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老師xixi

    對比一下司馬懿和曹操的幾個方面,就一目瞭然。

    先看兩個人的時代背景:

    曹操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亂世,曹操陳留起兵,平亂世,滅諸侯,掃平中原,使東漢末“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情況變的欣欣向榮,可謂是開創一代功業,相當於創業不容易。曹操靠自己的能力,腳踏實地而得篡奪劉氏的政權;

    再看兩人的能力:

    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在各個領域都有所成就,就算被人評價為奸臣漢賊,那也無法掩蓋起閃耀的光芒。

    司馬懿呢也就是政治家和軍事家,政治上和曹操類似,軍事上的成就也僅僅在於抵禦了諸葛亮最後的兩次北伐,軍事能力上只能講一般化,綜合來看沒有什麼值得後人稱讚的。

    再看兩人後代:

    曹操的後代非常厲害,曹丕、曹植、曹袞在文學上均由出色成就,長子曹昂二十歲就舉孝廉文武雙全,曹彰則在武功上成就非凡,神童曹衝也是曹操之子,其子孫曹睿也是一代明君,後代曹芳、曹髦在與司馬家的爭鬥中,沒有丟曹家的臉,在曹家執政的期間,雖未統一全國,但重視教育,恢復生產,可謂是功在千秋。

    司馬懿的後代呢?司馬師司馬昭和其父一樣,除了政治軍事,其外毫無成就,其孫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是很出名的昏君,開創了一代奢靡之風,連晉國重臣劉毅都說“堪比漢代桓、靈”,其一生中了“太康盛世”,也不過是曹魏的延續,而其後代更是互相殘殺,不顧民生。

    最後看兩個王朝:

    曹魏是結束了中原亂世,人民幸福安康。

    司馬家晉是開啟了亂世,導致了往後幾百年的民不聊生。

    這樣對比下來,就應該得出雖然司馬懿和曹操一樣有野心,同樣是後代篡位,而曹家在後世公正的評價中至少是功大於過,而司馬家全程黑點,真是被罵的不虧,該!

  • 2 # 讀史—正衣冠

    曹操一生都未稱帝,名義上還是尊崇漢室的!曹丕稱帝后,對漢獻帝也是很好的,讓他頤養天年了!

    而司馬懿這個老烏龜就不一樣了,他發動的“高平陵事變”殺了多少曹氏宗親以及親魏大臣。

    還有就是西晉是個短命王朝,尤其是“八王之亂”後,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漢族人民經歷了滅頂之災,你覺得人們還會對這司馬家建立的晉朝有好感嗎!

    況且司馬家族除了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以為,其他都是些廢物,沒有一個有識之君!

    還有一點不同的事,曹操是憑藉自己的能力、智慧一步步打出來的江山,而司馬家族坐享其成,發動政變奪得別人的勞動成果,這能受別人待見嗎?

  • 3 # 張睢陽齒

    曹魏的江山是曹操自己打出來的,司馬氏的天下是篡位得來的。後世褒揚曹操,貶司馬懿,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對待皇帝態度不同

    在曹操控制漢獻帝以前,獻帝剛剛從董卓、李傕等西涼軍閥手裡逃脫,正在四處輾轉流浪,日子過得很慘;百官上朝都是在民房裡,有時甚至連飯都吃不飽,與乞丐無異。是曹操帥軍迎奉天子,把獻帝遷到許都,雖然軟禁,但至少過上了安定生活。

    二、司馬氏得國不正

    漢獻帝即位時天下已然大亂,諸侯並起,大家早已不拿漢朝皇帝當回事,袁術甚至已經自立為帝。是曹操第一個舉起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大旗,滅袁紹、斬呂布、滅袁術、降劉表、西平馬超、北定烏桓、匈奴;最終削平北方,使得中原一統。曹魏代漢只是程式問題,天下都是曹家打下來的,由曹丕來當皇帝也無不可。

    反觀司馬氏。魏明帝曹叡死後,年僅八歲的曹芳即位,主少國疑。司馬懿欺負魏國皇帝孤兒寡母,用陰謀奪權,架空魏帝。最後由晉武帝司馬炎奪取皇位。司馬氏得國由為不正。

    三、魏晉兩朝對後世影響不同

    曹魏統治時期,在中原地區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使得中國北方社會基本趨於穩定。

    而司馬炎建國後僅僅36年,就因皇族內部爭權,引發了“八王之亂”。緊接引來五胡亂華,荼毒中原。在之後近三百年裡,北方華夏民族飽受異族荼毒,險些亡國。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才結束了天下近三百年的動亂紛爭。這幾百年禍亂的始作俑者就是司馬氏建立的西晉。

  • 4 # 武易高效練字

    首先說明一點,司馬懿算不上一代梟雄,可以算是一個亂臣賊子,卑鄙小人,無恥之徒曹操一生一世都沒有稱帝,都是打著漢獻帝旗號開展對外擴張的工作,所以說曹操其實是給皇帝打工也不為過,只不過老闆其實是曹操本人,皇帝只不過是擺設,曹操為人奸詐,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當年攜帶陳宮投靠人家吃酒,霸刀殺全家,可想而知曹操夠狠夠毒,但是他對待皇帝還是很好,把他從洛陽請到許昌,好酒好肉招待上,定期還要與皇帝談論軍國大事,曹操夠義氣

    反觀司馬懿父子,曹操家對其不薄,給其司馬懿父子高官厚祿,他們缺是一隻豺狼,曹操處處留情,司馬昭,司馬師掌握京師兵權,發動政變,殺曹操後代,殺魏國忠誠衛士,是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

    司馬懿父子治理朝廷還可以,他們建立的晉後來也是民不聊生,曹操靠自己混成一方諸侯,統一了北方,治理的相當好,司馬懿是豪取巧奪,竊取曹操的勞動成果,自古勝者為王敗者寇總體來說曹操相對來說比較正義比較可悲,沒有認清楚司馬懿父子嘴臉,可恨曹操後代愚蠢至極,尤其是曹爽,司馬懿父子奸詐小人也,話說司馬懿真能活,熬死曹操三代人,人家司馬懿還活的好好的,作者樂觀積極評論歡迎討教!!!

  • 5 # 小酌100

    這個題目有點問題。應該說司馬家族後世的名聲為什麼不好,而不是司馬懿。司馬懿的名聲沒有什麼問題,就連當時起兵反叛的毋丘儉和文欽以及王凌等,檄文也對司馬懿的功勞評價是很高的。

    至於後世為什麼名聲差了,主要是因為迫害了和自己政治相左的“竹林七賢”以及之後的八王之亂,衣冠南渡!

    所以,後世仰慕“竹林七賢”的文人們,都很少寫司馬家及兩晉的好話。就連現在,對兩晉的評價都很少。

  • 6 # 流浪者5363981

    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在亂世之中搞了反董卓之戰,收編黃巾組建青州兵,釋出屯田令安置流民,解救蔡文姬,整理失落文稿,儲存文獻史料,並與子留下千古名篇,雖然也大肆屠殺過政治對手,但比較司馬懿以謀反為名,違約屠殺曹爽集團,情理之中尚能接受,要知道曹爽集團是曹操宗親,充其量也就是生活方面不檢點,有點兒胡作非為而已。

  • 7 # 風夢洲

    第一,對待前朝皇族的問題上,曹操一身雖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對待漢獻帝,還是很好的,如果沒有曹操,可以說,恐怕漢獻帝早都死了。而且,曹丕篡漢自立後,對待漢獻帝也很好,不僅封為山陽公,更是不限制劉協的自由。可以說除了反叛,劉協想幹啥都行。

    而司馬懿不一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為了維護統治,殺了很多曹氏宗親及其他的大族。

    第二,曹氏江山可以說是曹操一族人辛辛苦苦打下來的,而且曹丕代漢後,人心穩定,並未發生大的動盪。但司馬懿不同,他是靠發動政變反叛而來,人心不服,更是爆發了淮南叛亂等反對勢力。

    第三,恐怕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兩人的後代的作為上,曹操死後,兩代都可以算得上是有為之君。但到了司馬家就不一樣了,除了代魏的司馬炎外,其他的可以說是廢物也不為過。司馬懿的重孫晉惠帝司馬衷更是傻子一個,使得西晉爆發了有名的“八王之亂”,為以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導致中原大地被異族侵佔,漢人十不存一。

  • 8 # 蘭臺

    他們兩人名聲並沒有差距懸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兩人都是“篡國逆賊”的形象出現的。

    所謂曹操名聲好,要到毛老人家公開正面曹操以後了。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天王石勒就把曹操和司馬懿並稱“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南北朝時期大史學家裴松之就大罵曹操“貪殘虐烈無道”:“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同時期《世說新語》裡記載了不少曹操的小故事,也是把曹操“陰柔狡詐”的特點展露無遺。

    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裡也批評了曹操不忠“觀沈溺而不拯,視顛覆而不持,乖徇國之情,有無君之跡。”

    到了北宋,蘇軾罵曹操“一生奸偽”。

    南宋以後,《說三分》、《三國演義》雛形開始出現,輿論對曹操就更沒有什麼好話了。

    到了清代,乾隆直接就說曹操是“篡位”“逆賊”。

    當然,總的來說歷代對曹操評價都是在肯定其雄才大略同時對其篡漢持非常嚴厲的批評態度,所以唐詩裡才會說曹操是“功首罪魁非兩人,流芳遺臭本一身”。

    這裡再說幾句關於曹操“安漢”事蹟。

    我看下面回答都說曹操重新光復了漢朝,所以即使他兒子篡漢也沒什麼不可以,天下是曹操打下來的。

    但是事實真是這樣嗎?曹操許昌尊奉漢獻帝的時候,除了袁術以外,哪個軍閥不尊奉漢獻帝呢?

    荊州的劉表在漢獻帝還在長安做李榷傀儡的時候,就積極向長安朝廷進貢,等漢獻帝到了許昌,劉表也制度性遣使向許昌漢廷進貢。

    袁紹在冀州,也從來沒有說過要代漢自立,他或許想廢掉漢獻帝,但是他絕沒有表露出要代漢的意思;而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本質上不就是袁紹想讓皇帝去鄴城嗎?

    我們換一個角度想,如果曹操沒有迎奉天子,沒有打著漢獻帝的旗號,他的事業有這麼一帆風順嗎?至少像荀彧這樣對漢朝還抱有期望計程車人恐怕就不太可能和不尊奉天子的曹操長期合作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曹操和漢獻帝是一體兩面的關係,曹操固然有“安漢”大功,但是沒有漢獻帝這個皇帝,曹操能否順利統一北方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 9 # 亭殿閣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塵埃飛揚,湮沒往事,但若真回頭看,很多人的命運其實是那麼的相似,例如西漢霍光與魏國司馬懿,兩人同受先皇知遇之恩,以顧命大臣而身負託孤之重,在各自所處的動盪時代維持政權穩定,建立卓越功勳。

    許多人都說,司馬懿就是第二個霍光,但更多人說,司馬懿與霍光其實截然不同,後者的依據主要來源於霍光死後,其權力並未真正過渡到後人手裡,霍家最終滿門被誅;而司馬家族的後人,卻在司馬懿死後,成功奪位,彼時的司馬懿雖然魂歸地府,卻依舊被認為是西晉王朝真正的奠基人。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真實的司馬懿和霍光,他們擁有著一樣的初心,一切可以從高平陵之變說起。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在曹芳繼位之後,一直對自己不斷排擠,讓自己從輔政大臣變成手無實權的太傅的政敵曹爽陪同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之時,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而這一舉動讓曹魏軍權自此落入司馬氏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事變後不到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而高平陵之變成了他的一生令人記憶最深刻的,也是最為人詬病的里程碑事件。司馬懿死後,其後人在之後改寫歷史,西晉建立,曹魏天下被司馬家族取而代之,當然,更多人稱司馬家族之舉為篡位。可這些,是司馬懿願意看到的嗎?又或者說,如果司馬懿再多活幾年,他會像他的兒子一樣行篡位之舉嗎?答案是否定的,司馬懿是不會的,因為他發動了事變,本就是無奈之舉。

    明帝駕崩,新帝年幼,司馬懿和曹爽同為輔臣,可關係最終卻成水火不相容之勢,筆者認為,這其中的主要責任並不在司馬懿身上。而是曹爽先對司馬懿處處刁難,奪其兵權,逼其放權,但這些司馬懿都忍耐了下來,可曹爽卻不以為然,他並不知道,司馬懿的隱忍是因為他的這些行為,僅僅是攻擊到司馬懿本人而已,並不是他的底線,更不會是為此發動事變,而司馬懿最終發動事變,那是因為曹爽觸碰到了他的底線——專權亂政,倒行逆施,整個朝堂烏煙瘴氣,就連天子都的對他忍讓三分,如此囂張跋扈,他怎能不除?這樣的分析,是否把司馬懿拔到了另外一個高度,甚至是美化了他呢?並沒有,因為縱觀司馬懿的一生,他其實並不願捲入朝堂政治之中,也不願爭權奪利,否則在當年,曹操數次徵舉他時,他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在那個時代,哪個男子不想建功立業?可他再三推辭,是因為年少的司馬懿當真只想一心只讀聖賢書,縱情山水,無意於權力,哪怕後來他不得不出仕了,在司馬懿的政治生涯裡,無論他到達了怎樣的高度,都不是他內心真實的慾望,即使他擔任了大都督,大統帥,因為他之所以任職,是因為當時國內人才緊缺,政局不穩,而外還有敵手,從他的角度來說,此時他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國家挺身而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說完了高平陵之變,對於司馬懿又了另外一個角度的瞭解,這個時候再來看他和霍光,關於前面所說的他們其實擁有著同樣的初心,就不難理解了。在世人眼中,司馬懿和霍光都有一個共同的概括詞——權臣。

    所謂權臣,往往不被人理解,因為他們複雜多變,手腕多端,他們也會捲入朝堂紛爭,也要排除異己,沒有人能做到一雙手乾乾淨淨,一顆心光明磊落,但,也往往是這一群人,他們在動盪不安的時期,以一己之力,為一個王朝的發展傾其所有,平天下,安四海,讓百姓安居樂業,他們偉大嗎?偉大,可他們的偉大太難被理解了,因為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他們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想要輔佐君王讓四海清平,百姓幸福,就不得不擁有權力。而他們的手握大權,總是會讓人心生忌憚,尤其是像司馬懿和霍光這類託孤大臣,他們昔日輔佐的少主,極有可能將來會視自己為眼中釘,肉中刺,這些他們都心知肚明,但他們面對這一切時,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承擔自己的責任,至於結局,他們已經不在乎了。

    無論是霍光還是司馬懿,都沒有謀朝篡位之心,他們的大權在握本就是無奈之舉,另外,在當時,人受教育的影響是很大的,而無論是霍光還是司馬懿,他們自幼接受的都是尊君愛國,讓他們自己謀篡之事,幾乎不可能。而他們的後人之所以會行與先父作法完全相反之事,筆者認為,第一,是為了自保,政治是複雜的,帝王之心千變萬化,權臣家族,少有善終;第二,大概是子不知父吧,他們對父親一生所做的一切,其實並不真正的理解,就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他們的專權,是為了自己,甚至想將帝王取而代之,但其實,他們一直都只想著天下太平,朝政清明,四海之內,一切安好,這簡簡單單的願望,最後都被隱沒在時光深處,史書沒有寫,也無人信,只有不會說話的時間,和很久很久之前的清風明月還記得…….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肺癌晚期用靶向藥成功性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