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雨梧桐語
-
2 # 如何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先給你推薦本書,然後在告訴你,我看這本書的感受。
這本書叫《正面管教》,作者是美國傑出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簡·尼爾森。
她是7個孩子的媽媽,18個孩子的奶奶和外婆。《正面管教》自1981年第一次出版以來,成為了美國教育孩子的黃金教科書,後來被翻譯成了16種語言,在全世界銷售進千萬冊,如果你現在作為孩子的父母,或者將成為父母,那麼恭喜你,看到了這條回覆,因為我覺得這本書真的有必要去讀讀,看看。
好了,回到書中說的,
讓孩子有效的避免犯錯,讓孩子願意與我們合作其實是有技巧的。簡尼爾森說我們應該想一想,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我們在家裡的很多做法其實都是為了贏了孩子,甚至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們都在後面監視著,為了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節奏把事情做完。那當他該和牛奶還是吃麵條,該怎麼做作業,該上哪裡的大學,該和誰結婚等等都要我們說了算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想要贏了孩子。
如果我們想要贏,孩子就一定會輸,如果孩子是輸家,那就只有兩種結果,要麼反叛,要麼盲目順從。
而“贏得”孩子,是我們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彼此,讓孩子真心與我們合作,接受我們的鼓勵和幫助的同時,也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要“自尊”不要“他尊”
在前面的講述中,我常常提到尊嚴,尊重,自尊。因為孩子懂得自尊,是學會“自立”的第一步。
為什麼阿德勒說不能表揚也不能批評,為什麼我們不提倡懲罰和控制,就因為一旦孩子覺得自己的自尊取決於外在的他人的評價,那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討好者,或者總是去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會很快學會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這樣培養出來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真正的自尊是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我們為孩子做得最有益的事情是教會他自我評價,而不是依賴於別人的讚揚。
允許孩子經歷失敗,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學會怎麼自己去解決,這將讓他們受益無窮,將來才能自如的面對人生中的跌宕起伏。
贏得孩子的4個步驟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呢?簡·尼爾森教給我們實際操作中採用4個步驟。
第一步,表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誤解,我們需要主動去向孩子核實一下,自己的理解對不對。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就更願意為我們敞開心扉。
第二步,表現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不代表我們要認同並且寬恕孩子錯誤的行為,這隻意味著我們對孩子的感受也是感同身受的。最好我們能告訴孩子,爸爸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的行為和感受。
第三步,與孩子溝通交流。把我們的想法告訴孩子,比如你做的哪裡不對,為什麼不對之類的。
第四步,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問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同樣問題有什麼想法,我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直到達成共識。
其實這4個步驟實施起來非常的簡單好用,我們來舉個例子:
話說女兒放學回到家,抱怨老師在全班面前批評了自己,媽媽聽完插著腰,以一種指責的口氣問說,老師不會無緣無故批評學生的,你到底幹啥好事兒了?你打算怎麼辦?女兒很不高興,氣沖沖的對媽媽說,我不打算怎麼辦,我沒什麼可做的。
這個時候媽媽想起了我們說的“贏得合作的4個步驟”於是她換了一種態度和女兒說:“我敢肯定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你,讓你覺得非常丟臉。”你看,這是第一步,表達理解。
“我記得我上小學4年級的時候,也有一次因為站起來削鉛筆,老師也當著全班的面批評了我,我也覺得又丟臉又生氣。”這是第二步,表達同情而不是寬恕,最好能告訴孩子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
女兒這時感興趣了“真的?我不過是向別人借鉛筆,我覺得老師因為這麼件小事兒批評我,很不公平。”
孩子已經說出了事情的原因,媽媽都不用第三步說出孩子哪裡不對,而可以直接到最後一步,讓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嗯,媽媽很理解你會這麼想,你看能不能想個什麼辦法,下次不在讓老師因為這種事兒批評你?”
“那我可以多帶幾隻鉛筆,就不用再向同學借了。”“不錯,我們就這樣辦。”
其實作為媽媽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幫助女兒找到辦法免得惹老師發火和批評。但是媽媽第一次的指責讓女兒心中充滿了敵意而不願與媽媽合作。後來媽媽採用了贏得合作的4個步驟之後,女兒感到了親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遠和敵意,最終願意合作找到解決辦法。
字數人多,感謝您認真看完,希望對您有幫助,也希望您不要只是看到我所發的內容而就這樣的去指導孩子,書中還有很多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去買這本書來看看,為何一直要拼命推薦,也只是因為覺得她好而已。
-
3 # 百合媽媽讀心理
有的時候,父母確實有能力為孩子改變環境,以減少孩子犯錯誤的機會,這應該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事。
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家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後,都會拿起手機玩遊戲。我把他的行為歸咎為他不夠自律、貪玩,抵抗不了誘惑,還給他講了一些大道理,想讓他認識到看手機的危害,希望他能夠做到自我控制與自我管理。
但是,第二天他回家後,還是會習慣性地拿起手機。這期間,我們召開了家庭會議,對玩手機的時間進行了限定,有了規則之後,孩子的行為有所規範,但還是會在我因為忙碌而無暇關注他的時候,出現超時的現象。
後來,我決定改變一下環境,在他回家之前,把手機藏在一個抽屜裡,起初,我以為他會反抗,會不適應,會歇斯底里,也做好了與他對弈的準備。
然而,我錯了,他回到家後,看到手機沒有放在平常的位置,只是問了一句:“媽媽,我的手機呢?”
我說:“因為有時間限定,所以媽媽先放起來了,你先看會兒書,到了規定的時間再看。”
“好的。”我沒有想到,他居然很平靜地答應了。
與此同時,我還用過另外一個方法,每晚定時關網,這個方法也很有效。
這件事給了我一個啟發,孩子都是向好的,有的時候“簡單粗暴”的辦法也很管用,這大概就是環境的影響力吧。
同樣的,如果你的孩子喜歡把櫃子裡的衣服翻亂,最有用的辦法就是把櫃子鎖起來。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讓別的孩子玩他最喜歡的玩具,最有用的辦法就是在別的孩子來之前,把玩具藏起來。如果你的孩子在房間的地板上拍皮球,影響了樓下鄰居的休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皮球拿走。
這種辦法也許不適應於所有的情形,但有的時候確實很好用,這是一種提前、主動改變場景的方法,當你在講大道理或訂立規則的時候都不太有效的時候,不妨試試這個方法吧。
回覆列表
想起小時候爸爸對我們的教育,對我和對我哥、弟是不一樣的,這大概是男孩女孩的不同的。
小時候,如果我犯錯(哪怕不是我主動犯錯),只要參與了犯錯的事件中,我爸永遠都是批評我的,我覺得很委屈,辯解說是因為別人先罵(打)我,我才還嘴(手)。但是爸爸對我說,他們的錯誤他們的爸爸媽媽會去教導,我只能教導你。然後慢慢問我,發生了什麼事,事情的經過,我做了什麼,問我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不對?讓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給我建議,以後該怎麼做。但是對我哥和我弟就不一樣。有次我要玩積木,我哥在玩別的,他看見我玩積木,立馬過來搶,我不給,然後就打起來。我哥用積木狠狠打我的頭,流了好多血。我爸爸一看到,立馬跑過來,狠狠的打我哥,我哥跑,他就追,直到我哥掉進一個坑裡去,也不理,就回家了。我弟就更悲催,因為跟成績不好的同學逃課一下午,被我爸知道後,用鞭子打到路都要走不了,我媽和我奶奶求他好就才不打(我弟一直哭著說再打就死了),但是晚上不給吃飯,不給睡覺,一直在門口站著,也不讓任何人給吃的。從此以後,我弟弟再也沒有類似情況發生。
當然,以前的小朋友意志力很強大,可能也因為家裡的孩子多,父母經常有著死了你還有幾個之類的話,所以也不會跳樓自殺什麼的。可現在不一樣了,因為孩子比較金貴,父母從小就是寵著長大的,所以隨時可以威脅父母,玩失蹤甚至自殺的。所以在孩子犯錯時,一定要好好跟孩子聊。不要責怪,也不要打罵,跟他分析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在這三個環節中,他做得對的,表揚,做得不對的,批評,並告訴他如果怎樣做會更好。切記暴跳如雷,臭罵爆打一頓,孩子需要尊重;如果父母都不相信他,不分青紅皂白就罵,甚至諷刺,孩子就覺得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世界上還有可相信的人嗎?做孩子的敵人容易,但是做孩子的朋友太難了,所以希望所有的父母從小就學會做孩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