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波Comic

    書法有秘訣。總結如下:凡是想學習書法的人,下工夫可分作三個階段,初始時要專一,其次要廣博,三要脫胎換骨至化境。

    每段約三、五年火候才行。初學者取古人的大家,以一人作為宗主(專攻)。找對門庭後,腳根要把牢,朝夕沉沒其中,務必使筆筆相似,使人一望就知道是從某家嫡系,縱使有人勸說、譏謗我,都不能為之稍有動搖。

    常有一筆或一畫數十日不能合轍的,此時猶如頭觸牆壁,全無入路。他人到此種地步,往往退縮而灰心。我此時卻心更堅,志更猛,功更勤,一往直前,久而久之,則會有部分合轍相應,初段的難處就是這樣。此後才做中段工夫,取魏晉唐宋元明數十大家,逐字臨摹數十日,臨時各家外形規範,時時銘記於心中,又要常常回顧開始的宗主,將各家的長處默記並歸其源處(我理解為原是某家還屬某家。不知然否),不為所誘惑,工夫到此,約五、六年可以。

    到未段則沒有其他方法,只是守定一家,以為宗主,而又時時出入各家,至無古無今無人無我之境,一直寫到極其熟練的程度,忽然開朗,層層深入,洞察古人精奧,我筆底自然迸出天機,變化揮灑,回想初時宗主不受束縛又不脫離的境界,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孫曉雲的運筆法只是學書法的一個筆法介紹。學好書法還有其他非常多的內容和要求。

  • 2 # 青曉花園

    我喜歡書法,我覺得書法沒有秘訣,有的是勤學苦練,熟能生巧。

    記得中學那會兒,剛“學會”寫草字,其實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草字,只是每天寫作業為了圖省力,不抬筆連著寫,以為很酷很潮,寫的又快。最後越寫越毛躁,靜不下心來認真寫,自己有時候也不知道寫的什麼字。

    幸而初三的時候遇到一位書法很棒的語文老師,對我們嚴格要求,要我們每天練字,每天都要上交批閱,並評優品講。比如,會選擇一個字來分析,教我們如何起筆,如何運筆,如何把握結構,如何控制力度,如何寫的規範又不失個性...那一年受益頗多,感觸很深,時常想起老師的話,照的他的樣子去臨摹,慢慢地,每天堅持練堅持寫,持之以恆,堅持了整整一年,直到中考前一天。有點書法底子的我從此就更加喜歡書法了,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和書法的不解之緣就從那個時候開啟的...到現在我都很感謝很懷念我的老師!張老師,當年您辛苦啦!

    後來進入大學,學習書法協會經常會舉辦“書法類”活動,每次我都積極參與。雖然,我對書法沒有很深的研究,但我認為,寫好書法,一是悟,而是勤。理解領悟字的筆畫的意義和佈局結構後,用手中的筆去淋漓盡致地展現文字之美;另外,非常重要的就是勤學勤練,每天堅持,用心去寫,找感覺,寫多少就順了,就有自己的領悟,然後通透了,也就寫的好啦!

    個人淺談,祝君安好!

  • 3 # 穆如淸風閣

    “凡欲學書名世者,雖學楷學草,然當以行為主,守定一家以為宗主,專心臨摹,得其用筆俯仰向背,姿態橫生之處,一一入微,然後別取一種臨數月,再將前所宗者臨三月,覺此一番,眼力與前不同,如此數轉,以各家之妙資我一人,轉阻轉變轉變,轉入轉入轉妙,如此三年,然後取所主書摹寫數月,則飛動之態,盡入筆端,結體雖雅正,用筆則奇宕,此時真書草書行書一時盡悟,可入古人之室矣!”

    這是清人《書法秘訣》中的一段話,文章全篇是以總結學書經驗為主,是很有借鑑意義的,大抵跟孫曉雲《書法有法》類似,其實在我初學時我是比較細緻的去思考過這篇文章,以為自學很迷茫,想要解惑,只能尋找別人的經驗,別無他途。當然,當時只做借鑑,文章雖簡單,因為對書法理解的思想意識不到,功力不到,以至於根本看不懂,只能嘗試著去理解。

    練毛筆字第一個容易犯的錯誤我說過是握筆姿勢。握筆姿勢要正確就像我們做人做事心中要有一個正確的依準。不要說你習慣了這樣做人做事,也不要說你的思想和行為與他人無害。但如果你要活出一個好的人生,就得按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行為準則去做事。慢慢地你會發現,倒黴的事漸漸離你遠去,你會越來越自信,很多事就算最後不成功,也很精彩。

    練毛筆字第二個容易犯的錯誤我說過是用廢棄的紙去練習。很多不修邊幅的人都會在內心裡自我安慰:我是懶得打理自已,要不然我更帥或者更美。其實一個人的外在形象一直主導著內心與行為,這很微妙,我無法用語言描述得透徹,但我可以舉個例子。在《奇葩說》裡面有個辯手叫肖驍,他現在對很多人來說可以稱之為成功了吧,現在的身家確實不菲。但在四五年前他還是個窮小子,比現在一般年輕人要窮得多,他經常沒錢吃飯,房租也一直處於拖欠狀態。但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幾千一件,用的包包和化妝品都是那種比較奢侈的品牌貨。那時候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先得讓自已很貴,別人才會覺得我值錢。我推崇的不是他的這種消費觀念,而是這種對自已負責的精神。

    筆墨紙硯

    練毛筆字第三個容易犯的錯誤我說過初學都喜歡寫“草體字”(非真正的“草書”)。走捷徑與投機取巧也許能夠換來短暫的成就感,但千萬別以此為榮。初學者寫“草體字”容易上癮,寫了幾年回頭發現自已根本不會寫一個毛筆字。就好像為人處事方面喜歡投機取巧也會變為經後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只有刻苦練習與時刻糾正才是最好的成功捷徑。

    最後一個說的就是堅持,堅持很難,所以要合理地去安排時間。練字如果不能堅持,那些堅持的曾經就白白的浪費掉了。做任何事都是這樣,一開始能看到成績,會很有動力,時間久了,瓶頸出現,看不到明顯的進步,得不到積極的反饋,人就會產生懈怠,慢慢地就會放棄。這是人的懶惰本能,只有咬牙堅持,才能戰勝這種懶惰本能。喜歡學毛筆字的你如果能練好毛筆字,那麼你就更容易的活出自已想要的人生。

  • 4 # 人生無簡史

    秘訣是什麼呢?它就是秘而不宣的絕學。這在過去確實有這種東西的存在。一項優秀技藝的練成,往往需要創造者付出多年的心血、精力和財力。就書法而言,我相信在以前也是有這樣的秘訣的。大師們名聲顯赫,自成一派,自然會有一套絕學。

    若能獲取秘訣,就可以事半功倍。而要得到大師的嫡傳,就要拜師學藝。這種現象並不少見,也就說明了秘訣的存在和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到了現在,我們學習藝術有了更為廣闊和寬鬆的途徑。人們透過正規的教育途徑,就可以學到正宗的藝術創作技巧,學術的開放和交流,不僅讓更多的人受益於此,而且也更加促進了文藝的發展。因此,秘訣的稱呼也就越來越淡化於人們的視線中。

  • 5 # 張偉評論

    書法作為一個成熟的公共藝術,書法裡面技巧、技術、竅門是有的,但是秘訣這種懸乎的東西是沒有的。書法藝術的核心是三法,也就是筆法、字法和章法。章法就是謀篇佈局,字法就是字的結構外觀,筆法就是用筆規則和技巧。這三法中最核心的是筆法,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其第七跋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從書法歷史上,書法用筆技巧雖沒有明確的完整的文字描述,也一直是傳承有序,相傳蔡邕傳鍾繇,鍾繇傳王羲之,之後王獻之、徽之凝等次第至九世孫智永,智永而虞世南、歐陽詢,虞世南而陸柬之,陸柬之而陸嚴遠,陸嚴遠而張旭,張旭而顏真卿。宋代米芾、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王鐸等也得魏晉筆法真傳。這個書法傳承譜系看似單線繼承,其實這些人物只是歷史節點上的代表人物,筆法絕不是個神秘莫測的秘訣,總體還是符合主流審美和自然書寫規律的一些書寫技巧的總結。

    書法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藝術,書法以文字為載體,華人幾乎天天能看到,而能真正懂的人很少,能寫好的就更少,這就產生了距離感和認識反差,導致有些人認為書法有秘訣,掌握了這些秘訣就能寫好書法了。這是典型的對於書法這門藝術缺少了解的表現。書法需要系統的學習和長期的訓練,否則書法好壞看都看不懂,更不要說寫了。而現實中能夠做到系統學習和長期訓練的少之又少,接受過專業書法教育的就更少,這就必然對書法產生神秘感。

  • 6 # 抱庸詩書

    書法之學沒有秘訣,但是有規律性和方法論。像武俠小說中那些靠一本武功秘集或一番高手點化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天下第一的,絕對不可能存在。書法沒有終南捷徑,書法之學能行多遠,就決定於勤奮、得法、天賦三個因素。

    天賦無法強求,因此對於99%的人來說,就是靠勤奮+得法,而勤奮是心性品質因素,關鍵在得法。探究書法之學的效能途徑,主要也就是著眼於“怎麼學”的問題。人都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也要明白,“最近的路只有一條”。同一個起點,相差不多的天分,最終分出高下的往往就是學書之法。

    (1)是什麼鐵就打什麼釘,因勢利導很重要。天賦決定論肯定是錯的,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天才,但換個角度來講,並非所有的人都適合學書法。不是潑冷水,對書法線條無甚感覺、對書法藝術並無真愛的人,學寫規範字是可以的,但如果非要深入學習研究,結果可能很難如願。

    (2)什麼階段幹什麼事,不要揠苗助長。初學書法往往從摩仿開始,先透過臨帖打牢技法的基礎,而後才進入積累創作的階段。不會走就要跑,筆法字法還不熟稔就去拉全域性搞風格,看誰的氣勢好就去學氣勢,看誰的章法妙就去學章法,想投機鑽營一口吃出個胖子來,捨本逐末,註定會失敗。

    (3)一張藍圖繪到底,不能得壟望蜀。十年面壁功,冷板凳要坐得住。學顏不成又學歐,學歐不成又學趙,肯定是不行的。書法學習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由量變形成質變,切忌不可急功近利。

    抱庸淺談。

  • 7 # 123細柳

    書法有秘訣,一為結字之法,已被世人掌握,也就不成為秘訣。二為筆法,古人有筆法秘訣,所以成為不能超越的峰碑;今人無法得到筆法秘訣,所以失去了進步的自信。

  • 8 # 翰墨今香

    書法學習當然有秘訣,而且這個秘訣其實很簡單,簡單到大家都不認為它是秘訣,所以很多學書法的也沒把它當回事。書法的秘訣就是:把臨帖進行到底。簡單吧,其實“大道至簡”,就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持之以恆就成就了“偉大”。

    所謂的秘訣,就是成功的經驗,我們可以透過分析古今書法大家他們的共同點,來找尋他們成功的經驗,也就是所謂的秘訣。那麼分析下來之後,我發現有兩個最大的共同點:

    學識、修養是首位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那麼什麼是神采呢?就是一個書家的學識、修養、以及書寫時情感的表現。歷代書法家刨除書法本身之外,每一個人都是飽讀詩書。

    今天的書法,與古人相比,最欠缺的就說這種學養,表現在作品上就是少了一種書卷氣。古人云:

    “至於學問文章之餘,寫出無聲之詩,其蕭然筆墨間,足以想見其人,此乃可寶。而流俗不問何人,見用筆稍佳者則藏之,苟非其人,特一畫工所能,何足貴也。如崇寧大臣以書名者,後者往往唾去,而東坡所作枯木竹石,萬金爭售,顧非以其人而輕重哉。”

    對於古人來說,書法是小技,文章學問是大道,是安家立命之根本。文人科舉致仕,文章、書法、詩詞是必修之功課。對這些東西領悟的深淺,掌握的高下,就決定了人生的命運。所以歐陽修曾經說過:“古之人皆能書。”

    古人學習文化遍覽各種經史子集,那些著名的書家幾乎同時都是一個時代的文化高峰,因此他們寫出來的字,體現出來的文化素養“如謝家子弟”“爽爽有一種生氣”。

    堅持臨帖是根本

    我們從古今書法家學習書法的記載中,發現臨帖是每個書家必修的功課。元代的大書法家趙孟頫,本身就是一個天分極高的人,但在臨帖方面絲毫沒有放鬆過。

    據元代學者趙汸在《東山存稿》中記雲:

    “往歲遊吳興,登松雪齋,聞文敏公門下士言:‘公初學書時,智永《千文》臨習背寫,盡五百紙,《蘭亭序》亦然。’”

    趙孟頫初學書法的時候,智永的《千字文》臨摹加背寫,將近五百遍。學習《蘭亭序》的時候也是這樣。

    而當今很多人學書法到處找訣竅,一本字帖臨摹還沒有兩天,聽說誰誰的字型最厲害,就又去學別的字帖,沒學幾天聽人說某某的字最好,就又換了一家。這種學習方法,啥時候也學不好。

    快速成功的方法就是儘量做正確的事情,少走彎路。很多人覺得天天照著一本字帖練,什麼時候才能成為高手啊。於是總想著書法中也有一招制敵的獨門絕招,於是學學這個,臨臨那個,到最後一事無成。

    其實不單是書法,世間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有時候最笨的方法可能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書法學習無外乎兩大功夫:字內功夫和字外功夫。字內功夫惟臨帖耳,字外功夫惟多讀書不可,這就是書法的秘訣。

  • 9 # 老跨鬥

    我乾脆寫個非常簡明的東西,告訴大家我的心得:

    1、學書法沒有捷徑,沒有速成。

    2、學書法並不複雜。

    3、學書法就是從臨摹古人碑帖開始的。

    4、學書法一定要有老師指導,不可以自學,自學等於浪費時間。

    5、當在老師的指導下選中某帖時,先把所有的基本筆畫進行認真練習。因為基本筆畫是構成漢字的基本元素。中國漢字九萬多個,很多,但基本筆畫就那幾個。

    6、當基本筆畫掌握以後,開始臨帖,此時最要注意的就是結構。中國漢字九萬多個,很多,但基本結構就那幾種。所以,在臨帖時要分類。

    7、臨帖最基本的就是一個字,“像”,越像越好。筆畫形態像原帖,結構上像原帖。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像,就要在老師指導下找原因。

  • 10 # 聽泉生

    不是秘訣的問題,書法和很多技藝(例如打乓乓球,彈鋼琴,學中醫,自由滑,學英語等等等等)的學習都是共通的,並不神秘。乒乓球拉弧圈球的方法書上有,網上有,而且講的大同小異,但業餘愛好者即使買了書,看了影片,拉出來的弧圈球還是不行。問題出在哪裡?一是年齡,四到六歲是學習的黃金時間,這時思想單純,可塑性強,超過十四歲就差多了。二是先入為主,如果一開始就接觸正道,就可以少走不少彎路,也就是說一開始就要有懂行的人教,不要自己亂七八糟搞了一通才去找人教,當然完全自學更是難上加難。三是很多技藝一定要懂行的人教才能入門,書上講的東西很多並沒錯,但各人的理解則千差萬別,往往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就是為什麼書法,中醫,國畫要講師承,而很多自由滑冰世界冠軍都出自同一師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芝麻猴頭菇相剋?一起煮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