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將西話

    張魯和劉璋都是繼承了父輩的基業,在三國亂世都曾聲名聲名鵲起,獨霸與中原山水隔絕的巴蜀。

    一、張魯:宗教領袖

    張魯祖孫三代接力創教,到張魯時,五斗米道三代在蜀中傳教,不僅未受到來自政府層面的打壓和破壞,反而與當地州府有著極其親密的關係。

    張魯時母親就是一名女巫師,長的十分漂亮,而且精於各路鬼道。與時任益州牧的漢室宗親劉焉有著曖昧的關係,經常往來於其家中。

    劉焉因此厚待張魯,提升他為督義司馬,並派他與別部司馬張修一起進攻漢中,開疆拓土。在張魯的努力下,五斗米道由民間宗教團體,走上了與漢末諸侯爭雄的政治組織。

    張魯是個頗有政治野心的人,眼見天下大亂,不甘心只做一個教主。在消滅了漢中太守蘇固後,便殺了同行的張修,奪其部眾,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僚體系。

    不久劉焉去世,其子劉璋繼位為益州牧。劉璋認為張魯不服他的統治,一不做二不休,殺盡了張魯的家人。自此張魯和劉璋徹底決裂,在漢中獨立門戶。

    當時曹操控制下的漢廷尚無力討伐張魯。漢中被秦嶺、巴山等山地環繞,與世隔絕,可謂易守難攻。張魯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竟能在漢末亂世中延續了三十多年。曹操授他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認可了他對漢中的統治。

    關中馬超、韓遂作亂後,有數萬戶關中難民湧入漢中。隨後起兵反曹的馬超、龐德等關西將帥也紛紛南下投奔。讓張魯勢力大增,甚至一度有人慾尊張魯為漢寧王。

    然而,當曹操平定了關中和隴西后,想要進一步兼併巴蜀,處於中原與巴蜀要道的張魯,就成了必須清除的障礙。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大起十萬大軍進軍陽平關,收拾張魯。張魯自知不是對手,想要歸降,但其弟張衛卻堅持要與之作戰,結果大敗,丟失陽平關。

    張魯在謀士閻圃的建議下,南下入巴中山,依附板楯蠻渠帥,企圖從長計議。在撤離之前,以寶貨倉庫為國家所有,封存並不焚燒。這一舉動讓曹操對張魯充滿敬意,遂派人招撫。

    曹操進入南鄭之後,便停止了追擊。當時剛進入蜀地劉備也派人說降張魯。但或許劉備曾協助劉璋抗擊過張魯,因此張魯對劉備不屑一顧,留下了一句“寧為曹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便投降了曹操。

    後來,曹操善待了張魯及其部下,拜張魯為鎮南將軍、閬中侯,食邑萬戶,奉張魯的兒子和閻圃等人為列候。同時與張魯結成兒女親家。張魯的五斗米道也得以傳承。

    劉璋:闇弱之主

    劉璋的父親劉焉割據益州,他提出州牧掌控軍政的建議,踢開了漢末分裂之路。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璋接過了父親劉焉的益州牧。

    劉璋本來就是在趙韙、龐羲兩位權臣的扶持推舉上的,再加上劉璋闇弱。劉璋上臺後,益州蜀民不附,權臣當道,外敵威懾。益州可謂內憂外患。

    劉璋繼位不久,益州內部掀起倒劉軍事叛亂,益州人沈彌、婁發、甘寧聯合荊州別駕劉闔造反。這場暴亂顯然與荊州劉表有很大的關係。叛亂勢單力薄,很快被劉璋鎮壓。叛軍順江投奔了劉表。

    劉璋為了警告劉表,命趙韙做出進攻荊州的氣勢,屯兵荊益邊界的朐忍(今重慶雲陽),雙方劍拔弩張,軍事衝突大有一觸即發的態勢。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趙韙舉兵數萬反叛劉璋,挑起了劉氏父子治蜀的第三次大叛亂,一時蜀郡、鍵位、廣漢三郡響應。劉璋部與叛軍進行了殊死搏鬥。第二年才消滅叛軍。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備調轉槍頭攻擊劉璋。此戰持續三年,劉璋節節敗退,眾叛親離,最終困於成都,獻城投降,益州之土全部歸於劉備,成就了今後的蜀漢帝國。

    總結一下:張魯的政教統治、劉璋的闇弱治蜀,在弱肉強食的漢末亂世,勢必會被淘汰出局。漢中是劉邦的發家之地,巴蜀雖有“天下之氣”,但都只能留給那些得道者。

  • 2 # 一貳一橙

    雖然諸葛亮稱“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恤”,把他們當成是劉備奪取的跳板,可事實上,這兩家的實力卻完全不在劉表、劉焉等割據諸侯之下,要不然的話,劉備打益州也不用花兩年多的時間,還死了鳳雛龐統,再加上馬超這個空降外援才成功了。

    劉焉時期,張魯被安排在漢中駐守,期間雙方相安無事

    張魯是五斗米道的主要傳播者之一,經常來往於四川和漢中傳道,劉焉建議漢靈帝廢史立牧後,輾轉來到了四川,做了益州牧,張魯在這時候就入了劉焉手下做事。

    公元191年,劉焉派五斗米道教主張修和張魯入侵漢中,殺漢中太守蘇固,張修又為張魯所殺,從此張魯割據漢中,在當地以五斗米道廣收門徒,實行政教一體的政權,然後截殺朝廷派來的使臣,劉焉再以道路不通為由,和朝廷斷絕了往來,安安穩穩地建立他的益州王國,實現董扶的“天子氣”預言。

    劉焉死後,劉璋和張魯交惡,雙方展開了拉鋸戰。關於劉璋和張魯為什麼會不和的原因,我想大部分還是出在張魯身上,據《後漢書》記載:“張魯以璋暗懦,不復承順。璋怒,殺魯母及弟,而遣其將龐羲等攻魯,數為所破。”

    劉璋在繼承益州牧之位後,本來和張魯也沒什麼矛盾,兩人從名義上來說還是兄弟呢(張魯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為督義司馬),劉焉絕對和張魯他娘有一腿,要不也不可能放心把漢中這個緊要的地方交給他了。可是劉璋繼位後,張魯就開始不安分起來了,契機應該就是在公元200年爆發的趙韙之亂。

    趙韙之亂,益州內憂外患,張魯也開始不聽命令了

    趙韙是劉焉的“陳宮”,當年劉焉入益時,趙韙辭官追隨他,幫助劉焉平了益州,不過劉焉為立威而殺了益州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而趙韙正是益州巴西人,劉焉此舉無異於益州士族割席,和曹操一樣,劉焉也招致了益州士族集團的反撲,但都給劉焉鎮壓了下去。而趙韙雖是益州士族的一員,可他明顯就比陳宮更懂得隱忍,野心也更大,陳宮是直接引來呂布趕走曹操,而趙韙卻是潛伏在劉焉身邊,暗中活動。

    劉焉死後,作為託孤大臣的趙韙扶持他自認為軟弱的劉璋繼承益州牧職位,乘機取而代之,不久後,益州發生了沈彌、甘寧(應該就是後來的江東錦帆賊)等武將謀反的情況,諸將戰敗後流入荊州,趙韙捉緊時機,入駐朐忍(屬巴郡,和後面張飛駐守的閬中、劉備病逝的白帝城是同一郡,為荊益交界),名義上防備荊州劉表,實際在當地收買人心,企圖割據巴郡。

    趙韙在外以重金收買荊州官員,以保東線的安全,在內廣招兵馬、積蓄錢糧,並得到了巴郡一帶百姓和官員的支援,趙韙勢力日盛,終於爆發了趙韙之亂,藉口東州兵(中原大亂時流入益州的南陽、三輔地區的流民,劉焉將他們收編為“東州兵”)滋擾益州,出兵成都,不過趙韙畢竟是文官,而劉璋手下還有劉焉留下來的家底,在外戚吳懿和蜀將張任率領的東州兵面前,趙韙那點本事是很不夠看的。

    最後趙韙戰敗,被部下所殺,而他的兵權則全部被移交給劉璋的親家、同時也是兩大託孤大臣之一的龐羲,此人當然也是個野心家。不得不說劉璋雖然仁慈,可御下協調能力實在太弱了,不止益州人反他(趙韙),連本來同樣是外來勢力,應該是抱團取暖的東州人也反他(龐羲),也無怪乎連“兄弟”張魯也對他有所企圖了。

    話鋒從南轉北,該來說說劉璋和張魯這對“兄弟”的情況了

    公元200年,張魯在漢中已經傳道了近十年的時間,百姓歸心,收編了數萬三輔地區的民眾,還得到了少數民族的擁護,史書稱他“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此時正好是張魯的“黃金十年”,實力蒸蒸日上的時候。

    甘寧叛亂和趙韙之亂兩件事,讓張魯看到了劉璋政權的搖搖欲墜,為此,張魯和劉璋正式決裂,《後漢書》記載張魯以璋暗懦,不復承順。至於“不順”表現在哪裡,我認為應該就是張魯強行收編了數萬三輔地區的流民,而沒有讓他們進入益州一事。

    畢竟當時關西一帶正是馬超、韓遂割據,宋建等人僭越稱王稱帝,還有羌、氐等少數民族到處打砸燒搶,民眾要遷移應該是遷移到遠一點的益州,而不會是接近三輔地區的漢中,像劉焉時期收編的那數萬東州兵,其實就是三輔地區流民而來,由張魯放行入蜀的。可是劉璋繼位後益州混亂,張魯也想著要擴充套件自己的實力,那有什麼比直接接受民風彪悍的西北地區百姓更好的呢?

    他們上馬能戰,下馬能打,只要給點好處,很容易就能組成一支強大的軍隊來爭雄天下,像東州兵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比讓漢中百姓上陣要好得多,既浪費民力,還得花時間訓練。更重要的是,漢中百姓都是張魯的教徒,張魯在漢中的統治、經濟和教義等可是全靠他們了,張魯自然不可能讓他們去上陣殺敵了。

    所以張魯在劉璋繼位後正式斷絕了和益州的往來,不再向益州輸送流民,而是全部自己收編了,弱敵強己,像被夏侯淵擊敗的關西諸侯馬超、南山賊劉雄就全部躲入了漢中,由張魯給錢借兵,北擊曹魏,南攻劉璋。而劉璋在平定了趙韙之亂後,立馬察覺到了張魯的野心,於是殺掉張魯留在益州的母親和弟弟,兵鋒北轉,讓龐羲帶兵進攻張魯。此時的荊州劉表迫於江東孫策和中原曹操的壓力,也無暇西顧,劉璋所需要面對的已經只有張魯了。

    龐羲有意自立,割據巴西,無意間成為了張魯和劉璋之間的緩衝地帶

    龐羲雖然是劉璋親家,可此人的野心也不在趙韙之下,作為託孤大臣,龐羲儼然已經成為東州派系的頭頭,而益州派系,自趙韙戰敗被殺後也已經勢微,再也掀不起大浪了(劉備入蜀後能迅速壓制住益州士族,這點他應該多謝劉焉父子),加上他手握重兵,又有地盤在手,還招募了驍勇善戰的賨人為主力,本來是具備自立的條件的。

    可是龐羲估算錯了一件事:劉璋雖然沒什麼御下能力,但他卻勝在仁慈。現代社會,一個老好人領導雖然會受到一些驕橫的下屬的無禮鄙視,但也會有一些仰慕其人格而盡忠職守的部下,劉璋控制不住趙韙、龐羲,但他卻以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大部分派系人士的支援。

    像劉虞有閻柔、鮮于輔為其復仇、韓馥也有沮授、趙浮等忠臣一樣,劉璋在益州也有黃權、張任、程畿這些願意為其出力的文臣武將,而且劉璋治理國家也有一手,在蜀漢時期亂而被撫、撫而又叛的南中地區,在劉璋統治之下就沒有過任何動亂的記載(南中在劉焉時反過一次,在劉備去世當年又來一次,之後南中叛亂伴隨了蜀漢一生)。在劉備圍成都時,“吏民鹹欲拒戰”,劉璋出降後,“群下莫不流涕”,可見劉璋在益州是很得人心的。

    也就因為這樣,當龐羲要求程畿以賨人進攻成都之時,程畿全力支援劉璋,連龐羲以他親兒子來威脅都沒用。龐羲至此才明白:自己實力雖大,但卻是建立在依附劉璋的基礎上的,一旦離開了劉璋,自己還能不能保留性命都是個問題,當年趙韙就是這樣估算錯了,以為劉璋庸弱得不堪一擊,才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所以龐羲上表效忠於劉璋,暗地裡割據巴西,和張魯打了幾場戰,雖然全部敗北,可張魯終其一生也不能踏入益州半步,可見龐羲是想養寇自重,既不能讓張魯贏,又不能過分消耗自己的實力。而劉璋也知道龐羲的想法,可當時的他卻沒有任何快速、有效的辦法去解決。

    龐羲手握重兵,要解決他勢必引發益州的又一次混亂,到時張魯再乘機南下,對益州始終不是一件好事,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龐羲和張魯在北部繼續做戲了(這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215年,曹操南征張魯成功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劉璋後面一意孤行引入外援劉備抵禦張魯的原因。

  • 3 # 大飛熊騎士

    《三國演義》裡對張魯和劉璋之前的戰爭沒有記載,畢竟這不是主線故事,直到劉備佔領江陵和荊南四郡,和益州產生了聯絡,才直接進入劉璋和張魯的恩怨。所以,要了解之前劉璋和張魯之間的戰爭,只能從正史入手,這就和小說無關了。

    首先,巴蜀和漢中的第一場戰爭,其實是發生在劉焉時期,當時佔據巴蜀的劉焉派督義司馬張魯和別部司馬張修一共攻入漢中,殺了太守蘇固。不過,張魯又火併了張修,於是一人坐擁漢中《三國志.張魯傳》。奇怪的是,張魯殺劉焉的別部司馬張修,劉焉似乎一點也沒生氣,反而讓張魯殺漢使,斷絕了交通,成了半獨立的狀態。劉焉又大力清除益州本土集團,導致益州外來勢力坐大,一直影響到劉備時代,這是後話。總之,劉焉的種種做法,已經證明了有獨立於朝廷的野心。但是,這段時期,漢中張魯還是劉焉的附庸,還得聽劉焉的,否則張魯不會那麼輕易的把殺張修的事掩蓋過去,這當然也少不了張魯母親(有資色,和劉焉關係好)的幫助。

    劉焉去世後,劉璋被元老派看中,扶其上位,這也獲得朝廷的認可。但是,劉璋上位後第一個對手就是張魯,一點不鳥成都的命令,結果劉璋一改溫和的形象,把張魯的母親和弟弟都給殺了《三國志.劉璋傳》。張魯自從控制漢中後,以“五斗米教”為基礎,建立了自己的統治體系,這方面大飛熊寫過很多,這裡不贅述了。所以,張魯很容易脫離益州,成為自己的割據勢力,要控制張魯,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控制張魯的母親(創始人之一),結果劉璋一殺,徹底反目。於是,劉璋任命龐羲為巴西郡太守,專門對付張魯,不過幾次進攻都是失敗告終。

    而且,劉璋還有一個特點,派出的大將要麼想著自立,要麼直接造反。比如龐羲,在和張魯的作戰中,處於下風,結果又遭到劉璋的無端猜忌,於是龐羲也想著自立了。但是,龐羲命令手下漢昌長程畿輸送驍勇的賨人,結果不但被拒絕,還被說服了《三國志.程畿傳》。可惜,後來程畿犧牲在夷陵之戰。還有元老派趙韙,在奉命鎮壓“東州兵”的過程中,也叛變了,回攻成都,把劉璋嚇得不輕。好在忌憚趙韙,先前處於被鎮壓物件的“東州兵”,反而幫著劉璋平叛了。由此,東州集團在益州也坐大了。

    奇怪的是,成都方面這麼亂,只見劉璋攻張魯,卻不見張魯攻劉璋呀?就算是後來,劉備入蜀反攻劉璋的危急之時,也不見張魯對劉備的唯一的後路葭萌關,有什麼軍事行動。張魯只是派一個叫楊帛的說客來找劉備守將霍峻,結果被嚴詞拒絕了,僅次而已。究其原因,第一,張魯軍的戰鬥力超過劉璋軍,還是有限;第二,地理上,無論巴蜀攻打漢中,還是漢中打巴蜀,路都不好走;第三,張魯壓根不用打劉璋,因為但凡劉璋派出攻打張魯的將領或者援軍,要麼想著自立(龐羲),要麼直接反攻(劉備),張魯樂得隔岸觀火。

    所以,劉璋和張魯是仇敵,反倒沒有什麼大規模戰爭,自然存在感就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女人,男人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