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蟲蟲的旅行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來到敦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你想象中的玉門關是什麼樣子?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王之渙的《涼州詞》成就了玉門關還是玉門關成就了王之渙?

    其實歷史上的玉門關有過遷移,也就是說不止一處,歷代詠玉門關的詩詞也不止王之渙這一首。

    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西遷至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漢武帝繼位後,於建元二年(前138年),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13年之後張騫才得以返回長安,把情況彙報給了漢武帝。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河西走廊從此納入西漢版圖。為了加強鞏固,置“四郡兩關”(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玉門關、陽關)。郡是行政單位,漢時的郡比縣大;關一般是設定在交通要道的關卡,作為邊境軍事防禦的關口,也有海關的作用。戰時是最前沿的堡壘,和平時期則是重要的貿易視窗。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關出使西域就順暢多了,鑿空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王莽篡位後不久,絲路中斷,兩關封閉,此後幾通幾絕。兩晉南北朝以來,戰爭頻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益興盛,絲綢之路呈現出衰頹跡象。到隋唐之際,晉昌(今瓜州縣)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的大道暢通,又是捷徑,便無須再繞行敦煌,故而玉門關隨之遷徙到了晉昌(今瓜州縣)。唐僧唐玄奘就是從這裡偷渡玉門關,夜過葫蘆河。從此,舊(漢)玉門關就逐漸衰敗了,關口湮沒,長城坍塌,路無人跡,終於淪為廢墟。

    2013年我到敦煌時,遊的就是漢時的玉門關。雖經歷二千多年的風雨洗禮,這裡仍是國內儲存漢代軍事防禦體系最完好、最全的遺蹟。

    這處漢代“小方盤城遺址”離敦煌市區約90公里,是否就是漢代的“玉門關”呢?從地理位置上與史書記載相吻合,但從體量上又讓人懷疑它夠不上一個海關的規模。

    1907年西方探險家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的一處廢墟中挖掘到許多漢簡,其中一枚寫有“玉門都尉”字樣。1944年中國考古學家夏鼐、閻文儒也在此地掘得漢簡多枚,其中一簡文字清晰,墨書“酒泉玉門都尉”字樣。都尉是古代軍事指揮職。據此有人推斷“小方盤城遺址”就是漢代的玉門關,但學術上還存在爭議。

    古代建關,選址非常講究,玉門關也不例外。戈壁荒漠最缺的就是水。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疏勒河在2000多年前水流量是非常浩大的。有史記載,河倉城的糧食可以透過船隻運送到玉門關。玉門關往西到羅布泊上千裡都沒有水,控制了水源,也就控制了關隘通道。

    至於玉門關的得名,是中原與西域貿易互通往來以後,新疆的和田美玉都是經此關運到內地的,故此關得名“玉門關”。

    玉門關關城用黃膠土板築,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垣高9.7米,西、北各有一門。城牆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牆,城牆的東南拐角有一個馬道可以直達頂部。從內部構造來看,應該是上下兩層的土木結構建築。

    有關必有牆。在玉門關旁側,還有漢長城。固守大漠的漢長城與戍邊將士一次次阻退了匈奴騎兵對邊地的侵擾。

    古話說“有千年的土牆,無千年的磚牆”,漢長城跨越兩千年的歷史,歷經風雨仍猶如游龍探海佇立在沙漠之中。

    這段長城300米,城垣高2.6米,基底寬約3米,頂寬1米多。修漢長城的用料,也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當地多砂礫、碎石,缺乏用於夯築的黃土,古人就用5釐米的柴草,壓20釐米砂礫,層層疊壓,再加鹽分較高的地下水夯築,使礫石凝結,堅實無比。

    在附近有當年戍卒們備用的積薪,一層紅柳,一層沙土地整齊地堆放著。漢長城沿用至西涼時被廢棄。

    距小方盤城東15裡還有河倉城遺址,又名大方盤城。遺憾的是,我們沒去。期待下次了。

  • 2 # 琉璃滄海8023

    想象中的玉門關

    歷史中的玉門關

    自東漢開始,戰事紛亂,絲綢之路三通三絕,海上交通日益興盛,玉門關的位置幾經遷移後,地位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到了唐朝,玉門關城日漸荒涼。唐代王之渙在感慨其“春風不度”的悲涼時,最初漢時的關隘遺址在蒼茫大漠中已經橫臥了將近8個世紀。到了宋代,玉門關被廢除,終於結束了它歷時1140年的使命。

    設立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西漢王朝為了鞏固擊退匈奴的戰果,在河西走廊設定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以及與敦煌成犄角之勢的陽關、玉門關,從此,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得以暢通。從敦煌向西北大約90公里,東西走向的戈壁灘狹長地帶中,有一座殘高約25米見方的遺蹟,全由黃土夯築,這就是詩中“春風不度”的玉門關。藍天、大漠、乾燥的風,這一切都符合我們對千年前西域邊塞的想象,但當年巍峨的關城已經被黃沙摧殘殆盡。

    遷移

    玉門關為何要東移石關峽?有其兩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從當時河西走廊一帶的政治軍事形勢來看,石關峽的位置正當東面的甘州回鶻與西面的瓜沙歸義軍政權的分界處,自然成為東西交通的要口。二是與當時第五道的廢奔,以及沙州社會長期穩定,沙州及其以西道路的暢通密切相關。第五道雖由瓜州 可直達伊州,無須繞行沙州(敦煌),驛程較短,但要穿越八百里的莫賀延磧,極乏水草,路況險惡。而如果由瓜州繞經沙州再至伊州(稍竿道),雖路程較第五道遠了近百里,但沿途戈壁沙漠的規模較小,水草條件稍好,行走較易。於五代宋初的敦煌遺書等史籍中見,這一時期瓜、沙二州在曹氏歸義軍政權統治下,社會安定,穿越河西走廊的來往的行旅皆經由沙州而往,而未見有人取道第五道的,表明該道已棄之不甩,該道上設定的唐玉門關(雙塔堡)自然隨之廢棄,遂被置於今嘉峪關市石關峽的新的玉門關所取代。

    消失

    自北宋仁宗景有、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佔領整個河西走廊後,玉門關就從史籍上銷聲匿跡了。玉門關自西漢元鼎或元封中設定以來,伴隨著中西交通的發展,歷時1140餘年,關址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遷。玉門關在東西交通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現在的玉門關

    只剩下一個殘破烽火臺的玉門關,現在把景區收費口就設立在鄉道上,讓想去雅丹的旅客必經玉門關,15分鐘就能遊覽完玉門關,面對茫茫戈壁,能剩下烽火臺已經很不容易了。當時王維的那首“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早已物是人非!

  • 3 # 齊樂無窮與眾不同

    玉門關遺址是荒漠中的詩!而玉門關景區是因詩而讓人嚮往卻因實而讓人失望。每年夏天我都會去敦煌,因為這首“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以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很多人對絲綢之路上的四郡兩關(玉門關、陽關)有了很大的期盼,而實際上目前的玉門關遺址已經沒什麼東西了。

    除了小方墩之外還有一段汗長城,觀賞性沒有了,歷史的厚重感只能在博物館裡看看。儘管與敦煌雅丹地貌連起來,形成了敦煌旅遊西線,而敦煌莫高窟和鳴沙山月牙泉實在太強大,個人並不推薦大家再去,讓他活在我們的記憶裡、希望裡,也許更美一點!至於絲綢之路上要欣賞雄關,還是去嘉峪關吧!

  • 4 # 愛喝紅茶的陳竟

    自古以來啊,玉門關就是中國通往西方的重要關卡,也是必經之路,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為它守護的就是大名鼎鼎絲綢之路。當時西域通商有南北兩關,一個是玉門關,一個是陽關,陽關也是在唐詩中出現次數比較多的一個。可以說玉門關就是在中國古代西邊的一個門面。只要你想從西邊進入中國,就一定要經歷這個關卡。

      而這個玉門關也通常和軍隊有關,許多玉門關出現的詩中,基本上所展現的都是對戰爭的描寫或者是一些詩詞,這種豪邁之情並不是城市以往只的邊塞詩,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會跟隨國家的命運動搖,唐朝最大的動亂自然就是安史之亂,以安史之亂為界,可以看出邊塞詩和玉門詩風格的變化。

      關於門關的世界中飽含著熱情和得意,即使不瞭解詩詞背景的人,也能讀出一番凌雲壯志,也更是將那些遠赴西域作戰保家衛國的熱血男兒的心境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實力其實被大大削弱,不僅軍隊,大家氣氛低迷,士氣低落,就連文學作品中也流露著一股憂愁。

      所以說玉門關在古代詩歌中反覆出現並非偶然,因為他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的代表1個地名了,他所代指的是在歷史背景下的局勢的變遷,很多時候也可以代表一個戰爭殘酷的縮影。雖然玉門關已成往事,但還有無數個玉門關在日夜守護著我們。

  • 5 # 白歡士

    《覽玉門關有感》

    欲覽當年玉門關,

    乘興而去敗興返。

    一片黃沙遺土墩,

    滿目荒涼無景賞。

    眼前不見古戰場,

    耳邊猶聞金鼓響。

    春風依舊長城在,

    空使遊人留餘憾。

  • 6 # 思途涯客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沒有去過,所以完全靠想象、也只能靠想象。感覺中古代的玉門關地處一片群山中,山高萬丈,群峰聳立,黃河彎彎曲曲從山中穿過,時而平靜,時而奔騰。在夕陽的餘暉中,玉門古城矗立在河西走廊的必經之路上,城頭旌旗鼓動,城門下行人穿梭,有推車的、有步行的,還有一隊隊的駱駝穿過城門,忽然從遠處過來四個人造型怪異,衛兵衝上去:站住,你們是何人?一個唇紅齒白、明眸皓齒的帥哥上前作揖,答道: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據說昔日名關現今只剩一堆黃土,聽風懷古話悲涼。

  • 7 # 你好甘肅

    關於玉門關的詩句,多數給我的感覺是悲傷的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古時,出了玉門關,就遠離了故鄉,有種悲涼之感。

  • 8 # 采采卷耳踏遍繁花似錦

    你好親

    小方盤城的玉門關遺址現在還在的,不用想象,話說玉門關經歷近2000年如今也只剩下這小方盤城了。但是他作為文化意味和民族符號應該是永存的。

    最早的玉門關,也就是位於現玉門市赤金峽的老玉門關因為戰線西進,修了上面這個新玉門關就廢棄了,現在在赤金峽公園裡面有個想象復原的新建築作為紀念。

    同時再貼張陽關烽燧的吧,和玉門關遺址隔得很近,都依然還矗立在河西走廊的西端,他和玉門關同樣的承載了太多漢民族的共同記憶。

    擅長散文詩風格的遊記、行程規劃與圖文攻略、人文與歷史、攝影與航拍。

  • 9 # 行走的靈感貓

    西出陽關無故人,玉門關外是悲涼,蒼穹之下,一望無際的荒蕪……黃沙漫漫,人際罕至。

    據記載,陽關和玉門關同為古代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出玉門關者為北道,出陽關者為南道。在離開兩關以後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

    有幸2016年,我去了玉門關,也到了陽關。望著茫茫黃沙,我彷彿聽到遠古將士出征的號角聲,置身於,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壯中~

  • 10 # 自駕地圖

    世易時移,玉門關也不復當年風采,只剩的殘垣斷壁,幾杵梳鍾了。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定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漢班超久在絕域,年老思歸,上書曰:“臣不願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張岱《夜航船》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近期的一檔電視劇《都挺好》火爆的主要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