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柯伊伯魄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人物生平

    慧眼識主

    郭嘉出生於潁川,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二十歲)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1]

    21歲時,郭嘉北行去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於是從此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2]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的軍事參謀—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3]

    屢獻奇謀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慧團中的核心地位。[4]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傑,恐怕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麼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於此,想到自己曾經因為殺死名士邊讓而引發張邈、陳宮等兗州士大夫們的集體造反,因此,便決定不殺劉備。[5] 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6]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7] [8]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借趁袁術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與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此時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之言。[6]

    大放異彩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9]

    也就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訊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發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與袁紹相持中已經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這是曹營中人心最為動亂的時期,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為自己留條後路。

    當時,曹軍中與袁紹私下有書信往來者很多,官渡之戰後,在袁營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敵竹簡。在此緊急關頭,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為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了一筆。[10]

    郭嘉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訊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建安九年(204年),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12]

    建安十年(205年),郭嘉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譭過自己的陳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13]

    英年早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瞭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在眾人一片譁然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 2 # 搖曳11

    我們通俗認為的“謀士”的本領是什麼?三點:一、戰略眼光,即閱讀天下動向,審時度勢的能力,著名的如周公瑾雄圖二分和諸葛亮隆中對的天下三分。這在那個資訊傳輸極不發達的三世紀中國是很不容易的,非常考驗謀士的戰略研判能力。二、戰術制定,這就是我們傳統意義所的“謀士獻計”根據具體的戰場形勢為主公出謀劃策。三、事件預測和判斷能力。這個稍微解釋下,不同於第一條的戰略研判,這個考量的是對事件走勢的預測能力,和對環境,形勢,人心的判斷能力。

    戰略規劃

    考量戰略水平,不僅要看其對天下大勢判斷預測的眼力,還要考量其戰略制定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其對戰略的部署和實施,最終達到目標的能力。以此依據,曹魏的荀彧、司馬懿;東吳的張昭,魯肅;蜀國的諸葛亮,都是這型別人才的頂尖水平。那麼誰才是真正的第一呢?荀彧在曹操漢室混亂的時候第一個提出讓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毛玠後提出“奉天子以討不臣”);周瑜、魯肅有“吞劉抗曹”和“連劉抗曹”的戰略規劃(但是這二人嚴格來說是將領而非謀士,包括後面的呂蒙陸遜);諸葛亮更是在隆中就為劉備制定了連吳抗曹,攻略荊蜀,天下三分的宏偉規劃,並積極幫助其最終實現了這個目標。相較之下,司馬懿雖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之志,在戰略謀劃上要略差一籌,其人更傾向於靜待天時,陰而取事。至於江東張昭,雖是東吳內政的一把手,但其在孫策和國母兩番託孤之下,於赤壁時,主張孫權投降。雖然在當時看起來,確實是現實的選擇,但從結果看來,其軍事判斷能力明顯要弱於前面幾位。

    戰術制定

    戰術上比較出名的謀士基本以曹魏為代表,周郎雖有赤壁火攻,呂蒙能陰襲荊州,陸遜火燒連營,諸葛亮平南蠻,出祁山,姜維、鄧艾、鍾會、後期的陸抗、杜豫也都有奇正相佐,克敵制勝的戰績。但是一方面這類人多是於一戰一役中表現出色,另一方其身份也多是將領成分居多,不符合謀士的評比範圍。就戰術制定而言,水平最高的應該是魏國的荀攸、程昱、郭嘉、賈詡;蜀國的龐統、法正等人。三國志中,荀攸、賈詡與曹魏總理級別的荀彧合列一傳,明顯更為出眾,郭嘉、程昱與劉曄等稍次之。荀攸相當於曹操的戰場顧問,平張繡,滅呂布,破文丑,燒韓猛用的都是荀攸的計策,官渡之戰荀攸更是主力軍師。曹操稱其“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預測判斷

    決斷是亂世謀臣的一項重要能力,相比謀略甚至都更為重要。出謀劃策的高低無外乎就是好主意,餿主意,忽悠主意,好的主公自己有鑑別好主意,判定並決斷的能力,比如曹操,相反袁紹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見事遲鈍,好謀無斷(這其實是普通人的通病)。那麼作為謀臣哪些人在這一方面更為突出呢?當屬賈詡、郭嘉、荀彧、諸葛亮等人。郭嘉曾精準預測孫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這簡直是對孫策命運的神預測。

    袁曹決戰中郭嘉的“十勝十敗”之說是羅公演義的,原型是荀彧的四勝說,荀彧對袁氏諸謀士的命運預測也相當精準,但是之後北征烏桓和緩攻袁紹二子,皆不出郭嘉的判斷和預料。賈詡人稱“鬼謀”其最擅長的是對人心的判斷,比如裹挾漢帝,勸張繡投降,平西涼時離間韓遂和之後的擁立曹丕。可以說賈詡對人心的判斷三國無人可出其右,而且其深諳韜光養晦,明哲保身之道。身處亂世漩渦的中心,能七十高壽,身居高位而善終,已經非常說明問題了。但從出發點上,其似乎更在意個人的得失與安危,相較郭嘉的天縱才華多了一份保守和私意。諸葛丞相在這一方面並沒有太多突出的事例,甚至還有誤用馬謖的一時之失。

    綜合三個維度的評比,諸葛亮戰略第一,荀彧稍次;荀攸戰術第一,賈詡稍次;郭嘉決斷第一,賈詡稍次。

  • 3 # 三國多才俊

    感謝有機會分享。

    誰是三國第一謀士,看《三國演義》來說的話應該是諸葛亮。而且諸葛亮遠遠超出了謀士的價值,太多事蹟不一一闡述。對於曹操身旁的謀士當屬郭嘉,諸葛亮是207年出山跟隨劉備,郭嘉也是207年死去,所以很多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認為郭嘉是第一謀士。郭嘉在三國只有三十三回,主要是官渡之戰前的《十勝十敗論》郭嘉遺計定遼東。曹操話語中他的第一謀士是郭嘉,赤壁後曹操席間痛哭流涕,說若有郭奉孝何至於有此敗,但曹老闆應該是說給當時在座的各位聽的,也是對郭嘉的一種肯定與懷念,如果贏了赤壁之戰,曹操難道還會說郭嘉在會贏的更漂亮?諸葛亮未出茅廬便有三分天下,難道不比郭嘉的十勝十敗?諸葛亮對事情發展的推測等等不亞於郭嘉的遺計定遼東吧!且有諸葛亮多智近妖之說。我想三國之中最厲害的當屬諸葛亮錦囊了!對於司馬懿與諸葛亮,雖然司馬懿熬死了諸葛亮,但是大多數人認為是長壽不長壽的問題。孫權這邊呢,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子布被諸葛亮過江時就罵了一頓,周瑜也被諸葛亮氣死。誰是誰非一看便知了。

  • 4 # 中國最帥的男人

    三國第一謀士那當然是賈詡了,賈詡,字文和,出生於147年,死於223年,享年七十七歲。在古代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說明什麼?說明賈詡長壽啊。在亂世,一個手無寸鐵的謀士,竟然活了這麼久?簡直是個奇蹟。最後還善終而死,其次就是郭嘉,鬼才郭嘉,我最崇拜的三國謀士郭嘉,可惜死得早,才37歲就死了,曹操的得力助手,郭嘉我就不吹了,回答的基本都說了我就不用繼續說了,最後就是諸葛亮,27歲被劉備三顧茅廬出山,曹操死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取代了東漢王朝建立了曹魏,第二年劉備稱帝,建立了蜀漢,諸葛亮打著興復漢室北伐曹魏,可惜用人不當,重用了馬謖丟了街亭,揮淚斬馬謖,措施了滅曹魏興復漢室的最好時機,被司馬懿給活活耗死到北伐路上,可謂是可悲呀,最後就是司馬懿了,年輕的時候逃避曹操,為了逃避曹操的招募不惜以裝病太推辭,中年輔助曹丕上位,但還是沒有得到曹丕的重要,到了曹睿的時候基本就沒有出場的機會,可謂是終其一生都不被曹魏重用,知道曹睿死後曹魏的皇帝不作為到了60多歲耗死了曹真曹休才有了上位的機會,他把握了機會除掉了曹爽才有了他出人頭地,與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峙,最後耗死了諸葛亮,最後到死得時候培養了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才有了最後建立晉取代曹魏的根基,其實也不是司馬氏取代曹魏,而是曹魏的末代皇帝太沒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克龍同普京會晤三個半小時的超長談話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