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環保先鋒365
-
2 # 人已醉夢難醒
清朝前期,中國北方糧食產量是有歷史記載的,康熙,乾隆年間小麥畝產也就在150公斤左右。
根據清康熙《江陰縣誌》記載:“麥、菽、黍、稷畝二石。”清乾隆盛黼辰在《江淮均丁說》一文中說:江淮以北“農夫一畝之所獲,通豐耗而權之,富民之人,恆不下一石”。
意思就是說黃淮地區農民,每年收入的糧食,交給地主一擔,還能剩下一擔。畝產還是2石。北方麥、粟、豆等畝產2石,摺合今市制約為畝產303斤。
到了清朝後期,產量有所提高,但是最高畝產也只有180公斤左右。
其實一直到了建國以後,包產到戶以前,中國小麥畝產量也就在100-200公斤之間,突破250公斤的已經是全國的高產典型了。
-
3 # 蔚蔚姥爺219
清中期,不曉。記的六十年前老人說,現在為市畝。即六百六十六點六為一畝地,以前畝一樣多吧。像東北,一干平方米吧。這裡論布袋,一袋半好收成。可是,過去八十五斤,就是現在一百斤。沒算過。七十年代。背糞匡。撤麥種,我幹過。市畝產三至四百斤。好土地,差不多。後來化肥出世。土肥跟上。畝產六百斤,不成問題。再高,畝產八百斤,農藥,激素二遍,再灌溉次水,不是問題。
小麥品種也得跟上。
-
4 # 愛說的大叔字字暖人心
回答小麥在乾隆年間每畝能產多少斤這個問題,大家都是一頭霧水,誰也說不清楚,要想弄得明白,還得查閱歷史資料記載了。
從我們的印象中過去年代生產條件是十分落後的,純粹沒有一點象今天的雜交種子、化肥、農藥的助力,只能是靠原始的人、畜力來勞動收穫。就從咱們有印象年代說起,那時候,自然條件很惡劣,不論是山頭還是地裡都是光禿禿的連柴草都長不出,老百姓燒火做飯都解決不了,哪還能長出茂盛的莊稼來呢!
我記得我們家種在一座山頭上有三畝大的地塊小麥,每年受乾旱少雨和種子不純影響,長出的小麥沒幾株,還是個小細弱,我父親和我兩個哥哥折騰的割了一上午,他們三人不用費多大力氣就把三畝地的小麥挑回來了。你說這能打上小麥嗎?因此,過去老百姓生活是十分艱難困苦的。過去小麥一般產量都在每畝七八十斤,好一點的一百多斤,與現在的平常都在八九百斤以上相差十幾倍,真是時代在前進,科技就是生產力,只有這樣的日新月異變化,才使我們過上了幸福的好生活!
-
5 # 痴騎朽翁
最高畝產三石。這樣的地塊必須上足人畜糞便,而且還要能夠水澆。一般塊塊也就一石多一點甚至少於一石。以前量糧食的容器分,石,鬥,升。一石(彈音)十鬥,一斗十升,一升十合(合就是用兩隻手能夠捧著不露岀來)這樣按重量來算,十合一升也就一斤多,十升一斗也就十斤多,十鬥一石也就一百多斤,這就是當時的產量。
-
6 # 農村土秀才
乾隆乃雍正皇帝一位太子,出生於1711至1799年,名為清高氏族愛新覺羅。25歲登級,為清朝末年第六位皇帝,入關平亂後為第四位皇帝。清朝前期小麥產量一般在200多斤,收成好的肥沃土地高達400斤。如果是坡坡嶺嶺的土地最多隻打百斤左右。遇到旱澇天年甚至顆粒不收。
其實,在大清朝末年糧食收成還不錯。那時候沒有化肥,種地全靠一把鋤頭一張鐮。後來到了乾隆年間,朝野上下堅持以農立國之本。下派農官吏蹲點黃河兩岸施政促農,採取獎耕獎墾獎織扶農新舉措,興修水利開溝挑渠挖井築堤,透過多方並舉一切為農開道。糧棉產量逐年提高。小麥產量最高單產600多斤,紅薯高產8000斤,棉花高產70至130斤。
乾隆皇帝一貫重視農業生產。1751年4月。河南湖北西部,四川以北、陝西以南地區有年遭受乾旱。身為一國之君的乾隆皇帝親自出馬風塵赴赴檢視災情。前沿途中乾隆皇帝為看個仔細,並揮手轎伕下轎前行。當他看到一片片麥田旱得葉黃枯萎心情十分不安。並立即召集農事官商議如何緩解旱情對策。並當即下旨賜予乾旱地區麻繩30萬條,鋤頭15萬張,木桶20萬個。透過這次檢視災情,使不少地區旱情很快得到有效緩解。為成千成萬的農民解除了後顧之憂。糧食產量逐年提高。
-
7 # 琵琶嘴
我查了陝西通史明請經濟部分,查不出,沒法談乾隆年間的糧食畝產。
我有個這樣的記憶,大約是初級社時期,應是五四年左右。我家對門的堂哥家,是社委會辦公室,這辦公室牆上貼了個獎狀,落款是長安縣政府。內容是後村初級社,平均畝產小麥377斤。還有個記憶,一定是互助組時期,五二年,我門中個我稱他七爸的,人工深翻一畝地,小麥產量400斤,在縣上得了獎,稱號是勞動英雄。還有些記憶,都是在五十年代,最優良的小麥品種叫《蘭華麥》,後來有《紅頭麥》,還有個品種叫《嗐石八》,產量頂多400左右。
到六十年代人民公社,因多方面原因,產量有所降低。我六二年幫會計算賬,人均分配小麥87.1斤。相比之下,改革開放,責任承包的近些年,小麥產量穩在七八百斤,畝產達到900斤多些也有(我們是旱地)。
聽老人講,民國時期,小麥產量也就是二三佰斤,那時,人均二畝多地,口糧還欠缺。至於清代乾隆年代,也就是百年之前,糧食產量應是更少。
我所談不大對題,但總是談糧食產量,不算完全走題,望朋友見諒勿怪。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涉及到中國的農業發展史,清朝年間,生產力水平已經有較大提高,糧食產區和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主要種植水稻。
據史料統計,清乾隆年間,北方旱地小麥摺合今天的計量約為畝產300斤,地好一點的可以達到400斤。到了清代後期,開始推廣玉米和甘薯等作物,糧食的總產量又有了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