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旭陽東獒
-
2 # tam330107
說出來的確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境界 說和不說都有不一樣的精彩 說老實話 ,講真實的故事就是正能量, 就是體現真誠和忠誠!
-
3 # 3215688176
說,是一種超能力,因為會說是很重要的,可以顯示出你的情商高
不說在某時會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少說比說錯強
-
4 # 孤煙遠影
生下來兩年學會了說話,接下來要一輩子學會閉嘴!
會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更是一種睿智。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語遲則人貴。
上帝給人類長了兩隻耳朵,卻只給了一張嘴巴。多聽少說。
-
5 # 使用者5235474606643
說是一種態度,不說也是一種態度。
說是一種能力,不說也是一種能力。
說也許是不能不說,不說也許是不能說。
-
6 # 黃岡教育人
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毛病!我最佩服那種非常會說話的人。因為我就是不善於說話,也是說不好話的人,所以不說也是一種毛病
-
7 # 使用者6673924728616
說,能力;不說,是修養,是素質。
1958年讀初三,山西省副省長衛恆到
我們學校作報告。他魁梧的體魄,樸素的著裝,至今記憶猶新。但更讓我佩服的不得了的是他不坐椅子,不喝水,不抽菸,不用講稿,一口氣講了三個小時。講的什麼,不記得了,只記住一句“皮之不存,毛將焉否”。當時只覺得這句活很新鮮,“噢!皮沒了,毛還能在嗎?”以後步入社會,實踐中對這句活才逐步加深了理解。透過學習毛主所的《矛盾論》、《實踐論》、《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三篇哲學著作,才真正體味到這句話講得是辯證法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學著用辯證法認識問題處理問題受益至深。象這樣的演講可以給年輕的聽眾以啟蒙,影響其一生,的確是能力。
再則,常聽人說“你說的比唱的好聽”,其意褒貶都有,褒,贊其口才好;貶,批評其講的不在理。可見“說”,不僅要口才好,更要說的有道理。能否以理服人,要看能力。
至於“不說”我認為,一少說或不說的人,有的是性格的生成,天生的不愛說話。有的是後天的在長期革命實踐中養成的優秀品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革命先烈就是這樣的人。象毛主贊賞的葉帥“呂瑞大事不糊塗”或民間俗語“瞎子吃餃子心裡有數”的人,也決不信口開河。說什麼,什麼時間說,怎祥說,說話前已成竹在胸,這種修養成的心理把控,很是了不得。
民間還有“咬人的狗不叫”、“踢人的驢焉乎”一說。有一種人不愛說話,但心理陰暗,暗算,教唆,忌恨,撥弄是非,無事生非,背後告黑狀,是這類人的特點。需要防備。
-
8 # 金谷園
人生活在世上,人與人之間就要交流,就要說話。而有的人說出話來令人喜歡,有的人說出話來令人反感。“說話”是一種能力,會說不會說是一種藝術,少說或不說是一種智慧。
在公眾場合,有的人說起話來口若懸河,神采飛揚,不管對什麼話題,那是張嘴就來,說啥啥一套。有的人就像茶壺裡煮餃子,肚裡有說不出,尤其在生氣時,更是吭哧半天也憋不出一個屁來。看來,說話確實是一種能力,一種表達能力。
雖然你我都能說會道,誇誇其談,但說話的效果卻相去甚遠。對同一件事,有的人分析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合情合理,別人聽得進去;而有的人說得吐沫星子四濺,天花亂墜,卻讓人聽得一頭霧水,不知其所以然。
有時說的話雖然都在理,但說話的方式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一個是語速快慢急緩,根據表達的事物和聽眾的不同,把握相應的節奏,抑揚頓挫。有時需低聲慢語,娓娓道來,有時需慷慨激昂,鏗鏘有力。而且要說到點子上,態度中肯,用語生動形象,語氣詼諧幽默,使人產生一種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有理不在聲高,有的人說話就像吵架,居高臨下,出口傷人,本來是佔理的,但讓人聽了也感覺渾身不舒服,如此這般,該成的事也得讓他給說崩了。“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就是這個理兒。所以,說話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我們還真需要好好學習“說話”,不光能說,還得會說。
另外,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就不說,更是一種做人的智慧。有的人聽風就是雨,不經調查核實,就滿世界宣揚,生怕別人不知道。有時雖然是親眼所見,但不一定知其就裡,就妄自評說,結果弄得很被動。做人還是穩重一點好,凡事先要弄清楚來龍去脈,三思而行,慎重張口,能少說則少說,能不說則不說,這確實是做人的一種大智慧!
-
9 # 阿奇154425239
口才是一種能力,說話不見得是什麼能力,不分場合,不分地點,誇誇其談,胡說八道,滿嘴跑火車,令人討厭,這還是能力嗎?
-
10 # 牛哥談人生
一個人學會說話只要幾年,但要懂得適時保持沉默,卻要花上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俗話說:沉默是金,三思而言。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在人際交往中,“不說”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少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話多”是一種幼稚的表現,“妄語”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會誇誇其談、自我吹噓,更不會為所欲為、點評他人。世上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或許你說的都是真理,但別人不見得就會聽你,反而會因為意見相左、見地不同,引起對方的反感與厭惡。
老祖宗的智慧教導我們:“知人勿點透,責人勿說盡”。做人,千萬不能說起別人來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都和盤托出。就算是揹著人說他人的長短那也不行,因為隔牆有耳、傳話變調。同樣一句“你真討厭”,從愛人的口裡說出來就是體現親暱,從敵人的口裡說出來就是暗藏殺機。
常言道:“麻雀嘰喳無作為,蒼鷹無聲破長空”。一個人人品的好壞不是自己有事沒事就做對人做自我介紹說出來的,而是別人透過觀察你的言行,人家自已在心裡判定出來的。因為誰都不是傻子,因為人人心中都有桿秤,誰好誰壞,孰重孰輕,自有人家來判定。
出口說對話,出手做對事,出門走對路。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如果自己真的不懂得講話的智慧於技巧,那就三緘其口,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吧。不說,也不會有人就把你當個啞巴,反而會讓人覺得你穩重深沉,你又何樂而不為呢?
學會沉默,懂得取捨。有舍有失,而後有得。“不說”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少說”是一種睿智的選擇。人不信你,皆是廢言。人若懂你,何須多說。
回覆列表
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
1、急事,慢慢地說
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考,然後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說清楚,會給聽者留下穩重、不衝動的印象, 從而增加他人對你的信任度。
2、小事,幽默地說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話講出來,就不會讓聽者感覺生硬,他們不但會欣然接受你的提 醒,還會增強彼此的親密感。
3、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對那些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你不說,別人會覺得你虛偽;如果你能措辭嚴謹地說出來,會讓人 感到你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4、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人們最討厭無事生非的人,如果你從來不隨便臆測或胡說沒有的事,會讓人覺得你為人成熟、有修 養,是個做事認真、有責任感的人。
5、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不輕易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會讓聽者覺得你是一個“言必信, 行必果”的人,願意相信你。
6、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不輕易用言語傷害別人,尤其在較為親近的人之間,不說傷害人的話。這會讓他們覺得你是個善良的 人,有助於維繫和增進感情。
7、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人在傷心時,都有傾訴的慾望,但如果見人就說,很容易使聽者心理壓力過大,對你產生懷疑和疏離。同時,你還會給人留下不為他人著想,想把痛苦轉嫁給他人的印象。
8、別人的事,小心地說
9、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麼說
自己的事情要多聽聽局外人的看法,一則可以給人以謙虛的印象;二則會讓人覺得你是個明事理的人。
10、尊長的事,多聽少說
11、夫妻的事,商量著說
夫妻之間,最怕的就是遇到事情相互指責,而相互商量會產生“共情”的效果,能增強夫妻感情。
12、孩子們的事,開導著說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採用溫和又堅定的態度進行開導,可以既讓孩子對你有好感,願意 和你成為朋友,又能起到說服的作用。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學說話,卻要花數十年時間學會閉嘴。
管好自己的嘴,這些話不要說
不要評價別人的好壞,因為他們並不影響你吃飯。
不要評價別人的德行,因為你不見得比他更高尚。
不要評價別人的家庭,因為那和你沒有一點關係。
不要評價別人的學問,因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學問。
不要評價任何人,哪怕是你最看不起的人。
不要傷害別人,因果遲早都會來。
不要隨意發脾氣,誰都不欠你的。現在很痛苦,等過陣子回頭看看會發現其實那都不算事。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對我們不公平,其實生活根本不知道我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