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維斯定理: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人們通常總是在某個思想誤區裡去理解“謙虛”,老以為謙虛就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當有人問一些問題或事情的時候,人們總會有意無意的說,“我不也大知道啊;我也沒有把握;我會盡量做得好些吧;讓我來試試吧……”,所有這些措辭都含有一些“把自己想得很糟”的成分在內,似乎不這樣“謙虛”表達就不行了,有時明明自己能行的知道的事情,也會這樣故弄虛玄“謙虛”一下,以防被別人扣上什麼不謙虛的帽子。 因此,盧維斯定理有針對性的單刀直入,首先對這種虛偽的“謙虛”作了解剖和否定,果決的指出“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按中國孔子的話說,就是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為什麼知道也要裝作不知道呢?裝傻與裝蒜其實都不好,都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 那些“把自己想得很糟”的偽謙虛者,往往是陷入了這樣的一個邏輯誤區: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相對而言就容易將別人想得很糟,就會招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說你傲慢或驕傲。也難怪,陷在這樣的誤區裡就不敢把自己想得太好,寧可把自己想得糟些。 但是這樣的結果呢,真的就變得謙虛起來了麼?也未必的。很多人可能受到這種偽謙虛的劣根性影響,就反而喪失了最本真最可貴的品德——探索與挑戰的精神。凡事都循規蹈矩的趨勢附庸,看眼色行事,處處生怕得罪了別人,內心缺少主心骨和獨立見解。無怪乎,在這樣的氛圍裡是很難出現什麼脫穎而出的奇才的。還要說到的是:沒來由的或者過分的“把自己想得很糟”,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乃至膽小、怯場、動輒臉紅,說話娘娘腔、行動婆婆媽媽……總之很多災難性的弊病都洶湧而來。因為,自信心喪失了,最根本的動力出了毛病。 那麼謙虛到底是什麼呢,要如何給它一個定義才算正確?心理學家盧維斯緊接著是這樣定義謙虛的:“而是完全不想自己。”這話真的這一語中的。謙虛的尺度既然那麼難以把握分寸,要麼把自己想得太糟了,要麼又把自己想得太好或者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了,那麼盧維斯干脆讓人們“完全不想自己”,要人們都忘卻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忘我的精神境界。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得失、榮辱、成敗等等的個人利益都暫時拋開一下,置個人的一切於度外,結果會出現什麼奇蹟呢?心胸頓時豁然開朗了,沒有了拘束、怯場,也沒有了作做、虛偽,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他人的身心中去了,人們會是個誠實的觀望者和虔誠的傾聽者,步履輕盈自如的走進了他人的心靈……並且,人們在努力尋找著與他人合拍、搭脈的共振頻率;尋求著與他人的合作或同行。 從盧維斯的角度去看,謙虛就是這麼簡單“完全不想自己”,忘我了就是謙虛了,沒有再受到個人利益的左右和干擾,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境界。此時,絕對不會明明知道卻說什麼自己不知道,也不會不懂裝懂的先聲奪人,知道實事求是,知道有理不在聲高。然而在現實中,要做到真正的忘我也是不容易的,利益、身體、社會關係等等總是如影隨形的跟著人們。怎麼辦?這裡可能需要磨練和決心,需要學習刻意的忘我,特別在一些公眾場合,不妨刻意讓自己暫時忘我試試。同時把自己的眼睛睜大,耳朵豎直,學習做一個觀望者和傾聽者。
盧維斯定理: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人們通常總是在某個思想誤區裡去理解“謙虛”,老以為謙虛就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當有人問一些問題或事情的時候,人們總會有意無意的說,“我不也大知道啊;我也沒有把握;我會盡量做得好些吧;讓我來試試吧……”,所有這些措辭都含有一些“把自己想得很糟”的成分在內,似乎不這樣“謙虛”表達就不行了,有時明明自己能行的知道的事情,也會這樣故弄虛玄“謙虛”一下,以防被別人扣上什麼不謙虛的帽子。 因此,盧維斯定理有針對性的單刀直入,首先對這種虛偽的“謙虛”作了解剖和否定,果決的指出“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按中國孔子的話說,就是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為什麼知道也要裝作不知道呢?裝傻與裝蒜其實都不好,都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 那些“把自己想得很糟”的偽謙虛者,往往是陷入了這樣的一個邏輯誤區: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相對而言就容易將別人想得很糟,就會招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說你傲慢或驕傲。也難怪,陷在這樣的誤區裡就不敢把自己想得太好,寧可把自己想得糟些。 但是這樣的結果呢,真的就變得謙虛起來了麼?也未必的。很多人可能受到這種偽謙虛的劣根性影響,就反而喪失了最本真最可貴的品德——探索與挑戰的精神。凡事都循規蹈矩的趨勢附庸,看眼色行事,處處生怕得罪了別人,內心缺少主心骨和獨立見解。無怪乎,在這樣的氛圍裡是很難出現什麼脫穎而出的奇才的。還要說到的是:沒來由的或者過分的“把自己想得很糟”,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乃至膽小、怯場、動輒臉紅,說話娘娘腔、行動婆婆媽媽……總之很多災難性的弊病都洶湧而來。因為,自信心喪失了,最根本的動力出了毛病。 那麼謙虛到底是什麼呢,要如何給它一個定義才算正確?心理學家盧維斯緊接著是這樣定義謙虛的:“而是完全不想自己。”這話真的這一語中的。謙虛的尺度既然那麼難以把握分寸,要麼把自己想得太糟了,要麼又把自己想得太好或者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了,那麼盧維斯干脆讓人們“完全不想自己”,要人們都忘卻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忘我的精神境界。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得失、榮辱、成敗等等的個人利益都暫時拋開一下,置個人的一切於度外,結果會出現什麼奇蹟呢?心胸頓時豁然開朗了,沒有了拘束、怯場,也沒有了作做、虛偽,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他人的身心中去了,人們會是個誠實的觀望者和虔誠的傾聽者,步履輕盈自如的走進了他人的心靈……並且,人們在努力尋找著與他人合拍、搭脈的共振頻率;尋求著與他人的合作或同行。 從盧維斯的角度去看,謙虛就是這麼簡單“完全不想自己”,忘我了就是謙虛了,沒有再受到個人利益的左右和干擾,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境界。此時,絕對不會明明知道卻說什麼自己不知道,也不會不懂裝懂的先聲奪人,知道實事求是,知道有理不在聲高。然而在現實中,要做到真正的忘我也是不容易的,利益、身體、社會關係等等總是如影隨形的跟著人們。怎麼辦?這裡可能需要磨練和決心,需要學習刻意的忘我,特別在一些公眾場合,不妨刻意讓自己暫時忘我試試。同時把自己的眼睛睜大,耳朵豎直,學習做一個觀望者和傾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