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擺正心態
-
2 # 追風大叔高密ren
這兩個習慣,都屬於慢性病。表現不一,但其實質是一樣的,都屬於對自己要求不嚴,或周邊環境影響所致。要改變學生的這兩個方面的習慣,要有長期的打算,要打持久戰。
一、可以陪學生一起做,如學生生活上迷糊,我們可以跟學生一起制定計劃,制定生活流程,如早晨起來,6點半鬧鐘定好,準時起床,起床後先洗刷,再背誦一首古詩或十個英語單詞,七點二十吃早飯,然後整理好文具,七點四十準時出門。(當然具體時間視情況而定),這樣經過二十一天的陪伴,學生在生活上就基本不迷糊了,有了好的開始,堅持陪伴下去,因為陪伴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上,還要主動跟老師溝通,不僅與班主任溝通,任課教師也別放過,要全員溝通,全方位督促學生改掉學習上的壞習慣。
第二,要堅持10+2原則,即每天拿出2分鐘來,與孩子溝通,交流。內容可以全方位的,學習、生活、新聞均可,讓學生處處感到你對他的關注、愛護。這樣堅持十天,孩子就會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感覺你是關心他的,愛護他的,讓他油然產生一種大人物、重要人物的感覺,這樣溝通之門就打開了,孩子就看到了希望,有了向好的心態,改掉壞習慣就有希望了。雖然孩子是親生的,但有愛也要大聲說出來。
第三,要善於表揚孩子,可以採取示人以臉的辦法,當孩子有了好的表現時,把他照片製成美篇、配上表揚的文字,發到班級群中、家長群中,當然有時要注意抓拍特定現場,如積極打掃衛生,在家認真作業,孝敬老人的照片等,增強現場感,這樣多管齊下,相信會有助於學生改掉壞習慣。
-
3 # 博得教育CEO楊海闊
這兩個問題本質是一個問題——習慣不好!學習上的粗心,生活上的迷糊都是因為小的時候沒有培養好習慣。既然是習慣問題還是可以透過行動改變的。
首先,跟孩子制定好一個規則,要有詳細的表述,不能有歧義的地方。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大喊大叫,我們要對孩子嚴格,而不是嚴厲,家長一定要區分兩者的區別。孩子犯錯的時候,要帶著他一起總結錯誤,找到改正的根源,該懲罰的要懲罰,讓孩子記得犯錯的代價,以後就不會再犯了。
其次,要制定計劃養成好的習慣。例如,把東西放到固定的地方,整理好自己的書包,卷子等等。讓孩子從最基本的做起,慢慢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不好的習慣唯一的治癒方式就是培養成對應的好習慣。
最後,孩子表現好的時候要採取適當的表揚,來鞏固行動效果。孩子,都是需要表揚的。如果你想讓一個人成為什麼樣子,就要向著這個方向誇獎他。
-
4 # 野火燒不盡73823000
有一篇小說說的是五六十年代駐島部隊的事。這支部隊常年駐島軍事技術十分過硬,其中一個戰士當有人轟起海島上的鳥時,可以五發五準。不過只有前兩隻是死的,後三隻卻是打傷。為這他天天縫襪。怎麼縫的?剛縫上馬上拆開,如此這般練了真正一月。終於不但襪子縫得又快又好,而且,打槍也是五發五準不說且顆顆打中要害。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樣可以練人情緒的穩定。同理,孩子粗心。不怪乎兩個方面的事;其一思維與動作不協調,是因為思維快手慢。一般表現是丟三落四。其二,情緒不穩定。對第一中,教育學生要注意,寫字要手思相對。就是說要注意寫與相的於寫得有一致。第二要教育學生不急不躁要心平氣和。一步一步來。
-
5 # 賣手藝的小哥
主要是孩子注意力沒在學習上造成他對學習的粗心,要把他的注意力引到學習上來,還有就是家裡大人不能起到榜樣的作用。
-
6 # 墨墨親爸
不好意思,我想到回答你的第一句話是:“你自己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在生活上沒有做好榜樣。像什麼比是什麼更重要,你在跟他的溝通中沒有讓他擺對思想的位置,讓他覺得這樣就可以了。第二.要讓孩子明白,事情分倆種,有意思的和有意義的,好多事情要有意思地去做,實在沒意思的也要明白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說著容易做起來難,作對一件事就要表揚!
-
7 # 有易方
必須要明確的是,生活習慣永遠比學習習慣更重要,尤其是幼兒階段更是突出,不能本末倒置。生活習慣都沒有培養好的孩子,學習習慣再怎麼培養往往也是無效的。你提到“讓孩子養成一個回家先做重要事情,再玩,到點按時睡覺”,你把玩放在了後面,顯然,你可能覺得先讀故事、聽英語、做手工是更重要的事情,但事實恰恰相反,對幼兒而言,好不容易放學回家了,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讀故事、做手工、聽英語之類。
所以,具體到你的情況,我有3點建議:
第一,先以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為主,習慣養成表可以用,但最好循序漸進。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討制定一個日常基本生活清單,請她自己來羅列出每天必須要按時做的事情,和她一起回顧自己目前的狀況,哪些是已經做得不錯的,哪些是需要改善或者養成的,然後把需要改善和養成的習慣按周分解,第一週先練習一個好習慣,第二週再增加一個,以此類推。
另外,在評價方式上,你的做法是“按孩子做的好壞給予評分”,這種方式有點不夠積極,給孩子的反饋最好是以正反饋為主,所以,建議你改成簡單的劃對勾、小紅旗、小紅花、五角星之類的方式,做到了就畫上,沒做到就不畫,回顧總結時就數有多少個對勾或者多少朵小紅花之類就行。這種直觀的方式會讓孩子更有動力去積極爭取更多的正向反饋,即更多的對勾或者小紅花。
第二,學習習慣的培養,建議你首先從時間規劃上做一點調整,比如孩子回家後,主要分為自主玩耍時間、課後作業時間(做手工)、親子共玩時間、親子共學時間(學習習慣)。
親子共學的時間就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所以,你可以和孩子探討下先把親子共學時間固定下來,比如每天晚上的8點到8點半,親子共學的形式可以多樣化,除了讀繪本,你可以把讀故事、聽英語這些事情都放到這個時間段裡。
而且英語的學習方式也可以多樣化一點,比如讀英語繪本,一起看英語動畫片等都是不錯的方式。至於自主玩耍時間、課後作業時間、親子共玩時間,讓孩子每天到家後自己決定就好,不一定非要先做作業才能玩,大人下班回家也想窩沙發上休息下看看電視之類,更何況是孩子,只要不耽誤固定的親子共學時間和睡覺時間就可以。
第三,注意科學的習慣培養方法。孩子的好習慣養成,需要一個好的環境和土壤,所以,父母自己的生活作息和習慣是否規律、科學,這是一個大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要包辦代替,儘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
另外,有些習慣是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方法的,比如刷牙、洗臉、穿脫衣服等,要把這些具體方法和技巧教給孩子,並且進行反覆的訓練,確保孩子儘快熟練掌握,否則,只提要求不給方法,孩子一次次做不好,自然也沒興趣繼續堅持了。
-
8 # 職業教育
注孩子的專注力、專注程度的爸爸媽媽們,要做的並不是讓孩子時時刻刻都“看起來”很忙、很認真、很專注,而是幫助孩子學會在某一段時間,集中注意力,進入高質量的“深度工作”的狀態。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學會深度工作呢?
1、幫孩子從小學會“一個人工作”:從小經常體驗到“一個人玩”的樂趣,長大一點後,自然能學會“一個人”做更多的事: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書,一個人專心致志地寫作業,一個人心無旁騖地聽課。
2、幫孩子從小體驗長時間工作:不把孩子的“日程”用課外班、興趣班以及各種各樣由大人安排的活動,填充得那麼滿,讓孩子有很多機會,可以獨自享受兩三個小時的空閒,用來做自己特別喜歡的事。孩子長時間工作(很多時候是“長時間玩兒”)的時候,大人不要去打斷他;
不要擔心孩子在不務正業、孩子有沒有在浪費時間,他“浪費”在任何一件長時間工作——摺紙也好、做拼插模型也好、整理自己的書架也好,只要不是沒完沒了地打電腦或者手機遊戲——都是對他深度工作能力的有益鍛鍊。
3、幫孩子從小體驗“艱鉅”工作,比如拼圖、需要組裝的玩具、像樂高那樣的小塊拼插玩具等
-
9 # 黃鉡仙
一、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要認知到孩子學習粗心,生活上也很迷糊,這其實是很正常的表現,做父母的首先不要太過於著急。因為孩子還小,天性好動好玩,對世界萬物都很好奇,吸引他注意力的地方很多,因此孩子的言行會經常表現為三分鐘熱度,專注力不夠,細心不足,從而讓父母覺得孩子很粗心迷糊,是一種壞習慣。
二、其實孩子的粗心迷糊還達不到“壞習慣”的定義。其實一個習慣的養成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根據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複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複21天,或者重複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經變成了你的信念。 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徵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而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7~21天左右。不要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重複,跨入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徵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覆到從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徵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一個人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人們“效勞”。 簡單地說任何一種行為只要不斷地重複,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因此,根據習慣養成規律,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我們的孩子只是粗心而已,還不是“壞習慣”呢。但是很多父母通常在教訓孩子的時候,不斷重複灌輸“你怎麼那麼粗心啊!你能不能改一下這個壞習慣啊!”諸如此類的言行,你越說“不要粗心”其實他就會“越粗心”,就好像我叫你腦海裡“不要想象香蕉”,結果你的腦海裡第一時間就想象出“香蕉”來了。所以孩子就“被習慣性”的“粗心成壞習慣了”。因此想要孩子不再粗心不再迷糊,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和孩子溝通的語言和各種不當暗示,不能責備他,要努力創造好改變習慣的環境給孩子。
三、那麼該怎麼改變孩子粗心迷糊的狀態呢?方法很簡單。任何習慣他都會有一個慣常語言行為和思維模式的,我們的大腦無法區分出好習慣和壞習慣,所以如果你有一個習慣,這個習慣就會一直蟄伏在你的大腦中等待正確的暗示和獎品的出現。如果你想改變一個習慣,你必須找另一個慣常行為替代已有的不好的慣常行為,形成一個由暗示、新的慣常行為和獎賞組成的迴路,並找到驅動這個迴路執行的渴求。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粗心迷糊,請按照以下四步去改變:
1、要先找出來孩子經常是在哪方面容易犯粗心迷糊的慣常行為事情,就是找到孩子想要改變的不好的行動、思維或者情感。
2、找到目前不好的慣常行為的獎賞。這個步驟就是確定孩子目前的習慣最終是滿足了自己的什麼渴求。可以透過更換不同的獎賞,用做實驗的方法來尋找。
3、找出目前不好的慣常行為的暗示。找到孩子是看到了什麼,或者感受到了什麼才產生了相應的慣常行為。根據實驗顯示,幾乎所有的習慣暗示都可以歸為以下五大類中的一類: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周圍的人、之前緊挨著的動作。在孩子產生自己的慣常行為時,從這五個方面來記錄,最終分析出引發孩子的慣常行為的暗示。
4、確定新的慣常行為,形成新的迴路。發現孩子習慣迴路後,就找到了去驅動孩子行為的獎賞、誘發習慣的暗示以及慣常行為本身,這樣就可以改變孩子的慣常行為了。
舉個例子:孩子做練習題的時候老是漏題不做,而且做完了從不回頭檢查。那麼我們要找出來他漏題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太著急呢還是因為一時不會而選擇跳過了到後面就忘記了呢?為什麼做完了不再檢查一下呢?把原因找到,比如說是因為一時不會而跳過後忘記的,那麼就要告訴孩子,在遇到一時間想不起該怎麼做的題目時,先在題目序號前用鉛筆畫個大圓圈醒目標記一下,增加了這樣一個小動作行為後,就打破了孩子原來的慣常行為,他就不會容易漏題了。然後當孩子做完題了,要提醒要暗示他細心做檢查,對錯題分析原因,是因為粗心還是因為知識點沒有掌握好呢?並且對孩子檢查時找出來的錯題給與鼓勵或獎勵獎品。這樣孩子他就不會怕檢查不會怕粗心做錯題被罵了。他就會很細心很有信心的去檢查,因為他知道錯了不可怕,能找出來錯的地方還有獎勵。慢慢的孩子學習的時候就不會再粗心,會養成做檢查的習慣了。
-
10 # 草間寶
1、不要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父母輔導孩子學習,往往都是父母發現問題孩子再去改正,慢慢的孩子形成了對父母的依賴心理,反正父母會幫自己做錯了改正的,自己錯了就錯了無所謂的事情,習慣養成之後難以改正,父母要及時的糾正不良的心理和學習習慣讓孩子自己找錯誤找問題.
2、不要總是大喊大叫催促孩子
3、給孩子能靜心學習的環境
學習環境嘈雜對沒有抗干擾能力的孩子是有巨大的影響的,孩子好奇重,一點聲響就想去看看出了什麼事情,孩子不能平靜的沉浸自己的學習裡面,所以家長要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讓孩子能靜心沉浸自己知識的海洋裡面,培養減少粗心大意的習慣.
4、不要暗示和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粗心能影響到學習的成績,學習中各種粗心,考試也會粗心,成績自然就不會理想,父母在談論孩子的時候總是給孩子帖上學習笨,學習馬虎粗心和孩子不是學習的材料的標籤,讓孩子的心理也存在了負面的心理,這種心理讓孩子難以糾正和改正自己.
回覆列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都能看見別人的缺點,卻看不見自己的,甚至是明知而不思悔改。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反之,亦然。
教育孩子要從小事做起,小到穿衣吃飯大到為人處世,要懂規矩,做任何事都應該井井有條,要有時間觀念,做事不能懶散拖拉,尤其是學習,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父母要以身作則,為了孩子也為了家長自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身為家長,我們都望子成龍,可我們也該反思,自己是不是為孩子樹立了好的榜樣?俗話說,三歲看八十,不要忽視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影響!
毛病都是慣出來的!抱歉,話說的難聽點,但為了天下所有的孩子也為了祖國的未來,真的,真的希望我們能有所警醒!
少年強,則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