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雲之下
-
2 # 甘肅黃小魚
1.首先應該說得益於農業科技的進步。我們國家的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成果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科技進步使得單位面積產量成倍增加,成活率大,農作物抗病蟲能力提高等。
2.其次就是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世界範圍內流行集體化大規模生產和種植。大規模的種植會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加之大規模機械化操作(飛機播種,聯合收割等)會解放好多勞動力,也就代替了好多人力。
3.最後一點也就是經濟全球化。糧食也可以作為商品在世界範圍內流通,我們可以以合適的價格採購他國優質的農產品為自己所用,也就使得規模化種植和地理區位條件結合的更加緊密,國內只需要留一點保障性耕地,其餘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去採購。
-
3 # 鄉村漫記
農民是種植糧食的主要群體,不過現在很多的農民都是背井離鄉,都跑城裡打工了,還在家裡種糧食的農民是越來越少了。不過種地的人少了,但是大家都不會擔心沒有吃的,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現在種地的人少了還不缺糧食?主要原因有:
1、機械化水平高,產量也高
首先就是現在機械化水平是越來越高了,土地都進行了流轉,一個種糧大戶就可以管理幾百畝土地,雖然種植糧食的農民少了,但是種糧大戶卻多了,土地還是原有的土地,面積沒有變。而且現在農產品的產量也是越來越高了,自然可以產出大量的糧食來保證糧食安全了。
2、大量進口糧食,不缺糧食吃
再者世界每個國家不同,產糧大國有很多,中國還可以進口糧食。如今國家每年都會進口大量的大豆跟小麥,所以根本不用擔心農民都跑進城工作不種地了,導致沒糧食吃的問題。
3、主要糧食需求減少,雜糧增多
最後就是現在的人對於糧食的需要減少了。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已經不再大米,小麥是唯一的,各種粗糧,蔬菜,肉,魚等已經成了家常便飯。而且現在人們為了自己的健康,更會食用雜糧。 4、科學技術的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大力發展,現在的農民種地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兩人抬犁”式的種地已成為過去。加之大量的化肥,農藥的使用,收益自然而然的在增加。
總之,種地的農民少了,但是糧食的產量不但沒有減少,其實是增加的。還可以從國外進口糧食,自然的不需要擔心糧食不夠吃的問題了。
如有不妥之處,望批評指正。
-
4 # 薄霧新晨
機械化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更優質的轉基因農作物,大大的提高了糧食產量。更少的人力就可以滿足糧食生產需求。
-
5 # 笑誹
謝邀。這是偷換概念,且轉移了論題。所謂偷換概念,就是在同一論證過程中,原本用一個詞,表達某個概念,而後來不加說明的,用這個詞,表達了另一個概念。即,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加說明,表達兩個意思。這裡,世界,這一概念中,對了,先解釋一下世界,從廣義上講,就是全部,所有,一切的意思。就是指地球。自然,地球,圍太陽公轉一週是一年,自轉一週是一天,當然是自西向東了。然而,題中一開始,論證的是世界上種地人少了,而然後將這一論題拋開,將世界這一概念,不加說明地,偷換成了地球,轉與不轉的論題上了,即一非論題,取代了原論題。所以說,這是偷換概念,且轉移了論題。愚見,望斧正。
回覆列表
咱們先來看幾則資料。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開的資料,2017年全球糧食產量約為26.27億噸。其中,咱們中國的糧食產量為6.18億噸。
而2018年全球糧食產量能有多少呢?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為25.87億噸。
國家統計局2019年10月8日釋出的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3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增長0.3%。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屬歷史上第二高產年...
從這幾則資料中能看出,雖然種田的人少了,可糧食產量並沒有大幅波動,國家乃至世界糧食產量都沒有減少。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首席統計師侯銳介紹,糧食單產增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農業氣候較為有利;自然災害較輕,抗災救災得力;加強技術推廣和田間管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各地主動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快最佳化區域佈局,在主要口糧作物稻穀、小麥播種面積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調減庫存較多的玉米種植,增加雜糧和豆類的播種面積;進一步擴大花生、中草藥材等非糧作物面積,農業種植結構更加最佳化。
由此可見,世界正常運轉不能簡單以種地人減少作為評判依據。希望對您有幫助,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