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蘄人原創
-
2 # 粉墨兒4
既然國家徵了農民的地.首先就要考慮農民的養老問題.建全關於農民養老的國有制度很有必要.不要把錢發給農民了.房子分給農民了.最後老了房沒了.錢沒有.養老成了難題了.借鑑四川有些地區.你在城市賣房買房都拿不到錢.房賣了.你自己必須看一套房.成交了政府把錢劃給對方.只要政府權威管理制度跟上.一切都挻好的
-
3 # 農業戰艦
怎樣讓被徵地農民生活無憂,養老有靠?
在中國全面城鎮化建程序中,新增城鎮建設用地需求與耕地保有量是個永恆的矛盾,根據中國土地利用“佔補平衡”原則,新增一處建設用地,就必須新增一處同等面積耕地補充,確保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不減少。而被徵地農民,也就是失地農民的補償也成了當前極需解決的問題。
當前中國對被徵地農民補償還是依據1987年頒佈的土地管理法,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很多條款已經與現在的社會經濟發展不想匹配,特別是涉及到補償的條款,按當時的補償標準,確實能滿足大多數失地農民的失地後的生活無憂,但是,如果還按照當時的標準,已經不能滿足失地農民的生活需求了,導致失地農民的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十九大也明確提出,要充分保障農民的根本利益,特別是失地農民的根本利益,保證失地後的農民生活質量不下降為基本準則。這也體現了國家對失地農民的保護,現行土地管理法也在加緊修訂中,徵求意見修訂稿也已釋出,其中不少條款進行了修改。
透過修訂草案可以看出,國家充分考慮了失地農民的利益保障,在不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用大篇幅對被徵地農民的補償做出了說明。草案提出具體補償方法由省或直轄市制定,縣級政府實施。相信在土地根本法的置頂下,省、市的補償標準應遵循土地管理法。
正因為原補償標準已不能適應現在的實際生活要求,所以在現實情況下,政府給予失地農民的補償都是高於國家標準的,有的發達地區已經超出國家標準數倍以上,但普遍來說,大多數地區還沒能達到滿足”被徵地農民生活無憂,養老有靠“的條件。
徵地與被徵是的矛盾是存在的,但我們不能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也許,農民失地了,可以看做成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開端,只要認清形勢,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市場經濟大力發展的今天,人人都不缺一口飯吃。
-
4 # 雷厲風行8111
謝謝邀請,回答有兩方面,一方面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能力,多渠道增加收入。二方面,靠政府安排和政策的傾斜以及極積引導,發揮自身優勢,協調發展。我所瞭解的拆遷戶,政府一般都給了合理的補償,他們還是比較滿意的。對此提問,如友有不同意見或有好的良策請補充或交流。
-
5 # 農夫98585
農民一畝地給3,5萬,人均一畝地,3萬多元不足工人一年工資,難道讓農民只活一年嗎?還保證農民養老呢,吹牛屁
-
6 # 沉著冷靜9
以租代徵的形勢,農民就可養老,不管什麼佔地,都是以利益為前提的,政府修路你也收過路費,為什麼喪失農民的利益,你們掙著大把的銀子,苦了農民,
-
7 # 一帆風順1358467
現在被徵地的農民以致富了,沒被徵地的農民還在養家種地掙錢,城鎮周圍被徵地的人以住進了樓房,過著幸福的生活。
-
8 # 使用者6304148620716
還無憂,基本還水還路,水土流失一年多了多次報告,指揮部乃現場走過場形式,馬上農田耕作河道阻塞,婁底石井三圭段
回覆列表
被徵地?先要清楚地是被誰徵的?是當地政府修路建橋還是建房建廠?
既然地要被徵,自然會有相應賠償。是徵用一二十年還是徵到老死?年限不同,獲得的賠償應該也不同。
說實話,現在種田地真的不怎麼掙錢,北方平原地區還好,每家地都幾十幾百畝,可以機械化操作。高山、丘陵地區,人多地少,只能使用小型農機甚至還處於牛耕時代,種田地所得,也僅夠溫飽而已。
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徵地拆遷賠房賠錢,一下成百萬富翁的,也有隻拿到幾萬十幾萬的。
徵地應該不是隻徵你一家的,大家可以一起商量著辦。不過華人面對利益當頭,會做出什麼真的不好說……
不管地徵或者不徵,日子總要過,人只要有手有腳,總歸不會餓死的,都會找到和擁有吃上飯的方法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