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濮陽芝軒

    在《娛樂至死》這本書的前言,作者提到了兩種重要的預言:一個是來自喬治 奧威爾,他認為人們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們的文化將成為受制文化;另一個是來自《美麗新世界》作者赫胥黎,他表達了另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人們在享樂中失去自由,他認為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而《娛樂至死》作者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預言。

    接下來作者透過十一個章節為讀者展示了赫胥黎的預言如何成為現實,這是時代如何從闡釋時代轉向了一個娛樂時代。前四個章節作者透過媒介的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對於媒介的作用影響作了闡述,為後面電視媒介對社會的影響提前打好了理論基礎,第三章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和第四章印刷機統治的思想則從歷史的角度說明了印刷機如何在美國發展壯大以及如何讓透過控制大眾的時間、注意力等影響著美國的宗教、政治、法律、商業社會和其他重要社會事項。為後面和電視時代的對比做好了鋪墊。第五章和第六章則是展示了闡釋時代如何向娛樂時代轉變,從電報、報紙、攝影術的結合部不斷改變著印刷術時代的公共話語方式,創造了一個躲躲貓得世界,到最終電視的出現,人們開始住在躲躲貓的世界裡,電視是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時代變成了娛樂業的時代。第七到第十章節則分別電視新聞節目、政治、宗教和教育四個對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具體闡述了電視是如何發揮作用,把他們變成娛樂的附庸的。

    第一章 媒介即隱喻

    作者認為公共話語方式規範並決定著話語的內容,影響思想的表達。而現今美國印刷業不斷衰落,電視也卻同步快速發展,電視是一種媒介,它改變了公共話語的形式,也就改變了公共話語的內容和意義,使得內容被重新定義,用適於電視的表達方式來展現。

    接下來作者提出了媒介即隱喻的觀點,並指明這並不同於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資訊。他認為資訊是關於這個世界的具體的明確的說明,而媒介卻沒有這個功能。媒介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是有力的暗示來定義這個世界,往往超出事物自身的意義。而且媒介這種指導人們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往往是以不會引起人們注意的。作者為了解釋隱喻舉了一些例子,例如有人指出,12世紀眼鏡的出現不僅使得矯正視力成為可能,而且還暗示了人類可以不必把天賦或缺陷視為最終的命運,作者甚至覺得眼鏡的發明和20世紀基因分裂的研究之間存在某種關聯。因此可以說,我們認識到的自然、智利、人類動機或者思想,並不是它本來的面目,而是他們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內容。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作者寫作該章節為了表明自己在後面的論述中不是單純的對電視進行“攻擊”,而是把焦點放在認識論上,而非文學或美學批評。當然更重要的是揭示媒介在我們的認識中充當了什麼角色。

    為此,作者引用了思洛普 弗萊的“共鳴”概念,並認為任何一種媒介都有共鳴,共鳴是擴大的隱喻,左右著我們理解和定義真理的方法。他認為對於真理的認識方式是同表達方式密切相關的。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的存在,而是必須穿者某種適合的外衣出現,否則就得不到承認。因此,任何認識論都是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真理和時間一樣,都是人們自己發明出來的交流技術同自己對話的產物。

    並且早在章節末尾提出,每一種交流工具的出現都會達到某種平衡,有得必有失,這要能夠平衡不一定是絕對的,有時得大於失,有時失大於得。因此我們在毀或者譽時要十分小心,因為未來的結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作者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和現今有很大的不同,話語清晰易懂,嚴肅理性。

    早在16世紀,人們的認識論就發生了巨大變化,任何一種知識都要透過鉛字來表達和傳播。最初移民美洲的英格蘭殖民者就十分痴迷鉛字。這使得殖民地美洲沒有出現文化貴族,閱讀從沒有成為上等人的活動,印刷品廣泛傳播在各類人群之中。

    17世紀末,一種本土文學——報紙開始興起。當然這和美洲人對印刷機的偏愛分不開。伴隨報紙而生的還有內容審查,與之而來的就是美洲人爭取資訊和自由的鬥爭。

    18世紀末,美國已經擁有了相當於英國三分之二的報紙,而人口卻只佔英國的一半。人們醉心於報紙和小冊子,甚至沒有時間來看書。透過報紙,郵差把知識一視同仁的送到茅屋和宮殿前。

    19世紀美國所有地區都開始形成一種以鉛字為基礎的文化。無論是圖書館數量還是藏書規模都顯著提高,演講廳大十分普及。

    鉛字在公眾話語的舞臺產生了持久而強大的影響,這不僅是因為印刷品的數量,而是因為鉛字的壟斷地位。當時的人們沒有其他的娛樂和消遣,印刷品幾乎是唯一獲得資訊和消遣的方式。很顯然,印刷術影響了公共話語的形式,而形式又決定了內容,使人們日常演講和說話充滿了現今沒有的書卷氣息。印刷機不僅是一種機器,更是話語的一種結構,它排除或選擇某些型別的內容,然後不可避免的選擇了某一型別的受眾。而作者正是要探索印刷及作為一種隱喻和認識論怎麼創造了一種嚴肅而理性的公共對話,而後來的美國又如何遠遠背離這一切。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作者以林肯時代的演講和聽眾開始本章的論述,來證明印刷術控制下的話語性質的力量。

    印刷文字以及建立在印刷術基礎上的口頭語具有某種內容:一種有語意的、可釋疑的、邏輯命題的內容。語言一點付諸印刷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想法、一個事實、一種觀點。在印刷術統治下的文化,公共話語往往是事實和觀點的有序組合,大眾通常有能力進行這樣的話語活動。

    作者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分別從宗教、法律和商業社會的角度闡述了人們如何透過印刷文字和印刷文化進行活動。

    總之,在18到19世紀,美華人用白紙黑字來表明態度、表達思想、制定法律、銷售商品、創造文學和宣揚宗教。這一切都是印刷術實現的,也正是透過這樣的方法,美國才能躋身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

    對於印刷機通知美國思想的時代,作者命名為“闡釋之年”,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使一種學習的方法,使一種表達的途徑。所有成熟話語擁有的特徵都被愛闡釋的印刷術發揚光大:富有邏輯的複雜思維,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對於自相矛盾的憎惡,超常的冷靜客觀以及等待受眾反應的耐心。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到19世紀中期,兩種觀念的融合為20世紀的美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公共話語隱喻。也大大沖擊了“闡釋時代”而為“娛樂時代”奠定了基礎。其中較新的一個觀點是交通和通訊可以彼此脫離,空間不再是限制資訊傳播的不可避免的障礙。

    打破這個障礙的是電報的出現。但電報的出現摧毀了對於資訊的原有定義,賦予公共話語新的含義,使得話語內容無聊、表現無力、形式散亂。資訊的作用不再取決於在社會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而取決於它是否新奇有趣。資訊成為商品。

    如果沒有報紙與電報合作,電報將資訊轉化為商品的潛力也許永遠不能充分發揮出來。至此,報紙的財富不再取決於新聞的質量或用途,而是取決於這些新聞來源地的遙遠端度和獲取速度。電報使得與我們相關的東西變得無關,生活中的大多數新聞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提供一點談資,而並不是是我們行動。電報的地主要力量來自於它傳播資訊的能力而不是收集資訊、解釋資訊和分析資訊。而印刷術卻恰恰相反。

    攝影術的出現使照片以一種奇特的方式成為新聞與報紙的絕好補充。電報式新聞把讀者淹沒在一大堆不知來自何處。事關何人的事實中,而照片剛好為這些乾巴巴的條目提供具體影象。但是這種照片和新聞所形成的語境純屬錯覺,只是一種偽語境,讓毫無關聯,脫離生活的資訊獲得一種表面上的用途。照片沒有句法,不能和世界理論,無法提供“本來應該怎麼”或者“本來將會怎樣”。照片記錄感受的方式也不同,往往脫離語境,支離破碎。

    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子媒介的加入緊隨電報和攝影術,並在表現形式上有過之而無不及。創造了一個躲躲貓的世界:一會兒這個,一會兒那個突然進入你的視線,然後又很快的消失。這是一個沒有連續沒有意義的世界,一個不要求我們,不容許我們做任何事情的世世界。但是在電視出現以前,沒有人響應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但是電視出現後,人們住在了裡面。電視為電報和攝影術提供了最有力的表現形式,把影象和瞬息時刻的結合發揮到了危險的完美境界。電視成為了“元媒介”,不但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決定我們怎樣認識世界的工具。這產生的後果就是:電視呈現出來的世界被人們認為是自然而然的,並接受了電視對於真理、知識和現實的定義。無聊和語無倫次變成了合理。

    第六章 娛樂的時代

    電視是技術創造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並且有自己的傾向。

    電視把娛樂本身變成了表現一切經歷的形式,所有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娛樂成為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電視包括了話語的所有形式並且是我們文化中存在的,瞭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電視中表現的世界成了這個世界應該如何存在的模型,娛樂不僅僅在電視上成為種種話語的象徵,並且在電視下這種象徵仍然統治著一切。現在,電視控制著政治、宗教、商業、法律、教育和其他一切重要社會事務。

    第七章 好……現在

    “好……現”常常被用於新聞或者廣播,目的是指出我們剛才看到或者聽到的內容和即將要看到或者聽到的毫無關係。這使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媒介勾畫出的世界不存在秩序和意義。再殘忍的新聞事實,只要播音員說一聲“好……現”,一切就可以從我們腦海中消失。 新聞和電視節目成了純粹的娛樂,是為了娛樂觀眾而上演的表演。觀眾也不會把看到的東西當真,不管看上去多嚴重,後面的廣告可以消解它的重要性。電視為新聞真實性提供了新的定義,講述著的可信程度(表現出來的)決定了事件的真實程度。

    電視為人們提供了沒依據、無聯絡支離破碎的內容,使人們失去判斷什麼是資訊的能力,對自相矛盾東西失去感知。使人們產生錯覺,以為知道的很多,卻離真相越來越遠。

    電視成為我們瞭解公共資訊的樣板,並引導其他一切媒介(如報紙、廣播)都向娛樂化看齊。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恆

    在電視時代,不僅是新聞向娛樂化發展,宗教也不能倖免。

    在電視上,宗教和和其他任何東西一樣,被明白無誤的表現為一宗娛樂的形式。宗教之所以成為娛樂是由電視本身的傾向決定的,而不是因為所謂的電視傳教士存在缺陷。電視把某種事物轉換成另一種東西,原來的本質可能丟失。電視本身的幾個特點以及他周圍的環境,似的真正的宗教體驗無法實現。因為人們既無法神話電視播出的空間,電視螢幕本身也有著很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電視最大的長處是讓具體的形象進入人們心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留在人們腦海中。真正危險的不是宗教已經成為電視節目的內容,而是電視科目可能會成為電視節目的內容。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政治就娛像樂業一樣。

    他的目的不是追求一目瞭然、公正誠實和超越平凡,而是要做到看上去像這樣。而在美國,電視廣告已已經成為政治話語最本質的象徵。電視廣告是塑造現代政治觀點表達方式的重要工具。政治競選逐漸採取了電視廣告的形式,而電視使得美華人不得不接受電視廣告哲學。人們已經把電視廣告當做一種普通而合理的話語方式,並且電視廣告關於交流的性質已經形成了與其他媒介(尤其是印刷文字)相左的獨特觀點。而我們會把電視廣告中傳遞或者強化的一些涉及政治的觀點視為常理。政治家把自己作為娛樂素材推出,而電視是一種具有光年速度的媒介,是以現時為中心的,它的語法裡沒有表達過去的時態。

    因此,在娛樂業和形象政治的時代裡,政治話語不僅捨棄了思想,而且還捨棄了歷史。就想赫胥黎預測的一樣:表面溫和的現代技術透過為民眾提供一種政治形象瞬間快樂療法和安慰療法,能夠同樣有效的讓歷史銷聲匿跡,而且還更恆久,並且不會遭到任何反對。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娛樂時代,教育也不能倖免。

    就想字母和印刷機一樣,電視透過控制人們的時間、注意力和認知習慣獲得了控制人們教育的權利。

    教育哲學家們認為獲得知識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其中必然有各種約束介入。學習需要付出代價,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個人興趣要讓位於集體利益,想要獲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對年輕人來說絕非易事,而是一場艱苦決絕的鬥爭。

    然而,電視提供了一個富有誘人創意的不同選擇,提出了電視教育節目的三條戒律:你不能有前提條件,不能令人困惑,而且應該向避開瘟神一樣避開闡述。如果給這樣沒有前提條件,沒有難題,沒有闡述的教育起一個名字的話,那隻能是“娛樂”。

    有人認為“當資訊透過戲劇化的表現形式表現出來時,學習效果明顯,電視在這方面可以比任何其他媒介做的都好。”而作者則認為這樣的觀點是誤導人心,他認為從電視上獲得的意義往往是一些具體的片段,不具備推論性,而從閱讀中獲得的意義往往和我們原來儲存的知識相關,所以具有較強的推論性。

    但顯然,教育已經被娛樂俘虜了。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個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顯然,赫胥黎的警告已經成為現實。作者為此試圖尋找解決的方法,他認為如果媒介的使用者已經瞭解了它的危險性,那麼這種媒介就不會過於危險,只有深刻而持久的意識到資訊的結構和效應,消除對媒介的神秘感,人們才可能對電視,電腦或任何其他媒介獲得某種程度的控制。因此,他提出兩個方法來實現,一個是創立一檔新型電視節目告訴人們應該怎樣看電視,當然作者結下了就立刻否定了這種做法的可行性,於是第二種方法出現了,即學校教育。

    最後一赫胥黎的一句話做結尾: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讓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臘八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