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鐵視界
-
2 # 全利88
以柯達為首的幾家公司,曾生產過一種裝置。
當然價格昂貴,是為電影膠片服務的。
大概過程是,沖洗後的電影膠片,電分掃描,轉換成數字格式,後期處理後,再把數碼格式轉換為電影膠片。
明白了嗎?
(以上說法,來自沙佔祥教授的《攝影手冊》)
可以告訴你一個好訊息,近幾年民用版的類似的裝置也有了,據說能處理810的幅面,具體價格,看你要求的解析度。
早期的膠片(甚至更早的銀板、玻璃板),有一種職業,精修師,據說會使用各種奇妙的工具,對照片進行處理。
少見的是35及以下畫幅的膠片人工處理,可能是顯微鏡沒有專門開發相應的裝置吧,另外,35及以下畫幅,長期被歸入“非專業”範疇,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吧。
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我們沒見過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但它們是真實存在的。
不要輕易去懷疑或者是相信什麼,多看看,沒壞處。
膠片時代,他們做後期時在暗房裡進行的。和我們現在的數碼暗房是不一樣的,數碼暗房是靠軟體來完成的。數碼暗房這個詞是來源於傳統的膠片相機拍攝的底片沖洗的技術,傳統的暗房就是在暗房裡對交卷的沖洗、放大膠片等暗房技術。那個時候的,照片後期在暗房裡是件辛苦的工作。現在也很多人在玩膠片相機或者是大畫幅相機,在暗房裡頭的工作和以前是一樣的。保持著傳統的暗房工藝技術。怎麼做的呢?是在沖印膠捲的時候做的一些技術的加工,比如美國著名的安塞爾亞當斯,他的區域曝光,在拍攝前期是可以做一些的,在後期,他也根據區域性的曝光要求來增減曝光。有一個詞叫厚與薄。就是指膠片的曝光多與少的情況。傳統暗房技術大概的方法有,改變藥水的配方,增減顯影、定影的時間, 及必要時候在放大照片的時候進行一些遮擋。比我們現在的數碼暗房要複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