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文亦物
-
2 # 沒得比官網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六慾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慾。
《禮記·禮運》:“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呂氏年齡.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六慾: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七情六慾反義詞,四大皆空 用法,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
-
3 # 玄坤文史
七情六慾這種說法最早都來自儒家,七情在《禮記》中的解釋指的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出自《呂氏春秋》最初是指生,死,耳,目,口,鼻,產生的慾望,後來更加詳細的說法是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最後這一點是思想上的慾望)。
後來佛教傳入中國,為了更好傳播,把很多傳統文化,加上自己的教義和佛教的理解,進行了一定的改變,佛教的七情是指,喜,怒,憂,懼,愛,憎,欲,在佛教中六慾則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七情六慾都是源自於人最本能產生的情緒,七情是最為基礎的情感差別不大,但是六慾我還是覺得《呂氏春秋》的解釋最為貼切,慾望也被是為人類原始的本能,佛教的六慾的解釋是基於宗教教義,《呂氏春秋》對六慾的解釋則是基於人原始的慾望。
-
4 # 社會生活博覽
所謂“七情六慾”,中國中醫學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與生俱來的情志稱為“七情”。
而六慾則出自《呂氏春秋》,最初是指:“生,死,耳,目,口,鼻”所產生的慾望,後來更加詳細的說法是: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俗話說:“花有五顏六色,人有七情六慾。”“七情六慾”對我們行為表現影響很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感情的,而我們的感情也都是與世俱來的。所以,我們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無不與我們的“七情六慾”息息相關。
現在我簡單地解釋一下所謂的“七情”對人的影響:
“七情”,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產生的七種情緒,也是我們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比如,遇到了高興的事情,就會快樂、會喜歡;而遇到了糟糕的事情,就會生氣、憂傷或憤怒。但是,有俗話說“怒傷肝”,“喜傷心”,也就是情緒過激會傷害臟腑。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這就是中醫學上的“內傷七情”。
所以,“七情”與體內的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學認為,各種情緒過激對身體的傷害分別分:“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等。
中醫認為,七情為五臟所主,並與五臟的生理、病理變化相關聯,一慎一怒都能影響到臟腑的功能。一旦情緒激動過度,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緒刺激下,就會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引發身體的各種疾病。比如,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思為脾志,悲為肺志,恐為腎志。因此,七情波動能影響人的陰陽氣血平衡和執行,過於偏激的情緒是傷害身體的之暗器。
所以,做人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發生,學會調節情緒,使自己情緒平衡,心態平和,才能擁有快樂的生活。
-
5 # 棋酒君
關於七情,中國古代有3種比較古老的流傳。
第一種,影響力最大的,也是最早的記載,是戰國至秦漢年間的古籍《禮記》(公元前1046年到220年從周到漢大約1300年的時間段),這本書是當時儒家學者對經書《儀禮》的解釋說明,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當時在書中,《禮記·禮運》指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
在公元前221年之前秦朝建立之前的古籍《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慾到底是什麼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註釋:“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慾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
第二種,有些模糊,有一種說法講七情六慾是中國的說法,不是佛教的思想。佛教說五欲:財、色、名、食、睡。說五毒:貪、嗔、痴、慢、疑,沒有所謂七情六慾的說法。
根據後來整理的資料顯示,佛說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然後產生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因此有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在1922年編撰的《佛學大詞典》中,記載了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六慾,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係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慾望: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意。今所用‘七情六慾’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慾’,泛指人之情緒、慾望等。但佛家的《大智度論》講的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第三種,是中國傳統中醫的記載,早在西漢時期《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這是五氣致病的最早記載。
以後在宋代陳無擇《三因極·病證方論》中將五氣中增加悲、驚即為七情。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以上是七情六慾的出處,而通常所說的七情六慾作如下解釋:
七情六慾是一個心理反應。一般來說,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 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六慾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
不同流派對七情六慾內容的描述各有側重、有所不同。
-
6 # 亦凡流量卡
七情六慾是什麼?咱們常說一句話,叫“人有七情六慾”。那麼七情六慾都包括哪些“情”和“欲”呢?
七情是哪七種呢
所謂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種感情。哪七種呢?儒家的說法是:喜、怒、哀、懼、愛、惡、欲。
這說法從哪來呢?如果你看過《還珠格格》,應該記得,乾隆皇帝罰小燕子抄寫一百遍《禮運大同篇》,是《禮記》中的一篇,“七情”就出自其中。
所謂的七情六慾
那麼為什麼七情包括這些呢?說來還挺複雜的。
最初,古人只說人有四種感情,就是在《中庸》裡出現過的“喜、怒、哀、樂”。後人解釋說,人遇到所喜好的就會“喜”,遇到所厭惡的就“怒”,得到所愛的就“樂”,失去所愛的就“哀”。
那麼你肯定注意到了,“怒”因為“惡”而產生,“樂”因為“愛”而產生,所以在“喜、怒、哀、樂”之外,加上了“惡”與“愛”,情感就從四種細分為六種了。
祖先們對情感的劃分,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按說六種不少了吧?可是古人說,人在“怒”“哀”這兩種情緒“將至而未至”——也就是情緒還沒到“點兒上”的時候,還會產生“懼”,所以六種情感又被細分成了七種,這就是“七情”的由來了。
細心的朋友一定會問,剛才不是說七情裡有“欲”嗎?為什麼解釋的時候,沒有提到“欲”,反而提到了“樂”?
問得好,古人早有解釋。“樂”和“欲”是相通的。那麼這個“欲”,是什麼意思呢?古人說,是貪慾。“貪慾”這個詞,在這裡並不全是貶義,它指的是本能的需求,比如眼睛需要看到東西,耳朵需要聽到聲音——《禮記》裡說,七情是“弗學而能”。什麼意思呢?就是不用學就會,是本能。
六慾是指什麼
至於“六慾”的說法,比較簡單了,最初是來自《呂氏春秋》。其中說:“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也。”這話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慾”都是得到了適當的滿足的。所謂“全生”,是人修養身心的最高境界。這裡古人沒有指出“六慾”都包括什麼,後來有人註釋說,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種慾望。
醫家所謂的七情六慾
七情六慾,都因本性而生,本性最難控制,用它來做開脫之詞,確實再合適不過。
佛家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佛家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儒家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醫家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
7 # 靈符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麼,什麼是六慾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
”那麼六慾到底是什麼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註釋:“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慾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
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慾。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收起
————————————————————————————————————
醫家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六慾:眼、耳、鼻、舌、身、意。
佛說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
產生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六慾,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係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慾望: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慾。今所用‘七情六慾’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慾’,泛指人之情緒、慾望等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麼,什麼是六慾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慾到底是什麼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註釋:“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慾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
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慾。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慾”,而不把七情六慾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慾”,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麼“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慾全都品嚐/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慾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 ……”具體哪七情六慾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後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裡,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淨,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慾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
但人與人並不一樣,七情六慾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慾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慾,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然而情畢竟不等於欲,在現代漢語概念裡,情與欲還不完全是一回事。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屬於人的心理活動範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屬於生理活動的範疇。
有一句諺語說: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分別屬於“心”與“身”兩個聯絡密切但又不同的領域。其次,情與欲互動互補,相輔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滿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悅也有賴於欲的滿足。但如果非要對情與欲排個坐次,分個先後,不妨展開一場辯論,
回覆列表
七情六慾,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說法,幾乎所有人都非常熟悉。那麼,這文化是從哪裡哪來的,什麼叫七情,什麼又叫六慾?
所謂七情,說的是喜、怒、哀、懼、愛、惡、欲,這個說法來自佛教。六慾,最初來自《呂氏春秋》,當時沒有說明白到底六慾是哪幾個,後來人給總結成了“生、死、耳、目、口、鼻”,用來指代人的各種慾望。
實際上,《禮記 禮運大同篇》裡面是最早提到七情的,但是中國古人只是說到了四個,即“喜、怒、哀、樂”,這是我們最常聽說的版本,而後面幾種是因為前面這四種情緒而來的,有時是得不到而痛苦,有時是得到了而歡喜,有時是失去了而哀傷,總之都圍繞最初的四種情緒誕生。
七情六慾,用來說人性最合適不過,人心本就複雜,人性更是不可深究,大概這就是古人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