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dwhly

    攻打蜀漢有魏延率三萬守漢中有地形優勢 集中兵力攻打東吳 東吳會完蛋 孫權為什麼向曹丕稱臣裝孫子避免兩線做戰

  • 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夷陵之戰的時候,如果曹丕出兵攻打東吳或者蜀漢,會不會直接滅亡其中的一個?竊以為很難,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孫權劉備早有防備。

    先說劉備吧,作為身經百戰的老油條。劉備在攻打孫權之前,不可能不想到曹丕這貨會趁機佔便宜,所以劉備的二十萬兵馬其實只帶走了十萬左右,還有十萬交予諸葛亮,趙雲等人,讓他們坐鎮益州,嚴防曹魏來襲,憑藉山川之險要,曹丕一時半會兒也拿諸葛亮沒轍。實際上,曹丕後來50萬大軍攻蜀國也沒什麼成效。

    再說說孫權,孫權這貨非常的機智,開戰前就給曹丕上了降書,曹丕也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所以曹丕壓根沒有出兵的藉口,所謂師出無名,再者,孫權自己從來沒有去荊州參戰,一直坐鎮江東,孫權自己直接掌握的十萬兵馬也秋毫未動,所以曹丕短時間拿他也沒轍。實際上,曹丕後來35萬大軍攻吳國也沒什麼成效。

  • 3 # 牧漁子

    曹丕出兵攻打蜀漢和東吳中的任何一個,不會導致任何一個滅亡,反而會立即阻止夷陵之戰的發生或進展。

    三國時三個政權能夠並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對等力量的相對制衡,劉備和孫權絕對不會允許曹丕滅亡他們中間的任何一方。

    赤壁之戰之後已經三分天下,曹魏據江北,孫權佔江東,劉備統益州,這個時候三方的力量相對來說是均衡的,這個均衡不是絕對的,當然說的是誰想幹掉誰都沒那麼容易。但是無可爭議的是曹魏的力量最大,手裡會有更多的牌可以打,但劉備和孫權不會允許它一家獨大。

    赤壁之戰之前,曹操百萬大軍南下,想一統華夏,這時候劉備和孫權之間的關係絕對是一對親密無間的好基友。因為他倆之間如果不聯合,被曹軍逐個吃掉是註定的事兒。所以後來有了孫劉聯軍共戰曹操於赤壁,三家瓜分荊州,劉備大軍進西南,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赤壁之後,曹軍北撤。其實這個時候,劉備和孫權對北邊的戰事還沒有完全結束,關羽在荊州和曹軍還不斷有衝突,孫權在淮南也遭到曹軍的危脅。但就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和孫權就因"分髒不均"而幹起來了。這赤壁之戰的遺產,有共同敵人的時候,怎麼商量都能接受。一旦這共同敵人的威脅沒那麼大了,孫權馬上跳出來說你那荊州南郡是借我的,你趕緊還我。這荊州對劉備來說真是太重要了,他哪肯還呀?於是後來就出去了。白衣渡江,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這劉備的二號人物把腦袋都玩丟了。孫劉兩家的矛盾立即被激化了。

    其實孫權打荊州的時候,曹操確實幫了不少忙。當時曹軍在關中和西涼地區都有所動作,編制了益州劉備的軍隊不敢傾力救援荊州。同時又減輕了在淮南一線對東吳的壓力,實際上是在告訴孫權可以放心的去打荊州。這也難怪,劉備這個時候勢頭太盛了。赤壁之戰之前,他帶了一撮人馬暫據在劉表的地盤上,但沒幾年的時間,他打下了大半個荊州和整個益州,西涼幾乎已經成為嘴邊的肥肉,關羽兵至樊城,水淹七軍,幾乎要攻打許都的節奏。其實這個時候另外兩家誰看了都不爽,於是曹孫兩家又成了一對好基友,很默契的做掉了關羽,打擊了一下劉備的囂張氣焰。

    夷陵之戰本身是劉備對東吳的一次復仇行動,但孫劉兩家打歸打,但誰都不傻。他們不會接受曹丕在這個時間趁火打劫。劉備的目的也許是收復荊州,也許是自己滅了東吳,一統江南。但他絕對不會允許曹丕滅了東吳,否則自己佔據在西南估計也活不了幾天了。孫權也一樣,她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抵制劉備的進攻,甚至說如果他幹掉了劉備一統江南,但他也絕對不會允許曹丕幹掉劉備,否則他想偏安東南,恐怕也是辦不到的。

    孫劉兩家是穿在一條繩上的螞蚱,互相爭鬥也相互依存。受到曹軍威脅的時候,孫劉兩家的矛盾就會變成次要矛盾,兩家聯手共同對付曹軍,才能有生存空間。如果曹丕進攻他們中間任何一方,兩家就會立即停止他們兩家的爭鬥,甚至形成聯盟共同對付曹丕。

  • 4 # 愛歷史的傻狗

    首先在劉備取得漢中戰役的勝利之後,軍事上的強大與政治上的大勢已經成為現實。

    漢中戰役之後,漢中之地歸劉備所有,並且劉備派劉封、孟達佔領上庸郡,側面對曹魏屯兵的襄樊地區產生威脅,且這一威脅在夷陵之戰期間並未解除,而是隨時保持著引弦未發的狀態。

    在關羽被殺、孫權實際取回荊州後,劉備與孫權的勢力範圍已經從荊州東部變成了奉節、巫縣一帶,這離曹操勢力範圍襄陽離得並不遠,順著長江繼續向東,從神農架地區東側跨過山區便到了襄陽,同時對於孫權來說,只要能夠駐守南郡,則自己的西北角就不會被北方的敵人攻破。

    在夷陵之戰初期,蜀漢部隊由吳班等率領三萬人及五溪蠻萬餘人佔領秭歸,同時命黃權率軍駐紮長江北岸防備曹魏,黃權部隊從戰爭開始到結束都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牢牢駐紮在了長江北岸。

    透過這個兵力,可以得出蜀漢仍有至少一支機動兵力或者東進與東吳對峙或者北上防禦可能的曹丕進攻。後來的歷史也表明在劉備敗退白帝城之後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被派來,兵力再次達到兩萬餘,進攻不足但自保有餘。

    對於孫權一方來說,合肥一直都是自己的主攻方向,曹魏在這個方向基本處於守勢,而自身兵線又北倚南郡、江陵,隨時可以分兵回h援,且派兵五萬在前線,兵力不弱於魏、蜀單獨一方,外交上又遣使向曹丕低頭,雙重保障曹魏理論上在雙方對戰的過程中參戰不會將第一目標對準自己。

    對於曹魏來說,曹丕是勵志開疆擴土的,所以在擴張上是積極的。首先在雙方未曾消耗實力的時候,曹丕在黃初三年(222年)初僅作《報吳王孫權書》鼓勵其殺敵,坐山觀虎鬥。

    在聽聞劉備“僅以身免”敗退永安、孫權兵力也有損耗之後,加上孫權在遣子當人質一事上拖延,才決定南下出徵孫權。曹丕派兵勝利在望,卻不料遇到疫疾,加之朱然固守江陵,這一路曹丕軍隊始終未曾攻克,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曹丕也就無奈容易講和了。

    蜀漢敗退永安、曹魏遇到疾病,孫吳雖然保住了疆土但戰爭都在其勢力範圍內發生,三方勢力都有損耗,就實際情況來說,短期內已經不存在某一方可以消滅另一方情況了。

  • 5 # 神舟六

    221年7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在219年關羽已經丟了荊州,荊州到了孫權之手。按當時局勢,曹魏無力進攻蜀吳。

    217年,劉備進攻漢中。曹操北方烏桓鮮卑聯合造反,曹彰、田豫北征,大破烏桓鮮卑聯軍。元219年夏侯淵出兵與劉備戰於漢中,黃忠斬夏侯淵,劉備得漢中。曹軍大敗。之後,曹操親率大軍來奪漢中,劉備堅壁不出,雙方對峙數月,曹操放棄漢中。

    公元219年七月,曹操剛剛從漢中撤出,關羽就發動襄樊之戰。八月,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乘勢進軍,圍困樊城。曹仁率軍死守。十月,曹操從關中趕到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同時,聯合孫權,偷襲荊州,關羽大敗死於孫權之手。220年,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從217年到220年,曹操率軍連年征戰,兩次戰役敗於劉備。再加上赤壁之戰慘敗,雖未傷筋動骨,但也傷及元氣。曹丕廢漢獻帝而自立,根基未穩,在221年7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根本無暇顧及孫權劉備。

    如果當時曹魏乘勢用兵,只有聯蜀攻吳,且有可能滅吳。

    關羽失荊州後,孫權乘勢佔據了劉備原荊州地盤,如果曹魏進軍蜀漢,不可能從荊州沿江而上進攻蜀漢,只有漢中一條路可攻。但由於漢中由蜀漢控制,由關中進攻漢中道路險峻,易守難攻,必敗無疑。

    曹魏既然沒有可能進攻蜀漢,只有進攻東吳。如果曹魏派軍南下以西南方向攻取荊州,以東南方向進攻合肥揚州江北一線,第一階段至少可將東吳勢力壓制到江南;由於劉備重兵從荊州南夷陵一線進攻,牽制東吳大部分兵力,陷入了兩線作戰,曹軍在第二階段可能突破長江,赤壁之戰不可能重演。

    而東吳在蜀魏兩路夾擊之下,夷陵也難以取勝,必會被魏蜀所吞併。

  • 6 # 尋痴

    首先,當時魏國內政不穩,曹丕需要先穩定朝政,他也希望夷陵之戰,劉備和孫權可以兩敗俱傷,即使最終有一方被消滅,那存活下來的一方也是元氣大傷,畢竟沒人會束手就擒,坐以待斃,這是魏國的機會就來了,曹魏一直是三國中的老大,孫劉只有聯手才能與之抗衡,劉備和孫權也不是傻子,他們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夷陵之戰後,劉備就讓諸葛亮和東吳修好,孫權也沒有趁勢追殺,魏國也就沒有機會,也沒有實力幹掉吳蜀兩國,以上僅是我個人觀點,謝謝觀看。

  • 7 # 微史春秋

    夷陵之戰,孫劉聯盟破裂,面對這個對自己極為有利的局面,曹魏君臣豈能錯過,乘機伐蜀,或乘機攻吳都是一種選擇,然而曹魏卻選擇按兵不動,說明曹魏在深思熟慮之後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即說明伐蜀或攻吳都不是好選擇,都面臨一些問題。

    一、伐蜀代價很大

    劉備為什麼要堅持在稱帝才四五個月後攻打吳國?他不怕曹魏乘機奪回漢中?其實劉備並非是感情用事一心要為關羽報仇,對於魏蜀的態勢劉備是比較瞭解的。

    劉備應該預料到曹魏不會在這個時候生事,因為蜀國這個時候在魏蜀邊境前線佔據極大的有事,劉備漢中之戰之後,他在各方面都達到了巔峰,曹魏不得不採取防禦的姿態。

    此外,蜀國在漢中因險拒守,曹魏要奪取漢中之戰中丟失的土地將會付出極大的代價,而且當時曹操率領以臨漢中,至了陽平關被劉備所拒,最終回軍,這裡有個典故也說明了問題。

    “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脩便自嚴裝,人驚問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把漢中比作雞肋,說明在曹操眼中,這個地方拿回來作用不大,但要拿回來卻要付出極大代價。

    由此可知,曹丕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冒著極大損失對劉備動手。

    二、孫權向魏國稱臣,迎合並利用了曹丕

    曹丕代漢稱帝,劉備自然第一個反對,但孫權權衡利弊之後,選擇向魏國稱臣,這極大迎合了曹丕的心理,立刻封孫權為吳王。

    孫權主動放在姿態,在這個時候曹丕自然不會拒絕並乘機攻打吳國,這樣從政治上起不到師範作用。

    其實孫權向曹丕稱臣也是有自己的考量,他不可能兩面樹敵。其實孫權打的是如意算盤,《三國志》中說的非常清楚

    “欲先卑而後踞之,為卑則可以假寵,後踞則必致討,致討然後可以怒眾,眾怒然後可以自大”。

    孫權向吳國稱臣只是一個姿態,對於曹丕的一些“命令”式的要求如送質子進京,百般拖延搪塞,最後曹丕還是對東吳討伐了,不過那已經是夷陵之戰之後的事情的。

    換句話說,曹魏君臣被孫權給利用了,給玩了。

    三、曹魏代漢,魏國尚需穩定內部

    曹丕代漢並不是像曹丕自己說得那樣漢祚氣數已盡,人心向魏,北方不少人尤其是世家大族對曹丕的這種謀朝篡位的舉動在心理是極大牴觸的,所以曹丕要疏導人心,穩定內部人心,消除存在的不安分因素。若是在這個時候出兵,內部那些沒有歸心的人可能借機生事。

    從之後的歷史來看,曹魏乘機進攻蜀國或東吳都得不償失,而且很可能內部生出禍端,所以曹丕最終選擇坐山觀虎鬥,其實就是那時最好的選擇了。

  • 8 # Find寶寶

    謝邀,曹魏不想出兵是假的,從夷陵之戰尚未爆發之時曹丕就已在邊境屯集重兵。到考慮當時事態,夷陵之戰爆發在221年。距離曹丕稱帝實際年限僅僅一年多一點,而且考慮到曹丕稱帝的不合法性,內部鬥爭還沒有完全平息。忠漢遺臣尚未清除乾淨,還有曹植一派餘黨,更有司馬氏一族蠢蠢欲動,更有漢獻帝健在,可別忘了漢獻帝身邊還有一個曹丕的親妹子。因此當時曹魏自身政治環境並不穩定,曹丕所面臨的首要任務當務之急是肅清政治。 另外,夷陵之戰爆發是蜀漢後方仍有諸葛亮趙雲坐陣成都,魏延鎮守漢中。曹魏出兵偷襲蜀漢的成功機率並不大。而且還有可能引火燒身使得劉備調轉槍頭北上。另一方孫權剛剛向曹魏稱臣,首先不管他是否是因為懼怕劉備報復假意稱臣還是真心甘願向曹魏稱臣,在夷陵之戰爆發期間孫權在須濡口前線還是留有重兵的。另外,去偷襲一個剛剛稱臣的人從側面又會給曹魏集團本身反對曹丕的人落以口實,使得曹魏集團自身政治鬥爭更加混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夷陵之戰爆發孫權便一直向劉備示好乞和。一旦曹魏出兵,很有可能迫使孫劉兩家暫時休戰統一對抗曹魏。或者提前爆發統一之戰,三方混戰。無論劉備還是孫權都非常清楚僅憑當時兩家實力是不足以單獨對抗曹魏的。雖然夷陵之戰讓牙齒咬破了嘴唇。可兩家都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曹魏不出兵,劉備尚會以報仇雪恨的藉口以圖吞併東吳。而孫權也會拼盡全力以圖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還有一方面,戰爭勝負不僅僅要考武將謀臣兵力。更重要的戰爭動員和物資保障。劉備為發動夷陵之戰已經準備了一年近兩年,幾乎掏空蜀漢全部物資。可以說物資的保障工作非常到位。而孫權更是為了偷襲荊州準備了數年之久,物資保障沒有問題。可是曹丕,剛剛篡位登基,一直忙著內部政治鬥爭。再往前也是忙著和曹植爭奪世子之位斗的不可開交。再往前他老子曹操剛剛經歷樊城之戰的慘敗。可以說曹魏近幾年一直都未做戰爭的準備。或者說是充分準備。這也從後來爆發的須濡口之戰曹丕大敗而歸最終一命嗚呼可以看出如果在夷陵之戰爆發期間曹魏直接出兵是一個非常不明智的選擇。靜待良機方為上策。那麼曹魏何時出兵才是最佳時機呢?按照夷陵之戰初期發展態勢分析,劉備極有可能會吞併江東同曹魏劃江而治。如果曹魏此時趁劉備在江東立足未穩之時渡江南下兵發須濡口牽制劉備東征主力,另外出兵直取荊州,大可以將劉備集團一分為二。然後再各個擊破,可天下一統。而且劉備雖取下江東到消耗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劉備也沒有實力分重兵鎮守荊州。就算諸葛亮深知荊州軟肋也是分兵乏術。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孫劉兩家在荊州僵持。互相消耗。打起持久戰。曹丕也可以有肅清政敵的時間。然後趁兩家消耗殆盡之時起兵南下。屆時孫劉再度聯合也未必是曹魏的對手。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劉備在一路高歌猛進之後敗了一個嘎嘣利落脆。

    但究竟什麼原因曹魏在夷陵之戰爆發期間沒出兵,只能問曹丕本人了。

  • 9 # 史筆似塵鉤

    為什麼沒滅蜀?

    很久以前我上高中的時候我就認為,在劉備與曹操漢中之戰之後,當時三國中最強大的應該變成了劉備,而且也已經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的幾項想法,可惜,荊州丟失之後,地理形勢發生了變化,但是軍事力量發生的對比卻並不是那麼明顯,在當時來看,蜀漢僅次於曹魏,而孫權相對來說較弱,但是曹魏幅員廣闊,並不是像其他兩國一樣面臨的敵人很少,所以兵線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在曹魏把重兵佈置在襄樊一帶的時候,若是進攻蜀漢,必須大範圍調兵,同時漢中這個地方易守難攻,大門一關,不耗費巨大,基本沒有進來的可能,這也是後世帝王為什麼把與四川同源的漢中劃歸陝西管理的原因。同時劉備在得知訊息後也能夠快速回援。

    為什麼沒滅吳?

    這一點其實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說直白點,孫權把曹丕忽悠了,如果換成曹操的話,恐怕早就吞併了東吳政權。那孫權怎麼忽悠的曹丕呢?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廣積糧,緩稱王。這一點孫權是明白的透透的,在佔領荊州後,他就上表臣服曹操,曹丕為了做皇帝,為了自己的威望,貪圖虛名,喪失了最佳的滅吳機會,這可以說是曹丕的一次巨大失誤了。尤其是在夷陵之戰後,孫權立馬和曹丕翻臉,這一點驗證的明明白白的。

  • 10 # 可愛的張飛

    首先,夷陵之戰爆發在蜀漢和東吳之間的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因為關羽和張飛之死,如果在夷陵之戰開始,曹丕出兵任何一方,都會導致蜀漢與東吳和解,因為唇亡齒寒,二者均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曹丕最好的選擇是待其兩敗俱傷之時出兵。

  • 11 # 大明雄魂

    劉備出兵東吳;首先是本集團內部穩定的一種政治姿態。如果不出兵,跟著劉備入蜀的老成員和後來加入的荊州成員都會不滿,而這兩部分人卻是蜀漢政權的政治核心,一旦出問題,政權體系就不穩。

    其次,以劉備的能力,肯定清楚帶出四五萬人馬是不可能搞定東吳或是恢復荊州的。但他能看清,曹魏的戰略是“重吳輕蜀”,整個軍事主力都是在面對東吳一線。而漢中戰區面對的只是曹魏防禦性軍隊,且劉備對魏延的軍事能力是很放心的。所以,劉備一定明白,出兵東吳後,只要他能站住腳,和東吳耗著,東吳決計不敢抽調江淮一線的主力兵團西進來剿滅他。而荊州地區的東吳駐軍,他認為想輕易擊敗他是做不到的。結果是,東吳孫權只能和他進行談判,做出一定的讓步後,促其撤軍。劉備集團不但可穩定集團內部,而且還可獲得一定的補償(當然,荊州肯定是要不回來的)

    只不過,劉備的最大失算就是嚴重低估了陸遜的能力和東吳軍的作戰實力。萬沒想到,陸遜就憑著鎮守荊州的部分軍力,以任何人都想不到迅捷速度,一舉將其徹底擊潰。

  • 12 # 優己

    不能!曹丕不是沒試過,在夷陵之戰後,曹丕曾有派兵兩路出擊,一路五萬人出合肥攻擊須臾口;一路五萬人出襄陽攻擊江陵城,但是並沒有討到便宜。當時的孫權對曹丕並不是無條件信任的,即便曹丕答應了孫權的投降,可是孫權依然派兵三萬守須臾口,派兵三萬守柴桑,反而是宜昌前線只派了五萬人防守劉備。在夷陵之戰大勝劉備後,孫權從柴桑守軍中抽調兩萬,增援宜昌的陸遜換防,讓陸遜放心出擊。

    曹軍襄陽軍團出擊江陵城,雖然這江陵城的守軍只有兩萬人,可是陸遜停止追擊後帶領五萬部隊從後方趕來,兵力增加到七萬,已經超過曹軍兵力了,所以曹軍在看到陸遜回軍後便撤退了,也沒有繼續攻擊;

    曹軍合肥軍團進攻須臾口後,孫權將柴桑的一萬部隊派往須臾口增援,這時候須臾口的守軍就增加到四萬了,對比曹軍的兵力劣勢並不大。由於這時候陸遜已經打退了曹魏襄陽兵團,合肥軍團獨力難支,也是撤退了事。

    至於劉備方面,他對曹丕同樣是防備重重。當時的劉備擔心曹丕出擊漢中,派魏延領兵兩萬人鎮守漢中,這漢中本身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兩萬人足夠撐好長時間了。所以,短期之內曹丕並沒有消滅兩國的機會。

  • 13 # 羽書遲

    曹丕於公元220年稱帝,次年劉備稱帝,同年劉備伐吳,發生了夷陵之戰。當時在魏國內部對要不要介入戰爭有很大爭議。劉曄主張介入,攻打吳國,先滅了吳,蜀國就更好收拾了。王朗主張坐收漁翁之利。最終曹丕採納了王朗的意見。

    如果曹丕在夷陵之戰時攻擊蜀軍。劉備對此已有防備,他出徵時已派黃權守長江北岸防範魏國。至於黃權有多少兵力,史書上沒有記載,一旦魏國大軍來襲,黃權能否擋住,是假設性問題。其實劉備最終慘敗給東吳,如果曹丕進攻蜀軍,最差的結局也不過是慘敗,結局差不多,曹丕吃力不討好。

    如果曹丕在夷陵之戰時攻擊吳國。其實吳國對此也有準備。如果曹丕趁夷陵之戰之機大舉攻吳,有很大可能滅吳,因為以當時吳國沒有兩線大規模用兵的經驗和實力。滅了吳國就是魏蜀爭霸,魏國實力遠勝於失去荊州和關羽的蜀國,統一有望。

  • 14 # 鵬程好物分享

    看看魏國的情形就知道!

    魏國曹丕剛剛冒天下之大不韙取代漢朝!國內極不穩定狀態!他不得不向門閥貴族妥協用陳群的九品官人法取得門閥貴族的支援!此時其內部還是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一旦搞不好,曹丕就被幹下去了,他是不敢輕易出兵的!

    加上蜀漢政權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吳國孫權稱臣也沒有了出兵吳國的藉口!

  • 15 # 紅塵有你不寂寞47

    劉備劉玄德在為關羽復仇攻打東吳孫權初期的時候,曹丕的謀士劉曄曾經勸諫:此時若攻打孫權,是天滅東吳!劉曄的話是千真萬確的,可惜曹丕未聽,這是吳國的幸運!而此時曹魏若攻打西蜀,是極難成功,因為蜀國勢力正強!

  • 16 # 王子大海83422

    夷陵之戰時,曹丕最好的選擇就是坐岸觀虎鬥。劉備在起兵攻打孫吳時已在漢中方向委派了馬超,馬岱等人鎮守以防曹魏。孫權派出陸遜領兵抵抗劉備進攻時,自己親帥大軍坐鎮悟須口等地。吳蜀之間的夷陵之戰開始和中期,曹丕根本沒有機會討伐當中的任何一家,吳蜀都做好了防禦手段。到了陸遜打敗劉備,劉備敗退白帝城時,曹丕準備趁機抄陸遜後路,可陸遜已有提防,及時回軍。曹丕又沒得到便宜。

    綜上所述,夷陵之戰期間,並不是曹丕不想趁火打劫,而是吳蜀均有準備和防禦,曹丕沒有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今年的國安能拿中超冠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