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南京讓我想起一詞牌名:桂枝香。滿城大街小巷的香氣,醇和溫潤,暗香浮動,走在哪裡都能被它包圍。和友人說起時,他回覆一闋詞《桂枝香·金陵懷古》。心中想的正是王安石這首詞,據《古今詞話》:“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為絕唱。“全詩如下: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王安石曾兩任江寧知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寧知府,第二次出任江寧府時是熙寧九年(1076年)。此時因守舊派得勢變法失敗,被罷相退居江寧。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詞應該是他第二次客居江寧時寫下的吧。 桂花系木犀科木犀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桂花“其實是這個屬眾多樹木的習稱,但因桂花的木質紋理似犀角,所以許它“木樨”之名,以示區別。由此又想到一道菜餚:木須肉,木須肉其實應該稱作“木樨肉”,主要原料其實是木耳、黃瓜、雞蛋和肉,並沒有桂花。之所以這麼喊,據說是因為在北方的烹飪文化裡,“雞蛋”是忌諱說的,因為早年皇城太監很多,他們一聽見“蛋”這個字眼就傷心。所以時人都管雞蛋叫“雞子兒”。後來,外地人多了,太監漸漸都老死了,忌諱才慢慢消失。所謂“木樨肉”,應該是桂花的常見品種金桂,花色黃中帶白,特別像炒雞蛋的顏色;後來,“樨”的韻母受“木”的韻母同化而圓唇化,就被讀成了“須”,“木樨肉”也就變成“木須肉”了,由此及彼想起蛋炒飯其實有個古雅的名字:木樨飯。一餚一饌中細細追尋,總能找到歷史氤氳的厚重感。 說到桂花入饌,那可真是大大的亮點。它香氣濃甜,花朵又細碎輕巧,任憑什麼尋常飲食,加上一勺桂花立刻活色生香,誰都得心應手。關於桂花的食譜多到不勝列舉。《山家清供》有“廣寒糕”,《清供錄》有“天香湯”,顧名思義,都是以桂花為材而制。名號與食物本身一樣引人入勝,真虧他們想來。還有“桂漿”——屈原《九歌》裡已有這名詞出現,“援北斗兮酌桂漿”,寫得飄飄欲仙,雖不知道是否確有其物,至少創意是沒有錯的吧。後世人對此有更深入的記載:“桂漿,殆今之桂花釀酒法。魏,有頻斯華人來朝,壺中有漿如脂,乃桂漿也,飲之壽千歲。”——千歲肯定是不敢當了,但我想味道一定很好,才至於如此流芳百世。這些只是在書本上看到的桂花名饌,而在南京看到當地人和桂花的更多種組合。治茶、釀酒又能入藥,上好的桂花茶是鮮花曬乾後秘製的。桂花酒釀想來也是不賴的,在租住的小區門口有人偶爾會在暮色四合中騎車過來賣的,時不時喊上一聲”酒釀桂花“,南地的吳儂軟語在暮色中襯得更加餘聲悠長。最初聽到叫賣聲時只是感覺很好聽,卻聽不出她在賣什麼東西,直到有一天踩著一路的桂花香走到小區門口時突然明白了這叫賣聲中的溫玉軟香。 總覺得桂花的氣質和秋天相輔相成,也只有與秋天才能相得益彰,同樣的金黃清冽。不似少女的活潑躁動,也不似老嫗的沉重靜默,它是一種溫軟的婦人式芬芳。它盛開時,如小小的金色鈴鐺,在風裡頭髮出細細的脆響,又如朵朵橙色暖燈,香得特別密集又特別繁複。最舒服莫過於拿一本書躺在樹下,書最宜是汪曾祺的《晚飯花集》,聞著糯糯甜甜的香,看著滋滋潤潤的文字,合上書便釅釅睡上一覺,夢也香甜。當聞到桂花香時我才第一次細細思索”芬芳“這個詞,這是一種形容不出的味道,添一分則使人膩煩,減一分則黯淡,它就是這樣恰如其分滋潤著你的嗅覺,不聲不響中包圍你,使你深陷其中逃也逃不掉。想起一句詩:”暗香浮動月黃昏“,雖是寫梅花拿它來形容桂花也不失恰當。 桂花和月向來應景,八月十五中秋賞月,一般也正值桂花飄香,兩兩相襯,自古詩人吟詠不絕:”中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還有“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李清照的”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正是女子的細膩才能把桂花寫得這般清慧貼切。《紅樓夢》中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她家“單有幾十頃地種桂花”,人稱“桂花夏家”,細巧玲瓏的桂花綿綿幾十頃想想也是蔚為大觀啊。 說這麼多,但作為北方人在此之前卻從未見過桂花,每每在書中讀到總把它想象成槐花的樣子。現在才明白,想象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幫助理解,但除去條件想象終究匱乏毫無張力。就像現在,空氣水亮清明,風中有桂花甜香,遠處滄桑感滋滋冒泡的明城牆,隨意站在街上,都能落得甜香滿身,拂了一身還滿,這如何也是想象不出的吧。 —— 寫於2016年10月10日南京
十月的南京讓我想起一詞牌名:桂枝香。滿城大街小巷的香氣,醇和溫潤,暗香浮動,走在哪裡都能被它包圍。和友人說起時,他回覆一闋詞《桂枝香·金陵懷古》。心中想的正是王安石這首詞,據《古今詞話》:“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為絕唱。“全詩如下: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王安石曾兩任江寧知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寧知府,第二次出任江寧府時是熙寧九年(1076年)。此時因守舊派得勢變法失敗,被罷相退居江寧。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詞應該是他第二次客居江寧時寫下的吧。 桂花系木犀科木犀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桂花“其實是這個屬眾多樹木的習稱,但因桂花的木質紋理似犀角,所以許它“木樨”之名,以示區別。由此又想到一道菜餚:木須肉,木須肉其實應該稱作“木樨肉”,主要原料其實是木耳、黃瓜、雞蛋和肉,並沒有桂花。之所以這麼喊,據說是因為在北方的烹飪文化裡,“雞蛋”是忌諱說的,因為早年皇城太監很多,他們一聽見“蛋”這個字眼就傷心。所以時人都管雞蛋叫“雞子兒”。後來,外地人多了,太監漸漸都老死了,忌諱才慢慢消失。所謂“木樨肉”,應該是桂花的常見品種金桂,花色黃中帶白,特別像炒雞蛋的顏色;後來,“樨”的韻母受“木”的韻母同化而圓唇化,就被讀成了“須”,“木樨肉”也就變成“木須肉”了,由此及彼想起蛋炒飯其實有個古雅的名字:木樨飯。一餚一饌中細細追尋,總能找到歷史氤氳的厚重感。 說到桂花入饌,那可真是大大的亮點。它香氣濃甜,花朵又細碎輕巧,任憑什麼尋常飲食,加上一勺桂花立刻活色生香,誰都得心應手。關於桂花的食譜多到不勝列舉。《山家清供》有“廣寒糕”,《清供錄》有“天香湯”,顧名思義,都是以桂花為材而制。名號與食物本身一樣引人入勝,真虧他們想來。還有“桂漿”——屈原《九歌》裡已有這名詞出現,“援北斗兮酌桂漿”,寫得飄飄欲仙,雖不知道是否確有其物,至少創意是沒有錯的吧。後世人對此有更深入的記載:“桂漿,殆今之桂花釀酒法。魏,有頻斯華人來朝,壺中有漿如脂,乃桂漿也,飲之壽千歲。”——千歲肯定是不敢當了,但我想味道一定很好,才至於如此流芳百世。這些只是在書本上看到的桂花名饌,而在南京看到當地人和桂花的更多種組合。治茶、釀酒又能入藥,上好的桂花茶是鮮花曬乾後秘製的。桂花酒釀想來也是不賴的,在租住的小區門口有人偶爾會在暮色四合中騎車過來賣的,時不時喊上一聲”酒釀桂花“,南地的吳儂軟語在暮色中襯得更加餘聲悠長。最初聽到叫賣聲時只是感覺很好聽,卻聽不出她在賣什麼東西,直到有一天踩著一路的桂花香走到小區門口時突然明白了這叫賣聲中的溫玉軟香。 總覺得桂花的氣質和秋天相輔相成,也只有與秋天才能相得益彰,同樣的金黃清冽。不似少女的活潑躁動,也不似老嫗的沉重靜默,它是一種溫軟的婦人式芬芳。它盛開時,如小小的金色鈴鐺,在風裡頭髮出細細的脆響,又如朵朵橙色暖燈,香得特別密集又特別繁複。最舒服莫過於拿一本書躺在樹下,書最宜是汪曾祺的《晚飯花集》,聞著糯糯甜甜的香,看著滋滋潤潤的文字,合上書便釅釅睡上一覺,夢也香甜。當聞到桂花香時我才第一次細細思索”芬芳“這個詞,這是一種形容不出的味道,添一分則使人膩煩,減一分則黯淡,它就是這樣恰如其分滋潤著你的嗅覺,不聲不響中包圍你,使你深陷其中逃也逃不掉。想起一句詩:”暗香浮動月黃昏“,雖是寫梅花拿它來形容桂花也不失恰當。 桂花和月向來應景,八月十五中秋賞月,一般也正值桂花飄香,兩兩相襯,自古詩人吟詠不絕:”中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還有“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李清照的”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正是女子的細膩才能把桂花寫得這般清慧貼切。《紅樓夢》中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她家“單有幾十頃地種桂花”,人稱“桂花夏家”,細巧玲瓏的桂花綿綿幾十頃想想也是蔚為大觀啊。 說這麼多,但作為北方人在此之前卻從未見過桂花,每每在書中讀到總把它想象成槐花的樣子。現在才明白,想象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幫助理解,但除去條件想象終究匱乏毫無張力。就像現在,空氣水亮清明,風中有桂花甜香,遠處滄桑感滋滋冒泡的明城牆,隨意站在街上,都能落得甜香滿身,拂了一身還滿,這如何也是想象不出的吧。 —— 寫於2016年10月10日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