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豐鎬
-
2 # 華韻國風
楚辭,漢賦,兩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代影視,都是各個時代的文化表達方式,社會在進步,會有更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文化。
-
3 # 水推船移
賦,發乎楚辭,盛於兩漢,華麗浮誇於六朝駢體文,漸衰於古文運動的唐,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優美的文學體裁。她韻律優美,在古代賦是配樂的。兼有詩歌的優美和散文酒脫。是古代文學的一顆明珠。現代人大都沒有這些文學音樂詩歌的功底,所以很鮮有人觸及。現代文學家都是以字數算報酬,很少有什麼思想性兼文學欣賞性的作品的作家問世,再加上知識層經過幾次文化拔根運動的洗澡,有欣賞水平的讀者市場也基本蕩然。所以大凡有點名氣的作家都忙著寫小說去了。
-
4 # 大峰上雨
先謝謝大家欣賞!對現代人來說,賦比較難理解;我簡單說一下:賦其實就是一種說明文,這種說明文有個特點,就是文字互相間帶有一定的韻律,並講究一定的文理排序;土話就是可以押韻寫的具有一個規律的說明文。說到說明文,我這裡要重點說一下,不管是古人,還是西方人,還是我們今天的人,想把說明文寫好,是有規律可循的,那就是說明文的四個步驟,是四個寫作過程;如下:一立意,二說明,三對比,四總結。簡單說就是這四個過程。就是說你的一篇文章,具備這四個過程,那就相當於是說明文了,如果再加上韻律排文用字,那就是古人說的賦!不過古人寫的賦都是長篇大論的,今天的人不可能有那些時間去寫呀!所以我大膽改革一下,提倡寫“短歌賦”;就是把說明文寫的短一些,具備四個步驟就可以了!另外排字用韻,手法緊密相關聯就可以了!具體看我的新浪部落格有關文章。下面我給大家示範幾首“短歌賦”,大家看看就明白了。看文技巧:那些短歌賦帶有句號的就是一個過程、一個步驟,很簡單。
-
5 # 負薪映雪
鄙人才拙,酷愛作斌!偶有感觸,便強作一賦,淺學陋識,東施效顰,見笑!
《映雪賦》
(小寒夜吟《短歌行》感懷,月下 梅林,萬千顧猜)
北風蕭瑟,大道蒼茫。夜無眠意,誦《短歌行》濟懷,嗜雅而歌,訴慷慨之懷,表激昂之志,悲蜉蝣之運,慕孟德之遇!嗚呼!布衣之傷,能慟天乎?
水潺潺兮奔八荒,雲疏疏兮凝雪霜。路漫漫兮從日月,風號號兮聞者彰!
草爭雨露不使其缺,花競嬌豔以招蜂蝶,水擠縫隙方能入海,蟻掘深穴始得永續。嗟呼!人生一世,丈夫一軀,放舟竭澤,安能順流?噫!詩催白髮,情老少年。昨日悲秋,今日嘆冬,入梅林徘徊,吾弗若梅乎?
月下一扇門,雁過三二聲。花開易謝去,四時洗煙塵。天道輪迴,宿命難頃,老而不死,烈士安能?廟堂之遙,江湖之遠,淳淳之心,孰能知否?日夕勞作,膚燥腰曲,執筆之手,掃地斯文!每每夢魘,羽扇綸巾!悲哉!此吾命乎?
江河萬里,逝水不息,穹廬萬丈,鴻鵠不疲。嗚呼哀哉!歌以詠志!信乎?始志負薪,大器晚成!
2014.01.11小寒夜抒懷
自幼隨父習文,多受棍棒之苦,常生厭惡之意,然不敢背悖父願。長大成人,便不再順從父志,棄文不顧,一去二十載,方恨年幼無知,亡羊補牢,再潤澀筆!
文有不足之處,敬請大方點拔!
-
6 # 鑑水漁翁
賦是什麼意思?怎麼解釋?賦,就是文章。你怎麼斷定現在就沒人寫了呢?難道按古人寫,之乎者也才算賦?好,改天我照王勃的騰王閣序寫,也象前輩連詩連詞一起寫。但字寫不了,不舒服,身體不行。
-
7 # 王工222748934
舊作供大家看著玩!《秋聲賦》
河北•王永利江湖散人
立秋之初,適逢大雨,潤萬物勃興,解數月旱情。
賀甘霖厚愛,萬物猛醒日拔三尺之盛。
恭俯首虔誠,亦報黃天厚土無私饋贈 。
遙遙明月,遮淡淡薄紗,微微清風,送聲聲蛙鳴。
時光逆轉,重溫仲夏夜之夢。
倦倦繁枝,天焦焦地裂;晨晨珠點,暮愁愁雲清。
天旱煎熬,炙烤燥熱籠之蒸。
晴空日朗,喘息負荷踏乏行。
禾葉厭卷,飢腸轆轆衰草輕。
驕陽烈炎少語,渴蟬雀啞嘶聲。
居沙海之旅途,思遠方之洲青。
聞愁旱嘆息,思豐年歡農;
看汗珠滴滴雨,想流水潺潺夢。
暴練筋骨,酷曉殘景。
歷盡辛苦,道是無晴卻有情。
電閃雷鳴,碧波綠水儘可傾。
聞天際呼喚,傳盛情樂聲。
天旱久,能逢喜降甘霖,
久居下,難聞納賢召徵。
遠仁德,難巧遇伯牙流水知音,
居陋室,少逢迎千里滿座高朋。
山高險峻,不斷行路之客,
學識慧海,豈絕舟楫之翁。
區區卑微薄命,芸芸凡輩俗生。
缺懷蒼鷹志,況難大器成。
非登高山峻嶺之俠士,
願做修竹茂林之愚公。
《子》《史》典籍,《詩》《書》仄平。
《蘭庭》之嘆,《王閣》之興;
《採菊》之賢,《雖壽》之雄。
欲固日月之遠,奪取分秒之爭。
趁歲暮光霞,不枉此終生。
風華惜時,鐘鳴金磬。
秋風清爽,搖曳蕭箏。
正臨抽花抜穗之時,
欲迎飽實聚漿之成。
秋蟲唧唧,明志錚錚。
碧空斜陽盡處,
映渡一行歸鴻。
今日閒言,難抒胸心之雅興;
明朝新語,悠然修德之學鳴。
殷意長幽幽,
浩心切誠誠。
2018年10月23日
-
8 # 梧桐樹邊羽
看題主的問題,對“賦”著實是做了瞭解的。
我們來看“賦”這種文體的發展和特色,順便回答題主。
“賦”的出現。《詩經》之後的春秋晚期,南方出現了《楚辭》,而中原北方則出現了另外一種韻文。它交叉使用《詩經》的四言和先秦散文的散句,比《詩經》靈活,比《楚辭》規整。這種新文體採用的表現手法,是“賦比興”中是“賦”這種手法。也就是“平鋪直敘,鋪陳、排比”,文章多不長,所以又稱為“短賦”。
寫“賦”從荀子開始。荀子既是散文家,又是開宗立派的儒學大家,所以在寫散文的時候結合《詩經》四言寫法,開創了這種新文體。
而真正給“賦”命名的是司馬遷,他發現這種文體和南方楚辭都不能用“詩”來指代,會產生混淆,就統一命名為“賦”,後來班固進一步把《楚辭》剔出來,把屈原的“騷賦”,稱為“楚辭”。文學觀點和分析是不斷進步的,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賦、詞、辭賦、騷賦、短賦等多種稱謂,都是這種文體,也有微妙不同。真正以“賦”自稱的是司馬相如,他的《上林賦》,《子虛賦》都是直接稱賦了。
漢大賦發展到了極致,以儒學經學為底蘊,氣勢磅礴,還有思辨性,有諷喻力。進入東漢,經學衰落,興起讖緯學,大賦凋零,從關注時政轉向了個人情懷的抒情,轉而在文辭上花功夫,所以“賦”比詩更早地滑入華靡而空洞的泥沼。
東晉南北朝,賦體在形式上和當時的齊梁體詩歌相融合,產生了“駢賦”。形式上更加整飭,尤其講究四六句,並且的對偶聯排的四六句。在那個時代,文人不會寫詩沒問題,但是你如果“不知四六”,那就一邊涼快去。駢賦強化了文句的音樂性,催生了“對仗”這種手法。它間接地促成了唐格律詩的平仄韻律和對仗的形成。律詩何以為律詩?平仄韻律,頸聯對仗為律詩。所以駢賦雖然在文學史上是形而下的,但是對盛唐的詩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格律詩發展極盛之後,反過來影響了“賦”,出現了“律賦”這種文體。把律詩的規則用於賦體。物極必反,賦的詩歌性走入了死衚衕,只好另尋出路。賦,除了詩就是散文。唐代律賦之後,就出現了有意擺脫駢、律的傾向,產生了唐代特有的新賦體,叫做“文賦”,更加傾向於散文化的賦體。我們看初唐《滕王閣序》,還是駢文,到了杜牧的《阿房宮賦》就不一樣了。
進入宋朝看蘇東坡的《赤壁賦》,基本上就是一篇散文了。
順便說一下,“賦”的文學結構一直是主客問答的形式,寫作方法則一直是鋪陳平述。從荀子開始一直到蘇軾,千年都沒什麼變化。
賦、詩、文三者的關係,可以說是相互影響、相互借鑑又相互交融,發展過程一直是交織在一起。最終“賦”轉入如今白話,只剩下了散文和散文詩兩種形式。“賦”特有的駢文稱賦隨著文言文的荒廢成為過去,對話體也早就不適應現在的表述方式了。
那如今,寫散文的人少嗎?寫散文詩的人少嗎?多得不能再多了。
時代在進步,古人留下的“賦”已經成為了藝術品,咱們可以學習,也可以寫,但是在生活中,白話的散文和散文詩已經完全取代了“賦”這種文體的功用。除了特意在某些場合需要拿出來彰顯古意,實用性基本為零。所以,研究,書寫的人就少了。
-
9 # 臨軒望月空
典故到三皇,詩經解樂章。
五言源樂府,辭賦盛隋唐。
胸有千般意,韻存萬物長。
田園抒我志,山水性情藏。
-
10 # 雲在青天
為什麼現在人很少寫賦了?
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從語言習慣上來分析,眾所周知,魯迅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日記,此後白話文受到推廣,如今,又推行普通話,因此也難以感受到賦的古典魅力。
從生活習慣上分析:現在人們生活忙碌,為了生計四處奔波,根本沒時間或者說心靜不下來,更別提這些純文藝的東西了。
最後從“賦本”分析:賦的寫作難度很高,相比現代詩歌就不會那麼麻煩了。
其實生活中也有寫賦的少數人,只是我們見得不多,我建議可以去一些舊詩詞專業網站啊,論壇啊應該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
11 # 劉曉林九天居士
萬古神州賦(上)
劉曉林
神州雄屹九垓數千載,何以萬古相冠?不亦謬哉!夫萬古者,誠非精微象數也。實寄吾輩之情思,託區區之遐想,祈與太清同始興而舍湮滅耳!春風放膽梳萬柳,夜雨瞞人潤百花。廿一紀,九天居士擬春風夜雨為標範;欲仙遊而觀萬仞,騁翰逸而致神飛,腕下汩汩瀉出“數泠清泉挾幾多珠玉”,化文以成《萬古神州賦》。記曰:
寰宇裂而玄幽失,混沌開而光明至。孰知何紀?水波浩淼,盈漫田疇。紫微璀燦,布陳太空。經長年,五洲七洋遂成。越累月,八索九丘踵生。借奇碩金晴,居蒼穹而俯瞰:亞細亞東端,太平洋西畔,狀若“雄雞”內蘊“龍體”、膏腴富庶者,神州之屬也。
伏羲出河洛之聖水而始創八卦,顓臾祭蒙山之神木而肇造漢文。文字出,文明方記。刀耕火種,杳杳已逝。異世嬗變,千秋雲走。芸芸穿梭,萬里風飈。予思作遊鶴,回顧歷朝:夏啟商湯,文武周王。智賢著文於春秋,梟雄爭疆於戰國。秦皇漢帝,武略飛揚。魏蜀並吳,聰慧遺光。晉分東西,南北二朝。隋衰而唐興,泰極而否來。五代復起群紛,奪城掠池歸於一已之襟懷;諸候再揮戟戈,畋疇佔濱囊於一已之袍袖。白駒過罅隙乎恍恍,宋接元明;飛鴻斷衡浦乎戛戛,康乾誰續?逾民國而迎共和,時又一紀。光陰猶匡廬之墜飛瀑,川流豈及?予攜仲尼太息曰“逝者如斯夫!”
心許者情侔,神遇者跡化,史存者銘刻。揮毫落紙可呈靄靄雲煙,寄情於人可現斑斕五彩。予願假萬丈豪情,躍靈驄而攬玉轡,意氣狂逸兮心統六境;予願賒冥冥巨力,掣閃電而奔驚雷,永珍畢呈兮毫領諸子。古往今來稱宇,四方上下謂宙。日月熠熠兮疊璧,垂乎麗天之象;山川鬱郁兮煥綺,鋪乎地理之形。萬物出而現生機,眾生出而發神采,諸子出而有卓絕。天地茫茫,唯思我在。史輪滾滾,功繫上哲。君可知龍師火帝?君可知鳥官人皇?君抑可知乎女媧補天裂?君抑可知乎后羿射日落?年代綿邈,未獲證聞。奢言或可震耳,信口豈能由僵?區區詳論,汗青明明。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回覆列表
興國之師兮,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兮,務先養民。以少勝眾兮,恩惠天下。以弱勝強兮,得民心天下。愛護眾人兮,何愁國不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