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uixuezhaofeng
-
2 # 閒看秋風999
阿爾巴尼亞,東南歐國家,西北與黑山接壤,東北與科索沃接壤,東部是馬其頓,南邊是希臘,西邊是義大利。
阿爾巴尼亞國土面積為28,748平方公里。
該華人口兩百多萬,人均GDP五千左右,在歐洲應該算是最窮的國家之一。1991年摒棄了計劃經濟以後,該國的經濟才有了長足的發展。
從歷史上看,阿爾巴尼亞地區居住著各種伊利亞、色雷斯和古希臘部落,以及在伊利亞海岸建立的幾個希臘殖民地。
公元3世紀,該地區被羅馬人吞併,成為達爾馬提亞、馬其頓和伊利裡庫姆等羅馬省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阿爾伯自治公國出現於1190年,由執政官普羅貢在拜占庭帝國的克魯伊河上建立。13世紀晚期,安茹的查爾斯從拜占庭手中征服了阿爾巴尼亞領土,建立了中世紀的阿爾巴尼亞王國,其最大的擴張範圍是從沿海的杜勒斯一直延伸到南部的布特林。15世紀中葉,它被奧斯曼征服。
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阿爾巴尼亞誕生於1912年,在巴爾幹戰爭中擊敗奧斯曼帝國。1939年,阿爾巴尼亞王國被義大利侵略,形成大阿爾巴尼亞,1943年成為納粹德國的保護國。
戰勝納粹德國後,在恩維爾·霍查和阿爾巴尼亞工黨的領導下,建立了阿爾巴尼亞共和國。該國經歷了廣泛的社會和政治變革。1991年,社會主義共和國解體,阿爾巴尼亞第四共和國成立。
在政治上,該國是一個單一的議會憲政共和國和發展中國家,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其次是第二和第一產業。
1990年後,阿爾巴尼亞經歷了從中央集權到市場經濟的過渡,不過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仍然為公民提供全民醫療保健和免費的中小學教育。
阿爾巴尼亞是聯合國、世界銀行、教科文組織、北約組織、世貿組織、COE、歐安組織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
同時,它也是歐盟成員國的正式候選過。也是包括黑海經濟合作組織和地中海聯盟在內的能源共同體的創始成員國之一。
1991年以後,,阿爾巴尼亞在國際和大陸事務中擴大了自己的責任和地位,同世界各國發展和建立了友好關係。它的主要外交目標是加入歐盟。
阿爾巴尼亞的政治家們將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執政的一項主要任務,因此 該國與北約進行了廣泛的接觸,並一直保持美國和歐盟在巴爾幹地區動亂和分裂地區的穩定因素和強大盟友的地位。
阿爾巴尼亞同美國保持著友好和密切的關係。2007年,喬治·w·布什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訪問阿爾巴尼亞的總統。
阿爾巴尼亞從計劃經濟向資本主義混合經濟的過渡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該國的混合經濟被世界銀行列為中上收入經濟體。
2016年,它的失業率估計為14.7%,在巴爾幹半島國家中排名第四。它最大的貿易伙伴是義大利、希臘、中國、西班牙、科索沃和美國。列克(ALL)是該國的貨幣,與歐元掛鉤,約為132,51列克。
阿爾巴尼亞主要城市地拉那和杜勒斯人口眾多、現代化基礎設施和戰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而成了阿爾巴尼亞的經濟和財政中心。
阿爾巴尼亞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都要經過這兩個城市,連線南北和東西。阿爾巴尼亞最大的公司,包括石油塔西石油、礦產公司、水泥公司、投資集團、沃達豐、阿爾巴尼亞電信等也都分別位於這兩個城市。
根據《福布斯》2016年12月的資料 阿爾巴尼亞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2.8%。該國的貿易差額為- 9.7%,失業率為14.7%。
近年來,隨著政府開始實施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透過財政和立法改革改善商業環境,外國直接投資顯著增加。在消費復甦和強勁投資的推動下,預計經濟將在短期內擴張。2016年增長3.2%,2017年增長3.5%,2018年增長3.8%。
(圖一是阿爾巴尼亞國旗、圖二是古代遺址、圖三是古城堡)
-
3 # 五班長
我想提問者大慨和我一樣是50一60年代出生的先生吧,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這些國家的名字,就像根植於骨髓、流淌在血液一樣,無需記憶,只要開個頭就脫口而出。只有和那有關的,比如看了一場電影,是哪個電影院?和誰一走去的?是買票的還是混進去的?是晚上看的還是逃課看的?這些才需要記憶。說到電影,阿爾巴尼亞的電影,可是文革“電影荒”的年代最難得的精神食糧了,《地下游擊隊》,《寧死不屈》,《伏擊戰》等等表現二戰的影片,看的我們是如痴無醉。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大家都會情不自禁的模仿。歲月悠悠,不堪回首,還是關注題目吧。
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的西南部,是面積不到3萬平方公里的南歐小國,從1415年起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500年,在這段時間裡,阿爾巴尼亞逐漸被伊斯蘭化,成為歐洲唯一的穆斯林國家。從1912年,阿爾巴尼亞重新獨立,1939年起先後被義大利、德國吞併,二戰結束後獲得解放,並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歐洲國家。
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會議上,赫魯曉夫策劃對中共“發難”,其他東歐國家緊隨其後,唯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不同意蘇共的做法,由此被赫魯曉夫看作“異類”,蘇阿關係破裂後,中阿關係迅速升溫,中國長時間視阿爾巴尼亞為“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中國接替蘇聯,成為阿爾巴尼亞的最大援助國。阿爾巴尼亞在國際事務中也給了中國不遺餘力的支援,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會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了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決議案,而決議案的“領頭者”,便是阿爾巴尼亞。
1972年後,隨著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解凍”,阿爾巴尼亞開始對中國的政策大加指責,阿領導人霍查還對國內的“親華派”進行了清洗,由此導致中阿關係逐漸走向破裂,1978年,中國全面停止了對阿的經濟援助。
1946年,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1961年退出華沙組織,與蘇聯徹底斷絕關係,1976年改稱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至今。2009年正式如入北約,並獲准入歐盟申請,2014年獲歐盟批准成為候歐盟選國。以歐洲的標準來看,阿爾巴尼亞的經濟屬貧窮和落後的,但人民生活逐漸在改善,各方面發展還都不錯。
-
4 # 林慮散人
阿爾巴尼亞位於東歐巴爾幹半島西南部,西與義大利隔海相望,南與希臘接壤,東臨馬其頓,北接黑山和塞爾維亞,首都地拉那。總面積為2.8萬平方公里,人口288萬。是歐洲最不發達和低收入的國家之一。
阿爾巴尼亞人是伊利亞人的後裔。1190年建立獨立的封建制公國,1415年起被奧斯曼帝國統治近500年,1912年獨立,1928年成立阿爾巴尼亞王國,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976年改稱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改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曾是與中國關係最親密的國家,它是世界上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
蘇共二十大後,在如何評價斯大林等問題上,阿爾巴尼亞和蘇聯發生劇烈衝突,成為當時最激進的“反修堡壘”。60年代中蘇關係全面惡化,中阿兩國在共同反對蘇聯的過程中迅速結成“戰鬥友誼”。中國很看重這個歐洲小兄弟,認為阿爾巴尼亞是歐洲的一盞明燈。立刻開始對阿方全面援助,在自身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數目驚人的物資和貸款,阿爾巴尼亞也投桃報李,從1963年起連續9年,為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奮力奔走,1971年,其聯合阿爾及利亞提出的“兩阿方案”最終把中國抬進了聯合國大門。
上世紀70年代初,尼克松訪華的訊息,中國事先沒有通知阿爾巴尼亞,阿方對中中國產生不信任感,中美關係的緩和使得阿爾巴尼亞認為中國背離了反帝反修的路線,是向帝國主義屈服,阿爾巴尼亞開始猛烈批判中國,1977年,南斯拉夫領導人訪華後,中阿關係徹底破裂。1978年,中國全面停止對阿經濟、軍事援助,撤回所有專家,中阿關係徹底跌入冰點。1979年起,阿爾巴尼亞中斷了同中國的一切交往,雙方勉強維持著一種“表面的外交”。90年代初,在經歷政治劇變後的阿爾巴尼亞,開始逐漸恢復與中國的外交關係,雙方在政治、經濟領域的交往逐漸增加,此後,中阿兩國關係發展較為平穩。
中阿兩國關係儘管歷經了大起大落,但兩國當年的親密關係在兩華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國當年對阿的無私援助使得今天阿國上下仍心存感激,同時,阿方為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所做的貢獻,也永遠值得肯定。
-
5 # 老李285308413
始終一個問題不理解,最窮的專制政權阿爾巴尼亞成為歐洲的燈塔。他有什麼值得各國學習。就和中國向貧下中農學習一樣。窮也光榮想不通。
-
6 # 王榮聯1
阿爾巴尼亞,對我們五、六十年代過來之人說來不會陌生,一般人都看過該國的故事片〈第八個是銅像〉,抽菸的人都抽過該國的香菸,嗆人嗆得厲害,可見菸絲質地不怎麼樣。但瞭解阿爾巴尼亞,大多與當時的國際政治因素有密切關係。記得中國與前蘇聯交惡的時候,阿爾巴尼亞堅定地站在中國一邊,在中國進入聯合國的時候,阿爾巴尼亞也出過大力。因此,那時為了回報這盞“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我們節衣縮食全力支援他們,而他們卻毫不在乎,不懂得珍惜,好像這一切都是應該的。當中國與美國洽談建交時,他們又是反對又是抗議。為此,中、阿關係一度跌入冰點,中國對該國的外援也自然停止。如今多少年過去了,中國已跨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節節攀升,而阿爾巴尼亞的經濟還在原地打轉,舉步維艱,位列歐洲貧窮國家之首,這又能怨怪誰呢?!
-
7 # 飾演皇帝的人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的一盞明燈!當初,由恩維爾.霍查,列希,謝胡所領導的阿爾巴尼亞,確實是社會主義的阿爾巴尼亞,它們不畏蘇修的強暴,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為廣大第三世界的人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
8 # 一到四月
曾經是希臘殖民地,公元前146年成為羅馬共和國一部分,四世紀末先後被東羅馬帝國和斯拉夫人佔領,1415年起受奧斯曼帝國統治近500年。1912年在奧匈帝國扶植下宣佈獨立。之後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最後一個改國名的。霍查認為南斯拉夫、蘇聯、中國是修正主義而斷交。
回覆列表
阿爾巴尼亞有“巴爾幹半島上亞得里亞海門戶”之稱,海岸線長472公里,面積2.87萬平方公里,人口287.3萬(2017),GDP130.39億美元,預期壽命78.3歲。
阿爾巴尼亞族占人口總數98%,講阿爾巴尼亞語。70%的居民信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各佔20%、10%。2011年城鄉人口占53.7%、46.3%。
阿爾巴尼亞人是古代伊利里亞人後裔,這在血統上與後來的斯拉夫人不同,他們按照族群和語言分為兩個支系,以什昆比尼河為界,北部是山區保守的格吉德人,南部是沿海的託斯克人,相對開放,現兩者間差異基本消失。
阿國內沒有族際衝突,鄰國(前南、主要是科索沃與馬其頓)境內阿族的命運一直讓它牽腸掛肚,聯合國報告排除阿爾巴尼亞與科索沃合併的可能。2012年底,時任總理宣佈給全球阿裔阿爾巴尼亞國籍,不知在這嫌貧愛富的世界裡,能有多少海外阿族人稀罕該國的一紙身份?
早在公元前1000年,從多瑙河北部移居到巴爾幹的印歐人種伊利里亞人部落已定居於此,他們信仰多神。前4世紀至前2世紀,建起伊利里亞王國。公元前168年被羅馬帝國所滅,此後一直在羅馬、拜占庭的版圖內。公元4世紀後先後受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等的侵擾,始終未被斯拉夫人征服或同化,堅守信仰和傳統,他們在吸收色雷斯和羅馬語言和文化的基礎上,又借鑑拜占庭和斯拉夫的東西,形成具有獨特語言的民族阿爾巴尼亞人。12—14世紀當地曾出現數個封建公國,但不代表整個地域和族群。
1415年,奧斯曼帝國侵入,近500年的統治使得阿更加封閉落後。1443年11月,奧斯曼騎兵阿族首領斯坎德培在克魯雅宣佈科斯特里奧特公國光復。斯坎德培努力化解阿族各大公、顯貴間互相猜忌甚至勢不兩立的“血仇”,只用三個多月時間締結聯合全阿族的“萊什同盟”,抵禦奧斯曼軍隊長達24年多,直至1468年英雄病逝,阿全境才被完全征服,伊斯蘭教進入該地,形成阿爾巴尼亞人三教並存的信仰狀況。阿爾巴尼亞國旗源自斯坎德培的家族徽記,古都克魯雅被稱為“山鷹之巢”,斯坎德培策馬執刀的雕像成為國家符號,印在國民身份證上。
1878年,爭取民族自決的“普里茲倫同盟”成立,阿民族解放運動進入新階段。1912年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在發羅拉昇起獨立旗幟。一戰中它被奧匈、意、法軍佔領,1939年遭義大利入侵,二戰中先後被意、德法西斯佔領。1944年11月29日全國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人民共和國,1976年加入“社會主義”字樣,1991年改為現名。
20世紀60、70年代,阿爾巴尼亞成為“四鄰不親”、獨步於東方陣營的“社會主義明燈”,它與東方大國共同反對“蘇修”和“美帝”,後者從1954年到1978年,總額達100億元人民幣(約合當時60億美元)的經濟、軍事物資與資金源源不斷。在霍查“一手拿鎬,一手握槍,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號召下,阿全國上下將受援鋼筋、水泥化作40萬座大小碉堡。
霍查和勞動黨領導的阿爾巴尼亞被外界視為“與世隔絕的封閉的斯大林式堡壘”,其特點是“貧弱多災、充滿猜疑”。據稱霍查最崇拜斯坎德培和斯大林,其性格中偏執、僵化與專制與後者不相伯仲,黨內大清洗與之一脈相承,勞動黨50年曆史中(1941—1991,霍查1985年去世)至少有12次黨內清洗。蘇東劇變波及該國,20世紀90年代,兩波至少70萬阿爾巴尼亞人爭先恐後地逃往國外,主要是最近距離40海里的義大利和南鄰希臘。
從“自閉”到開化,從舉目無親到投懷送抱,阿爾巴尼亞一步跨越。科索沃戰爭中阿向北約開放領海、領空,2009年它如願加入北約,外交、軍事唯美國馬首是瞻,每年可得3000多萬美元的援助,而加入歐盟尚需時日。
2015年10月,阿爾巴尼亞足球隊史無前例地打進法蘭西歐洲盃決賽圈,全國焰火劃破夜空,海內外阿族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