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羽菱君
-
2 # 唐風宋月
黃裳是宋徽宗時期的官員,給宋徽宗編撰道藏的,結果看的書太多,就練成了高深武功,跟覺遠看書太多練成高深武功一樣。但是一直深藏不露,繼續編書。
由於宋徽宗不理朝政,六大寇禍亂朝綱,世代盤踞浙東的明教徒在第六代教主方臘的領導下發動起義,稱帝建國,一時聲勢浩大。宋徽宗採取了太尉高俅等人以寇禦寇的策略,招安了禍亂山東的賊寇宋江,派宋江攻打方臘。宋江手下都是些三流武術家,打不過已經煉成四層乾坤大挪移的方臘,傷亡慘重。
宋徽宗一籌莫展,為了散心,就去經房跟黃裳討論道家真意,黃裳看在眼裡,決定為主分憂,主動請纓上前線跟明教高手單挑,打死了好幾個法王使者,但是當時的明教跟名門正派關係很好,黃裳打死的法王使者中有好幾個是名門正派弟子,打哭了孩子,娘來了,一起圍攻黃裳,黃裳身負重傷,落荒而逃,家人被滅門。
明教經此重創,實力大衰,被梁山泊趁機掃滅,方臘從明教總壇的密道逃走,被無名老僧破了乾坤大挪移,身負重傷,最終被魯智深一禪杖打倒擒獲,押送臨安斬首。
黃裳在山中躲了三十年,苦練武功,此時天下形勢大變,宋徽宗被金人擄掠到塞外,宋高宗在江南建立了苟安政權,明教總壇也由浙東轉移到了江西。黃裳找到了一個方臘的原部下,已經是六十多歲的重病老太太。於是放棄了報仇,再次隱居深山,創作了九陰真經。
-
3 # 卓爾不群黃老邪
黃裳是金庸先生筆下的一位大宗師,是武學寶典《九陰真經》的作者。
北宋年間,徽宗皇帝崇尚道教,自封“道君皇帝”,並下令收集天下道藏,雕版印行。收集而來的道藏,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之為《萬壽道藏》。
而被徽宗皇帝委派,負責雕版印行《萬壽道藏》之人,便是黃裳。
黃裳是朝廷一位文官,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一個遠離江湖,高居廟堂的人。他接到皇帝的旨意後,謹慎做事,以免出錯被皇帝砍頭,於是事事親力親為,將全部道藏讀熟,一一校對。
讀了幾年道藏後,黃裳竟因此精通了道教道術,不得不說他真是一位奇才,在此基礎上,竟然又悟出了道家武學中的高深原理,無師自通,修習內功、外功,練就了一身絕世武功。
《萬壽道藏》完成後,黃裳仍舊在朝廷為官,雖然有一身絕世武功,但卻不顯山不露水,遠離江湖紛爭。
黃裳本就不是江湖中人,正常情況下,他也不會捲入江湖鬥爭。但事出突然,多年後,他治下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教派,名叫“摩尼教”,是從波斯傳入中土的,也叫“明教”,朝廷則稱之為“魔教”。
這個明教非法聚眾,不拜太上老君,只拜外國的大鬍子魔頭,徽宗皇帝崇尚道教,非常不喜歡他們,於是命黃裳率領官兵剿滅他們。
按照《倚天屠龍記》中的設定,徽宗年間的明教教主是方臘,曾在浙江聚集教眾起義,反抗朝廷統治。
黃裳奉徽宗皇帝之命,率領官兵去剿滅方臘的明教,雙方一場大戰下來,黃裳所率領的官兵不敵,被殺得丟盔卸甲,到處逃竄。
原來北宋末年,朝廷軍隊戰鬥力極差,加之沒有好的將領,讓黃裳這樣的文官去領兵打仗,使得軍隊更加不堪一擊。反觀明教一方,教徒都有堅定的信仰,打起仗來悍不畏死,而且教內高手眾多,能人眾多。
幾番交戰下來,黃裳所率領的官兵大敗而歸,根本不是明教的對手。
吃了敗仗,就要受到皇帝的處罰,黃裳心有不甘,一怒之下親自出手,獨自上門挑戰明教眾高手,大發神威殺了幾位使者、護法。
結果這事在江湖上激起了眾怒,那些被黃裳殺的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大門派弟子,他們所屬門派得知門徒被殺,紛紛派出高手圍攻黃裳,並罵他不講江湖規矩。
黃裳也很納悶,自己是當官的,怎麼懂江湖規矩,於是雙方一言不合又打了起來。
黃裳武功雖高,但雙拳難敵四手,寡不敵眾之下,負傷而逃。而那些人找不到黃裳,便遷怒於其家人,將他全家殺害。
另一邊黃裳得知自己家人被殺,獨自逃至深山老林,將敵人武功全部記下,一招一式的想辦法破解。
四十餘年後,黃裳終於破解了敵人全部武功,自信憑一己之力,也可能擊敗全部敵人,於是他重出江湖,準備找當年的仇人報仇。豈知四十多年間,他昔日的仇人均已逝世,只剩下一個將死的老太婆。
黃裳看著躺在床上的老太婆,想起當年她不過是一位十六七歲的小女孩,終於意識到自己也老了,藏在心底數十年的仇恨,瞬間煙消雲散,還暖心地喂仇人吃東西,送了她最後一程。
隨後他將這些年所想的武功寫成了一部經書,分為上下兩卷,取名《九陰真經》。經書完成之後,他找了一個地方將之藏了起來,隨後飄然遠去,不知所蹤。
黃裳與明教結仇,並非私人恩怨,而是身為朝廷命官,奉旨行事。至於他攻打明教,肯定不是像六大派那樣遠征西域。
在《倚天屠龍記》中,中土明教的總部是在西域崑崙山光明頂,但北宋徽宗年間的明教,總部肯定不在光明頂。
首先,光明頂之戰後,陳友諒率領的丐幫將明教總部一把火燒了,當時小說中描述,光明頂是明教經營了百餘年的總部。
換言之,明教總部遷到西域光明頂,應該是在南宋末年。
其次,《倚天屠龍記》中還提到過,除了北宋末年方臘教主起義,還有南宋年間王宗石、餘五婆、張三槍等教主起義。
所以,明教之前的總部,應該是在南方,而非西域。
筆者猜測,明教應該是經過那幾位教主起義失敗後,成了眾矢之的,被朝廷和中原武林(以郭靖為代表的忠義之士)排斥,只能保留力量,將總部遷到了西域光明頂。
因為在張無忌出現之前,明教一直是不受中原武林待見的,同時也不受朝廷待見,包括大宋朝廷和元廷,都不喜歡他們。
而且,黃裳剿滅明教,是在自己治下,也就是北宋的管轄範圍內,而西域光明頂,顯然不是北宋能管轄到的地方。
綜上所述,黃裳與明教結仇,是奉旨行事,他與明教之戰,並非像六大派圍攻光明頂那樣從中原遠征西域。所以,他們的戰場不在西域,而在南方。
當然,可能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明教的總部一直在西域光明頂,只不過他們起義是在中原地區(《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義軍就是如此)。
但不論是哪種情況,都可以確定,黃裳與明教之戰,是在中原地區,絕非西域。
回覆列表
黃裳與明教的結仇,說得上是身不由己,也非他所願。黃裳這個人物,在北宋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也確實是為朝廷校勘刊印過《萬壽道藏》的文官。小說裡屬於“射鵰時期”前江湖傳說中的人物,在郭靖桃花島遇到周伯通後,透過周伯通講解《九陰真經》的來歷,把他的事蹟還原了出來,按周伯通所講,《九陰真經》為黃裳所創。而黃裳之所以在最終會創出《九陰真經》,乃是源自於他曾與明教的一場大戰。黃裳與明教為敵結仇,並非他之本願,但也因此最終才有了《九陰真經》的問世。
周伯通口中的黃裳跟歷史上他的事蹟差不多,是北宋徽宗時期的一名文官。歷史上的黃裳是福建人,曾做過福州知州,由於他養生有道,且博覽道家之書,往往深解,因而受到了宋徽宗的重用。徽宗皇帝是個狂熱的道教信徒,他自稱為“教主道君皇帝”,多次下詔搜訪道書,所獲甚豐,因而於政和五年,設立經局,敕道士校定,送福州閩縣,由郡守黃裳役工鏤板印行。所刊道藏便稱為《政和萬壽道藏》,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以上是歷史上的黃裳刻書,小說以此史實為背景,作了藝術加工,便是周伯通口中《九陰真經》來源的故事。
原來黃裳受命這項浩大的工程之後,不敢辜負皇恩,可謂嘔心瀝血。他生怕這部大道藏刻錯了字,皇帝發覺之後不免要殺他的頭,為了防止出現紕漏,因此一卷一卷地細心校讀,一字一句的把五千四百八十一卷道書校對的讀了個遍。由此精通道學道術,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而且他為了應付這個浩大工程所需要的精力,效仿經卷上的強身健體,運氣調息等方法,邊讀邊練,專注之下,無形之中無師自通,修習內功外功,如此幾年之後,在《道藏》書成之日,他也成為一位武功大高手。
不久,唐朝中葉從波斯傳入的明教,在教主方臘的帶領下,蓬勃發展,並最終演變成農民起義。方臘在睦州起義,周邊各地紛起響應,起義軍捷報連連,連續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縣,東南震動。徽宗皇帝作為天下道教的“教主”,豈容其他異教在自己的地盤上拉搶教徒,蠱惑人心,而且還率眾造反。為了徹底剷除明教,將明教連根拔起,徽宗皇帝下令兵分兩路,一路命童貫為宣撫使率軍十五萬鎮壓起義軍,另一路派出黃裳領兵前往明教總壇。
徽宗皇帝之所以讓黃裳領兵,大概是因為黃裳精通道學,讓他領兵前去明教總壇,是想讓黃裳以精妙的道學道義,歸化誤入迷途的明教教眾,如果是不聽言教,再順便把他們給剿滅了。然而明教總壇的高層教眾,大多都是來自江湖各派的武林人士,以為朝廷派兵純粹就是為了來剿滅他們,憑藉各門武藝開始組織反抗。黃裳還沒開口,明教眾教徒就即殺來,黃裳官兵根本不是武林人士的對手,所以打了幾仗,黃裳帶領的官兵大敗。
黃裳有皇命在身,心下不忿,單槍匹馬,就去挑戰明教的高手,施展自己在道藏練來的武功,一戰之下便殺死明教的幾大法王,光明使者等知名人物。哪知道這些死者當中有幾個是師出武林名門大派的弟子。那些死在黃裳手下的同門紛紛上門尋仇,按照周伯通的話說,就是他們的師伯、師叔、師兄、師弟、師姊、師妹、師姑、師姨、師乾爹、師乾媽,一古腦兒地出來,又約了別派的許多好手,來向他為難,罵他行事不按武林規矩。頃刻間,黃裳就變成了武林公敵,黃裳被迫之下,又與這些人打了一戰。
黃裳武功之高,尚能護全自己,但卻保護不了他的家人,他寡不敵眾,拼命逃走,但他的家人皆都喪命於那些名門正派的刀劍之下。落敗而逃的黃裳為躲避江湖仇殺,只得隱姓埋名隱居起來再伺機報仇。他知道自己勢單力薄,根本就不是這些武林門派合力的對手。因而他想到破解所有門派的武功招數,以增復仇時的勝算。因此他潛心研究,把跟他有仇的所有名門武學通通都研究了個遍,然後又根據道籍經卷的記載和自己的理解,把所有的招式全部破解。
可是這一破解卻花費了四十年的時間,在他功成之日,覺得自己能夠報仇雪恨之時,他的仇家們卻早已掛掉了。他瞬間覺得所有的深仇大恨都消逝得無影無蹤,只空存了一身的武功。他不想就這樣枉費了自己半生的心血,於是把自己所有武學見解重新歸納整理,編寫出了一部武學秘笈,便是對後世武林影響至深的《九陰真經》。推本思源,若非沒有黃裳當年與明教的一戰,世上固無《九陰真經》。而很明顯,黃裳與明教的結仇,乃是所因皇命,作為文官,無辜捲入武林仇殺,實是非他本願。
不過,據《倚天》的設定,明教的總壇遠在西域崑崙山光明頂,那黃裳與明教總壇的一戰,也是跟後世六大派圍攻光明頂那樣,是遠征西域嗎?這一點很值得探討。其實這牽涉到了另外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教總壇是不是一直都設在光明頂?或者說,明教總壇是在什麼時候遷入光明頂的?按照《倚天屠龍記》小說中的相關描述,明教總壇應當不是一直都在光明頂,從明教把總壇遷到光明頂的時間,也可以看出黃裳當年並未遠征。
相比於《射鵰英雄傳》中對明教的粗淺介紹,《倚天屠龍記》中對明教的相關描述,隨著男主張無忌就任明教教主也詳細得多。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戰退兵之後,丐幫竟然勾結了三江幫、巫山幫等小門派乘火打劫攻上了光明頂。當時張無忌與明教一眾高手皆重傷在身,不便以死相搏,於是張無忌提出了暫退光明頂密道躲避的建議,而明教一眾高層則藉機推舉張無忌為教主。迫在眉睫,張無忌應允繼任教主,率眾躲入密道,並命烈火旗縱火阻敵,將光明頂上的房舍盡數燒燬,作自焚而死的假象,迷惑丐幫。明教總壇因此毀於一炬,這裡小說中說了一句話。
這場大火直燒了兩日兩夜,兀自未熄。光明頂是明教總壇所在,百餘年的經營,數百間美輪美奐的廳堂屋宇盡成焦土。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二回》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光明頂作為明教總壇的所在地,實際上只有百餘年的時間。這就是說,明教的總壇並非一直都是設在崑崙山光明頂,而遷到光明頂是在百餘年之前。黃裳與明教總壇的一戰,發生在北宋徽宗年間,距張無忌接任明教教主,期間足足有兩百多年的時間。可見黃裳領兵圍剿明教總壇時,明教的總壇尚在中原,因而黃裳並沒有像後來的六大門派那樣,不遠萬里遠征了西域。當時的明教總壇,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歙縣的擱船尖,也是方臘起義的發源地之一。
實際上就當時北宋的勢力範圍來說,黃裳也不可能遠征西域。因為當時的西域,很大一部分是在西夏的掌控範圍內,雖然當時北宋的西軍確實很有戰鬥力,而且在徽宗時期還一度打通了西域,甚至差點滅了西夏,但控制的時間很短,黃裳遠征的條件並不充分。根據小說中的設定,後來明教之所以將總壇遷到西域,就是為了躲避朝廷的報復。因為據五散人說不得所說,明教在方臘之後到南宋時期,陸續發動了不少起義,必然會遭到朝廷的重點打擊。因而在南宋後期,遷到西域崑崙山易守難攻的苦寒之地,儲存聖火就很正常了。
說不得道:“是啊。到了南宋建炎年間,有王宗石教主在信州起事,紹興年間有餘五婆教主在衢州起事,理宗紹定年間有張三槍教主在江西、廣東一帶起事。只因本教素來和朝廷官府作對,朝廷便說我們是‘魔教’,嚴加禁止…我們為了活命,行事不免隱秘詭怪,以避官府耳目。正大門派和本教積怨成仇,更加勢成水火。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九回》其實,金庸先生之所以在《倚天屠龍記》中,將明教總壇設在光明頂,也是另有用意的。就是為了創作效果,渲染中原武林各派與明教的仇恨與隔閡。就是說,當時六大派對明教的仇恨,已經到了讓他們決心不遠萬里,也要和明教決一死戰的地步。積怨和仇恨如此之大,也就更能襯托出,日後以一己之力消除了明教與中原各派的百年積怨,還團結了他們一起抗元的張無忌,是多麼的了不起。可見金庸先生將明教的總壇設在光明頂,無疑是給小說的藝術成功加分了。(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