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歐美國家的紙幣面值較小,美元最大面值只有100美元,英鎊最大面值只有50英鎊。而亞洲的日本和南韓,其紙幣面額就明顯大得多,日元最大面值是1萬日元,韓元的最大面值則是5萬韓元。1萬日元的紙幣,換成美元不到100美元,而5萬韓元的紙幣,換成美元則不到50美元,都屬於“大鈔小值”的貨幣。中國的人民幣面值放在全世界看,屬於面額中等的紙幣。
日本和韓元的紙幣面額為何這麼大呢?歸結起來四個字:通貨膨脹。
這兩個國家的貨幣,都經歷過可怕的通脹現象。通脹的後果是紙幣變毛,錢變得不值錢。低面額紙幣幾乎買不到東西,政府只好發行面值更高的貨幣。
早期日元相當“值錢”。明治維新時期,日元實行銀本位制,1日元等於90%成色的416格令白銀,這和歐洲的銀本位貨幣價值差不多。1897年時,日元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日元等於0.75克黃金,當時1美元只能兌大約2日元。得益於日本經濟崛起,日元是19世紀晚期相當堅挺的貨幣,這種情形維持了二十年時間。
進入20世紀,日本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它對外擴張,發動戰爭,耗費大量人力財力,政府財政對國家財富的汲取,一日甚於一日。先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繼而1914年日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此外日本參與了出征西伯利亞、出征中國山東的戰事。這段時間,日本軍國主義者極力地擴軍備戰,國家財政負擔日益沉重。此後就是二戰的巨大消耗。只不過,這些負擔基本是由國債和借款買單,日元才沒狂洩式貶值,到1945年戰爭結束,1美元已跌到兌換15日元。
日本戰後初期,經歷了幾輪通脹政策。當時日本政府要賠償戰爭款項,還要償還戰時借債,還要給復員軍人發放津貼,給軍需工廠戰時補償——總而言之,日本政府要對戰爭時期的瘋狂剝奪進行補償和付款。日本國庫已空,只得開動印鈔機,瘋狂搞通貨膨脹。到1949年時,1美元最多能兌換360日元。這奠定了日元“不值錢”的基礎。
1950年代,日本走上繁榮之路,對貨幣的需求增加出起來。50日元的小面值鈔票,基本都買不到東西,政府只好將其廢除(現在日元的最小面額是100日元),並且新發行1000、5000和10000面值的鈔票。
韓元變值的變化基本也是這樣。早期韓元效仿日元,也有小面額鈔票。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北韓戰爭,通貨膨脹發生,大面值鈔票被印刷出來,流傳到今天。
事實上,中國的第一套人民幣也是如此。1948年,當時內戰尚未結束,新成立的華人民銀行最初只發行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鈔票。這些幣值用於當時的實際流通,最初預計是夠的。隨著戰爭的進展,物資的奇缺,各種商品價格狂漲。為滿足戰爭和建設的需求,人民幣大量發行,並迅速貶值。當時商品價格普遍都在千元、萬元以上,100面值的人民幣,幾乎買不到東西。因此,當時的人民銀行發行了面值最高為5萬元的鈔票,以便於流通。到1955年全國經濟穩定,國內實行幣制改革,將原來的萬元面值略縮為元,這才形成今天人民幣面值的基礎。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歐美國家的紙幣面值較小,美元最大面值只有100美元,英鎊最大面值只有50英鎊。而亞洲的日本和南韓,其紙幣面額就明顯大得多,日元最大面值是1萬日元,韓元的最大面值則是5萬韓元。1萬日元的紙幣,換成美元不到100美元,而5萬韓元的紙幣,換成美元則不到50美元,都屬於“大鈔小值”的貨幣。中國的人民幣面值放在全世界看,屬於面額中等的紙幣。
日本和韓元的紙幣面額為何這麼大呢?歸結起來四個字:通貨膨脹。
這兩個國家的貨幣,都經歷過可怕的通脹現象。通脹的後果是紙幣變毛,錢變得不值錢。低面額紙幣幾乎買不到東西,政府只好發行面值更高的貨幣。
早期日元相當“值錢”。明治維新時期,日元實行銀本位制,1日元等於90%成色的416格令白銀,這和歐洲的銀本位貨幣價值差不多。1897年時,日元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日元等於0.75克黃金,當時1美元只能兌大約2日元。得益於日本經濟崛起,日元是19世紀晚期相當堅挺的貨幣,這種情形維持了二十年時間。
進入20世紀,日本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它對外擴張,發動戰爭,耗費大量人力財力,政府財政對國家財富的汲取,一日甚於一日。先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繼而1914年日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此外日本參與了出征西伯利亞、出征中國山東的戰事。這段時間,日本軍國主義者極力地擴軍備戰,國家財政負擔日益沉重。此後就是二戰的巨大消耗。只不過,這些負擔基本是由國債和借款買單,日元才沒狂洩式貶值,到1945年戰爭結束,1美元已跌到兌換15日元。
日本戰後初期,經歷了幾輪通脹政策。當時日本政府要賠償戰爭款項,還要償還戰時借債,還要給復員軍人發放津貼,給軍需工廠戰時補償——總而言之,日本政府要對戰爭時期的瘋狂剝奪進行補償和付款。日本國庫已空,只得開動印鈔機,瘋狂搞通貨膨脹。到1949年時,1美元最多能兌換360日元。這奠定了日元“不值錢”的基礎。
1950年代,日本走上繁榮之路,對貨幣的需求增加出起來。50日元的小面值鈔票,基本都買不到東西,政府只好將其廢除(現在日元的最小面額是100日元),並且新發行1000、5000和10000面值的鈔票。
韓元變值的變化基本也是這樣。早期韓元效仿日元,也有小面額鈔票。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北韓戰爭,通貨膨脹發生,大面值鈔票被印刷出來,流傳到今天。
事實上,中國的第一套人民幣也是如此。1948年,當時內戰尚未結束,新成立的華人民銀行最初只發行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鈔票。這些幣值用於當時的實際流通,最初預計是夠的。隨著戰爭的進展,物資的奇缺,各種商品價格狂漲。為滿足戰爭和建設的需求,人民幣大量發行,並迅速貶值。當時商品價格普遍都在千元、萬元以上,100面值的人民幣,幾乎買不到東西。因此,當時的人民銀行發行了面值最高為5萬元的鈔票,以便於流通。到1955年全國經濟穩定,國內實行幣制改革,將原來的萬元面值略縮為元,這才形成今天人民幣面值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