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閏土

    這是美國西北大學最近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上的一個研究成果,即貧窮不僅會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產生持久的影響,在貧窮中成長還會在基因水平上發生改變,貧窮在基因組中近10%的基因留下了甲基化印記,這是對菲律賓宿霧大學縱向健康與營養調查的489名參與者(平均年齡= 20.9歲)的白細胞進行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分析得到的結果。

    以往的研究已經表明,社會經濟地位是人類健康和疾病的一個強大決定因素,較低的教育程度和/或收入預示著心臟病、糖尿病、許多癌症和傳染病的風險增加。此外,低社會經濟地位與促進疾病發展的生理過程有關,包括慢性炎症、胰島素抵抗和皮質醇失調。

    透過全基因組可變探針分析結果顯示CpG位點與社會經濟地位顯著相關,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DNA甲基化(DNAm)水平有關。DNA甲基化是一種主要的表觀遺傳標記,有可能形成基因表達。

    研究人員共發現2546個CpG位點,橫跨1537個基因,都存在與社會經濟地位相關的甲基化程度不同。與高社會經濟地位相比,低社會經濟地位的1777個位點的甲基化增加,769個位點的甲基化減少。

    上圖是描述與高社會經濟地位及其組成部分(家庭資產、教育、家庭收入)顯著相關的CpG站點分佈圖。

    這些與社會經濟地位相關的甲基化對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許多CpG位點參與了重要生物學途徑,包括與免疫功能、骨骼發育和神經系統發育相關的過程。但可以確定DNA甲基化確實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機制,透過這種機制,社會經濟地位可以在個體上留下持久的分子印記,並對以後的健康生活產生影響。

  • 2 # 和平1708673

    這是典型的血統論,沒有半點科學依據。歷史和事實證明,許多出身貧寒的人透過努力最後成為富豪,也有不少富豪子弟最後流落街頭,這與遺傳基因沒有半點關係。"血統論"這個論斷實際"很反動"也很愚昧,在中國現代歷史中曾經很流行,為此也害死了許多人,他們中有科學家藝術家等等。

  • 3 # 裸猿的故事

    首先該研究不涉及後代遺傳!其次基因組甲基化並不全是壞事,它屬於正常生理功能的一部分。

    給基因組增加或去除甲基化修飾的過程非常古老和保守,不僅在人類中存在,甚至在所有動植物中都存在同樣的現象!當一種現象和功能在生物學界廣泛存在時,我們就有必要問一句,它有什麼用了,這是達爾文進化論給生物學和生物醫學研究者最大的啟迪。

    那麼基因組甲基化有什麼用呢?抑制寄生基因的繁殖

    藏一顆大米最好的地方是哪裡?

    米缸裡。

    那麼藏一個基因的最好辦法呢?

    那自然就是基因組中了。

    HIV以及類似的病毒,就是這麼幹的。看看下面這張HIV生活史的圖。

    圖示:HIV病毒的生活史,紅色的HIV基因在細胞核中整合到藍色人類基因組中,這是圖上標記的第四步。

    在歷史上類似HIV這樣的病毒很多,它們幹得甚至比HIV還要好。它們將自己藏在宿主的基因組中,甚至可以在宿主繁殖的時候代代相傳,因為它們已經感染了宿主的生殖細胞!

    自然界中的生物最重要的使命是什麼?

    繁殖。

    對於單細胞宿主而言,一旦病毒整合進宿主細胞中,理論上說,只要宿主不絕種,那麼它們的後代就不會絕種,這可真是一勞永逸的辦法呀!

    圖示:噬菌體病毒將自己的基因插入到細菌基因組中,當細菌繁殖時,也就同時繁殖了噬菌體的基因。

    而且這些病毒為了進一步繁衍自己,還經常在細胞內擅自複製自己,並將自己再次插入宿主基因組中!於是宿主的基因組將越來越大,但並沒有帶來啥好處,只是無謂的臃腫罷了。

    因此宿主們並不喜歡這些搭便車的病毒基因,更不喜歡它們擅自複製自己,增加自己的數量,它們這麼幹不僅增加了宿主複製DNA所需的時間,而且還消耗更多的原料和能量,並且在宿主需要表達自己有用的基因時,需要在垃圾堆中翻找很長時間,這些都是對宿主不利的因素,是貨真價實的負重前行!

    而這樣的事情,在植物和動物都還沒有在進化上分離的時候,真核細胞就已經和這類病毒作鬥爭了。並由此進化出了一套針對性的辦法,這套辦法被代代相傳,一直到現在。雖然這些原始真核細胞的子孫後代們已經千差萬別,但絕大多數動植物細胞中依然儲存著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甲基化基因組。

    這套對付寄生基因(病毒插入的基因,通常稱為轉座子)的系統就是新聞中提到的基因組的甲基化,當入侵宿主基因組的病毒基因被甲基化後,它們就失去了複製自己增加自己數量的能力。在人類基因組中發現的主要病毒基因有Line1,ALU,LTR等,由於它們屬於我們遺傳中與生俱來的部分,因此被稱為內源性病毒序列或基因。

    圖示:年輕人和老年人基因組甲基化的對比1

    研究發現年輕人基因組中的轉座子家族被廣泛甲基化。但老年人身上這些轉座子家族的甲基化減弱,這意味著在老年人細胞中,這些遠古寄生者恢復活躍,大肆繁殖,並將自己隨機插入基因組中,如果插入的是抑癌基因,就很可能會破壞抑癌基因功能,這大概就是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患癌的原因。

    基因組甲基化還有別的用處嗎?

    圖示:年輕人和老年人基因組甲基化的對比2

    除了對付內源性病毒之外,研究者還發現,老年人細胞中的某些基因被甲基化修飾所關閉,而這些基因在年輕人身上卻是開放的。這就意味著甲基化修飾系統在人類身體中還有別的功能。甚至可能控制著我們的衰老!簡單來說,當前對基因組甲基化的研究,告訴我們甲基化的不足和過度都很容易引發疾病,但怎樣的甲基化水平算合適,目前並沒有答案,另外,當前我們並沒有能力精確干擾細胞的甲基化的過程。

    現在,我們可以談談貧困和基因組甲基化這個新聞了。

    類似的研究其實早在數年前就已經發表過,除了經歷貧困之外,許多生活環境都會改變人體細胞中的甲基化,比如吸菸喝酒等等。總之,基因組甲基化的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當然也與我們的營養水平息息相關。貧窮對年輕人的最大影響是會經歷一個吃不飽的童年,筆者在青春期的時候從來沒有真正吃飽過,主要原因不是缺乏碳水,米飯還是管夠的,關鍵在於缺乏蛋白質和脂肪!

    該研究最大的價值是發現,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的年輕人(該研究的志願者都是年輕人,平均年齡不到21歲)彼此之間在上千個基因上的甲基化水平有差異。這些差異或許在未來能用於解釋,他們在身體和心理健康上的差異的根源。

    圖示:SES社會經濟地位,Education教育水平,Income收入,Assets資產。該研究考慮了這四個因素對人的影響。

    但該研究並未具體分析,這些甲基化差異將在生理上造成什麼影響。但如果您讓我來猜一猜,那我首先會說,這將導致他們在營養物質代謝的策略上會有所不同。經歷貧窮的年輕人,更容易因此發胖,當然這是指他們終於掙到錢,可以隨便吃的時候。

    Thomas W. McDade, Calen P. Ryan, Meaghan J. Jones, Morgan K. Hoke, Judith Borja, Gregory E. Miller, Christopher W. Kuzawa, Michael S. Kobor. Genome‐wide analysis of DNA methylation in relation to socioeconomic status during development and early adulthood.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2019; 169 (1): 3 DOI: 10.1002/ajpa.23800

    深度分析聳人聽聞的科學新聞

  • 4 # 幸福人生課堂

    科學表明貧窮可以透過基因遺傳,你怎麼看?

    常言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看似簡單的道理,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貧窮是人的思維受到限制了,因為害怕失敗,不敢大膽的去做事情,不敢做就沒有機會,所以就受窮了!

    窮人受窮雖然有科學道理,但並不代表有科學道理就是因為遺傳基因決定的。

    什麼是基因遺傳?前面文章中我已經闡述過多次了,基因遺傳就是靠染色體遺傳密碼生成的實體。

    遺傳密碼又稱密碼子、遺傳密碼子、三聯體密碼。指信使RNA(mRNA)分子上從5"端到3"端方向,由起始密碼子AUG開始,每三個核苷酸組成的三聯體。

    它決定肽鏈上每一個氨基酸和各氨基酸的合成順序,以及蛋白質合成的起始、延伸和終止。

    遺傳密碼是一組規則,將DNA或RNA序列以三個核苷酸為一組的密碼子轉譯為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以用於蛋白質合成。

    幾乎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樣的遺傳密碼,稱為標準遺傳密碼;即使是非細胞結構的病毒,它們也是使用標準遺傳密碼。

    遺傳密碼決定蛋白質中氨基酸順序的核苷酸順序 ,由3個連續的核苷酸組成的密碼子所構成 。由於脫氧核糖核酸(DNA)雙鏈中一般只有一條單鏈(稱為模版鏈)被轉錄為信使核糖核酸(mRNA),而另一條單鏈(稱為編碼鏈)則不被轉錄。

    所以即使對於以雙鏈 DNA作為遺傳物質的生物來講,密碼也用核糖核酸(RNA)中的核苷酸順序而不用DNA中的脫氧核苷酸順序表示。只要是真正的基因遺傳,後期是無法改變的,只要能夠通過後期努力改變的,就不是基因遺傳。

    如果貧窮可以透過基因遺傳,那麼陳勝吳廣為什麼還會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那麼漢王劉邦是不是就該當一輩子窮人?毛主席就不該領導窮人鬧革命?

    為什麼還有“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的俗語?一個人、一個家族,如果總是很窮,說明是他們思想出了問題。

    前面文章中也探討過這個問題,物質窮不可怕,怕就怕思想“窮”。窮則變,變則通,如果窮還不思變,那麼你窮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你窮活該窮了。

    窮沒有窮根,富沒有富苗,窮,只是因為你沒有思想,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甚至不知道啥對啥錯。

    就算覺得自己好像知道啥對啥錯,可是與現實情況一比較,透過實踐結果還是自己錯了。

    這就是為什麼會太多的人,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出現,比如上篇文章中寫到的孩子教育問題。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風,成名成才,可是怎麼走著走著,自己的孩子就不愛學習了,不思進取了,就成賴學生了呢?

    三字經裡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最初孩子應該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後來隨著不同的思想教育灌輸,最後才一步步的差別越來越大。

    這就是思維模式決定的,不是因為什麼遺傳因素,現代很多人,甚至是所謂的“專家、學者”,總是打著科學的旗號,發表一些偽科學的言論。

    只因為他是“大家”、“名人”,所以眾人就相信了他的鬼話,結果影響了太多人。

    特別是一些剛剛懂事,形成“三觀”初期的孩子們,如果灌輸了這些錯誤思想。那麼就會造成他們思想的困惑,甚至他們就真的相信自己有“窮根”,然後就破罐子破摔,不思進取了。

    像這樣錯誤的思想還有很多,障礙的人也不計其數,因為現代社會大家都相信權威、相信名人的話。

    權威、名人已經成功了,正因為他們已經成功了,所以大家就認為他們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應該是正確的。

    可是雖然他們是成功了,有的只是機緣巧合,只能代表他們在某一方面是對的,並不代表他們所有一切都是正確的。

    所以說名人、權威人士,作為公眾人物,發表言論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透過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東西,再發表出來。

    你的話可不是隨便說說而已,你影響的也不是幾個人,而是成千上萬甚至是一代人的思想。

    什麼是科學?很多人總是打著科學的旗號發表言論,但真正的科學是什麼,有的人根本說不清。

    有科學證明,我們人類只弄清楚了5%的物質世界,剩下的95%物質世界都還沒有搞懂。

    所以有很多你看不到,甚至是你看不懂的東西,卻是科學的。就算你看到的,你覺得自己看懂了,弄透弄明白的東西,甚至都是錯誤的。

    我們大家就好比盲人摸象,你摸到象腿了,就覺得大象像柱子,他摸到耳朵了,就覺得大象像扇子,我摸到大象鼻子了,就說大象像繩子。

    實際上我們都是不對的,最少是不全面的,所以我們都是不正確的,這就像起初的“地心說”一樣,統治了我們1300年餘年。

    後來的“日心說”經過160餘年艱苦卓絕不懈努力,才真正從“地心說”過渡到了“日心說”,天體科學才真正走進了所謂的科學軌道。

    就算這樣“日心說”也不是科學的終點,現在不是已經發現了太陽系、銀河系了嗎?

    難道說你是權威,你是名人,你說的“地心說”就是科學、就是真理嗎?科學無止境,科學無邊界,所以說科學應該靠實踐來檢驗,才能證明是不是科學,是不是真理。

    不能因為某個名人說了,某個權威人士說了就當成科學、當成真理,當成左右自己人生的信條。

    簡單說一下我對科學的認知,一家之言僅供參考,科學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用實踐檢驗假設是否正確,是否符合現實生活。

    如果符合了就逐步完善理論,再到實踐中去,反覆驗證正確了,就讓其為實踐服務。

    如果不符合了,就繼續假設繼續求證,直到理論和實踐完全符合,那麼它就可以作為科學真理來應用了。

  • 5 # 賈緣翁

    貧窮是相對概念,農業社會,沒有糧食屬於窮人,資本社會沒有錢算是窮人。如果一個有錢人跑到了農業社會,只有勞動才能獲得糧食,他的錢就變成了廢紙,一百萬也買不來一粒糧食,那他算不算窮人?貧窮並不是基因的共有屬性,所以這篇所謂的科學研究是騙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輕鋼龍骨吊頂的組成和基本構造原理,可以配合使用的面板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