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野行者666

    秦亡楚敗漢興這一段歷史,可謂《史記》中最精采之文筆。其中的風雲人物,當推項羽和劉邦。

    項羽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是楚國的貴族,是推翻秦王朝的第一等功臣。在滅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項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劉邦則是個貧民、流氓,是一個酒色之徒,沒有打過幾次勝仗,也沒有攻克過幾座城池。

    秦亡之時,項羽握兵四十萬,而劉邦僅十萬,實力遠不及項羽。但是,楚漢相爭,劉邦得了天下而項羽卻自刎烏江。

    為什麼實力強大的一方,卻敗在了實力較弱的一方的手下??

    這個結局,與近代中國國共兩黨之爭何其相似,我認為,這正應了毛澤東的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

    1、從民心得失看。

    劉邦得民心,項羽失民心。劉邦引軍入咸陽,見秦宮重寶美女想據為己有(此人性也),但聽了樊噲欲有天下,還是欲作富家翁的警告後,立即還軍霸上,與民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寫了安民措施:“諸所達毋得掠滷(通‘虜’)”,還軍霸上,於是“秦人喜”,深得民心。

    項羽入咸陽怎麼樣?屠咸陽,殺子嬰,焚宮室,血洗關中,收其寶貨婦女而東。這樣的“霸王”,老百姓能愛戴嗎?

    2、從將心得失看。

    項羽用人剛愎自專,不知籠絡人才;而劉邦則虛懷若谷,知人善任。項羽最強勝之時,天下將才都來投奔他,但他逞個人主義之能,不能識人也不能重用人才。用了范增,可關鍵時不聽其建議,鴻門宴放走了劉邦,留下了巨大後患。韓信開始時也是在項羽旗下的一代將才,因得不到重用,結果成了劉邦的一員大將。 而劉幫不僅知人善用,而且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他的麾下,籠絡了一大批將才,如蕭何、張良、陳平、韓信等,個個能謀善斷,成為劉邦問鼎天下的最大功臣。

    當然,除了人心的得失外,楚敗漢興還有很多原因。說白了,項羽只是一個軍事家,一個暴發戶,而劉邦是一個政治家,一個董事長。項羽從八千子弟兵,發展到40萬的龐大軍隊,然後節節失利,垓下大敗,自刎烏江;而劉邦,從一個亭長,到10萬大軍,最後成就為擁有天下的君主……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得人心對於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是多麼地重要啊。

    3、從軍心得失看。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從初起到秦亡之時,項羽得到廣大官兵擁護的,因而能從八千江東子弟兵,發展到擁有40萬兵力的大部隊。然而,項羽在亡秦後,由於分封諸王,自己封為霸王。分封是違背歷史潮流的。有秦國統一的基礎,人心思統一,分封必然進入春秋戰國的亂世時代。項羽分封諸王,卻分了人心,分了軍心,滿意者少,不滿者眾。如劉邦未分到關中,最不滿,差點與項羽鬧翻。分封后,部隊各自為陣,將領以各自的利益為主。人心難以再統一。項羽所擁有的絕對優勢,內耗殆盡。

    而觀劉邦,卻深諳政治權謀之術,把一切優勢的人才都聚集到自己的麾下。在天下大亂之時,善於爭取同盟者。劉邦平定天下後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是用人上與項羽的對比,也是劉邦善於籠絡人心,把各級優秀將領為我所用的最好例證。各級將領團結一心,三軍團結一心,楚敗漢興,這是歷史的必然。

    唐太宗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為貴、君為輕’他減免負稅,知人善任,以民為本,開創了一個大唐盛況——貞觀之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蹲式馬桶堵住了怎麼辦?怎麼使用馬桶吸。求個人來幫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