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說說他們三人那個時代的一些故事,不低於五百字。
6
回覆列表
  • 1 # 記得那年菊花還是花968

    曹操,劉備,都是被時代改變的人,他們都違背了自己的初衷,活成了他們原本討厭的人,孫權是個從小缺乏安全感的暗殺者

  • 2 # 美訊佳緣

    我還是覺得曹操比孫、劉、多厲害些,雖然書中寫的有點殘忍,自古帝王大多是這樣的。那時曹操選曹植接班,三國一統必然是他的,可惜天意。

  • 3 # 顏東

    感覺孫權比較Sunny開通型別的,孫權跟曹操相比較,曹操是典型的陰險狡詐歹毒兇殘邪惡的人物,曹操說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曹操仰仗著漢朝的家底子,又挾天子令諸侯,在加上自己有一點點小聰明,使得大片疆土落入它手中。劉備是小人型別的,乃世只梟雄,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帶著關羽張飛整天整天的狼狽逃竄,又任人唯親,任由關羽張飛兩個莽夫胡來,一而再再而三的違背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使得諸葛亮趙雲的統一三國大業付諸東流。劉關張三人典型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 4 # 泓極揚帆

    自然喜歡曹操了。劉備給人感覺就像吃軟飯的,整天哭哭啼啼到處賣可憐,鬼知道他是不是皇室宗親,感覺這個噱頭就是忽悠大眾博人心的伎倆,且不會用人,臥龍鳳雛都歸至他的名下,居然讓他在打西川時給整死一個,這是多大的暴殄天物呀!縱觀曹操,手下智囊一個比一個牛逼,卻都能各安其命為其所用,不佩服真的不行。再說孫權,一句詩"生長當如孫仲謀",我看是給他太高的地位了,孫策讓人佩服可惜死的太早了,孫權沒有大局觀,一個上海小男人罷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劉備西取川蜀時他居然撕毀盟約攻打劉備的荊州,且把關羽給殺了,這算什麼事呀?得到荊州後卻無所作為,空空耗費幾十年的大好時光坐起江南小皇帝得過且過起來,胸無大志之徒,最後導致被滅國,江南大片肥沃之地,那可是雄起霸業的資本和堅強後盾呀,白白糟在他手裡了。曹操只是機緣不巧,若在給他續命十年,必將統一中國。

  • 5 # 星火辰

    一、先說孫仲謀。孫權出生在公元182年,比諸葛亮小一歲,諸葛亮屬雞,那孫仲謀就屬狗了。孫權他爹孫堅很可能是和曹操一年出生的,或者稍晚一點(155年?156年?看他的性格,更像156年屬猴的)。孫堅(豫州)曾和袁術(南陽)結盟,對抗袁紹(河北臨漳)和曹操(兗州)的同盟,孫堅死了,袁術就弄不過袁紹和曹操了,被趕到了淮南。袁術能夠在淮南站穩腳跟最初的依靠,很可能依舊是孫堅遺留下的部隊(由孫堅侄子率領)。二十六、七歲時,孫權打了一場決定性的赤壁大戰,從此奠定了他東吳大皇帝的地位,他一輩子在三家君主裡是最有福氣的,把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用得都很好,對曹魏、蜀漢,都沒有大的敗績,而且往往獲得大勝,這在之後南方對北方的戰績中極為少見。孫權死後,被稱為大皇帝,這個“大”字估計也沒第二個皇帝用過。他葬在鐘山,後來朱元璋、孫中山都葬在那裡。

    三、說說曹孟德。曹操起兵,一個是得到了陳留太守張邈的大力支援,後來能夠壯大,與袁紹的扶持有很大關係。這三人,其實最初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結果,後來張邈背叛了曹操(這是曹操自己的說法。張邈對曹操其實談不上背叛,張邈最初在兗州的地位遠比曹操高,結果曹操藉著袁紹的支援,爬到了張邈的頭上。曹操最初能在兗州立足,其實得感謝張邈。)袁紹也和曹操鬧翻了(曹操認為是袁紹的不對,可袁紹應該認為曹操忘恩負義)。如此一來,袁紹、曹操、張邈的關係,沒有成為劉關張的義氣相惜,而成為了朋友相交的反面教材(袁紹和張邈也處不好)。最終,曹操踏著兩個朋友的屍體,成為了北方霸主,如此而已。

  • 6 # 伏桀

    最喜歡的自然是劉備,文武雄才不說,而且極重義理氣節。很多人因為三國演義,只知道劉備徐州之後的一些事,卻不知道黃巾起義,各方諸侯都在打自己算盤的時候,劉備卻是正兒八經以剿匪為己任,四處救火。最經典的例子,便是孔融被圍,太史慈一路求援不成,只有劉備出手。

    要知道,那時候劉備剛有點兵,同樣根基不牢。由此一件事,自然可以知道劉備與其他兩人截然不同的世界觀。

    和其他諸侯不同,早期的劉備並不想擁兵自重,而是為天下立命。這才是他為什麼能讓關羽張飛死心塌地的根源。不過也正因為這樣,劉備在最容易擴充套件勢力的時候,放棄了這個機會,以至於出現後面處處被打的尷尬境地。

    從一個霸主的角度來說,那時候的劉備是不具有帝王之相的。但也正因為這一點,三國三大君主中,真正有帝王相的是劉備。這也是為什麼人和站在劉備一側的原因。

    -

    其次是曹操,雖然和劉備一樣,曹操年輕的時候也好任俠,也喜歡打抱不平,但那更多的是對自己的一種理想主義狀態和肯定。而且曹操個性偏執,脾氣暴躁也是事實,標準的官二代表現。比如早年曹操入仕,在京師任職,雖然負責治安,但是一上任就架五色棒立威,將蹇碩的叔叔當眾杖責至死。

    很多人說他這是不怕威權,敢拿中常侍親戚開刀。拜託,看看曹操的爹是誰?雙位九卿高官,即便犯了這事,誰敢拿他怎麼樣?客觀說一句,曹操早年是有政治抱負,也的確是想做一個偉大的“漢臣”,但他的性格導致即便漢室不亂,曹操也會是一個攝政王一樣的人物。這是不可規避的。

    所以曹操與劉備,的確一開始就是徹底立於對立面的人。無論理想,性格,價值觀,背景。

    -

    至於孫權,不值得一評。孫權無論是人品,格局,能力,都和上面兩個差太遠了。孫策的死蹊蹺就不說了,太史慈的“流放”,呂蒙的賜死,以及偷襲拿了荊州,立馬面對劉備的瘋狂反撲就想求和還回去,只是對方沒答應而已。這一切都足以說明孫權是一個宮鬥第一,有慾望而無能力的人。就這一點,和曹丕還真有幾分相似。

  • 7 # 中華歷史說說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我最喜歡的是曹操。

    曹操(155年一220年),字盂德,小名阿滿,沛華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一生雄才大略,豪放不羈,足智多謀,善於發現人才和提拔人才,知人善任,為後世所稱道。在三國曆史上縱橫65個春秋,寫下了非常精彩的人生。挾天子以令諸侯,收黃巾,討董卓,殺呂布,敗袁紹,走赤壁,戰孫權,伐劉備,一生精彩故事讓後人津津樂道。

    今天我們來看看曹操愛惜人才的精典事例。長坂坡之戰。此戰發生於東漢建安十三年,地點位於今宜昌當陽附近的長坂坡。當時劉備被曹操擊敗,慌不擇路,狼狽而逃,連妻子兒女也不管不顧,只顧自己逃命。多虧張飛義氣為先,不顧安危,斷橋阻敵,才僥倖脫逃,保住性命。在長坂坡上,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常山趙子龍趙雲,歷盡艱險,不顧自己生命危險,大展神威,在激烈交戰的長坂坡戰場七進七出,血染戰袍,最終將劉備兒子阿斗成功救出,交於劉備,令劉備對趙雲感激有加。在戰場上,曹操站於高處觀看了趙雲的神勇,對他的忠義和高超的武藝讚賞有加,十分欣賞,當即下令不準對趙雲放箭,以免傷了趙雲性命。縱觀曹操對趙雲一個敵將的態度,就足以說明曹操是多麼的愛惜人才。對自己欣賞的敵人不忍傷害,對自己的手下寬容大度,愛惜有加,這也是曹操能夠吸引人才,由一個小人物而起,逐鹿中原,稱霸三國的重要因素。

  • 8 # 老龔166916589

    曹操,孫權,劉備。

    我認為孫權的為人比較正道:

    說點理由:1,是赤壁之戰,劉備被曹操南征,打得一敗塗地,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借宿江夏,兵不滿千。派諸葛亮去東吳遊說。連哄帶騙。威肋等手段,說動孫權抗曹,孫權出兵馬,化錢糧,取得了赤壁的勝利,打敗了曹操。劉備只是坐山觀虎鬥。待赤壁勝利,下山基本全收勝利果實。孫權討荊州,劉備死皮懶臉,二次三翻不還而造成仇冤。使東吳天怒人冤,以武力取還荊州,劉備敬酒不吃,吃了罰酒,使之人亡地失。

    2,在劉備東征報仇時,孫權還是以和為貴,派使送還殺張飛的二兇,並提出罷兵,歸還荊襄二郡,劉備拒絕,趕走來使,東征又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結果家破人亡。

    3,是孫權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三國關係有禮有節。對國內政事也料理德有條不紊。禮賢受士,君臣困結一致。所以三國中東吳是最後一個消亡,這是國內的政治基礎致關重要。

  • 9 # 若蘭清韻896

    曹操,劉備,孫權,三國時期的這三個人物,可說是大名鼎鼎,眾所周知啦,個人認為,要說性格較為突出的,當屬曹操,首先說他的詩文,千古流傳,雖少而精,堪稱精品。較為突出的那首《觀滄海》,波瀾壯闊,大氣磅礴。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漳顯他的浪漫主義情懷,既是一代梟雄,又是詩人的雄偉氣魄。他性格的另一面,精通權術,足智多謀,詭計多端,是個老奸巨猾的謀略家。在羅貫中的筆下, 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隱伏著陰謀詭計, 曾有評論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詐,殘忍,雖被世人所憎恨,但是,他善於接納人才,對於有性格的降將,對舊主的感情能給予諒解。曹操愛才,惜才,重才,因此天下英雄豪傑竟相歸附。這種胸懷膽略,令人歎服。當然,劉備的禮賢下士,“三顧茅廬”也是千古傳誦。說到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人,我認為不得不提的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進而統一了北方。之後,曹操便積極籌備南下戰爭,一切準備就緒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親帥大軍,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一統天下。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當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綜不戰而降,曹操收編劉表部眾,率大軍向長江推進。此時依附於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結果被曹軍擊敗,在退軍途中,劉備派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孫權結盟,共同抗曹,孫劉結盟後,孫權認命周瑜為主將,率三萬精銳之師,聯合屯駐樊口的劉備大軍,沿長江西進迎擊曹軍,十一月,孫權,劉備聯軍與曹軍對峙與赤壁,展開了一場戰略會戰,這是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曹軍的一場決戰,對於“三國鼎立”,局面確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史稱“赤壁之戰”。雖說孫劉聯軍取勝,但從謀略,膽識,執政,愛才,惜才,重才上來講,曹操更勝一籌,治國安邦,功大於過,對國家還是有貢獻的。所以說,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的“德,識,才,學”。有很多學識是值得我們借鑑的。謝邀!

  • 10 # 草堂夜語

    其實現在很多人已經透過電視劇《三國演義》,對三國的這段歷史瞭解的很多了,再有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很多三國迷更是從另一面瞭解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國家的奠基人。曹操的狡詐,劉備的憨厚,孫權的溫和,都讓很多三國愛好者們喜歡。

    孫權原本應該沒他什麼事,只是因為其父孫堅,長兄孫策英年早逝,他才在三國的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命運吧。命運把孫權推上歷史的風口浪尖,推上三國爭霸的歷史舞臺。他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保住了父兄兩代人打下的基業。江東在孫權的統治下其實並沒有開疆擴土,基本都是孫策打下的江東六郡,原因也很簡單,有曹操劉備這樣強勁的對手,要想擴充套件自己的版圖談何容易,不被強大的對手吞併意屬不易。江東在孫權治理下,人民也算安居樂業,開發了百越等邊疆地區,促進了邊疆的發展。建造糧倉,興修水利,保證人民的生活,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敗曹操。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蜀國的開國皇帝,可以說歷經挫折而堅韌不拔,靠著自己的努力成功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雖然自己的地盤和人口沒有他們那麼廣那麼多,但是作為一個平民百姓白手起家的劉備來說,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還建立了蜀國,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劉備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即使有一個劉皇叔的政治資本,那也是和皇帝八杆子打不著的本家了。對於劉備來說,只是一個名號而已,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在那個靠實力說話的年代,沒有多少人買他的賬。

    劉備之所以成功建立蜀國,這裡有諸葛亮一半的功勞,當然也是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諸葛亮看到了劉備的誠心,才肯出山輔佐劉備。

    劉備有關羽張飛兩個始終如一的跟隨他的鐵哥們兒,和他同甘共苦,劉備憨厚的性格,贏得了眾人的同情。劉備的眼淚也是英雄的眼淚。劉備作為一個平民皇帝,值得敬佩!在挫折面前永不言敗的英雄形象值得後人敬仰!雖然在為關羽報仇討打東吳夷陵之戰中失敗,但是我們不能過多的責備他,誰能忍受跟隨自己創業的手足被別人殺害?不報仇就不是劉備了!

    劉備早年也曾參加袁紹的十八路諸侯討打董卓,不過那時他是跟隨公孫瓚。和曹操煮酒論英雄。參與刺殺曹操的衣帶詔事件。三讓徐州也有人說看到了劉備假仁假義的一面。人們常說的就是劉備摔孩子,最為流傳!

    曹操作為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他的最大的政治資本就是出生在宦官之家。有一個好的老爸,無論做錯什麼事都有老爸照著,標準的官二代,高幹子弟。

    曹操創業起家的時候也並不是利用自己的官二代身份,也是利用家族的力量,依靠自己能力打天下。在與黃黃巾軍的作戰中大敗黃巾軍,擴充自己的勢力。

    董卓作亂,挾持漢獻帝。曹操刺殺董卓不成,逃出京城後起兵。在曹操倡議下以袁紹為盟主,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而各路諸侯各懷鬼胎,最後相互火併,導致討卓聯盟解散。曹操獨自離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曹操聽從謀士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自古都有爭議,理解也不同。也就是因為這句話,讓曹操在政治上佔據優勢。以正統自居。同樣是這句話,讓曹操終其一生不能取代漢室廢獻帝自立。也因這句話,很多有志之士投靠曹操,效力於曹操。

    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擊敗北方最大的諸侯袁紹,統一北方。 曹操又聽取謀士郭嘉建議,遠征烏桓,取得大捷。安定了北方邊境。

    曹操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敗於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是曹操一生軍事生涯中最大的敗筆,也由此擱置了統一全國的步伐!造成曹操一生的遺憾!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是真正有才的人,曹操都會想盡辦法弄到自己身邊。賬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是三國當中實力最大最強的國家。

    曹操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又是一個文學家,在三國曆史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制葡萄酒每十斤葡萄應加多少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