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1(知識):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汙染 8、水體汙染 9、海洋汙染 10、固體廢物汙染 二、中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汙染屬煤煙型汙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汙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汙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汙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汙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汙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汙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汙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汙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汙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汙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汙染。 三、歷年環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 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汙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內容2(作文): 走進大森林,我們可以體驗到樹木蒼翠、飛禽走獸的生機勃勃。 走進溪流河川,我們可以分享到魚翔淺底、水流湍急的樂趣。 走入大山,我們可以領略到高山青翠、奇石嶙峋的壯美。 溶入大自然,我們感悟到的是清新,是流暢,是平靜,還有“自然”。 我熱愛大自然,因為它帶給我自然的感覺。它沒有城市的矯揉造作,“天然去雕飾”的一切帶給人的都是脫俗的自然感覺。 自然的感覺往往可以消除人們的勾心鬥角、互相猜疑、互相算計等“文明弊病”。惟有在自然中我們才能完全敞開胸懷,還一個真我,因為“水往低處流”的永恆不變給予我們安全感。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需要一股自然之風,拂去社會“機器”的油汙和人們心靈上積澱的塵灰。走進大自然,你就可以拋開一切煩惱、卸去所有的“壓力”,自然的感受會使你完全放鬆,享受一頓心靈的美餐。 曾經見過多少世俗汙濁的雙眼,裡面又隱藏了多少深不可測的內容。我喜歡動物的眼睛,一雙清澈可愛的眼珠讓人無比輕鬆暢快。然而我只能從小孩的眼睛中得到同樣的感覺。其實我們不必刻意去掩飾些什麼,因為我們也只不過是一種高等動物而已。或許是城市的喧囂使我們迷失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有一條真理——人類、大自然,大自然、人類。或許只有在投身於大自然之後,我們才能領悟到——我們並非大自然的主宰。 我們都應該將大自然的“自然”之氣貯存在心中,這樣才不會迷失,不會僅為了自身的利益去破壞與我們共處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和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大自然。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感悟大自然,我得到了許多。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多地改造自身以適應自然呢? 面臨將要到來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我們人類應當反思一下,15%的哺乳動物和12%的鳥類的即將滅絕是否與我們肆意改造大自然有關呢?感悟大自然的“自然”,我們應當知道答案。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汙染的處理,少使用塑膠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汙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膠袋,儘量用竹籃子. 用筆儘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儘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儘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汙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汙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汙水佔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汙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汙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汙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汙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淨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汙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汙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專案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專案。理由是,這些專案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汙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汙水溝。1995年,由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汙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汙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併產生230立方米汙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汙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汙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汙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汙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汙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佔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麼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汙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專案,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專案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汙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專案,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專案是否會存在汙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專案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資料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專案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資料,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諮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資訊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中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專案,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回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汙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程序中,會有一個環境汙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階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汙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汙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汙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汙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汙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內容1(知識):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汙染 8、水體汙染 9、海洋汙染 10、固體廢物汙染 二、中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汙染屬煤煙型汙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汙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汙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汙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汙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汙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汙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汙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汙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汙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汙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汙染。 三、歷年環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 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汙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內容2(作文): 走進大森林,我們可以體驗到樹木蒼翠、飛禽走獸的生機勃勃。 走進溪流河川,我們可以分享到魚翔淺底、水流湍急的樂趣。 走入大山,我們可以領略到高山青翠、奇石嶙峋的壯美。 溶入大自然,我們感悟到的是清新,是流暢,是平靜,還有“自然”。 我熱愛大自然,因為它帶給我自然的感覺。它沒有城市的矯揉造作,“天然去雕飾”的一切帶給人的都是脫俗的自然感覺。 自然的感覺往往可以消除人們的勾心鬥角、互相猜疑、互相算計等“文明弊病”。惟有在自然中我們才能完全敞開胸懷,還一個真我,因為“水往低處流”的永恆不變給予我們安全感。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需要一股自然之風,拂去社會“機器”的油汙和人們心靈上積澱的塵灰。走進大自然,你就可以拋開一切煩惱、卸去所有的“壓力”,自然的感受會使你完全放鬆,享受一頓心靈的美餐。 曾經見過多少世俗汙濁的雙眼,裡面又隱藏了多少深不可測的內容。我喜歡動物的眼睛,一雙清澈可愛的眼珠讓人無比輕鬆暢快。然而我只能從小孩的眼睛中得到同樣的感覺。其實我們不必刻意去掩飾些什麼,因為我們也只不過是一種高等動物而已。或許是城市的喧囂使我們迷失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有一條真理——人類、大自然,大自然、人類。或許只有在投身於大自然之後,我們才能領悟到——我們並非大自然的主宰。 我們都應該將大自然的“自然”之氣貯存在心中,這樣才不會迷失,不會僅為了自身的利益去破壞與我們共處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和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大自然。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感悟大自然,我得到了許多。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多地改造自身以適應自然呢? 面臨將要到來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我們人類應當反思一下,15%的哺乳動物和12%的鳥類的即將滅絕是否與我們肆意改造大自然有關呢?感悟大自然的“自然”,我們應當知道答案。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汙染的處理,少使用塑膠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汙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膠袋,儘量用竹籃子. 用筆儘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儘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儘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汙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汙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汙水佔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汙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汙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汙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汙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淨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汙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汙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專案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專案。理由是,這些專案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汙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汙水溝。1995年,由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汙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汙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併產生230立方米汙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汙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汙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汙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汙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汙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佔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麼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汙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專案,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專案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汙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專案,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專案是否會存在汙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專案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資料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專案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資料,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諮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資訊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中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專案,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回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汙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程序中,會有一個環境汙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階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汙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汙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汙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汙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汙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