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明月美酒

    曹操把自己的實踐、實戰、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所學的知識寫作成著作以供給別人閱讀學習。

    曹操開創了建安文學之先河,開創了魏晉文風,寫下了很多不朽的著作,詩詞歌賦等都有非常高的建樹。是偉大的文學家和詩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以及書法家。

    確切的說,建安之前無純文學,尤其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把先秦諸子的著作焚燬了。(詩經,離騷等經典名著以及諸子百家都也非常好)秦漢時期文學著作也比較少。魏晉以後,在曹操、曹植、曹丕所代表的建安七子開創了新文化運動,直接造就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化大繁榮時期。

    曹操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歷史長河裡功不可沒。

  • 2 # 胡侃解密三國

    試問從小就喜歡的讀書的有幾個?小時候不喜歡是天性,長大了有自制力了,這時還愛不愛讀書才能見真章。

    而曹操長大了的確是很喜歡讀書的,小時候讀書大部分是被長輩約束著學習,一旦沒有人約束了,很多人就放縱了,就不在學習了,而這時還能保持學習的,才是真正愛看書的。曹操曾經說過:

    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

    雖然長大了還能勤奮學習,這才是更重要的,比小時被約束著學習要好得多。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就曾經說過: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說明偉人通常都是長大後還能保持努力勤奮學習,小時候的反倒不是太重要了。

    三國的君主曹孫劉,不光曹操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劉備也是,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但是劉備也終成一帝,孫權倒是比較喜歡讀書,但是也是長大後的事,《三國志》孫權出場就是15歲,當陽羨長,並沒有記載孫權小時候的事,說明孫權小時候應該也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應該也不是多好讀書的人,這說明了什麼呢?

    小時候是否愛讀書並不重要,因為小時候還沒有自制力,讀書學習也都是被動的,甚至是被迫的,當然部分天才除外。所以很多小時候愛讀書並不是真的愛,而是被迫、被逼的愛讀書,所以自然也不重要了。

    能在長大後愛讀書,那才是真愛,那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小時候更多的是死記硬背一些東西,也理解不了,那並不是真的喜歡讀書,而且偉大的人通常都是在長大後還能保持學習,保持進步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 3 # 偽裝的觀點

    人,有天賦和成長兩條路。

    曹操天賦聰明,成長又是梟雄之路,在文壇留下點名氣很正常啊,小時候學習不學習的,誰還看見了?

  • 4 # 媤念成癮

    曹操為什麼最後成為了偉大的政治家和詩人呢。

    1,曹操小時候真的是不喜歡讀書,他和袁紹許攸,是發小。是著名的紈絝子弟,強人妻女,喝酒惹事,他曾經為了不讀書,欺騙他的叔叔,讓他父親相信他是一個好孩子,(具體的就不說了),就這樣的人他怎麼會成功呢。

    2,因為曹操是一個聰明人,是一個知人善用的人,他手下有五大謀士,他們分別是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他們每個人都是真正的天才謀士,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幫助,曹操才得以成功。

    3,曹操一直都被世人稱之為奸臣,這是錯的其實他是忠臣,只是到了後來,南宋偏安江南,尊蜀漢為正統,觀看曹操的一生他都在為了促進統一而努力,他勵精圖治,發展農業施行屯田,所以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

    為什麼說曹操是一個詩人呢,他都不喜歡讀書。

    大家其實可以看一下曹操的詩是什麼樣的風格大家就能明白了。曹操寫的詩算的上是當時另外的一種形式。我總結了一下曹操作詩的幾個特點,一,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二,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三,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其實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胸懷和個人魅力,所以曹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同樣也是一個詩人。

  • 5 # 開往春天的Tractor

    長大的還能讀書是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意識自己不足之前肯定也吃不少苦頭。當身邊的人無法滿足自己要的答案時,有些人往往會去書中尋找,特別是一些比較經典的書籍,比如: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左轉、資治通鑑、三國、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等,發現書中潤藏豐富寶貴的知識可以減少人生的彎路,是求存者同時還是求成者,這個過程也要看個人的悟性,一個人在犯錯的時候自省,已經是很明智的了,還能去學習匡正自己的思想,是不斷在完善自己的過程。

    思想達到一定的高度,結合自己日常行為良好習慣,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曹操小時候也不喜歡讀書,但是長大的很喜歡讀書,小時候年紀還太小大多數的人都是不喜歡讀書的,也許是天性吧,加上小時候還不懂事,又沒有經歷,哪裡能理解發現書中有黃金屋,長大了自制力強了,發現不足的地方需要彌補,這個時候去讀自己想要讀的書,肯定是事半功倍,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閱歷,很多事情都理解了當然也很容易就記住了。

    曹操長大的時候,讀書是比較用功的,而且悟性很高,溝通能力又強,不盡能約束自己,還能勸導他人,知識豐富了,自然能影響他人。

  • 6 # 豹眼看歷史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和建安時期文壇領袖、傑出的詩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曹操如何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和傑出的詩人,似乎是一個頗為有趣的話題。

    從網上隨便一搜,都會看到這種觀點,說曹操從小就不喜歡讀書,卻能夠有這樣的成就,似乎是很神奇的事情。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然,知識的獲得,不僅僅是讀書一條途徑。

    但曹操不僅是行萬里路,而且是讀萬卷書。說他從小不愛讀書是不對的,只不過曹操所讀的不是一般讀書人所讀的書而已。

    01

    不治行業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不治行業”,指得就是不注重品行,不專注學業。加之調皮搗蛋,好打抱不平,不太聽家長老師的話。就是一個在小夥伴中威信很高,但在大人眼裡不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漢末時期,延續的是察舉制度。少年才俊要依靠地方官吏舉孝廉而入仕做官。

    孝,就是孝行,從史料中經常看到一些有成就的人,總是介紹他小時候是如何孝敬父母、尊兄愛弟的。這是進入國家公務員團隊,所必修的公共課。

    廉,既是品行又是處理事務的能力。就是要廉潔公正,這也是必修課。

    讀書人需要做的是“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曹操哪,偏偏是“不治行業”,不修品行,不習學業。因而,世人也就看不出這孩子將來有啥出息。

    就如今天的家長老師一樣,看這個孩子,不學3+1,考不上985,將來就沒啥大出息。

    這或許是許多人以為曹操不愛讀書的依據吧。

    02

    曹操酷愛讀書

    真實的曹操,不僅不是不愛讀書的人,而且還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只不過他不樂意讀一般讀書人所讀的書,不做一般讀書人所做的事而已。

    漢末動亂時期,曹操認為再讀那些“之乎者也”已經沒用啦。

    曹操酷愛讀書,經史典籍無不涉獵,尤其喜歡軍事著作,熟諳兵書,而且在詩歌、書法、音樂方面天賦獨居。同時喜歡習武,而且武藝高強。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典論·自敘》:“上(指曹操)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就曹操自己也說:“御軍三十年,手不釋卷。”

    但有意思的是曹操“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

    就他一個整天偷雞摸狗的皮孩子,還能舉孝廉為官,的確也是很大的諷刺,由此可知漢末的察舉制是咋回事啦。

    儘管曹操本事很大,也得拼爹啊。若不是其父為太尉,這個保送的名額就指不定是誰的啦。

    因此,在曹操自己有了主導權的時候,幾次下令“唯才是舉”。

    這個“唯才是舉”不是說不看德行,是不看門第。這讓有能力,但出身寒門沒有機會的人,能夠脫穎而出。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的確是高屋建瓴。

    這也是曹操對自己人生經歷最好的註腳。

    03

    文學成就

    曹操能夠平定北方,成就霸業,足以說明了其政治家、軍事家的能力和成就。

    同時,曹操還是建安文學的奠基者,文壇的領袖。一生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比如《短歌行》《薤露行》《龜雖壽》《觀滄海》等等。

    在戎馬倥惚中,尚且“雅好史書文籍,手不釋卷”,可見曹操是多麼喜歡讀書。

    曹操之讀書,是學以致用,而不是為了應付公務員考試。

    當時的大儒孔融,四歲讓梨,可謂必修課很紮實。但在混亂的時期,整個社會秩序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再依靠那些傳統的學業修習,來拯救社會是不可能啦。孔融沒用很大的成就,不是因為被曹操殺掉啦,而是學了些沒用的東西,看起來學問很大,但沒啥用。不僅不能自知,而且還不服氣,其結果也是一個警示。

    因而,曹操不是不愛讀書,而是不愛讀沒用的書。

    書不一定讀得很多,讀幾本有用的書,真正讀懂就夠啦。

    何為有用?不能拼爹,那就拼考試。能出好成績的書就是好書,過了這個門檻,或許就沒用啦,那就再找有用的書去讀。

    讀書有益。不讀書永遠成不了事。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你說劉備小時候不愛讀書,我信,因為《三國志先主傳》明確的說了,劉備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喜歡溜狗騎馬,喜歡聽音樂,喜歡穿漂亮的衣服,這簡直是和他的先祖劉邦一模一樣。

    但是如果你說曹操不喜歡讀書,我怎麼也不會相信,武將不習武可以上戰場,但是文官不讀書就根本無法做官,一個不讀書的人,如何寫出大量的文學作品,併成為建安三曹七子之一的文學家?

    雖然《三國志》中說曹操: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曹操從小機靈能幹,遇事懂得隨機應變,但扶助弱小,幫助他人,不喜歡受約束,不注重德行和學業的修養。

    好吧,曹操是不注重德行和學業的修養,又不是不讀書,在那個時代,一個不讀書的人,是不可能做官的,《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用孫盛的《異同雜語》中記載了曹操的讀書情況,是這樣說的:

    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

    這意思就是說:曹操讀過很多書,尤其喜歡兵法,並且抄寫了諸多家的兵法書,名字叫《接要》,又註解了孫武的十三篇兵法,都流傳於世。

    也就是說曹操不僅喜歡讀書,而且特別喜歡讀兵法書,不僅讀書,還寫書,抄寫了很多家的兵法書,其實抄寫兵法也是一種讀書。

    曹操不像劉備,劉備是家境貧寒,沒有條件讀書,劉備好不容易有個機會讀書,還是他的叔父劉元起資助的,拜在當時的大儒盧植的門下,還跟公孫瓚是同學,要不是有人資助劉備,估計劉備這輩子都沒有機會讀書。

    所以你看劉備一生,基本上沒寫啥文章,也沒勸過別人讀書,甚至跟他的祖過劉邦一樣討厭讀書人,這就是沒讀書過的表現,別說曹操,就連孫權都跟劉備不一樣,孫權也喜歡讀書。

    孫權自已說他讀過《詩》、《書》、《禮記》、《左傳》、《國語》,並且還讀過不少兵書,孫權不僅自已讀書,還有歷史上有名的孫權勸學,勸手下人讀書,一個不喜歡的讀書的人,會勸手下讀書嗎?

    再來看曹操,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是大宦官,父親官到太尉,雖然是花錢買的,但好歹家裡有錢,又有權,因此讀書的條件非常好,而在和平年代,讀書是出仕的唯一基礎,你不讀書,在當時的條件下,就做不了官。

    兩漢時期的人才推薦機制還是察舉制,並且人才的推薦機制和做官的途徑基本為世家大族掌控,比如當時兩個進入官場的人才職位:孝廉和茂才,都是以讀書為基礎的。孝廉是孝順和廉潔,茂才就是優秀人才,什麼優秀人才?就是讀書人,而且東漢末年,尤其流行儒家玄學,不懂這個根本沒法在官場混,曹操要是不讀書根本就做不了官。

    曹操是不愛讀書嗎?

    並不是,曹操讀過很多書,只是特別喜歡兵書。從曹操從軍之後創作出來的大量文學作品來說,曹操有很深的文學功底,從事過文學工作的人都知道,要寫出一篇好文章,有較好的文字功底,沒有博覽群書,那是寫不出來的。

    曹操一生創作過多少文學作品?

    曹操存世的文學作品主要是詩歌和散文,曹操創作的詩歌有20多首,比如有:《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蒿里行》等。

    摘一句《龜雖壽》中的詩句感覺一下曹操的筆風: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那種滄桑感和雄心壯志交織在一起的感覺,沒點文字功底,是表達不出來的,這明顯就有讀書的功底。

    曹操還有諸多的散文作品,有30卷散文和13卷兵書,比如散文有:《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兵書有《孫子注》。

    來感受一下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的一句內容: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是何等磅礴大氣,傲視一切的心胸,這豈是不喜歡讀書的人,所能寫的出來的。

    正因為曹操喜歡讀書,喜歡寫詩,所以曹操在後來就成為了一個詩人,而成為政治家,卻是曹操無意中一步一步練成的。

    可是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火拼,軍閥董卓當政,天下大亂,地方割據,曹操當不成東漢的徵西將軍了,只能一步一步的在現實中拼搏,打造屬於自已的天地。

    曹操喜歡兵書,這為他四處征戰,統一北方,提供強大的理論基礎,也為他一步一步坐大,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也成曹操野心一步一步膨脹的基礎,到最後,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不僅成了軍事家,還成了政治家,並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朝代。

  • 8 # 鋒點1

    孔子也不過十有五而志於學,現代的心理學也揭示了這個規律,十五左右人的大腦才到達可以適合專業研究的成熟狀態。他也有過自我評價,理想的生活狀態,春夏讀書,秋冬射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活一輩子究竟為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