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華鋼結構工作室

    災難來臨,請帶著你的家一起跑路!

    我,從始至終都是一名科幻愛好者。

    緊張的工作,生活的壓力,我們有時壓抑到想要逃離

    卻又無可奈何——

    正如電影中所說的那樣,

    從前的人們,只關心錢,

    誰會關心頭頂的太陽呢?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90218-1550451400118043430.jpg

    科幻的世界,給了我們心靈一個宣洩的出口!

    新年剛過,我就收穫到了一份驚喜,

    來自一顆想到外面世界看看的小地球。

    我也想過有一天,太陽會玩完。

    在那一天,我的腦海裡滿是末日前的瘋狂。

    然而電影裡面的人們卻高尚的多。

    為了生存,他們選擇犧牲一半人口,選擇暗無天日的地下,甚至選擇了,榴蓮味的蚯蚓幹……

    如果你的家園就要遭到滅頂之災,第一反應都是想到逃離家園。

    而我們勤勞勇敢的華人給出的答案卻是:

    帶著家一起跑路。

    我是一名建築從業者,仰望星空的同時,也是腳踏實地的。

    在我渺小的大腦裡,我對家的理解就是那一座座房子,而不是地球。

    電影看罷,我陷入了沉思:

    如果有一天災難來臨,我們能帶著房子一起跑路嗎?

    我們沒有必要花大力氣把大樓連根拔起。

    有一種可以移動的建築,移動的家——房車。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90218-1550454567414070113.jpg

    從前,我想過為自己設計一輛房車,帶著家去旅行。

    看過《流浪地球》之後,我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

    災難來臨的時候,我也可以帶著家一起走,我們不放棄!(手動狗頭)

    由於本人所從事行業的原因,我對此事略有見解:

    不要帶走那些笨重的混凝土了,帶走輕型鋼結構的建築還是比較現實的。

    簡單來說,設計的難點在以下幾方面:

    透過良好的結構設計在一定車身質量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抗彎和抗扭剛度,以滿足使用強度和剛度,以及耐久性使用的要求。

    設計結構要確保在滿足剛度要求的基礎上使材料最省,達到輕量化,以降低成本和油耗。

    從設計結構上儘可能獲得好的製造工藝性,包括衝壓、焊接、塗裝、總裝工藝等。

    設計的理論總是枯燥又乏味的,下面舉一個例子給大家看:

    這座豪華又復古的車屋由美國西北部波特蘭市的“Tiny Heirloom”創造比躺在公園裡還舒服的家。

    這樣的一個家,即符合自己的習慣與生活方式,不管是在城市還是遠離塵囂,它運用外部電源或風力、太陽能發電的環保性,都讓你不會與世界脫節!

    旅行的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逃離的地球卻是殘酷的。

    流浪地球這樣的腦洞讓我們感到震撼。

    科幻其可貴之處在於我們能夠站在全宇宙的高度來俯視人類的命運。

    人,是一個個體,但人類卻是一個整體。

    電影中人類世世代代的努力讓地球搬了家。

    他們堅信地球上的堅冰將會再度融化,

    子孫後代可以在貝加爾湖上釣鮭魚。

    生活不等於生存。

    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沐浴著窗外溫暖的Sunny,

    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電影中地底世界人們終極的夢想。

    大可以想象我們的先輩就是從另外一個星系,

    駕駛著小小地球來到了現在的地方。

    我們可曾感到幸福?

    在這樣美好的地球上,學會享受生活吧!

    儘管目前以我個人的力量建造出這樣一座可以流浪的小家還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很大的力氣。

    但我還是將這件浪漫的事寫在了我的人生計劃中

    ——不是為了逃離,是為了詩和遠方!

  • 2 # 鑫趣娛吧

    首先,這是中國首部科幻大片 在我看來還不錯,在我個人看來,比起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在一些方面還是有差距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中國卻是更勝一籌。

    優勢:情感波動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情感主義大國,自然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重情義的炎黃子孫,在中國影視界也無疑不證明了這一點,在這部影片中,感情的波動也是這部作品的亮點,有些觀眾為吳京和姥爺的犧牲而潸然淚下,然而在我看來,美國電影在這方面是無法與中國影視界抗衡的。

    不足:視覺效果

    眾所周知,美國的好萊塢大片的視覺盛宴可謂是精妙絕倫,然而在視覺效果的背後作為支撐的,那必然是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影視的拍攝水平,說實話,我認為中國在這方面確實是比不上美國的。作品的題材是災難片,作為3d電影,我認為視覺感並不是多麼初出色,這也只中國電影需要再做改進的方面。

  • 3 # 朱家小院1W2L

    距《流浪地球》上映已經過去15天了,時至今日這個話題溫度依舊,深度依舊。如果說要有什麼感想,那可就說來話長,我個人感覺,主要還是應該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上。

    首先體現在這部電影本身上。《流浪地球》一經上線,即獲得了轟動式的口啤和不菲的票房。而這部電影之所以出彩,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創作團隊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對待態度上。我曾經在想,這部電影當初如果也高片酬請到一些流量小鮮肉,或是國內外影視大伽加盟,然後再花大價錢僱傭水軍制造幾個噱頭井噴式的炒作一番,可能這部電影上線後也能火上一把,賺個盆滿缽溢。但是,至少應該不會贏得什麼樣的口啤,或許也是爛片一個。因為像這個級別的投資,去掉片酬再去掉各種各樣的規則經費支出,那麼真正能用於影片製作的經費,也就少的可憐了,怕也就僅夠國內某個小作坊,比如‘五毛’那種級別的特效才肯作了。之前國內動輒投資數億的大片,哪個不是熱鬧一陣子,但最後還是逃脫不掉‘爛片’的帽子。《流浪地球》沒有走這條‘爛片’之路,說是創新,倒不如說是他中規中距,本本份份,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做科科幻就是做科幻,用優秀的故事,用不計片酬想演愛演能演的演員,請真正有意願為中國電影崛起而奮鬥的工作人員,甘願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也要把投資用到製作上去。這樣做出來的電影,怎麼會不是好電影?觀眾怎麼能不買帳?他不火誰還能火?這或許就是天道酬勤,大道必彰的真正精髓所在罷。

    然後就是重新定位生存的意義。宇宙在瞬間產生,誕生了無數的星系,無數的星球,自然也會孕育無數的生命。但是,有生自有滅,有始就有終,這是不可改變的客觀事實。人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繁衍生活,數以千萬年。但是,很少有人會想到過,有一天,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行將毀滅,我們將會怎麼辦?人類是愛喊口號的生物,常常自詡人定勝天。但是大自然的每一次災難面前,人類都是那麼的束手無策,那麼的卑微渺小。於是我就隱約又想到了那句記不太清的話:人生不過百年,爭什麼?怒什麼?吵什麼?怕什麼?倒不如開開心心每一天,今日事今日畢,每天都能明白一些事理,每天都有一點收穫,跟朋友和和睦睦,跟家人團團圓圓,在單位開開心心,這不就挺好?災難來時,誰也跑不掉。你怕他也來,那還怕什麼?痛苦來時,誰也躲不掉。你怕他也來,那還躲什麼?總之,每天給自己一個好的心情,好好的保養自己的身體,份內的工作完成的有質有量,家庭的事情料理的井井有條,多跟家人朋友聊聊天,少玩一些手機遊戲,少泡一些酒局,珍惜跟大家相聚的每一天,這才是人生。

    扯遠了,言歸正傳,祝讀到這篇文字的朋友們,開開心心每一天,順順利利每一天。

  • 4 # 無花與尚娜

    作為科幻片迷,象《流浪地球》口碑好,話題多的中國產科幻片,自然是要一睹為快。

    本人只看科幻片,對科幻小說從來不看,故此,觀看電影前對《流浪地球》只是從網路和預告片段,各種前期預測中瞭解了一點點。入場觀看前覺得會跟看外國科幻大片那樣會非常費勁。象看《阿凡達》,觀看之前對劇情、人物一無所知,入場後一開始就被那些美倫美奐的電腦特效畫面所吸引,不懂英語的我只顧得上看疑幼似真的地外世界,而無暇看字幕瞭解到劇劇情,以至後來又再看一次。

    大概看了二十分鐘之後,整個人就放鬆下來。因為整場電影都是國語,不用分心去看字幕。影片內的各種術語,內容表達都十分容易接受和了解。可以說是看得最爽的一部科幻片。

    觀後感覺,《流浪地球》可以說是國內科幻片頂尖作品,這無可否認。但並沒有象網路上吹捧說比肩好萊塢科幻大片那麼好。無論在劇情編排、電影張力、電腦特效都存在不少的差距。這些都是需要長時的經驗積累,人才積累,短時間內不可能達到甚至超過好萊塢大製作的科幻片。不可否認,《流浪地球》開創國內科幻片之先河,理想的票房是繼續推動科幻片的動力,而將更多資源投放到電影製作中,避免過份宣傳,跟風創作,才能使中國產科幻片走得更遠。

  • 5 # 八阿哥娛樂

    十幾年前看的小說,很多細節都忘記了。雖然這次拍成了電影,但是沒有回去複習一遍小說。

    怎麼說呢!在國內科幻圈,《流浪地球》的小說其實並不出彩,只能說中等水平吧!更像是個編年史。就現在很多科幻創作群和眾創團隊,光編年史大綱都是幾十萬字級別。

    《流浪地球》在劉慈欣的作品中,也是排得比較靠後的。劉電工的早期作品多少都帶有一些“浪漫”色彩,理想化,很多細節禁不起推敲。寫過很多中篇和短篇,最後把自己過去作品中的很多腦洞嚴謹的融合成了一部長篇,叫《三體》。

    當初收到《地球往事》的時候,看出一身冷汗。劉電工還是對那段特殊時光迷之執著,那個時候水錶都是裝在家裡的,萬一突然有天抄水錶換人了,不是很麻煩。

    隨後過了一年多,收到了朋友寄的《黑暗森林》。出去工作的時候忘在家裡了,等看的時候已經兩年以後了。看到了很多劉電工過去中篇短篇中的影子,因為這都是他自己的創意,也就不存在什麼借鑑或抄襲之說。

    再就是銀河獎,中國科幻最高獎項。當然,還有很多比較小規模的獎,獲獎之後的作品也會被推送參加銀河獎。

    每年都會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科幻作品問世,腦洞大得驚人。幾十年下來,不知不覺中國科幻小說已經堆砌成了一座金山。

    這次《流浪地球》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終於有人敢挖這座金山了,我們國家完全沒有必要守著金山去要飯。

    敢拍科幻,得益於《三體》得獎,打開了中國科幻的一扇窗。《流浪地球》改編成電影,無異於打開了一扇門。

    中國科幻止於此,還是啟於此,需要拭目以待。

    我不希望《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的天花板,僅此而已。

  • 6 # 翌言堂

    《利用彈弓,就能流浪地球?!》

    看到標題,讀者朋友們大可不必驚訝!這裡講的彈弓,可不是小孩淘氣打鳥的彈弓,這裡是包含深奧道理的科學彈弓,即引力彈弓。

    什麼是引力彈弓?為何要藉助木星的引力才能使地球飛離太陽系呢?

    豬年的大年初一,有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了。該電影取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未來太陽內部環境惡化,即將爆炸,人類準備推動著地球,離開太陽系,去新的恆星—--比鄰星周圍安家的故事。從上映伊始,就得到了輿論的廣泛關注。頂著“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的名頭,假期內屢次突破票房記錄。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太陽會爆炸?人類能否推動地球?引力彈弓效應和洛希極限是怎麼回事?比鄰星會不會是一個很好的歸宿?

    在小說中,劉慈欣把整個流浪過程劃分成了五個階段,剎車時代、逃逸時代、先流浪時代、後流浪時代、新太陽時代。其中的“逃逸時代”就是指地球逃逸脫離太陽系。逃逸整個過程大概是這麼構想的:地球透過大功率發動機噴氣給自己一個推力,但並不是直接向著太陽噴氣,而是沿著地球公轉軌道切線噴氣,使自己的公轉軌道變得更大,然後再噴氣,軌道變得再大。當這個公轉軌道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遇上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然後再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就可以飛離太陽系了。

    要想成功的飛離太陽系,首先我們要知道地球公轉時的動能(動能公式E=½mv²),以及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勢能(E=G*Mm/r)。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6.67*10^-11,M為太陽的質量。如果地球想脫離太陽引力的控制,那麼其動能必須大於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勢能,即½mv²≥G*Mm/r,即v≥√2GM/r,將太陽質量和地球公轉半徑代入後,可得v=42km/s。正常情況地球公轉速度約為30km/s。由於地球質量也是相當大的,速度提升12km/s,動能幾乎是加倍的,一地球上有限的資源無法達成這一目標。所以必須使用“引力彈弓”這一效應,才能使地球的速度在短時間內提升很多。

    而引力彈弓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類比成完全彈性碰撞,碰撞時不損失機械能。這種現象會使受力物體相對速度不變但速度的方向完全改變。比如一個質量很大的球靜止不動,一個質量小的球已V0的速度從右向左撞擊,撞擊後大球不動,小球仍以V0的速度從左向右飛回。如果這個大球正在已V1的速度從左向右運動,小球以V0的速度從右向左撞擊,則小球撞擊後會以2V1+V0的速度從左向右飛回。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00多倍,當地球以一定速度進入木星的引力範圍時,木星也在以一定速度圍繞太陽公轉,大約是13km/s,如果進入木星引力範圍時角度得當,理論上是地球速度增加26km/s。雖然實際上的進入角度並不可能是垂直的,無法達到理論最大值,但只要掌握好角度,使地球增速到逃逸速度還是可以實現的。

    實際上,引力彈弓效應並不是科幻小說裡的空想,該效應已經被實際應用。1961年的時候,UCLA大學教授米諾維奇透過計算發現了,1977年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位於太陽同一側,這時候人造衛星可以依次利用這四顆行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從而飛出太陽系。這個時間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下次再出現要等到176年以後了。於是NASA在1977年發射了兩顆人造衛星,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這兩個也是迄今為止人類航行最遠的衛星。旅行者一號已經距離地球217億公里,目前處於太陽系外層的奧爾特星雲中。它們作為人類在宇宙中曾經存在的唯一證明,或許還將漂泊數億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覺得累的感情要放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