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醫脈藥源

    家長學會理解孩子非常重要

    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非常重要

    作為家長應該與孩子換位思考

    與孩子平等交流與孩子做朋友

    這樣孩子才會能與家長真誠溝通,遇到難事才能告訴父母

    孩子做出任何行為作為家長首先要學會傾聽,與孩子一起探討利害,尊重孩子的最後決定。

  • 2 # 安安爸爸聊教育

    首先,家長與孩子的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經常有家長抱怨:這個孩子太讓人費解了,孩子一點都不理解我。也總有孩子抱怨:父母根本就不在意我怎麼想。表面上是兩個方面,其實關鍵還是在家長身上。一個家長從來不去嘗試理解自己的孩子,反過來,家長就很難要求孩子理解自己。因為,孩子現在的樣子正是你親手塑造的。第二,家長是否願意去理解孩子。想想,你以前最常聽到父母說的,還有你現在做父母最常跟孩子說的是什麼: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我們這麼做到底是為了誰?恰恰就是父母,才會有如此霸道的思維邏輯:只要動機是好的,什麼樣的做法都是孩子應該接受的。所以,理解孩子的最大障礙就是父母比較自負的閱歷和經驗甚至教訓。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需要一定的耐心。第三,怎麼去理解孩子。試著像理解成人一樣理解孩子,試著像理解陌生人一樣去理解孩子。為什麼呢?往往對於陌生人,我們會保持理智和清醒。而對於孩子,原本可以的事情也不可以了,雙重標準必定會讓孩子很受傷。

  • 3 # 野離離

    升級為媽媽後,對於繪本,兒歌以及所有小孩的東西都有著迷之興趣,對於孩子的行為和心理也會很關心在意。

    在我小孩兩歲多剛剛能獨立上廁所拉粑粑的時候,本以為從此在這方面能省心了。誰知沒過幾天我發現,她總是在粑粑已經拉到褲子上後,才來告訴我們她要拉粑粑。要知道,我婆婆很早就教會她想要拉粑粑了要跟大人說,或者自己去廁所,而且如果不是拉肚子,她幾乎不會出現把粑粑拉到褲子上。

    第一次會覺得可能是她玩的忘記了,但是後來幾次發現,她會時不時地躲開我們,比如說躲到門後,或者一個小角落,出來的時候就對我們說有粑粑,然後帶她去廁所的時候就發現她已經拉到褲子上了,那個時候就知道了,每次她故意躲開我們的時候就已經是要拉粑粑了。

    那天正好我在家,她又出狀況了,我知道這其中肯定有原因。在我給她在衛生間換乾淨褲子的時候,她問我能不能不要告訴奶奶?我問她是不是怕奶奶會說她,她點點頭,她說奶奶會罵人。

    其實是她奶奶天生大嗓門,脾氣也比較急躁,她越是怕拉到褲子上就容易出現狀況,以至於最後認為要拉粑粑就變成一件錯事,所以她總躲著我們。後來我跟我婆婆做了溝通,讓她說話稍微溫和一些,她本意是很愛孩子的,只是天生的脾氣使然。再後來出狀況次數越來越少,沒多久就能正常如廁了。

    在看到A.H.布拉夫曼的這本《看見孩子,看見自己》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這件事。孩子再小,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如果情緒沒有得到理解,那他們就可能會透過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苦惱。

    A.H.布拉夫曼,是一名醫學博士,也是英國國家健康中心心理諮詢師。他有50年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的經驗,著有《圖畫的語言:心理諮詢新發現》《開啟心結:如何與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以及這本《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對於兒童心理健康諮詢可是行業領域佼佼者。

    布拉夫曼博士認為,當孩子出現狀況時,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這才是真正成熟的父母。《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中的二十多個案例也充分詮釋了這點。

    書中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透過孩子“苦惱的語言”來了解孩子。二,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糾正父母對孩子的錯誤解讀。

    一,透過孩子“苦惱的語言”來了解孩子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育兒方式和理念,曾經有一種風靡網路,那就是“延遲滿足”,就是孩子哭鬧有需要的時候,不要馬上就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據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忍耐力。

    或者是建議媽媽們按照嚴格的時間規定來餵養孩子,不管是睡眠、抱哄還是排便。這也是為了培養嬰幼兒的個性和強化他們的人格。

    做這些可能會達到很好的效果,卻唯獨忽略了孩子需要的最重要的一點:情感述求。

    孩子不是機器,當他們得到了足夠多的愛和安全感的時候,他們最終才能變成一個有愛能給別人安全感的人。

    就像書中三歲小孩克勞德。原本也是一個快樂活潑的小男孩,但是自從父母離開了為期三週的度假之後,他變得悶悶不樂,愛發脾氣,且不肯使用便盆。在排除是生理疾病導致這些問題之後,醫生認為要先找到困擾克勞德的原因,並建議暫且先不進行便盆訓練了,但克勞德媽媽卻認為自己育兒方式沒問題,並堅持繼續便盆訓練。

    直到問題發展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這位“深受困擾”卻“並不在意”的媽媽找到了布拉夫曼,這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諮詢師在跟孩子媽媽交談的過程中,並觀察在一旁畫畫的克勞德以及他的畫。讓孩子畫畫是一種孩子樂於接受並能表達出內心所想的極佳方式。

    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克勞德畫了幾幅,其中一幅全是線條,不同顏色的線條代表不同的成員。從中,布拉夫曼明白了,克勞德這是非常清晰明確地把男人和女人做了區分。

    之後一幅畫透過克勞德的解說,布拉夫曼大概猜到了“致病”原因,小克勞德不願意用便盆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小雞雞”會不見,並且,因為上次父母度假時間比較長,導致克勞德害怕失去父母,所以不願意用便盆也不願意去幼兒園。

    找到了癥結所在,處理起來就會簡單多了,不久克勞德就基本正常了。在孩子媽媽給心理諮詢師的感謝信中,那句“我們終於能夠理解他的難題,而非不顧他的焦慮把社會認可的行為強加在他身上”非常有感。

    二,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糾正父母對孩子的錯誤解讀

    不管心理諮詢師多麼厲害,哪怕有讀心術,他都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而存在。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所以,當孩子出現了心理方面的問題,以及在家中有異常行為,做關鍵的還是父母要做到關注和理解。

    十二歲的曼迪已經有持續九年的髖部疼痛,且右腿無法受力。但透過專家診治後發現:曼迪的髖部和膝蓋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這跟她異常步態相比並不是主要原因。

    透過仔細問診和了解曼迪的家庭情況後發現,曼迪的家庭成員對於其他家人的一些表情或者異常行為非常敏感和焦慮,有個頭疼腦熱差不多在家裡就能享受大病待遇了,這也跟曼迪媽媽曾經是一位護士有關。

    其實,曼迪的髖關節沒有父母認為的那麼疼痛,很多時候是父母錯誤並過度解讀了。

    雖然說為人父母是一項無需崗前培訓的職業,卻也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了吧。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保不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來的方式也會不一樣。但最終指向的其實都是一個資訊: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一句臺詞非常經典:每一個孩子,都是掉落在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守護。不要以為他們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在他們的腦袋中,藏著一個深邃浩瀚的宇宙。

    走進孩子內心深處,輕觸他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讓他們願意敞開心扉,把心事交給爸爸媽媽,而不是天上的星星。孩子快樂健康成長是天下父母最樸素的願望,而身為父母也能獲得內心的和諧與安寧。

  • 4 # 情感婚姻語錄

    這個問題問得好,家長確實應該重視理解孩子!

    要學會理解孩子,最基本的,得知道孩子為什麼這麼想,為什麼這麼做。

    孩子僅憑自己一點點的知識,經驗,和人天生的求知、探索等去思考問題;

    而成人思考問題就複雜多了。

    要學會理解孩子,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學會思想清零,空杯心態!用孩子的思維模式思考!

    其次,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再次,陪伴與溝通。多在一起,多說話,才更瞭解孩子!不瞭解何來理解!

    最後是溝通方式,更多的時候和孩子的溝通是商量,是發問,而非直接告訴他家長的決定,而強加於他!

  • 5 # 親子成長手冊

    家長如何理解孩子,這個是一個比較大的範疇,如何做才可以更好呢?

    1、做學習型家長

    孩子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特點和特徵,理解孩子首先前提上掌握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徵和特點,這樣才可以談的上理解,比如孩子嬰幼兒時期的時候一本比較好的書是《嬰語的秘密》對於理解小寶寶的很有幫忙,學習型家長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不斷的學習知識,只有這樣才可以為更加的理解孩子奠定基礎!

    2、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這個是理解孩子的姿態,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世界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以前我家的毛巾總是很掛的比較高,然後孩子擦手的時候總是要跳起來,後來就買了比較低的掛鉤,然後孩子說這樣擦手就好多了,其實當時我就覺得,還是不理解孩子,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讓他們感覺平等,用他們的眼光看問題,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他們的行為!

    3、不要把自己的情緒轉移或者強加給孩子

    理解孩子不把自己的不良的或者是負面的情緒轉移給孩子,現在很多的家長都很焦慮,很多時候領導給的壓力,工作給的壓力,生活的房貸和車貸的壓力,會壓的家長喘不過氣來,這個時候其實家長也是很脆弱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但是即使再煩躁也不能把這種壞情緒轉移給孩子,不然對孩子不公平,他們不是我們情緒的垃圾桶,理解孩子要保持平和的情緒,遇到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深吸一口氣,在門口做好心理建設再進門!

  • 6 # 面向孩子

    家長,自己也是從小孩這個階段走過來的,總以為自己是過來人,完全能理解和領會孩子,殊不知,太多家長,早已沒有了耐心與心情去理解孩子了。

    《三體》裡有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弱小無知,不是生存障礙,傲慢才是”。

    成人世界遭遇的種種,不就是在應驗著這一句話的真相嗎?

    家長不會去理解孩子,這本就是一個被傲慢逐步餵養大的一種表現,沒有什麼可傲嬌的,反而需要更加痛徹心扉的自我糾偏,才真正能幫助到自己孩子的成長。

    小蕾是我夫人的一個好朋友,孩子今年5歲了,很快就要讀小學了,也因為孩子要讀書了,經常跟我諮詢孩子讀書的事情,畢竟我有過來人的自信,同時自認為又是教育行業裡的老鳥,自以為可以能給到小蕾他們更多孩子教育方面的幫助。

    哪曉得,與小蕾接觸多了,我看到了她身上太多讓我值得去學習的閃光點-她真的太會理解孩子了。

    小蕾的女兒貝貝,特別喜歡特色培訓機構裡的專案課程,每每學完了之後,都要與媽媽一決高下,一定要證明自己正在飛速的成長,小蕾媽媽,絕不是草率的表揚小貝兩句就了事了,而是跪坐著,表現出很笨拙的樣子,還認真的去問小貝:“這樣做是對的嗎?”

    聽到這,我無比的震驚,對啊,這是多麼棒的家庭教育中好母親的榜樣啊?,小蕾媽媽又是多麼的理解自己的孩子在成長中的真實需要啊?

    父母被需要是一種值得慶幸的邂逅,父母能真的理解孩子的需要,卻能看到更多驚喜在孩子的成長中。

    在教育裡,我常常自傲,能給出別人給不出的答案,當我看到小蕾與女兒小貝的互動時,我才真正意識到,教育中讓人驚歎的,往往是無視答案的勾引,聰明的扮演者愚蠢,以童趣般的拙笨,去喚醒一個更大的可能,這是多麼的前衛而原始的本能啊。

    成年人,應該更多的學點孩子,孩子才是我們大人的老師,傲慢的成年人,還能讓自己再現出孩子的真實嗎?

    用哈耶克的話來說,教育是一個信念的東西,是理性無法地達到的地方;而成年人太容易習慣性,想當然的運用和呼叫理性。

    請允許我再次引用羅凌飛教授的的研究理念,即“高等動物低等化”;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由於我們演化的需要,我們不得不放棄掉某些低等化的本能,我們進步的代價,恰恰是要求我們要放棄掉某種天然的進步,置換出我們更進步的退化。

    生物學教會了我們在自然選擇中適者生存,連孩子都無法學著去理解的家長,怎麼又能給孩子一個原生成長生態呢?

    理解萬歲,理解才能真正的歲歲平安。

  • 7 # 手機使用者吳錦霞

    非常贊同你的觀點。如何理解孩子,這就要看你的性格。我是奶奶,按理說,奶奶和孫女差距要比父母的遠很多,但是我卻不同,就連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的家長都願意和我在一起交流。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她們看到了孫女跟媽媽姥姥她們在一起和我在一起的不同。孫女和她們在一起總是生病,每個學期能上一半時間幼兒園就不錯,可能也是小吧,孩子初到幼兒園有些不適應,但是我知道我孫女特別喜歡去幼兒園,這是我兩歲之前帶她的感覺。因為兒子媳婦的工作調動,他們都去了外地,中班下學期我接手照顧孫女。這一年中孫女幾乎沒有休過假,學習也很認真。各種體能鍛鍊也比一般的小朋友棒!每天幼兒園放學,有很多小朋友們在我們住處的院裡玩,很多器械不敢碰,比如上高誰也不敢,我孫女就敢上到一人高的鋼管上,坐在那裡樂。我看有的小朋友也想上去不敢,我就鼓勵她們上去,並且在下面做好保護她們的姿勢,她們上去了,很剛興,家長們也覺得沒有那麼可怕,都是很高興。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什麼性格的都有,有的小朋友送大家點小貼上然後就開始領導指揮大家,不聽就不帶玩。孫女老實,後來也不高興了但是不知道怎麼辦好,就跟媽媽影片說。媽媽從理論上跟她講了很多,她好像聽懂又好像聽不懂。我等她們說完了就跟孫女說,如果你不喜歡被她指使,你可以不聽,自己願意怎麼玩就怎麼玩,她還能怎麼你呢,但是你不要怕沒有人跟你玩,你可以自己玩或者和其它小朋友玩,時間長了她就不會再指揮你了。孫女說這麼簡單啊!我說就是這麼簡單,人的有自己的主意和個性,不能總是被別人呼來喚去的,好像個小跟班的。她笑了說,你怎麼早不告訴我呀。我說我以為你喜歡和她一起玩呢。就這樣孫女有了自己的主意和個性。學會理解孩子不難,自己的性格很重要,一個活波開朗的家長肯定能帶出來一個活波開朗,努力向上的好孩子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丁姓的來源與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