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摘要
-
2 # 李楷562
不同意,楊廣的是昏君,不是暴君,第一開通大運河,第二科舉制度雛形,誰說楊廣弒父,那隻小說的情節,那李世民殺兄逼父呢!
-
3 # 策牧銀河
如果你真的瞭解隋朝的這段歷史,那麼你絕對不會說楊廣是個暴君亦或是昏君,說他昏聵暴戾,是他開先河,給貧苦的寒門讀書子弟一個可以翻身的機會-開設科舉制度,從而得罪了一直以來以氏族為基礎的朝廷權貴,換句話說,楊廣將原本屬於氏族權貴的蛋糕分一塊給了寒門的讀書人,這些氏族當然不會妥協,對楊廣的詆譭.誹謗.謠言甚囂塵上,更有當朝大臣公開叫板楊廣,可以說楊廣之所以身後罵名,卻是為了天下的寒門子弟辦了一些實事,如果楊廣不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就不會愚蠢地得罪滿朝氏族大臣而開設科舉,更不會開鑿運河實行漕運,如果他不冒著大風險得罪文武權貴們,致使三次東征高句麗而因無錢糧最終功虧一簣,也致使出現了群雄並舉的不堪局面而朝廷卻國庫空虛,糾其原由還是他得罪了氏族為主的權臣朋黨!
楊廣的確想做個名垂青史的好皇帝,這是他的野心,可以說他能做的他都做了,而錯就錯在他沒有制約氏族們的權利,還一再容忍,使得後來各地反叛一起而束手無策!
李世民登臨寶座,第一件事就是採取中央集權,削弱氏族的勢力,嚴禁朋黨!因為他知道李氏就是透過朝廷的這些弊端而得的天下,所以他要杜絕這些隱患,李世民對於朋黨可以說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因為他知道朋黨禍亂可以輕易摧毀一個政治體制!
-
4 # 犍為真人
這個說法是比較科學的。
有才有德是明君,有才無德是暴君,無才有德是庸君,無才無德是昏君。
昏君與暴君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才。隋煬帝的才華無可否認。他能文能武,騎馬射箭功夫能排在前列,寫詩繪畫也堪稱高手。網上搜索“楊廣詩詞”能搜到好多。
隋煬帝三徵高麗、三幸江都、兩巡塞北、三臨涿郡、一遊河右,還親自出徵吐蕃、吐谷渾、高昌、薛延陀、南詔、琉求等國。
隋煬帝修建大運河,重修長城。這個功績絕對不是昏君能幹成的事。隋煬帝在主持工作時,非常勤奮,親自批閱奏摺到很晚。
用一句話形容隋煬帝: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隋煬帝大規模發動對外戰爭,修築大運河,進一步推進先帝楊堅的科舉制度。這些東西一方面因勞民傷財得罪了底層民眾,一方面又因壓制貴族士族權勢和推進中央集權得罪了貴族集團。最後貴族集團的李淵父子太原起步奪了隋煬帝的天下。但是李唐王朝從隋煬帝那裡得到了很多益處。比如大運河,科舉制,隋長城。特別是大運河。
隋煬帝的亡國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制度變革太大。九品中正制變為三省六部制,薦舉制變為科舉制。有些是隋文帝楊堅所創。但是隋煬帝也是推行者。變革太大就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但是這種制度一直持續到清末。可見它的合理性。而隋則是這種變革的犧牲者,唐是最大的受益者。
如果說歷史上有三次最大的變革,那就是第一、秦朝廢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諸侯不再世襲,由邦國時代進入帝國時代。第二、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庶族可以入仕,由貴族地主階級時代進入庶族地主階級時代。第三,中山先生辛亥之後,皇帝不再世襲,進入共和國時代。
這三次大變革都有驚人的共同點,第一次秦很短命,之後是強大的唐。第二次隋很短命,之後是很強大的唐。
還有一個共同點。隋煬帝和秦始皇都是暴君,但都不是昏君。它們要是昏君怎麼可能在歷史程序中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不過也要看到,隋煬帝也是有很大人格缺陷的。隋煬帝最大的問題就是好大喜功。就是喜歡搞大型外交和戰爭,喜歡大興土木,喜歡大排場。這些事是勞民傷財的,賦稅徭役加重容易大亂。好大喜功一般說來都是因為能力超群,弊端就是極度自信(自負),喜歡被吹捧,搞個人崇拜,所以一些忠言逆耳隋煬帝是不願意聽甚至不相信的。換句話說,逐漸形成了一種風氣:報喜不報憂,極力宣揚一種歌舞昇平的“正能量”。這些也是導致隋煬帝亡國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和隋煬帝實在太像了,都是老二,都是比大哥能力強很多,都是把大哥幹下去,都是能力超強能文能武,都是關隴貴族集團出生身,都是老爸奪了主子的天下(北周的隨國公楊堅滅北周,隋的唐王李淵滅隋)。李世民如何才能不二世而亡呢?所以李世民吸取隋煬帝的教訓,不再大興土木和大規模用兵,而開始休養生息,開始鼓勵廣開言路(魏徵就是典型)。李世民的納諫在史上都是出名的,就是因為他太害怕成為下一個隋煬帝了。在納諫方面兩人倒是形成了鮮明對比。
另外,既然隋煬帝非常勤政,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他是個荒淫、懶政的昏君呢?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受史書的影響。唐朝寫史書時,一定會把隋煬帝寫的很壞,故意放大缺點忽略優點,這樣才能體現唐滅隋的正義性。歷史上從來都是如此。一般是時間越久,評價越公允。
總之,隋煬帝絕對不是明君,也不是昏君,而是暴君。
-
5 # 坐觀世情
不同意題目的看法。我認為隋煬帝是昏君更是暴君。隋煬帝是歷史上著名的浪子,標準的暴君。他在位十四年,自認無所不能,無所不對,無所不可為。因而就任意妄為:剝削不顧人民死活,對內惟恐殺人太少,對外用兵惟恐不多,他用不停息的遊玩,開邊擴張,侵略別國等幾種方式,極速地消耗社會財富,特別是三次對高麗的侵略戰爭,讓人民死亡流離,民不聊生,他在位期間的一切作為,都完全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活脫脫一個獨夫民賊,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暴君。《隋書》描述當時的情形說:“普天之下,莫非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人民忍無可忍,不能再忍,於是天下大亂,兵變不斷,起義四起,暴君的生命走到盡頭,被叛軍縊殺。“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內恃富強,外思廣地,以驕取怨,以怒興師,若此而不亡,自古未聞之也”。上述兩段話,就是對是昏君更是暴君的隋煬帝的歷史定論。
-
6 # 華林曦
你好,我感覺這種問題應該辯證的看待。我認為隋煬帝楊廣算不上昏君,但是,他是不是暴君就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一、昏君的定義
昏君指昏庸無能的君王,他們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很多罪行。比如像秦二世,他靠趙高偽造聖旨上位,讓百姓民不聊生,最後他又死於趙高的陰謀,導致秦始皇想把王朝傳千世萬世的美好願望落空了。而隋煬帝楊廣並算不上昏庸無能,畢竟他當上皇帝后也做出了不少貢獻,只不過是太過於急功近利了,才適得其反。而他在當上皇帝前也是禮賢下士,招納賢才的,或許他那是為謀取帝位,日後稱帝做鋪墊吧(個人猜測)。
二、他的功與過
說到隋煬帝楊廣的功,大家第一反應應該是開鑿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在古代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它不僅為在當時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後面的各朝各代裡也發揮巨大作用,推動經濟發展。當然為了保證大運河的按質按量完成,隋煬帝也充當了狠角色。傳說隋煬帝專門命人制作了一個鐵鵝讓它在運河裡面漂,如果鐵鵝在某個地方停止了,說明這個地方運河修建的不達標,或是淺了或是窄了等。然後就是殺,不僅那個地區當官的就連百姓也難以倖免,所以才保證了大運河開鑿成功。在此看來,隋煬帝確實做過了點,有點殘暴了,但是換了角度思考,如果不這樣在那個時候也很難保證這麼大的工程可以按時按量完成。除了京杭大運河,他還幹了一件影響至今的事情――開科取士,為後來的科舉考試奠定了基礎,也改變了朝廷之前的選人策略,讓寒門子弟有了飛黃騰達的希望,讓朝廷可以更好地選拔有才之人。
當然說完好的也要看看不好的,凡事都要辯證看待,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好的一面。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勞民傷財,給人們帶去了沉重的負擔,但是從長遠利益來說,它是利大於弊。隋煬帝還三徵高句麗,都以失敗告終。第一次一百多萬大軍敗與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次年又攻,因楊玄感起兵反隋導致失敗,並且楊廣坑殺了三萬多人;第三次征討是因為各路農民軍起義導致失敗。不說別的就說這三徵高句麗就可以看出隋煬帝楊廣急於求成,好大喜功,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想一口吃成個胖子,這肯定是不行的呀。我們都知道戰爭是最勞民傷財的,他這樣連續發動戰爭,農民得不到休息,自然而然就會失去民心,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隋煬帝楊廣肯定不是昏君,但是是不是暴君我感覺這就不好妄下結論了,畢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哈姆雷特。我個人認為隋煬帝楊廣他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暴君,他之所以有殘暴的一面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透過他的功與過我們可以看出,他想有一番作為,但是又歸於急功近利,從而導致適得其反。並且他一些想著自己的鴻圖大業,從而忽視了現實狀況,忽視了民生問題;從歷史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到,他當上皇帝后是一個獨斷專行、急於求成、不聽勸諫、做事簡單粗暴的人,從而最終導致王朝的覆滅。
-
7 # 使用者95772738631
相對而言隋煬帝是開明帝王,一生浩浩蕩蕩開歷史之先河。一統華夏南征北戰,一生建樹很多,為統一華夏做了很多政績。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暴君昏君一大片,那當時民不聊生民眾如芻狗。隋煬帝一統天下後,太忙了有忙不完的事,想給後人流下安穩江山。可惜內部集團出現分裂,不想竟成亡國之君。
-
8 # 天可汗文化
基本同意這個說法。首先我們來看看對昏君的定義,那就是昏庸無能的君主。人們對昏君的第一個聯想就是敗家,典型的例子就是玩物尚志的宋徽宗、劉嬋等毀掉先王基業的敗家子。但是隋煬帝楊廣明顯不是屬於這種型別,從他的一生來看明顯是希望建立一番偉業的。
像修建大運河、實行科舉制度是人所皆知的楊廣的功績。此外,結束南北分裂實現全國統一也是在他手中完成的,他還做出了一項偉業是大家知之甚少的,那就是隋煬帝是中國封建時代在西北地區巡遊最遠的皇帝。
大業五年(609年),楊廣親率大軍從京都長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高昌王麴伯雅與伊吾吐屯設等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前來朝拜中國皇帝。楊廣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中國威、暢通絲路,將中國的影響力在西域大大擴充套件,意義重大,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唐太宗也感慨的說:“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
紀錄片《河西走廊》中接受西域各國國王首領拜見的隋煬帝
但是楊廣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他這個人有明顯的性格缺陷,那就是急功近利、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為了在短時間內達到最大的效果,甚至不惜一切代價。隋煬帝這種急於求成的施政風格,令百姓苦不堪言,難以忍受,最終招致天下大亂,國家覆亡,身遭橫死,也落得一個暴君的稱謂。
下面列舉一些他乾的一些勞民傷財的事情。楊廣年年出巡,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仁壽四年(604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604年)至大業六年(610年),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楊廣對外征討、對內窮奢極欲,賦稅征斂繁多。有關部門都按照時限脅迫百姓,只求能完成任務,刑法典章都被遠遠拋棄,賄賂公行,窮困百姓無處申訴,只能聚整合為盜賊。楊廣就改為制定嚴厲的刑罰,詔令天下盜竊罪以上,不論罪行輕重,不必等待上報朝廷,都處斬。百姓轉而相互聚集,攻打城邑,誅殺懲罰也沒能禁止。楊廣因為盜賊不能平息,就更加施行酷爛的刑罰。大業九年,又詔令做盜賊者沒收其家眷與財產入官。從此各路盜賊大規模興起,各郡縣的官長又作威作福,對人的生殺任意而為。到楊玄感造反,楊廣誅殺他,株連到九族。其中尤為嚴重的是,施行車裂、頭懸掛示眾的刑罰。還有凌遲處死、並且用箭去射,命令公卿以下臣僚碎割其肉而食。百姓怨恨嘆息,天下大亂。
綜上所述,隋煬帝楊廣是個有抱負的君王,絕對不是昏君。但是由於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給百姓帶來的無盡的磨難,他執政期間使得中原的人口數銳減到兩百餘萬戶,最終隋朝滅亡,落得暴君的罵名。
回覆列表
一提起隋煬帝,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弒父奸妃,荒淫無度。實際上,弒父殺兄是皇權之爭,唐太宗之後也來了玄武門。至於妻母淫嫂,畢竟是鮮卑血脈,可能草原收繼婚制思想觀念上還有殘留,想想武則天和楊玉環不都是父子共侍嗎?所謂髒唐臭漢,宋程朱理學前,華人對這個還是沒那麼講究的。
實際上隋煬帝是一個極具有雄韜偉略的人,極具開拓性,但又太自負,太急功近利了,有想法帶太苛刻,他搞的那些大工程太費錢費人力物力,修造的大運河對後世的作用影響可堪比長城,可以說實用性更強但這卻意味著幾百萬個家庭失去了勞動力,失去了家庭支柱。修那麼多大工程得多少民力物力,都去打工誰種地?同時還在他執政期間,三伐高麗,最後慘敗而歸,導致損軍隊百萬有餘。最後落得天下動盪,民不聊生。好大喜功,這四個字完全是對他最正確的評價。
個人認為隋煬帝是個暴君,但不是昏君,對於一個帝國來說,討伐高麗,修造大運河完全是對於社會未來是正確的決定,問題就在於太過心急,這些舉措原本是需要2到3代人的時間去慢慢完成的。百年計劃卻想縮短到幾年,結局可想而知。有想法但沒做對而已。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還廢孝廉中正,首創科舉制度,使國務的操持由世族門閥政治而逐漸改向科舉取士。在被八股文拖廢之前科舉為歷朝歷代提供了太多人才。直到今天,全世界範圍都有高考制度,對整個華夏民族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於後世來說,隋煬帝也許無德,但有功。
也正是得虧於他做的這些,後來李唐直接延續他的制度,享受了他的成果,這也是為什麼李唐一建國,不出二三十年就有貞觀的治世。史書中記載隋亡時,單單穀倉裡的糧食夠吃40餘年。
其實隋煬帝和漢武帝有些相似,不同的是漢武帝有著文景為他在前路鋪下的家底,讓他有揮霍的資本,而隋煬帝沒有,他本該做的事文景的活,卻幹了漢武的事。
後人有詩曰: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與禹論功不較多。”
“隋煬不幸為天子,安石可憐作相公。
若使二人窮到老,一為名士一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