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趙翼《論詩》五首其二雲:
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首詩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二句,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此處,就來寫一寫此詩的作者、清代大家趙翼其人及其殿試軼事。
在寫其事之前,先簡單介紹其人。
趙翼,生於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卒於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享壽88春秋。(《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五·列傳二百七十二《文苑二·趙翼傳》雲:“卒,年八十六。”)
趙翼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
趙翼三歲便能識字,十二歲時,他一天可成文七篇,人們對其才華很是驚奇。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趙翼由舉人得中明通榜。
所謂明通榜,乃是清代會試中一種增加錄取的榜額。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時期,清廷會在會試落第的舉人之中,選取文理明通者,為其補授出缺的學官;即在正榜之外,另出一榜,謂之明通榜;乾隆五十五(公元1790年)後,罷止。
得中明通榜之後,趙翼被朝廷任用為內閣中書,遂入直軍機處。當日,大學士富察·傅恆對趙翼尤為器重。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趙翼高中進士;在殿試之中,他被擬作一甲第一(即所謂狀元),後被乾隆帝移為第三(即所謂的探花)。
得中探花,趙翼被授予編修之職。
後來,趙翼外放出朝,擔任鎮安(今廣西德保縣)知府。
清廷用兵緬甸時,命令趙翼前赴軍前贊畫;其間,趙翼多出良策。
很快,趙翼被調守廣州,擢升為貴西兵備道;因廣州讞獄舊案,被降級,趙翼遂乞請歸鄉,不復出任官職。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林爽文起事臺灣,李侍堯赴閩治軍,邀趙翼同往;其間,趙翼參定大計,事平,辭歸。
趙翼還曾曾主講安定書院。
趙翼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其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
趙翼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趙翼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趙翼的著作,還有《陔餘叢考》、《簷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甌北詩鈔》等。
趙翼其人,已根據《清史稿》,大略講明。
下面,來說說趙翼殿試的事情。
此事,趙翼在其《簷曝雜記》卷二《辛巳殿試》中,記述甚為詳細。
下文,即依趙翼的文字而成。
農曆辛巳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趙翼參加殿試。
當時的閱卷大臣為劉文正公(即劉統勳);劉文定公(即劉綸)。這兩人,那時都是軍機大臣。
查閱資料,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調整後的軍機大臣排名為:
富察·傅恆,喜塔臘·來保,劉統勳,烏雅·兆惠,鈕祜祿·阿里袞,劉綸,瓜爾佳·富德,于敏中。
這一科會試之前,有一名在軍機行走的御史,名叫眭朝棟,他向朝廷上了一封密封的奏章。
所謂會試,是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貢院舉行。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載,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
眭朝棟奏章的內容,就是請求朝廷,對例應迴避的人員,進行復試。
這也就是唐代的“別頭試”。
所謂“別頭試”,其實是一種考試迴避制度;目的是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應試的特權。唐時,進士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應試者與禮部侍郎有親戚故舊關係的,由考功員外郎主試,叫做考功別頭試。另外,宋代規定:應試者有親戚在本州為官,或為主試官,或因隨親在外不能回鄉應試的,由各路轉運司主試,十中取三,也叫別頭試;又進士試也有避親另考的辦法,叫做別頭場(《宋史》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選舉二(科目下 舉遺逸附)》:“舊制,秋貢春試,皆置別頭場,以待舉人之避親者。自緦麻以上親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惟臨軒親試,謂之天子門生,雖父兄為考官,亦不避。”)
對於眭朝棟的奏章,乾隆帝親自閱覽之後,心中想到:
大概眭朝棟的子弟親戚有參加會試的,他是擔心自己會入選校閱試卷的官員名單,到時照例應該回避,所以,他提前上了這封奏摺。
乾隆帝這麼一思量之後,他特意欽點眭朝棟為本科考試的同考官。
所謂同考官,即明、清兩代鄉試、會試中,協同主考或Quattroporte閱卷之官;因在闈中各居一房,又稱房考官,簡稱房官。試卷分發各房官先閱,加批薦給主考或Quattroporte。
此外,乾隆帝還命令入闈之前,所有考官各自書寫本次考試中,例應迴避的親族的姓名,並列單進呈。
結果,考官進呈例應迴避的親族名單之後,乾隆帝發現,眭朝棟並無子弟參加這一科的考試。
但是,進呈名單中,本次考試Quattroporte劉統勳、於文襄(即于敏中)應該回避的人,倒是不少。
這一年,乾隆帝南巡。
南巡出發之前,乾隆帝曾密示劉統勳、于敏中二位,命他們留在京師主持會試。
前事後情,乾隆帝串接起來一想,懷疑自己前此密示劉統勳、于敏中二位留京主試的訊息被洩露了;當然,他更懷疑,軍機行走御史眭朝棟上密奏,就是在事先為劉統勳、于敏中二位講話。
於是,乾隆帝指示,將眭朝棟下刑部大獄治罪。
刑部援引結交皇帝近侍的例子,將眭朝棟處以大辟(古代的五刑之一,初指五刑中的死刑,俗稱砍頭,隋代之後,泛指一切死刑。)之刑。
就是因為這件事情,軍機大臣及司員,當時被社會輿論所指摘。
而且,上一年(乾隆二十五年·農曆庚辰年·公元1760年),庚辰科的狀元畢秋帆(即畢沅)、榜眼諸桐嶼(即諸重光,桐嶼是其號)(《清史稿》卷十二·本紀十二《高宗本紀三》:“(二十五年五月)癸丑,賜畢沅等一百六十四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都是以軍機中書考中的。
那時,就有流言蜚語傳到了乾隆帝的耳朵裡,說是歷科的鼎甲,全都被軍機處霸佔了。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辛巳科會試發榜,趙翼又以軍機中書高中。
見趙翼會試高中後,傅文忠(即富察·傅恆)很為他擔心。
傅恆提前就對趙毅說:
“這一科殿試,您就不要指望位居榜首了!”
但是,趙翼一生的志向,就是高中狀元。
傅恆勸說時,趙翼口頭上雖然說著沒關係,但是內心深處,對於接下來如果不能高中狀元,他還是很不甘心的。
已經說過了,趙翼這個時候是軍機中書,而這次考試的閱卷大臣劉統勳、劉綸又是軍機大臣。
根據當時的情況判斷,趙翼很是擔心:
軍機大臣中的兩位劉公,為了避嫌,他們在閱卷時,肯定會擯斥自己。這樣一來,自己就無法高中魁首了。
趙翼是非常聰明、有很有才學的人,他自然會想出辦法來。
殿試時,趙翼改變了自己書法字跡,試卷字型全都用歐體(歐陽詢)。
須知,試卷是密封的,閱卷人無法知曉答卷者的名姓。
趙翼的歐體書法,他很少用過,所以,很多人根本就辨認不出來。
兩位閱卷大臣劉統勳、劉綸,起初,在閱卷時,也就不知道這份歐體書寫的試卷,就是軍機中書趙翼的。
閱完試卷之後,兩位劉公都把這份試卷評定為上等。
等到閱卷大臣要確定向皇帝進呈的前十名試卷時,劉綸還是擔心趙翼的試卷會被列入一甲,再次引起紛擾,受到輿論的壓力,惹上禍事。
於是,劉綸又將所有試卷再次細看了一遍,他的意圖,就是一定要將趙翼放在前十名之外。這樣一來,大家都不會受到拖累牽連。
劉綸查檢試卷的時候,其中一份試卷,得了九個圈。
解釋一下:殿試試卷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
當然,這份得了九個圈的試卷,應當被列為第一名進呈。
本年閱卷的共有九人,九人全都畫圈的試卷,僅此一份。
劉綸又仔細查看了這份試卷,他很懷疑,這就是趙翼的。
然後,劉綸將自己的懷疑告訴劉統勳。
劉統勳又把這份試卷看了一遍,大笑著說道:
“趙雲崧(翼)的字跡,即使燒成灰,我也認得,這份試卷肯定不是他的!”
劉統勳為何有此一說?
原來,趙翼初到京師時,曾經客居在劉統勳家裡。
那時候,趙翼很喜歡劉統勳的公子石庵(劉墉,石庵是其號)的書法,每次寫文章時,都喜歡模仿。
等到趙翼入直軍機之後,起草文稿時,他也很少用楷書。偶爾用楷書時,他都會用石庵體。因為這樣,所以,劉統勳不知道趙翼還會用歐體楷書。
劉綸則說:
“自己遍閱殿試試卷二百零七份,發現沒有一份是趙雲崧的筆跡,他肯定是變換筆體了。”
劉統勳又把九圈的那份試卷看了一遍,說道:
“趙雲崧的文章,向來都是卓越超群、不受拘束的。這份試卷中的文章謹飭嚴整,肯定不是他的。”
劉統勳雖然這麼說,但是,劉綸始終抱持懷疑的態度,還是擔心最後被人目為軍機結交的局面。
這一時期,兆惠將軍凱旋,人在京師。他也被委派為閱卷官。兆惠將軍自陳,對漢文不熟悉。乾隆帝告諭:
諸位閱卷官都會圈點試卷為標記,只要圈多的試卷,就是好試卷。
整理進呈試卷時,兆惠將軍就用數圈法。
結果,只有趙翼的試卷九圈,其餘的,或者八圈、或者五圈。
最後,只能以九圈的作為第一,進呈皇帝。
此前,歷次科考,進呈皇帝的試卷,都是彌封的。等到皇帝親自確定名次之後,然後再拆封。
這一科考試,因為御史上奏改易程式。於是,先行對進呈的試卷拆封,傳集引見。
乾隆帝這一天看了十份試卷,用時近二十刻。
看完試卷之後,按照進呈的名次,原本如下:
第一名,趙翼,江南人;
第二名,胡豫堂(即胡高望,豫堂是其號),浙江人;
以上兩位,全都是內閣中書;
第三名,王惺園(即王傑,惺園是其號),陝西人。
於是,乾隆帝召讀卷的大臣,先問道:
“本朝陝西有過狀元嗎?”
讀卷大臣都回答說:
“前朝(明代)有康海,本朝還沒有!”
於是,乾隆帝就將趙翼與王傑的試卷調換了一下順序。
辛巳科殿試名次最終如下:
狀元:王傑;
榜眼:胡高望;
探花:趙翼。
據《清史稿》卷十二·本紀十二《高宗本紀三》載:
“(二十六年夏四月)甲午,賜王傑等二百一十七人進士及第出身 有差。”
這一次,乾隆帝對趙翼與王傑的試卷進行名次調換之後,王傑便得到了乾隆帝的眷顧,從此以後,他青雲直上。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王傑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掌管禮部,臺灣、廓爾喀先後平定,兩次圖形紫光閣,加封太子太保。
相比之下,趙翼則僅僅官至監司。
趙翼自己都感嘆說:
這大概就是命吧!
這一科殿試畢,傳臚【科舉時代進士殿試後,按甲第(亦即考試成績的先後排名)唱名傳呼召見。稱“傳臚”。】當日,按照慣例,一甲的三人應該出班跪。
因為三人出班跪,所以乾隆帝看得清楚,三人之中,獨獨趙翼掛有數珠〔即朝珠,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衛等職,均需懸掛朝珠,朝珠共108顆,旁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一邊二串),名位“記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為男,兩串在右為女。另有一串垂於背,名“背雲”。〕。
隨後,乾隆帝問傅恆,趙翼掛數珠的緣由。
傅恆公以軍機中書按慣例都掛數珠來作答,並且還說,以前汪由敦應奉朝廷的文字,都是趙翼擬稿。
由此,乾隆帝也就記住趙翼了。
第二天,乾隆帝諭告諸大臣:
“趙翼的文章確實寫得好,但是,江南、浙江狀元很多,沒有什麼新奇的。陝西本朝還沒有出過狀元。現在,正趕上徵西的軍隊凱旋,而且,王傑的名次已經排在第三了,給他個狀元,也不為過!”
次日,乾隆帝,又把上面的話對大臣說了幾次。
此後,鄉試、會試,趙翼都被欽點做房考,每次京察,都被記名(清制,京官考核中,考績優異,交吏部或軍機處記名,以備提升,即京察記名。)。
趙翼被授職鎮安知府、赴滇從軍贊畫、調職廣州、升職貴西道,無一不是乾隆帝的特旨。趙翼覺得,皇帝對自己的恩遇也夠深的!
趙翼覺得,如果當時他沒有歸田,蒙受的洪恩將會更加廣大無限。
只是後來,因為趙翼的母親年事已高,他請求歸家侍養,在家五年。接著,丁艱又三年。服闋,赴朝補職,路途之上,又因病返家。於此,他絕意仕途。
趙翼覺得,大概是自己福薄量小,不是那種可以通達高位的人吧。況且,自己在官場數年,經歷了很多事情,他心中清楚,自己的吏才不如他人,懼怕因此而顛墜,辜負皇恩更甚。
這樣一想,趙翼棲居林下,也就不敢希圖榮進了。
(全文結束)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趙翼《論詩》五首其二雲:
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首詩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二句,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此處,就來寫一寫此詩的作者、清代大家趙翼其人及其殿試軼事。
在寫其事之前,先簡單介紹其人。
趙翼,生於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卒於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享壽88春秋。(《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五·列傳二百七十二《文苑二·趙翼傳》雲:“卒,年八十六。”)
趙翼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
趙翼三歲便能識字,十二歲時,他一天可成文七篇,人們對其才華很是驚奇。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趙翼由舉人得中明通榜。
所謂明通榜,乃是清代會試中一種增加錄取的榜額。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時期,清廷會在會試落第的舉人之中,選取文理明通者,為其補授出缺的學官;即在正榜之外,另出一榜,謂之明通榜;乾隆五十五(公元1790年)後,罷止。
得中明通榜之後,趙翼被朝廷任用為內閣中書,遂入直軍機處。當日,大學士富察·傅恆對趙翼尤為器重。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趙翼高中進士;在殿試之中,他被擬作一甲第一(即所謂狀元),後被乾隆帝移為第三(即所謂的探花)。
得中探花,趙翼被授予編修之職。
後來,趙翼外放出朝,擔任鎮安(今廣西德保縣)知府。
清廷用兵緬甸時,命令趙翼前赴軍前贊畫;其間,趙翼多出良策。
很快,趙翼被調守廣州,擢升為貴西兵備道;因廣州讞獄舊案,被降級,趙翼遂乞請歸鄉,不復出任官職。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林爽文起事臺灣,李侍堯赴閩治軍,邀趙翼同往;其間,趙翼參定大計,事平,辭歸。
趙翼還曾曾主講安定書院。
趙翼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其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
趙翼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趙翼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趙翼的著作,還有《陔餘叢考》、《簷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甌北詩鈔》等。
趙翼其人,已根據《清史稿》,大略講明。
下面,來說說趙翼殿試的事情。
此事,趙翼在其《簷曝雜記》卷二《辛巳殿試》中,記述甚為詳細。
下文,即依趙翼的文字而成。
農曆辛巳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趙翼參加殿試。
當時的閱卷大臣為劉文正公(即劉統勳);劉文定公(即劉綸)。這兩人,那時都是軍機大臣。
查閱資料,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調整後的軍機大臣排名為:
富察·傅恆,喜塔臘·來保,劉統勳,烏雅·兆惠,鈕祜祿·阿里袞,劉綸,瓜爾佳·富德,于敏中。
這一科會試之前,有一名在軍機行走的御史,名叫眭朝棟,他向朝廷上了一封密封的奏章。
所謂會試,是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貢院舉行。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載,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
眭朝棟奏章的內容,就是請求朝廷,對例應迴避的人員,進行復試。
這也就是唐代的“別頭試”。
所謂“別頭試”,其實是一種考試迴避制度;目的是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應試的特權。唐時,進士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應試者與禮部侍郎有親戚故舊關係的,由考功員外郎主試,叫做考功別頭試。另外,宋代規定:應試者有親戚在本州為官,或為主試官,或因隨親在外不能回鄉應試的,由各路轉運司主試,十中取三,也叫別頭試;又進士試也有避親另考的辦法,叫做別頭場(《宋史》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選舉二(科目下 舉遺逸附)》:“舊制,秋貢春試,皆置別頭場,以待舉人之避親者。自緦麻以上親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惟臨軒親試,謂之天子門生,雖父兄為考官,亦不避。”)
對於眭朝棟的奏章,乾隆帝親自閱覽之後,心中想到:
大概眭朝棟的子弟親戚有參加會試的,他是擔心自己會入選校閱試卷的官員名單,到時照例應該回避,所以,他提前上了這封奏摺。
乾隆帝這麼一思量之後,他特意欽點眭朝棟為本科考試的同考官。
所謂同考官,即明、清兩代鄉試、會試中,協同主考或Quattroporte閱卷之官;因在闈中各居一房,又稱房考官,簡稱房官。試卷分發各房官先閱,加批薦給主考或Quattroporte。
此外,乾隆帝還命令入闈之前,所有考官各自書寫本次考試中,例應迴避的親族的姓名,並列單進呈。
結果,考官進呈例應迴避的親族名單之後,乾隆帝發現,眭朝棟並無子弟參加這一科的考試。
但是,進呈名單中,本次考試Quattroporte劉統勳、於文襄(即于敏中)應該回避的人,倒是不少。
這一年,乾隆帝南巡。
南巡出發之前,乾隆帝曾密示劉統勳、于敏中二位,命他們留在京師主持會試。
前事後情,乾隆帝串接起來一想,懷疑自己前此密示劉統勳、于敏中二位留京主試的訊息被洩露了;當然,他更懷疑,軍機行走御史眭朝棟上密奏,就是在事先為劉統勳、于敏中二位講話。
於是,乾隆帝指示,將眭朝棟下刑部大獄治罪。
刑部援引結交皇帝近侍的例子,將眭朝棟處以大辟(古代的五刑之一,初指五刑中的死刑,俗稱砍頭,隋代之後,泛指一切死刑。)之刑。
就是因為這件事情,軍機大臣及司員,當時被社會輿論所指摘。
而且,上一年(乾隆二十五年·農曆庚辰年·公元1760年),庚辰科的狀元畢秋帆(即畢沅)、榜眼諸桐嶼(即諸重光,桐嶼是其號)(《清史稿》卷十二·本紀十二《高宗本紀三》:“(二十五年五月)癸丑,賜畢沅等一百六十四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都是以軍機中書考中的。
那時,就有流言蜚語傳到了乾隆帝的耳朵裡,說是歷科的鼎甲,全都被軍機處霸佔了。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辛巳科會試發榜,趙翼又以軍機中書高中。
見趙翼會試高中後,傅文忠(即富察·傅恆)很為他擔心。
傅恆提前就對趙毅說:
“這一科殿試,您就不要指望位居榜首了!”
但是,趙翼一生的志向,就是高中狀元。
傅恆勸說時,趙翼口頭上雖然說著沒關係,但是內心深處,對於接下來如果不能高中狀元,他還是很不甘心的。
已經說過了,趙翼這個時候是軍機中書,而這次考試的閱卷大臣劉統勳、劉綸又是軍機大臣。
根據當時的情況判斷,趙翼很是擔心:
軍機大臣中的兩位劉公,為了避嫌,他們在閱卷時,肯定會擯斥自己。這樣一來,自己就無法高中魁首了。
趙翼是非常聰明、有很有才學的人,他自然會想出辦法來。
殿試時,趙翼改變了自己書法字跡,試卷字型全都用歐體(歐陽詢)。
須知,試卷是密封的,閱卷人無法知曉答卷者的名姓。
趙翼的歐體書法,他很少用過,所以,很多人根本就辨認不出來。
兩位閱卷大臣劉統勳、劉綸,起初,在閱卷時,也就不知道這份歐體書寫的試卷,就是軍機中書趙翼的。
閱完試卷之後,兩位劉公都把這份試卷評定為上等。
等到閱卷大臣要確定向皇帝進呈的前十名試卷時,劉綸還是擔心趙翼的試卷會被列入一甲,再次引起紛擾,受到輿論的壓力,惹上禍事。
於是,劉綸又將所有試卷再次細看了一遍,他的意圖,就是一定要將趙翼放在前十名之外。這樣一來,大家都不會受到拖累牽連。
劉綸查檢試卷的時候,其中一份試卷,得了九個圈。
解釋一下:殿試試卷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
當然,這份得了九個圈的試卷,應當被列為第一名進呈。
本年閱卷的共有九人,九人全都畫圈的試卷,僅此一份。
劉綸又仔細查看了這份試卷,他很懷疑,這就是趙翼的。
然後,劉綸將自己的懷疑告訴劉統勳。
劉統勳又把這份試卷看了一遍,大笑著說道:
“趙雲崧(翼)的字跡,即使燒成灰,我也認得,這份試卷肯定不是他的!”
劉統勳為何有此一說?
原來,趙翼初到京師時,曾經客居在劉統勳家裡。
那時候,趙翼很喜歡劉統勳的公子石庵(劉墉,石庵是其號)的書法,每次寫文章時,都喜歡模仿。
等到趙翼入直軍機之後,起草文稿時,他也很少用楷書。偶爾用楷書時,他都會用石庵體。因為這樣,所以,劉統勳不知道趙翼還會用歐體楷書。
劉綸則說:
“自己遍閱殿試試卷二百零七份,發現沒有一份是趙雲崧的筆跡,他肯定是變換筆體了。”
劉統勳又把九圈的那份試卷看了一遍,說道:
“趙雲崧的文章,向來都是卓越超群、不受拘束的。這份試卷中的文章謹飭嚴整,肯定不是他的。”
劉統勳雖然這麼說,但是,劉綸始終抱持懷疑的態度,還是擔心最後被人目為軍機結交的局面。
這一時期,兆惠將軍凱旋,人在京師。他也被委派為閱卷官。兆惠將軍自陳,對漢文不熟悉。乾隆帝告諭:
諸位閱卷官都會圈點試卷為標記,只要圈多的試卷,就是好試卷。
整理進呈試卷時,兆惠將軍就用數圈法。
結果,只有趙翼的試卷九圈,其餘的,或者八圈、或者五圈。
最後,只能以九圈的作為第一,進呈皇帝。
此前,歷次科考,進呈皇帝的試卷,都是彌封的。等到皇帝親自確定名次之後,然後再拆封。
這一科考試,因為御史上奏改易程式。於是,先行對進呈的試卷拆封,傳集引見。
乾隆帝這一天看了十份試卷,用時近二十刻。
看完試卷之後,按照進呈的名次,原本如下:
第一名,趙翼,江南人;
第二名,胡豫堂(即胡高望,豫堂是其號),浙江人;
以上兩位,全都是內閣中書;
第三名,王惺園(即王傑,惺園是其號),陝西人。
於是,乾隆帝召讀卷的大臣,先問道:
“本朝陝西有過狀元嗎?”
讀卷大臣都回答說:
“前朝(明代)有康海,本朝還沒有!”
於是,乾隆帝就將趙翼與王傑的試卷調換了一下順序。
辛巳科殿試名次最終如下:
狀元:王傑;
榜眼:胡高望;
探花:趙翼。
據《清史稿》卷十二·本紀十二《高宗本紀三》載:
“(二十六年夏四月)甲午,賜王傑等二百一十七人進士及第出身 有差。”
這一次,乾隆帝對趙翼與王傑的試卷進行名次調換之後,王傑便得到了乾隆帝的眷顧,從此以後,他青雲直上。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王傑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掌管禮部,臺灣、廓爾喀先後平定,兩次圖形紫光閣,加封太子太保。
相比之下,趙翼則僅僅官至監司。
趙翼自己都感嘆說:
這大概就是命吧!
這一科殿試畢,傳臚【科舉時代進士殿試後,按甲第(亦即考試成績的先後排名)唱名傳呼召見。稱“傳臚”。】當日,按照慣例,一甲的三人應該出班跪。
因為三人出班跪,所以乾隆帝看得清楚,三人之中,獨獨趙翼掛有數珠〔即朝珠,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衛等職,均需懸掛朝珠,朝珠共108顆,旁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一邊二串),名位“記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為男,兩串在右為女。另有一串垂於背,名“背雲”。〕。
隨後,乾隆帝問傅恆,趙翼掛數珠的緣由。
傅恆公以軍機中書按慣例都掛數珠來作答,並且還說,以前汪由敦應奉朝廷的文字,都是趙翼擬稿。
由此,乾隆帝也就記住趙翼了。
第二天,乾隆帝諭告諸大臣:
“趙翼的文章確實寫得好,但是,江南、浙江狀元很多,沒有什麼新奇的。陝西本朝還沒有出過狀元。現在,正趕上徵西的軍隊凱旋,而且,王傑的名次已經排在第三了,給他個狀元,也不為過!”
次日,乾隆帝,又把上面的話對大臣說了幾次。
此後,鄉試、會試,趙翼都被欽點做房考,每次京察,都被記名(清制,京官考核中,考績優異,交吏部或軍機處記名,以備提升,即京察記名。)。
趙翼被授職鎮安知府、赴滇從軍贊畫、調職廣州、升職貴西道,無一不是乾隆帝的特旨。趙翼覺得,皇帝對自己的恩遇也夠深的!
趙翼覺得,如果當時他沒有歸田,蒙受的洪恩將會更加廣大無限。
只是後來,因為趙翼的母親年事已高,他請求歸家侍養,在家五年。接著,丁艱又三年。服闋,赴朝補職,路途之上,又因病返家。於此,他絕意仕途。
趙翼覺得,大概是自己福薄量小,不是那種可以通達高位的人吧。況且,自己在官場數年,經歷了很多事情,他心中清楚,自己的吏才不如他人,懼怕因此而顛墜,辜負皇恩更甚。
這樣一想,趙翼棲居林下,也就不敢希圖榮進了。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