是加官於文職的一個稱號——

    王羲之就數此列。

    純粹是為了荊其祖功,褒賞勳業,並沒有實際指揮權,也非軍功所得。

  • 9 # 對話歷史

    宋朝之前,文武不分家,比如諸葛亮,文章寫的不錯,曾擔任軍師將軍之職,後為蜀漢丞相,第一次北伐時由於北伐失敗,上疏請求自貶三等,蜀後主以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辛棄疾是南宋著名詞人,但是他一生走在抗金的前線,曾擔任安撫使等官職。出將入相的也有很多,西漢時期平定七國之亂的名將周亞夫,做過河內太守、車騎將軍,平定七國之亂時為太尉,之後拜為丞相,成為文官之首。唐朝名將李靖也是如此,前期南征北戰,最後位居宰相。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導致北防少數民族崛起,擾亂中原,司馬睿在北方大族琅琊的王氏家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援下,逃到江南,並建立東晉,是為晉元帝。由於琅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敵,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進入極盛時期。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琅玡王氏,其堂伯父是名聞於世王導,另一位堂伯父王敦則是東晉的軍事統帥,而王羲之本人又是東晉重臣太尉郗鑑的東床快婿,可謂地位顯赫。所以王羲之官路暢通,他從秘書郞做起,歷任徵西將軍庾亮的參軍和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而王羲之並不熱衷於做官,他後來稱病辭官,寄情山水,並且“攜子操之由無錫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可謂逍遙自在!

  • 10 # 上官1898

    謝悟空邀。王羲之是文人,為何又被封為右將軍? 羲之是文人,但他又非一般之文人,他與諸葛亮有許多相類似處,羲之所處東晉時代,時局紛亂,而他留心時局,有真智灼見,分析判斷問題,可謂神機妙算,百發百中。說到羲之為官之事,更與他出身於貴族有關,他是當時王,謝,郗,庾四大家族的寵兒。他從伯父王導是當朝輔政,官居一品。岳父郗鑑,當朝一品太尉。外戚庾亮,位勢最重,官居司空。這三位權臣,均極為賞識羲之之才,之德。故羲之25歲之際,便做了從五品官的秘書郎,27歲更被庾亮請為參軍,隨軍鎮武昌。公元340年正月,庾亮死前上疏朝廷,遷升羲之為寧遠將軍,江州剌史。羲之在任上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公元348年,這位 夙有令名,政績顯著的江州刺史,被擢升為護軍將軍,在江州,吳國(今蘇,浙部分地區)巡衛。骨硬剛正的王羲之,不樂於朋黨之爭,願內外皆協和,他認為要完成統一大業,必須效法廉頗,藺相如,一致對外。羲之幹了四年護軍將軍,又諫求宣城郡,不許。乃辭去護軍將軍,以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之職,定居於會稽(今紹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閉上眼看到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