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野行者666
-
2 # 使用者828237385498
希臘人是希臘、塞普勒斯的主體民族,自稱亞該俄斯人(Acheos)或達拉俄斯人(Danaos),是古希臘人的後裔。
截止到今天,塞普勒斯政府始終拒絕承認北方的土族政權,希臘政府則堅決支援塞普勒斯政府。而北部的土族政府在土耳其的支援下,也不願過多妥協。
希臘人是希臘、塞普勒斯的主體民族,自稱亞該俄斯人(Acheos)或達拉俄斯人(Danaos),是古希臘人的後裔。
截止到今天,塞普勒斯政府始終拒絕承認北方的土族政權,希臘政府則堅決支援塞普勒斯政府。而北部的土族政府在土耳其的支援下,也不願過多妥協。
由於歷史原因,塞普勒斯人口主要由希臘裔和土耳其裔組成,而兩族在政治上的分歧,加上背後希臘和土耳其的介入,導致了上個世紀50到80年代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時至今日,雖然衝突早已平息,但塞普勒斯依然處於南北分裂的狀態。
▲南北分裂
塞普勒斯的民族衝突因何爆發?塞普勒斯又是怎樣分裂的?而這場衝突又是如何結束的?
一 、宗教和文明的衝突
有人說,塞普勒斯的歷史就是一部歐洲中世紀的簡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了塞普勒斯在整個中世紀始終處於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對抗的最前線。
1473年,在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王位變動後,威尼斯共和國控制了該島,並於1489年正式吞併了塞普勒斯王國。
相比西歐國家透過外洋海路前往亞洲進行貿易,威尼斯人的貿易路線則是越過東地中海,在地中海東岸登陸,經古絲綢之路前往印度或中國。
▲絲綢之路示意圖,黃色圓圈內為塞普勒斯
威尼斯人規模巨大的貿易,讓塞普勒斯的地理位置優勢得到了發揮,逐漸發展為重要港口;與此同時,貿易的發展也帶動了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大量的希臘裔勞工漂洋過海來到了這裡,以希臘裔為主體的塞普勒斯族群逐漸形成。
隨著東羅馬的衰敗,奧斯曼帝國逐漸崛起並蠶食東羅馬帝國領土。1453年,奧斯曼帝國滅亡東羅馬,隨即征服了東羅馬帝國最後的屬地希臘,控制了整個巴爾幹半島。隨後,奧斯曼帝國又不斷向東擴張,逐步控制了地中海東岸。
作為東方商路的實際控制者,奧斯曼帝國自然眼紅威尼斯人的財富,因此渴望壟斷東方貿易;而威尼斯則需要大量的金錢來支援對北方神聖聯盟的戰爭,雙方衝突不斷,而塞普勒斯自然成為了衝突焦點。
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埃及,傳統的東西方路線被中斷,威尼斯共和國收入銳減,此後不斷衰落;失去了威尼斯的保護,最終在1571年,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塞普勒斯。
▲威尼斯共和國與奧斯曼帝國對峙圖,紅色為威尼斯共和國,綠色為奧斯曼帝國,粉色為東羅馬帝國
為了維持自己對塞普勒斯的統治,奧斯曼帝國一方面向塞普勒斯移民,這成為了日後塞普勒斯土耳其裔的發端;另一方面,奧斯曼帝國對基督徒進行屠殺和迫害,這極大地加劇了民族矛盾。而塞普勒斯日後衝突的根源也在此時埋下。
此後的二百餘年,島上的希臘裔始終生活在奧斯曼帝國的高壓之下,直到1821年,為脫離奧斯曼帝國統治,希臘爆發了獨立戰爭。
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政治訴求,使得大量的塞普勒斯希臘裔義無反顧的加入了希臘軍隊。
雖然希臘最終從奧斯曼獲得獨立,但塞普勒斯的命運卻沒有改變——新生的希臘還沒有力量去保護這個海外孤島。但“塞普勒斯屬於希臘”這一信念卻在此時在希臘裔內部開始萌發。
▲表現希臘獨立戰爭的油畫
希臘的成功使得巴爾幹半島上信仰東正教的各民族紛紛看到獨立的曙光,隨即各國獨立運動紛紛爆發。
與此同時,沙俄也以“拯救斯拉夫東正教同胞”為名義介入,1877年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俄軍一路勢如破竹,解放了巴爾幹半島全境甚至一度逼近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帝國只得請求英國出面調停,作為代價,塞普勒斯被“租借”給英國,成為英國殖民地。
塞普勒斯再一次成為大國間交易的籌碼。
二、塞普勒斯分治
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在一戰中加入了同盟國一方,英國作為示威,宣佈吞併了塞普勒斯——儘管這早已是既定事實。
二戰中為彌補兵力不足,英軍開始在殖民地招募志願者,面對優厚的待遇,希臘裔和土耳其裔放下成見,紛紛加入了英軍,而英軍也為此成立了“塞普勒斯”軍團。
▲塞普勒斯團在倫敦
二戰結束以後,塞普勒斯兩族分歧徹底公開化——希臘裔居民主張塞普勒斯應該回歸希臘,而土耳其裔居民則希望維持現狀——他們擔心,一旦塞普勒斯成為了希臘的一部分,他們將面臨被驅逐或變為二等公民的命運。
政治上的訴求逐漸變成了衝突,希臘裔的極端分子成立了游擊隊,襲擊英國的兵營,部隊。而土耳其裔則開始以迴歸土耳其相要挾,發動示威遊行,逼英國出面解決問題。
▲英國士兵與希臘裔示威者對峙
而在此期間,又發生了著名的“希土危機”,蘇聯開始逐步將勢力滲透到巴爾幹地區,意圖在該地區建立紅色政權。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美國將土耳其和希臘同時拉入北約。
希土同時加入北約,使得塞普勒斯問題突然間變得微妙起來,對於美國和北約來說,既不希望盟友之間出現不和,也不希望蘇聯藉此漁翁得利。正因如此,塞普勒斯成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面對複雜的局面,英華人終於拿出了之前的辦法——分治。
不同與之前的印巴分治,這次分治的主要目的,是將之前星羅棋佈的不同民族區域按所屬民族集中起來。
相比與之前鬧劇開場悲劇結尾的印巴兩國,這次分割還算比較平靜。原因在於此時雙方的矛盾主要集中於政治訴求,因此儘管有零星的衝突,但雙方還是比較平靜的接受了劃分。
在劃分逐步完成後,1960年8月16日,在英國仲裁下,土耳其,希臘和塞普勒斯簽訂了《蘇黎世-倫敦協定》。塞普勒斯全島獲得獨立主權國家地位。
▲塞普勒斯首任總統,大主教馬卡里奧三世
但英華人沒有料到,分割之後島內相同族裔的居民更加集中,也使得兩族的分歧日益加大,最終開始逐步演變為民族矛盾。
▲民族分割後的地圖,紅色為土耳其裔,藍色為希臘裔,可以看出這次分割只是民族的相對集中
希臘裔對土耳其裔佔有超過人口比例的政府職位配額強烈不滿——在政府中,占人口77%的希臘人擁有70%的配額。而只佔人口18%的土耳其裔卻有30%人員名額,除此之外,副總統也必須由土耳其裔擔任。
受大量希臘裔官員的影響,總統馬里奧斯三世開始預備修改憲法,而這又招致土耳其裔的反對。
局勢的不斷惡化最終導致了流血衝突,1963年12月,由於兩名土族裔在希臘裔警察所經辦的案件中死亡,以此事件為導火索,雙方發生了大規模流血衝突,500多人死亡,近3萬名土耳其裔淪為難民無家可歸。
▲與土耳其裔示威者對峙的希臘援軍
隨即,總統馬卡里奧斯三世宣佈驅逐所有土族官員,幷包圍了一些位於希臘裔居民區中的土耳其裔聚居地。
在奧斯曼帝國滅亡後,始終謀求大國地位的土耳其立即將此事件作為契機,企圖武裝干涉,但在美國的強硬態度下作罷。而希臘則向塞普勒斯派遣了1萬名士兵作為支援。
地中海東岸的後花園,霎時間硝煙瀰漫。
三、南北分裂
就在衝突愈演愈烈的局面下,塞普勒斯的盟國希臘,也發生了一件間接改寫塞普勒斯歷史的事件。
1967年4月21日,希臘右翼軍官團發動了政變,推翻了文職政府,希臘軍政府成立。但軍政府內部的勾心鬥角和國內如潮的反對聲浪,使得政局並不穩定。 1973年11月17日,政變再次發生,秘密警察頭目伊奧尼迪斯上臺,成為獨裁者。
但伊奧尼迪斯有限的威望完全無法控制混亂的國內局面,也無法讓軍隊言聽計從。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孤注一擲,透過對外戰爭轉移矛盾,同時也透過戰爭勝利來樹立個人威望——塞普勒斯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首選目標。
1974年7月15日,在伊奧尼迪斯的授意下,塞普勒斯發生政變,馬卡里奧三世政府被推翻,同時塞普勒斯宣佈與希臘合併。
面對這樣的情況,土耳其自然不會不管,隨即在7月20日,土耳其以“維護《蘇黎世-倫敦條約》”的名義出兵塞普勒斯,而作為始作俑者的希臘更不能坐視,7月21日,希臘向塞普勒斯派出援軍。
▲展示國旗的土耳其軍隊
隨後召開的和談依然無果而終。直到8月16日,在聯合國的強力制止下,衝突結束。北部40%的土地被土耳其佔領,2萬人淪為難民。
半年之後的1975年2月13日,土耳其控制地區成立了“北塞普勒斯土耳其聯邦”——針對這一行為,聯合國安理會宣佈對此不予承認。美國則宣佈對土耳其武器禁售,美國不希望蘇聯染指土耳其,但同時也絕不容許土耳其挑戰北約的權威。
▲在戰爭中淪為難民的婦女兒童
隨著美國的表態,這次衝突畫上了句號,但塞普勒斯的分裂,遠沒結束。
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極大地變化:美國既要在冷戰中保持對蘇聯的均勢,又要幫助以色列維持在中東的局面,還要面對國內因為越戰帶來的風起雲湧的反戰浪潮。
希臘則在軍政府垮臺之後開始認真的進行經濟發展,再不願插手國際事務。
而在土耳其國內,卻由於經濟衰退,導致政局混亂,軍事政變頻發。此時,土耳其政府急需要一個矛盾的轉移點——這與當年的希臘如出一轍。
1982年6月6日,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美軍出兵黎巴嫩,但隨即於10月23日遭遇了震驚世界的貝魯特機場事件:241名海軍陸戰隊士兵被自殺炸彈炸死,美軍被迫撤軍,這讓中東地區出現了短暫的權力真空。
這意外的成為了土耳其的天賜良機,趁著之前英國在馬島之戰中表現出的衰敗,土耳其作出了“西方無力干涉也無意願干涉塞普勒斯”的判斷。
1983年11月15日,“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如同土耳其之前所預判,國際社會對這次建國幾乎沒有任何反應,在美蘇冷戰和巴以戰火的大背景之下,塞普勒斯顯得極其的無關緊要。
土耳其政府得償所願穩定政局,而這也宣告了塞普勒斯的徹底分裂。
四、塞溫失馬,焉知非福
戰爭之後,雙方都逐漸接受了劃地而治的事實。而由於南北兩地種族相對的統一,反而提高了國家凝聚力和執行力。
進入80年代後,隨著歐洲經濟的發展,南塞普勒斯作為天然港口的地理優勢再次凸顯。
同時,怡人的氣候和優美的風光也使得歐洲富豪紛紛到此度假旅遊,南塞普勒斯也藉機透過低稅發展了金融行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地中海後花園榮耀重現,一度進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並且在2004年加入了歐盟。
▲景色優美的塞普勒斯
由於主權只被土耳其承認,北塞普勒斯在政治經濟上做了土耳其的附庸,一度由於土耳其內部的動盪導致自身的貧困。但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高速發展,北塞人均收入也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
2004年,也就是南塞普勒斯加入歐盟的同一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了旨在解決塞普勒斯問題的《安南計劃》。
在南北塞的全民公投中,65%的北塞居民支援統一。而出乎意料的是,南塞居然有76%的居民對同一表示反對——因為一旦統一,南塞居民就要繳納更多的賦稅來扶持北塞經濟,這是南塞無法接受的。
▲塞普勒斯地圖,黃色為北塞,灰色為南塞,中間綠色即聯合國劃定的停火線。紅色為英國租用的基地
雖然計劃失敗,但塞普勒斯人依然沒有過激反應,雙方依然保持著和平的態度。
今天的塞普勒斯已經很少能看到戰爭的遺蹟,南塞生活富足,風景優美;北塞雖然經濟上顯色,但也生活平靜,政局穩定;而在聯合國劃定的“綠線”兩側,也能看到南北塞人自由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