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三個字的名字嗎,叫什麼?
10
回覆列表
  • 1 # 尋白Forget

    謝邀,其實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這就要說到小說的整體閱讀性,只描寫經典的,有故事情節的,所以兩個字確實比較好記,像上面說的複姓其實也算兩個字的名字,因為姓,名要分開,畢竟他們的名只有一個字,而三國時期,有著這樣一種規定,是王莽(建興帝)規定的,只有地位低賤的人是用雙名的,而大多數在三國出現的,都是起碼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所以名只有一個字,但是也不少草根英雄登上三國曆史舞臺,比如程遠志,馬元義,裴元紹這些黃巾農民起義的將領就都是雙字名,就是王莽所說的賤民,是不允許用單字的,不知解釋的夠清楚麼

  • 2 # 彩雲東昇戴寶山

    民國前起名更麻煩,有名有字,名通常是一個字,字通常是兩個字。特別是宋代之前,名是一個字。一般名字是兩個字的是字,不是名。因為人們通常只呼字,特別是小人物,名就沒留傳下來了。

  • 3 # 桃源民51215238

    有,不多,傅仕仁(蜀將,後降吳),濮陽興(東吳),孫尚香(孫權妹),馬元義(黃巾),嚴白虎(三國初期提到),曹安民(曹操侄兒,同典韋死於宛城),王子服(衣帶詔那段提到),胡赤兒(三國早期提到,沒有啥存在感),胡車兒(宛城之戰盜典韋武器),龐德公(字山民,龐統叔父),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上三人諸葛亮友),黃承彥(諸葛亮岳父),劉元起(劉備書,演義早期提到),呂伯奢(曹操父友,被曹操殺,使得曹操和陳宮反目),武安國(十八路諸侯反董時和呂布對陣,只敗未死),裴元紹(和周倉一起的馬賊,後因搶趙雲馬被趙雲殺),陳志遠(黃巾),刑道榮(徵四郡,和趙雲叫過板)就記得這些應該還有不少,不記得了

  • 4 # 石頭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幾乎全是單名,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其實這種潮流從西漢滅亡一直持續到五胡亂華,當時的華人都熱衷於起單名。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1、先秦以來,流行單名,但不排斥雙名。數數先秦各代的統治者,就不難發現人們喜歡單名。但雙名的也不少。

    2、孔子在修訂春秋時,說到“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鄆”,然後《公羊傳》為這句話作注時說“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意思是仲孫忌本來叫仲孫何忌,為何孔子寫成了仲孫忌呢?是因為孔子譏諷他名為雙字,所以故意省去一個何字,成為單字。雙名是不符合禮法的。

    其實雙名在當時也是符合禮法的,公羊傳這麼說有點牽強,我估計是孔子無意漏掉了一個字罷了。但孔聖人的這麼隨意的失誤,就被後人理解成為孔子不喜歡雙名了。

    3、到了穿越大師這裡了。王莽建立新朝,進行“託古改制”,從先秦時代文化為自己的改革尋找靈感。王莽改了很多,其中包括名字。比如他把叫了幾百年的匈奴單于改成了“降奴服於”,把匈奴改為“恭奴”;他又把高句麗改名為“下句麗”,不知道他是想故意挑起戰爭還是心血來潮,反正雙方因此打了起來。

    4、都給少數民族改名字了,當然少不了新朝子民。王莽的長孫叫王宗,估計是想當皇帝憋不住了,在家裡偷偷的準備了玉璽、龍袍等僭越物品。王莽知道後大怒,王宗被迫自殺。事後,王莽說“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說的是,我這孫子王宗本名為王會宗,依據制度(製作)改名為王宗,現在他犯下了大不敬之罪,所以恢復他王會宗的名字,以示懲罰。

    本來當時社會上雖然單字為主,但雙字也很多,經過王莽這麼一折騰,人們就基本不敢起雙名了,於是單名成為絕對主流。

    5、雖然劉備、曹操、孫權、關羽、張飛、趙雲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三華人物都是單名,但三國時代也有“殺馬特”非主流,敢於起雙名。(諸葛、司馬、皇甫、淳于、太史這種複姓不在其列)

    最出名的,當屬諸葛亮喜愛的好同志之一郭攸之,郭攸之,字演長,南陽人。他有名有字,所以能夠證明郭攸之同志是三國時代實打實的敢於起雙名的非主流之一。

    除此之外,曹魏大將田豫給自己的兒子也起了雙名——田彭祖,彭祖是中國傳說中的長壽之人,田豫起這麼個名字估計是他兒子小時候得過大病,叫個彭祖,希望他能長命百歲。

    孫權的兩個公主也是雙名:大女兒孫魯班,字大虎;小女兒孫魯育,字小虎。

    還有存疑的,比如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承彥,我認為是字,而不是名,但史書並未記載其姓名,所以存疑。如曹操早期的謀士戲志才,志才也應該是字,不是名。如袁紹手底下駐守烏巢的幾個將軍,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等,我認為元進、莒子、威璜也是字,而不是名。

    還有一些是《三國演義》虛構的人物,比如嶺南大將邢道榮、北海高手武安國等,就不說什麼了。

  • 5 # 幽默搞笑娛樂

    對了,應該說是絕大多數人是單名,雙名的也有,不過不多。三國時期,絕大多數是單名,取雙名的印象中只有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三國時期,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清一色的都用單名,這種現象與以下兩個原因有關:①避諱禮制,先秦的《禮記·曲禮》規定“二名不偏諱”,意思是說:如果兩字為名,只諱言其一字,另一字可不諱。隨著避諱制度的漸趨嚴密,“二字不偏諱”也成非禮了,不如“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②“王莽改制”。 西漢末年,王莽上臺之後,將全國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均不得買賣;還曾屢改幣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達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漢書·王莽傳》載:“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這則史料意思是說:王莽做了皇帝后,派遣使者攜帶金銀財寶送給匈奴的單于。單于回覆說:聽說中國(即中原,此時指王莽時西漢末年)取消二字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現在改名為知,以服從“天朝制度”。 王莽取消雙名而主用單名的制度,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後來東漢、三國等朝代取單名之風長達300餘年之久。在此期間內,單名代表的是貴族和普通百姓,而雙名要麼代表是處罰犯錯人員或者不羈節制的子民,如有個叫王會宗的,在王莽改制後改名王宗,後來犯錯了,就又改名為王會宗,代表對他侮辱性地懲罰。 《三國演義》裡也有一些作者“羅貫中”虛構出的雙名,如黃巾黨成員,馬元義(張角的弟子,正史記載,估計是他的字,不是名)、程遠志、裴元紹。秦慶童(董承家的一個奴才)郭攸之(蜀國大臣),這個確實是名,聽說那時候有個習慣,在名後邊加個助詞,此風晉朝依然有之,如裴松之、王羲之。 馬日磾:這個也是名,聽說他是因為崇拜金日磾才起的這個名,他的字據說也和金日磾一樣。傅士仁:著名叛徒。這個大概是老羅搞錯了,這傢伙本姓士,名仁,字君義,那個“傅”字不知道誰給加上去的。 王子服(東漢大臣),正史記載,不過據說他還有個別名叫王服,也有管他叫李服的(見諸葛亮《後出師表》),待考。蔣義渠(袁紹部將),正史記載,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尹大目(魏國武將),正史記載,不過這個確實是字,不是名。感覺很奇怪,怎麼起這個麼破字。石廣元(真名石韜)、孟公威(真名孟建)、崔州平、黃承彥:(諸葛亮的朋友及其岳父),這幾個都是字,不是名。崔、黃二公本名待考。 楊大將(袁術的謀士),估計寫這一段的時候老羅剛好發燒了,人家明明叫楊弘,正史有明文記載。呂威璜、韓莒子、眭元進,正史有記載。這三個傢伙都是“淳于瓊”的副將。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李春香(黃奎的妾),不過似乎又是老羅虛構出來的人物。劉元起(劉備的叔叔),估計也是字。 曹安民(曹操的侄子),不知道是名還是字。曹文叔(曹爽從弟),這個一看就知道是字。還有一些南蠻、羌族、鮮卑的人物名字(估計全是音譯過來的),如董荼那、阿會喃、金環三結、朵思大王、帶來洞主、木鹿大王、兀突骨、軻比能、徹裡吉、俄何燒戈、胡赤兒、胡車兒。綜上,似乎只有“郭攸之”還有“馬日磾”這兩個名字是正正經經的雙名,其他的要麼是字,要麼是謬誤,要麼是另類個性,要麼就是異民族。到了現代,名字已經沒有單雙、貴賤之分了,這是一大時代進步,隨著歷史地演進和時代的變化,名字和姓氏也產生了很多變化,不再只是單、雙名,不再只是單、複姓了。

    好了,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本號,原創搞笑段子和影片,等你來開懷,謝謝!

  • 6 # 歷史簡單說

    三國演義裡面大多數的都是單字名的,有雙字名的主要像黃巾賊那樣的,有些直接是綽號,比如比如裴元紹,嚴白虎,程元起,張曼成,但要注意的一點是,一些雙字名的,很多是帶字的,比如黃承彥,因為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麼,所以是姓加字的方式,還有一些是尊稱,比如龐德公。這個德公,顯然是一種尊稱。

    那為什麼三國時期,包括東漢時期,全是單字名呢?而西漢有很多三字名的,比如卓文君,司馬相如,董仲舒,霍去病,韓安國,李廣利,李延年,張安世,朱買臣,周亞夫。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王莽改制,王莽新朝建立的時候,對官名,地名大加的改變,當然對人名也不會放過,比如把匈奴叫成是降奴,把單于改成是服於,他對於人名的規定是,只能取單字名。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以下兩條記載

    【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

    這個王宗呢,就是王莽的孫子,他實在等不及了,所以就跟自己的舅舅想要造王莽的反,可惜事情敗露,最後被迫自殺。王莽並不打算就此結束,王宗本來叫王會宗,因為根據當時的規則,改成王宗,現在犯了罪了,就被複名成王會宗,顯然,這是一種懲罰。

    所以,王莽時期按照規定是要取單字名的,雖然後面新朝被打敗了,但是這個習慣一直保留下來,所以大家都習慣了這種做法,東漢與三國都是單字名。

    至於,為什麼早年單字名的比較多呢,按個人的理解,就是那時候人少,又加上懂字的不多,所以就取一個字就好了,也不容易重名,後來呢,名字就容易重了,雙字名就多了一起來。

  • 7 # 兮兮說事兒

    三國時期,的確單名現象非常多。可是,如果看中國姓氏文化起源,在以前單名現象都是很少見的。為什麼,因為中國古人的姓名都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第一個是姓,比如趙錢孫李這些,第二個則是排行的字,那個時候,一個家族的祖先都會制定一個排行的字,比如天地玄黃這樣,放到姓名的三個字中間,這導致人們一看到這個人的姓名,就可以知道你是這個家族的第幾代。第三個字,才是由你的父親給你起的。

    可是,為什麼三國時期,卻都變成了兩個字的姓名呢?這與西漢末年,篡漢朝自立的王莽有關。王莽是外戚,他後來掌握政權以後,就推翻了漢朝皇帝,自己當了皇帝,國號為“新”。因為他是篡位的,所以他知道由很多人都恨他。他為了讓自己的篡位獲得好的名聲,他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好像在告訴人們,我做皇帝是給人民謀福利的,讓人們可以念這個朝代的好,從而獲得合法性。

    其中,王莽就頒佈了一條法律,法律規定,“去二名”,意思是,要求人們都使用單名字。可是,人一旦犯了罪,就必須要恢復兩個字的名字。這樣就可以區分出來哪些人是罪犯,哪些人是安分守法的老百姓。

    後來,隨著時間推移,王莽的新朝覆滅了,劉秀創立了東漢。可是這個法律卻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們已經習慣了用單名還是雙名區分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所以,從東漢到三國時期,幾乎所有人都是兩個字的單名,這個法律一下子影響了中國幾百年的歷史。

    可見,一個法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 8 # 二狗二狗幾點了

    其實也不是沒有三個字的,如馬雲祿,胡車兒,但是大多都是兩個字,根本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避諱禮制,一個是王莽改制。禮制規定“二名不偏諱”,後改為“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王莽則是改完地名改人名,定了名是要用單字的,“字”則是獨立出來都是兩字,伯符,仲達,孔明,因此三華人名大多都為兩字

  • 9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誰跟你說《三國演義》裡沒有重名的,說明你讀書的時候不認(wu)真(liao)啊。下面我們來看看《三國演義》裡的那個重名人物——最出名的應該是劉岱和馬忠。

    前者十八路諸侯會盟的時候他就出現過,兗州刺史,後來被黃巾賊殺死了。他死之後,曹操任兗州牧,後來又派了一個叫劉岱的去打劉備,被張飛生擒。因為前一個劉岱死了,所以兩人自然只是同名而已。馬忠則是“巨人殺手”,孫吳的馬忠俘獲了關羽父子,還射殺了黃忠;蜀漢同樣也有一個馬忠,還是一個頗受劉備器重的將領。

    此外重名的小人物就更多了。李傕、郭汜攻長安時殺死了一個越騎校尉王頎,鄧艾伐蜀裡又出來一個天水太守王頎;蜀漢託孤大臣之一李嚴的兒子叫李豐,司馬師專權時也殺了一個李豐;韓當殺過黃祖手下一個叫張虎的武將,而張遼的兒子也叫張虎;董卓殺過一個司空張溫,孫權剛剛接替孫策時廣納賢才,也招攬過一個張溫;袁紹手下有一個張南,後來降了曹操,蜀漢也有一個張南,這兩個張南都死於孫吳之手;三英戰呂布之前,呂布一戟一個殺死了好幾員大將,其中有一個穆順,之後漢獻帝與伏皇后密謀大事時,也用過一個宦官叫穆順;劉璋手下有一個鄧賢,也是一個蜀中名將,差點殺掉魏延,結果被黃忠射殺,而孟達的外甥也叫鄧賢。關公投奔曹操時,有一個“故人”陳震來訪,劉備伐吳前也有一個陳震言求仙之事,當然這兩個陳震是不是一個人,還不能確定。

    這就八個重名的了,怎麼能說沒有同名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中為什麼觀音能救活人參果樹,而鎮元子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