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wenqiang1010
-
2 # 北樓504
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統治集團求強求富的自救運動。
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創辦了軍事和民用企業,建立了新式的海陸軍和新式學堂。
可以說,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它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然而,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是中央官員和地方實力派人物,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為代表,地方上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及張之洞為主。
他們創辦了軍械所、船政總局等軍事企業,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興辦新式學堂,培養近代人才。他們的主觀目的是無非是維護封建制度,其宗旨是維護和鞏固清朝的專制統治。
其二:中國落後的根源是在於社會政治制度的腐朽,“洋務運動”的各項內容及措施都只是治標不治本,只學習西方技術不改變落後的政治制度,不能實現中國富強。
其三:洋務運動失敗也是由於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造成的。洋務企業的內部管理具有腐朽性,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其管理是封建式的,企業內部充斥著營私舞弊、貪汙中飽、揮霍浪費等腐敗現象。
最終洋務運動以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徹底終結。
-
3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19世紀60年代,清王朝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巨大打擊,清王朝的統治已經風雨飄搖。
當時的清王朝有識之士為了應付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加上目睹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強大,覺察到中國不能再墨守成規,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必須變法自強,必須向西方國家學習,必須走向近代化,而中國這場最早的近代化運動被稱之為“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失敗兩個最大的原因是:
一、清王朝腐化墮落的風氣晚清官場呈現整體性與惡性腐敗特徵,這種腐敗滲入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層面,各個階層,並表現出“末世”的瘋狂情結。
此時的民間和官場,完全是政以賄成、官以價論、刑以錢免。
“在上者賣官鬻爵,賄賂公行,坦然無可忌憚;在下者輦金載寶,鑽營奔競,恬然絕無羞恥。”貪汙受賄的典型代表當屬慶親王奕劻。奕劻納賄“童叟無欺”,只要給錢,就辦事,其貪財好錢之名中外馳名。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就曾斥其為“貪得無厭的混帳親王”。奕劻在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期間,大肆貪汙,這還不夠,在辛亥革命期間,身為皇親國戚,為了收取袁世凱200萬兩銀子而勸皇太后和宣統皇帝退位,這也是一朵奇葩。
二、拒絕改變、拒絕改革、拒絕創新,情願抱著自己那所謂封建傳統文化思想一起去死,也不願意吸收西方先進文化而活下去。關於洋務所有事務,無論是辦兵工廠、製造艦船、開辦新學、修建鐵路、辦招商局、辦織布局,還是聘用洋人、處理教案、條約談判、建設海軍,絕大多數都是史無前例、無例可依的。
對於這些事務,洋務派如何面對、如何處理、怎樣處理、結果如何、這些只能一邊瞭解、一邊思索,走一步看一步,甚至有些時候是走一步、停一步、想一想、再決定是退一步還是再向前進一步。
李鴻章的老師曾國藩因為天津教案身敗名裂,李鴻章的好友郭嵩燾因為出使“西夷之國”而被罵為“漢奸”,李鴻章也因為洋務而揹負一世罵名。
購買外國機器,聘請洋人工匠,修建鐵路電報,辦招商織布局,製造槍支彈藥,開闊民眾思想,每一項都有困難,每一項都有守舊派阻撓,特別是開辦近代化企業,挾洋自重、被騙、貪汙、腐敗、任人唯親這些事情司空見慣。比如馬格里在金陵機器局作威作福,插手機器局事務;又比如上海機器織布局艱難開工,結果一把火燒得精光,只能從頭再來。
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改革風險都比較大,要想保護好自己,守舊是一種好的選擇。圓滑的官僚,連洋字沾邊的事情都不敢想,更別說讓他們去做,去擔、去任。這種情況下,誰敢去幹洋務,誰肯幹洋務?只有一次次被西方列強打疼了,流血了,才開始慢慢覺醒。總結在晚清時期,整個中國,整個社會,整個民族都開始腐化,就像譚嗣同說的,變革自我流血始,魯迅也說過學醫救不了中國,中國那時候患的是思想病,而不是身體有病。
只有經過譚嗣同、嚴復、陳天華、梁啟超、鄒容、陳獨秀、魯迅等等這些思想大師和啟蒙大師的幾代努力,中國才真正脫離封建社會枷鎖,開始真正進入近代社會。
-
4 # 歷史學苑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那麼,洋務運動為什麼會失敗?究其根源,這場自救運動還是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軟弱和腐敗無能造成的。接下來我們具體來分析:“中體西用”
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在中央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等;後期口號為“求富”,發展近代民用企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湖北織布局等。在19世紀80年代,又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歸海軍衙門統一指揮。洋務派希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來抵制西方侵略,即“師夷長技以制夷”。
失敗破產失敗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腐朽的封建制度。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將西方科學技術嫁接在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上,註定不可能成功。腐朽的封建制度註定是要被歷史淘汰的。
第二,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以大學士倭仁為代表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幹櫓”,抵禦外侮。頑固派的阻撓嚴重阻礙的運動的推進。
第三,腐敗無能的官僚體制。採用衙門式管理,腐敗的官僚作風加速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第四,體系不完善。國防需要完備的工業體系,而不是設幾個廠子就能解決的。洋務運動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只是洋務派的官員在進行個別行業的建設,缺乏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穩定長期的資金投入,所以必然不會長久。
第五,依賴西方列強。從鴉片戰爭爆發以來,列強依據特權對中國加緊掠奪,但清政府對列強一直抱有幻想,依賴列強。洋務派一直主張對外和戎,幻想依靠列強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這是不可能成功的。
綜上幾點,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還是在於洋務派屬於封建統治階級,他們自身的侷限性註定了他們不可能完成中國的富強獨立的使命。
-
5 # 秋草獨尋
洋務運動是中華民族第一次放下架子來向對手學習的一次經歷。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不存在失敗的問題,記得恭親王弈訴在創辦京師同文館與倭仁大學士爭論時引用了一句耳熟能詳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
1906年的京張鐵路驗收
先賢韓愈也說“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作為華夏文明已經昂頭挺胸二千多年,實際上也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先進之處。如佛教就很典型。如果說洋務運動失敗,其實在史學界並不認可的。
只是說中國的洋務運動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挫折走了彎路,這個是確切無疑。這也是任何學習者在過程中必然遭遇的一些問題。如華為、如阿里每個行業的領先者何曾不會遇到成長中的煩惱?
只要看洋務運動是否在持續,我們通常理解的洋務運動似乎在1895年戰敗後就中止了。其實事實是如此嗎?完全不是!這也是我們民族在挫折中奮起的寶貴經歷,看看1895之後的措施。
1895年光緒帝下諭旨《獎勵工商章程》,從此中國的民族工業開始長足的進步。
前期的大學教育在大力發展1896年,又下令京師同文館改為京師大學堂,開啟中國大學的教育。
陸續在十年之內各地各省省會都建立了自已的大學,其中現在中國最著名的大學都是在這一段時期建設起來的。
包括復旦、南開、北大、山西、清華、山東大學等學府,這種教育的發展不是能用金錢來進行衡量的。
第一部介紹進化論的譯作《天演論》(嚴復 譯 赫胥黎)
前期軍事教育在大力發展在前期洋務運動中,沒有做好的軍事學院也在改進
如天津武備學堂,就改為《保定軍校》,從中培養了大多數後來的抗戰將領。
前期洋務留學事業開始爆發大生紗廠獲評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在1896年開始,透過張之洞和袁世凱以及張百熙、吳汝淪等人的大力支援下,也開始了大規模的留日、留美等留學高潮。
到1910年就有二萬多留學生留學,歸來後,辦報、辦學、辦企業、參政等構成中國近代化政府、社會的中堅力量
前期的洋務企業在大力發展只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等少數企業,但在1896年後,大量的民族企業家開始創辦近代化企業,最著名的就有近代工商業之父的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榮氏兄弟的阜新麵粉廠、周學熙的灤州煤礦、天津水泥廠、張振勳的煙臺張裕酒廠等。民族企業在此期間增長了十倍之多。
輪船招商局航線
前期很難啟動的鐵路建設也在大力發展在1895年後,中國大力推動鐵路建設,至1910年時全國鐵路建設達到了9000多公里,是甲午戰前的三十倍。
前期的漢陽鐵廠、招商局等大型軍工企業大力發展也陸續進行官督商辦,到1908年漢陽鐵廠的鐵廠量居亞洲第一。招商局的發展就一直延續到至今的招商集團和中國海運集團。
前期的教育改革在後面結下上碩果經過1903年的張百熙、張之洞的“壬卯學制”改革,形成了中國至今為止仍在使用中、小學的教育制度。如體育、星期日、各種課程的設定都是在當時定下來的。
漠河金礦創辦人李金鏞
書報印刷業也從前期曾國藩所辦的的江南製造局譯書局大幅度擴大如張元濟創辦的商務印書館就成為近代中國教育出版的旗幟,一直到新中國建立,至今仍然名聲在外。
前期的軍事改革的發展也在1895年小站練兵開始進行了近代化的德國式的軍事改革,著名的袁世凱北洋新軍、張之洞的南方新軍、包括北洋海軍的重建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建立,北洋新軍在1906年時已練成六個師。
清末女大學生合影
前期李鴻章一直想辦而未辦成的銀行,在1896年就開始了近代金融的改革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銀行通商銀行就是由李鴻章幕僚盛宣懷所創辦,第一個國家銀行是在袁世凱的倡導下創辦的戶部銀行。由此中國銀行業也進入了近代意義的金融制。
從財政經濟的角度而言
到了1894年年財玫收入已經達到了8800萬兩。(《重說中國近代史》張鳴),其中海關關銳就達到2400萬兩。這也是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指標。
到1910年,財政收入達到了2.8億兩,是之前的三倍多,其中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所在,其中關稅收入就達到4000萬兩,佔財政收入的24%左右,這是之前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
保定軍官學校
如果要說失敗,只能說清朝的前期洋務運動成果不顯著,被周邊那個兇狠的鄰居日本比下去了,
但社會的進步,民族的成長卻是不可抹發的。這裡有著中國眾多的仁人志士的功績。如創辦大學的馬相伯,嚴修、盛宣懷
如教育改制的張百熙、吳汝淪、張之洞
如民族企業創始人張謇、榮宗敬、周學熙
近代民族企業創始人盛宣懷
如留學倡導者張之洞、吳汝淪,
如漢陽鐵廠的鄭觀應,李維格
如鐵路創辦者詹天佑、梁敦彥
如煙臺華商張振勳等都是這一輪新洋務運動的傑出代表。
沒有前期洋務運動就沒有後期這些人才的快速啟動,沒有後期這些人才的發揚光大,就不知道前期洋務運動的艱難與作用。
所以洋務運動一直在努力,有挫折沒有停止,這是中國這個二千年華夏文明蘊育的力量,也是中國當時的先賢努力的成就!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安國
回覆列表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重用洋務派,洋務派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甲午戰爭一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的失敗。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
①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在封建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維持封建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的條件下發展一些近代企業,為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服務。但新的生產力是同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及其上層建築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桎梏下充分地發展起來的。洋務派既要發展近代企業,卻又採取壟斷經營、侵吞商股等手段壓制民族資本;既想培養洋務人才,又不願改變封建科舉制度。這就決定了洋務派企圖透過吸取西方近代生產技術,來達到維護和鞏固中國封建統治的目的必然失敗的命運。
②洋務運動對西方列強具有依賴性。西方列強並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起來,洋務派越是積極引進西方的“船堅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對西方列強的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