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花爭豔只為你

    袁紹之所以敗給曹操完全是敗給了自己自大的心理。為什麼這麼說勒?下面我來回答。

    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

    曹操祖父曹騰,是東漢地位顯赫的宦官。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自幼機警,既長,喜結交名士。20歲時,受州郡舉薦,以“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

    袁紹總是以自己的身勢看不起曹操,狂妄自大,有野心而無能力(不能知人善用)。

    官渡戰前,袁紹有絕對優勢,但是不聽田豐的計謀(和曹操打消耗戰),而是一意孤行率軍與曹操決戰。官渡時戰,不聽許攸言,反而要罰許攸(因為田豐之死),導致許攸投靠曹操,並透露袁紹軍隊的實情(烏巢糧倉兵力),致使曹操偷襲烏巢,袁軍糧草被焚。袁軍軍心大亂,袁紹無法組織部隊潰敗,袁紹大敗而歸。官渡戰後,袁紹廢長立幼,且三個兒子個個擁兵自重。袁紹死後,三個兒子自相殘殺,導致曹操一舉滅掉袁氏集團。

    由此可以看出袁紹優柔寡斷,不能知人善用,所以袁紹最終敗給了曹操。

  • 2 # 專攻三國

    首先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客眾多。曹操,乾爹曹嵩閹人也。袁紹從小就在眾多光環下長大,其人物性格,豪氣,自信心爆棚,還有官渡之戰的優柔寡斷,親小人選賢臣。曹操算得人心,堂兄弟的幫忙,親近謀臣,良將。曾割發代首。軍紀嚴明。綜上所述袁紹打不過曹操是有原因的。

  • 3 # 1人生三碗麵1

    例如玩遊戲一樣有人逆風王者順風青銅,有人順風王者逆風就是白給,袁紹恰巧屬於後者,性格與人生境遇造就了袁紹贏的起輸不起。

  • 4 # 瓊林夜話

    怎麼說呢,出身並不能決定成敗,但是可以影響成敗。

    袁紹出生高貴,但在他的家族中並不受關注,所以,他的堂弟袁術有點看不起他。童年的經歷造就了袁紹優柔寡斷、遇事逃避、思維狹隘的性格。

    曹操不一樣,他的父親是當時的大宦官曹騰,家庭環境讓他養成了果斷、多疑的性格,以及政治謀略。曹操初次為官是司隸校尉,他設了五色棒,用來懲治為非作歹的官宦子弟。

    歷史先給了袁紹機會,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袁紹是盟主,但是,他卻沒有大局觀,自私自利,致使聯盟面和心不和,最終分崩離析。然後,歷史給了袁紹第二次機會,獻帝逃回洛陽,謀士勸袁紹迎接獻帝,結果他並沒有任何行動,等到想起來時,獻帝已經被曹操接到了許昌,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彼時的曹操實力並不大,袁紹當時是北方的霸主。曹操為了替父報仇,兵發徐州,謀士勸袁紹趁曹操外出,征討許昌,結果袁紹以小兒子病重無心戰事為由,拒絕了這個建議。待到曹操拿下徐州後,袁紹才發兵攻打曹操。

    官渡一戰,曹操以少勝多,擊敗了袁紹,確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而袁紹卻成了喪家之犬。

    所以,作為領導,一定要有高情商、高智商,像袁紹這樣的人,並不適合做領導。

  • 5 # 小屋253315373

    袁紹是病死的。從袁曹對弈的角度,官渡之戰是在袁紹優勢的情況下敗於曹操,損失了八九萬精銳部隊,主要戰將張郃高覽投降,顏良文丑戰死,沮授田豐被殺,許攸叛變,實力受到巨大影響。而曹操方面也沒有發起反擊的實力,堪堪維持了防禦態勢,保持對峙局面的總體平衡。兩年後袁紹病死。許攸的叛變,導致糧草大營被毀,是官渡之戰最主要的原因。

  • 6 # 掌心記

    袁紹和曹操兩人是當時京城洛陽四少,但袁紹作為官二代,比曹操更根正苗紅。袁氏家族在當時屬於名門望族,傳統老牌貴族,有“四世三公”之稱,而曹氏實際在當時雖然也算是豪門,但名聲不太好,因為其父親是借宦官曹騰的養子這一身份上位的,作為宦官之後,在士族眼中,曹操的出身比袁紹還是低好多的。

    另外,論長相袁紹人高馬大,一表人才,標準的高富帥,曹操身材短小,相貌平平,倆人在一起,論外型,與朱時茂、陳佩斯這哥倆組合有得一比。當然兩人在一起時,曹操顯得機警狡猾,袁紹則憨厚本份得多,因而袁紹是經常被曹操捉弄的,但這並不影響兩人的好基友情分。作為兒時的夥伴,兩個年輕人意氣相投,他們常常三五成群出入坊市,吃喝玩樂,駕雞半鬥狗,度過了幾年樣愉快的時光。

    憑藉巨大的政治優勢和人脈資源,袁紹上班沒幾年,就被提拔為靈帝的禁衛西園軍司隸校尉,很快就成為頂頭上司大將軍何進身邊的紅人,曹操則下放到京城洛陽片區派出所從所長幹起,一步步提拔到西園軍任典軍校尉,成為袁紹的同事。

    後因老闆何進被殺,董卓亂政,天下大亂,袁紹和曹操哥倆都辭職下海,回老家招兵買馬,自謀出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有了自己的勢力。但畢竟袁紹家底厚些,勢力發展迅速。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紹被推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

    可以說下海創業到,官渡之戰前,袁紹混得比曹操強多了。這其間發生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就是迎奉獻帝的事。在獻帝被李、郭二人攆著跑的時候,袁紹的謀士沮授多次向他提議,要他趕快派人去把皇帝迎過來,袁紹認為獻帝只是個累贅,沒有采納。當看到曹操把獻帝拽在手中,人五人六似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混得風生水起時,又後悔不已。

    其實從迎奉獻帝這件事起,袁紹和曹操的發展走向絕然相反了,曹操順風順水走上坡路,袁紹處處受掣,已經露敗相。這是因為曹迎奉獻帝,佔領了代表了政治正確,佔領了道德至高點,招來大批士族與其合作,而且包括袁紹在內,所有的諸侯在曹操面前都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失去了正當性。

    後來的官渡之戰,其實就是這一走向的必然結果。最後弄丟了北方四州,連自己的兒媳婦也成了曹操的兒媳婦。郭嘉、許攸、張郃、高覽等一大批文臣武將都投奔了曹操,兩年後袁紹好病死了。

    對比袁紹和曹操,從以上列舉兩人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一個古板遲鈍,一個圓滑通變;一個目光短淺,一個眼界寬廣;一個優柔寡斷,一個當機立斷;一個瞻前顧後,一個從諫如流。兩廂一對比,高低立判,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眼界決定境界,袁紹敗是理所當然,真的玩不過曹操。

  • 7 # 客家小火

    袁紹,字本初,今河南周口市商水縣人,東漢末年軍閥自袁紹曾祖父始,袁氏四代有居三公之位,故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美譽。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滿,今安慰亳州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袁紹本人表面是仁者之主,實則心胸狹隘,曹操海納百川,廣納賢才,百變多謀。

    講到這裡,就要引出郭嘉的《十勝十敗論》

    一:袁紹禮儀太多,曹操自然得體,這是道勝;

    二:袁紹以反叛力量爭奪天下,而曹操則以復興漢室來統帥天下,這是義勝;

    三:袁紹散漫治軍,曹操依法行事,軍事嚴明,這是治勝;

    四:袁紹任人唯親,曹操任人唯才,這是度勝;

    五:袁紹謀多少斷,曹操當機立斷,謀略勝;

    六:袁紹沽名釣譽,曹操以誠待人,道德勝;

    七:袁紹目光淺短,缺乏長遠韜略,曹操宏圖大略,這是仁勝;

    八:袁紹派系鬥心鬥角,曹操管理章有度,這是智勝;

    九:袁紹不明是非,曹操律法施行,這是文勝;

    十:袁紹不懂兵法,曹操用兵如神,這是武勝;

    所以,袁紹敗,曹操勝。

  • 8 # 萬里無雲馬

    1曹操善於用人,收攬好多謀士,郭嘉就是典型,

    2袁紹優柔寡斷,不善決策。且聽不進忠言剛愎自用,

    3曹操佔盡天時地利人某。

  • 9 # 趣觀歷史

    謝邀。在子淵看來,袁紹與曹操在三個方面存在明顯區別,因此為二人的最終結局埋下伏筆。正因為二人是兒時玩伴,因此曹操知道袁紹的水平有幾斤幾兩,也知道後者的性格弱點,因為雖然袁紹身份高貴,但這並不能嚇到曹操,因為曹操知道自己穩贏。好了,具體說下二人的區別。

    據《世說新語•假譎篇》記載,當時兩人都是遊手好閒之徒,常結伴幹壞事,有一次在別人新婚的時候,故意在外面喊抓賊,騙走主人後,一起進屋把新娘給劫走了。當然,這畢竟是一家之言,不可盡信。但憑藉史書之中的瑣碎記錄,我們不難得知,兩人少時確實私交很深。那麼,作為一同長大的朋友,袁紹與曹操的成長環境大致相同,為何到了兩人對抗之時,袁紹卻如此不堪一擊呢?要知道,當時袁紹的實力可是遠高於曹操的。

    ▲曹操劇照

    然而,早期袁紹地位雖然高於曹操,但是見識卻遠不如曹操。外戚何進掌權時準備誅殺宦官,由於他十分器重袁紹,因此特意聽取袁紹的意見,徵召邊關守將進京,以震懾何太后和宦官。曹操得知後,譏笑袁紹小題大作,殺一個宦官只需一名獄卒,何須如此大動干戈?這樣做,還未實現計劃,估計就被對方知道了。果不其然,何進因為計謀洩露,被宦官張讓等人搶先誅殺。

    ▲袁紹劇照

    其次,袁紹的氣度也不如曹操。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將漢朝都城遷到許昌,隨後被拜為大將軍。為安撫袁紹,遷都次月,曹操就以漢獻帝的名義拜袁紹為太尉。東漢之時,太尉雖然是三公之首,但大將軍的實際職權卻常常凌駕於三公之上。袁紹不甘屈居曹操之下,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太尉一職。萬般無奈之下,曹操只能將大將軍一職讓給袁紹,自己擔任三公中地位最低的司空,暫代車騎將軍職務。兩相對比,二人的氣度可謂高下立判。

    ▲謀士沮授劇照

    第三,袁紹見識短淺又剛愎自用,不聽謀士建議。袁紹得到冀州之時,沮授就建議他先消滅公孫瓚,再把漢獻帝從長安接到洛陽來,到時就可借天子之名號令天下。袁紹起初聽到這個建議時,十分欣喜,因為沮授告訴他,這樣做之後,只需數年以後便可安定天下。然而天下局勢發生變化後,沮授又建議他把漢獻帝直接迎到鄴城,到時候“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獻帝劉協劇照

    這時候袁紹卻開始犯渾了,因為屬下郭圖告訴他,如果把漢獻帝接到鄄城,到時候皇帝就在身邊,諸事都需跟他請示,豈不是自縛手腳?思來想去下,袁紹放棄了沮授的建議,理由是漢獻帝的帝位得來不太合法。袁紹沒有這麼幹,曹操卻這麼幹了——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昌,並以天子的名義收復京畿、河南郡等地。這時候,袁紹才知道後悔。他忙向曹操請求把漢獻帝遷徙到鄄城縣,曹操怎麼可能會答應對手的請求?於是果斷拒絕了。

    ▲曹操及漢獻帝劇照

    袁紹眼看著曹操的實力日漸壯大,於是又把所有原因都歸結到漢獻帝身上,然而曹操又不肯交出漢獻帝,那麼他就只能採取戰爭的手段了,這也就是後來的“官渡之戰”。也許是年少跟袁紹一起幹壞事的時候,曹操就知道他遠不如自己了,所以毫不怯戰。當曹操把東南兩面的防禦要務做好後,毫無後顧之憂的他親率大軍抵達官渡。後面的故事,不用子淵說,大家也都知道了。

    參考資料: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顏知己可以維持一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