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想尋找專門的書,裡面專門講解《詩經》,《楚辭》,唐詩宋詞以及別的國學經典中的名句以及該名句適用於什麼場景下可以引用。也就是,在寫現代文時,想引經據典,引用一些詩詞句和古代名句,但需要知道怎麼引用,引用在什麼場合。
16
回覆列表
  • 1 # 小蠻腰視界

    您想法很對,也很好:最是詩書不誤人。何況既為詩書,作為引經據典,比不經大腦信口開河的胡言亂語不知有價值多少倍!詩書經典浩如煙海,引用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我的淺見:您如果通讀過《毛澤東選集》,基本觀點不會出錯,文風會很可取。另外,如《增廣賢文》丶《弟子規》丶《千字文》您熟讀並吟誦過,即可信手拈來,口若懸河。

  • 2 # 楓鈴78076827

    好的經典詩詞和文章,適合多看,多讀,甚至背湧,包括好的詞句。多增加知識點,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別人寫的好的也可引用,而不是摘抄。用在自己所寫文章的經典詩詞句,也為文章增色不少,用得好能起襯上起下作用。好的經典文章和詩詞,讀起來永不過時,用時信手而得,得心應手,大家都來看紙書吧,經典永流傳!

  • 3 # 碧伶居士

    費盡心思索斷腸,

    雕文砌句為誰忙?

    只因好勝強出手,

    並非家無隔夜糧。

  • 4 # 梅山425

    還是毛澤東時代,我曾背誦過毛澤東詩詞。革命烈士詩抄。我們在寫文章時多引用其中的句子覺得恰當有力。

    在初中、高中、和大學時代學過唐詩,多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詩,反映的主要是同情勞動人民的情懷。所以引用的就詩裡體會較深刻的詩句。

    兒女情長的古詩在課本中沒出現過,所以文章中很少引用也許就不會引用。我認為多讀多背,能理解才能成為自己的財富,讀書趁少年。

    我在高中、大學曾學過古文,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文章也要多讀多背,特別是文言虛字要理解。在文章適合的地方也能引用。我覺得古文觀止這一套書很好,內容豐富,詞彙簡練,句子很美,有說服力。值得學習。唐詩宋詞也應認真學習,根據自己的愛好可以選一些書。首要的是把語文科學好,把作文寫好,它代表人的文化水平是任何工作不可缺少的要素。否則就會變得像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 5 # 簡單72424

    你所提出問題,我知識淺薄不能如願答付你,還望見諒。

    不過我覺得大嘴巴怪獸作者回復你的問題很好,很有見解能力,也通俗已懂,對你提問題很有極大幫助,請我們共同學習吧。

  • 6 # 大秦觀

    引經據典的好書,據我所知,確實存在一些這樣的書,例如,《中華成語典故》、《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羅曼·羅蘭名言》、《歷代詩詞名句鑑賞》等等。

    但是這樣的書,只能說是作為平時看看,學習學習的小品,畢竟不能成為“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口吐蓮花,妙語連珠”的境界。引經據典原本是說:引據大義,證之經典。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在講述、闡述自己的觀點時,要從經典(經史子集)中找出原型,旁徵博引,使自己的觀點更確鑿,更使人堅信,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經典,尤其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是經過千百年錘鍊,世所信服的言論。同時,也不能完全說這些經典就百分百不可以懷疑,但在我們還沒有到達世所矚目的學問之前,能夠在將經典弄懂弄通,其本身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學習經典文化,也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不斷咀嚼的過程,只有在掌握這些經典,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這些文化,才會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對語言的把握才會更為精準,所寫所做,所說所述,就會言之有物,令人信服。

    讀懂中國文化,弄通中國經典,需要很強的耐心,以及長時間的投入精力和付出努力。在此基礎上讀一些西方文化,掌握一門外語,對西方文學、文化和歷史有所研究和涉獵,增加知識面,拓展心胸和見識,有助於回過頭來對本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檢驗和論證。誠所謂,真理從實踐中來,知識在實踐中增輝。讀懂、讀通,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必然能夠在引經據典的時候,正反引用,相輔相成。

    如果一味的只是從點句出發,很難窺得全面的知識體系,能引用一兩句,但不見森林。能寫一篇不錯的文章,但未必經得起論辯和駁論。所以,引經據典作為我們在學習中的一項行為,並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可以走捷徑,但不可以片面認知,不可以忽略了原文原典的知識系統性,這一點需要我們注意。

  • 7 # 泰林說
    先說您最關心的寫作時引用的方便:

    索引部分分為三十個方面:

    1、天地景色 2、四時 3、生物 4、境界 5城鄉建築舟車

    6、國家 7、人民 8、政治 9、戰爭

    ·························································30、物性事理

    舉例來說:

    我們想找為人處事方面的名句。

    可見第20條:處事

    下分六個分類:

    處事,行動,時機,預防,始終,成敗。

    再找關於行動的名句:

    如圖:可見名句若干,並有難字的解釋或全句的串講及出處。

    全書收錄名句一萬多條,應該足夠日常寫作敷用。

    如果知道名句,想找其解釋或出處,同樣可以從此書的末尾的筆畫索引查詢。

    而且筆畫索引設計的也非常人性化。

    知道第一句第一字的筆畫也可,知道其中關鍵句,詩詞後一句的第一字也可。

    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查“三”查“匹”都可以查得到。

    再說本書的權威性吧。

    經、子、前三史:胡奇光編選(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三國以下史書,小說,散文:陳光磊編選(著名語言學專家,復旦大學博導)

    詩,詞,曲:李行傑編選(青島大學教授,方言研究專家,看了一篇李教授關於青島方言的訪談,非常有意思,你知道牛在明代以前讀油嗎?)

    書名題寫:周谷城先生(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序言:鄭逸梅先生(看看先生的《三國閒話》吧,文筆生動有趣,獲益良多。)

    說權威性是我不自量力替先生們“張目”,先生們在序言裡可是極盡謙遜之詞,盡顯前輩大學者風範,令人敬仰!

  • 8 # MY的視界

    引經據典來說,要先從成語開始,詩經楚辭的成書較早,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還不足以涵蓋全部的國學內容。成語可以選成語故事集之類的書,並且書中除有故事出處之外,最好還要有字詞講解,這樣既能瞭解故事,又能更好的瞭解用法。

    你的問題應該是主要不知道在什麼場合下用什麼典故比較合適,這種情況下更應該瞭解典故的出處和形成背景,也就是說要更好的瞭解典故的內容。

    然後就是可以讀一下《笠翁對韻》或《聲律啟蒙》,也是要有內容詳解版的,《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是國學中對於聲律啟蒙的幼兒讀物,雖然是幼兒讀物,但是裡面的資訊量很大,幾乎一句中有好幾個典故,涵蓋的內容之多,所涉及的典故之廣是非常令人歎為觀止的。而且朗朗上口,容易記憶。

    能夠做到說話寫作時引經據典,非是一日之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重在水滴石穿的積累。如果說微時沒有做好功課,那麼現在積累也不晚。

  • 9 # 落雪丶

    只有熟讀古詩詞,真正理解了它的含義是什麼,才能在寫作的時候用的恰到好處,如果不能融會貫通,生搬硬套,就會弄巧成拙。

  • 10 # 伴月圓

    引經據典,往往是畫龍點睛,歸納總結,達到提升文章質量,坫添詩情畫意,文彩魅力的作用。

    名言典故是人類的精華結晶,真知灼見等,一代一代沉澱累積下來。往往洋洋灑灑一大篇,不如引一句名言典故精要,能一語中的,說明問題。比如說大師錢鍾書、林語堂、胡適等等,他們往往都是因旁徵博引,化用無痕,大量引用經典,他們的文章顯得有豐富的文化積澱、文化底蘊、文采斐然、意義獨特,而引起讀者們的追捧。因為經典是人類智慧,經千錘百煉,流傳下來的精華。

    比如著名的唐代詩人,杜甫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還有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人民日報還專門盤點了120句的古人絕美的詩句,給讀者們參考。比如說:滿招損謙受益。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等,這些人生哲理名言典故,還有山水花鳥的詩句,以提高讀者們的應用、欣賞水平。

    引用名言典故,注意出處,背景,與當前不諱背,即要貼近你的思想、觀點、主題,不能跑題或風馬牛不相及;不能為引而引,造成堆砌,華而不實。比如讚美女兵颯爽英姿,用:今日花木蘭,或穆桂英,都是巾幗不讓鬚眉典故,是切合的,生動的。用蔡文姬、李清照,那就不對了,文人、詩人,與當今女兵無法比擬。

    引經據典一一文學作品,生活口語,高考作文,辦公文案,報告文批,廣告宣講、標語手冊,影視動漫,大型文體活動,等等等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引經據典,引用前人的精美的詞句,凝鍊的生活哲理,名言經典來幫助提升自己的主題思想和文采,使內容更為深刻、豐富,文采與內容互相輝映,而吸引大量讀者的注意,從而表達主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釐米的小魚缸養幾條5釐米的小錦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