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戰對講機

    日軍不是真的喜歡拼刺刀!

    首先,拼刺刀只是被誇大的一種作戰手段。二戰期間日軍戰犯首腦大力宣揚利用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洗腦軍隊士兵。於是對於刀被日軍賦予了另一種特殊的含義,讓日軍認為拼刺刀是勇氣,無畏的象徵,是向天皇證明自己最牛13的手段,包括自殺切腹什麼。刺刀這種戰術就這樣子被推崇!日軍刺刀在東南亞戰場確實囂張了一段時間,但是在面對蘇聯和美國的時候日軍的刺刀戰術就是一個移動的肉靶,高度的全自動的武器,各種炮火轟炸,日軍傻不拉幾的拿刺刀衝鋒嚇唬人,結果只是蘇美軍隊抽著煙扣著扳機看笑話。我想說日軍真的怕死!其次,拼刺刀只是日軍戰術應用的一個合理選擇。二戰期間不得不承認日軍的刺刀戰術在侵華戰爭中取得成果。日軍在服役開始,刺刀就作為一個最重要的培訓科目,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日軍生產的刺刀韌性好,殺傷力大,不易折損,而且拼刺水平高。相反我們工藝落後,原材料不足,生產條件差,軍事技能低。這樣子硬體軟體日軍都有優勢。抗戰期間我們武器裝備落後,不得不和日軍拼刺刀,據記載敵我的傷亡比例可以達到1:3左右,日軍刺刀戰術只是揚長避短而已。最終日軍在面對無數不畏生死的抗戰英雄,面對刀刀見肉寧死不屈的抗戰決心,他們的刺刀也會痠軟!

  • 2 # 文史小茶館

    從日軍經受的訓練來說,拼刺刀是他們非常樂意的。無論是面對小米步槍的中國軍隊還是飛機坦克的美國佬,如果一次“萬歲衝鋒”不能解決,那就再來一次。

    二戰中日本帝國軍隊(IJA)的訓練目標,簡單來說並不是要訓練出合格計程車兵,而是要精神上用軍國主義填充,肉體上用艱苦訓練磨礪的,完全強化過的狂熱戰士。

    “信仰就是力量,”這正是舊日本軍的信條。他們不斷被教育要無條件忠於天皇,將自己視為古代武士的現代轉世。拼刺刀這種白刃戰更容易彰顯軍人的勇武,也得到了主管部門的一貫重視。

    負責日軍訓練的是軍事訓練總監辦公室(OIGMA)。這個部門為日軍的所有訓練工作提供集中監督,也提供戰術培訓。日軍的戰術習慣和思路大多都是由該部門制定的訓練計劃形成,刺刀肉搏便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正在接受軍事訓練的日本高校學生,1935年)

    長久歷史淵源:

    鑑於封建時代提倡“一騎討”和白兵搏鬥,武士思維在舊傳統留存嚴重的日本軍隊裡非常普遍。加之日本內戰西南戰爭裡,西鄉隆盛所在的薩摩軍由於槍炮不足,大量組織“拔刀隊”,用武士刀肉搏突襲裝備火槍的政府軍。取得不小戰果,也給政府軍施加了巨大心理壓力。以至於這種無奈之下的肉搏戰術在日軍裡大獲市場,並且在後來的日俄戰爭裡演變為“肉彈戰術”(白兵肉彈)。即像子彈射出那般勇猛衝鋒。結果,乃木的第三軍在俄華人的馬克辛重機槍面前屍橫遍野,一個師團15000人在5天時間內消耗為僅剩不到1千人。

    儘管傷亡如此慘重,日軍卻並沒有放棄肉搏戰術。反而以一種精神原子彈的方式融入到日軍的正式日常訓練當中。

    (日俄戰爭,日軍崇尚的正面攻擊法遭到重創)

    日軍徵兵與肉搏戰訓練。

    從1873年日本奉行徵兵制取代武士階層以後,普通日本人開始大量加入軍隊。

    以1937年為例,100名日軍士兵中間,我們可以看到31個來自鄉村的農民,30個工廠裡的工人,15個白領,大約7,8個政府公務員,5個老師,3個漁民,2個礦工,以及幾個其他專業技術人員。他們至少都完成了小學六年級教育,能寫會讀。甚至還能在其中找到4,5個大學生。讓人更驚訝的是,他們中還有15人能看懂英文。

    這就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重點投資教育的結果,這些士兵70%來自窮人家庭。加入軍隊意味著他們脫離了赤貧,可以吃上白米飯,不用在鄉村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30年代日軍徵兵體檢照片,可見日軍普遍身高不高,但體格健壯)

    (同時期中國軍隊的身體狀況,大部分人都掙扎在溫飽線上)

    徵兵時,應募者必須至少1.5米高,胸圍至少為身高的一半,體重高於92斤,還不能完全禿頂......看似不高的要求在當時日本乃至亞洲已經相當苛刻。眾多年輕人裡只有大約40%能通徵兵時10多分鐘的身體檢查。這樣選出計程車兵就已經算全亞洲軍隊當時的最高標準了。

    在加入軍隊前,高於75%的日本青少年早在8歲開始就參加了名目眾多的軍事和準軍事訓練。他們每週會至少有2小時時間花在學校的軍事訓練上,每年還會參加4到6天的軍事演習。有關軍事的培訓已經成為日本學生日常課程的一部分。他們進入軍隊以後不會對這種新的集體生活感到任何不適應。

    指揮官會時常對新兵訓話,還會寫信告訴新兵家人,指揮官將成為這些年輕人的代理父親,直到他們返回家園為止。實際上透過信件監控,每個新兵和他們家庭的可靠性在通訊之時已經做了嚴格的審查工作。

    在身體訓練之前,精神方面的訓練已經開始,日本士兵被教育不應該過分關注外表(3,4天刮一次鬍鬚),禁止張貼海報,每封郵件必須稽核,只期待簡單的食物(其實伙食已經不錯了),使用價格低廉的避孕套(這條很奇怪),每月一次例行的全面體檢(相當優越)。

    正式的日軍步兵訓練是一個逐漸強化精神和身體的過程,在侵華戰爭和之前,這會持續1整年之久,日美開戰後縮短到3個月。一年艱苦訓練培訓出的當然是歷練老手,3個月便只能產出菜鳥肉雞了。無論時間長短,刺刀拼殺會伴隨著新兵的整個歷程。

    新兵入伍的第1到5個月,士兵會進行初步的全面訓練。他們剛入伍就會接觸到肉搏戰,包括最基礎的刺刀刺殺和瞄準射擊專案,然後是小隊配合訓練。

    第2個月,新兵們會做為期5天的野外拉練,以適應寒冷天氣和培養吃苦耐勞意識。

    第6到7個月,新兵們需要繼續刺刀和射擊訓練。每天行軍32公里,野外作業,連排行動都加入到日程中。

    第8個月,新兵們早已習慣的刺刀訓練仍舊是日常專案,射擊槍法也天天有份。每天行軍增加到40公里。像生火取水游泳等等野外生存技能都是必須科目。新兵們還會加入到連營等較大集體單位的配合中。

    第10和11個月,快要完成訓練的新兵們還會繼續已經爛熟的刺刀刺殺和射擊槍法。他們現在可以加入營團級的配合練習,以及大型的秋季演習。不僅日本平民,天皇也會親自例行校閱這些新一批產出的帝國士兵。

    除了肉搏戰,日軍步兵訓練還有其他三點也非常突出:精神訓練,長距離行軍,夜戰。事無鉅細的諸多條款被記錄在《步兵操典》上,派發到每個士兵手中,讓日軍得到了廣泛的引導和利用。大量的文化和軍國主義灌輸更甚於德國的武裝黨衛軍,更讓日本士兵相信自己是天生優勢計程車兵,並且教導了他們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勢。

    在經過整整一年的嚴酷訓練之後,我們可以想象日軍的肉搏戰能力為何如此之強。而中國當時正處在軍閥混戰末期,無論是國民政府還是各地山大王,往往只重士兵數量,忽視士兵訓練。交戰的結果只能說是預料之中。

    (日本海軍在做相撲運動,據統計,大約有15-20%的日軍有相撲柔道等搏擊功底)

    實戰效果。

    中國民眾的抵抗決心從來不容忽視,1937年1941年,日本在中國戰場有18萬5千人死亡,這些缺口和即將來到的太平洋戰場急需補充。日軍的訓練時間日益縮短,效果也大打折扣。

    根據老戰士們回憶,抗戰初期時,往往3個以上的我軍戰士才能對付一個落單的鬼子。日軍在刺刀搏鬥中,撥拉刺挑,戰術動作非常迅猛。這是長期日常訓練導致的下意識反應結果。我軍如果用刺刀硬拼會落在下風,紅纓槍和大刀有時反而會相對較好。

    (慘烈的長城抗戰油畫)

    中國國家檔案館還有資料證明,日軍在侵華期間多次把普通村民和市民當作刺殺練習物件。這樣變態的練習造就了熟練的刺殺技術,也造就了扭曲的心態。到戰爭後期,新進入中國戰場的日軍身體底子差,訓練淺薄,和中國戰士肉搏也佔不到任何便宜了。

    在太平洋戰場上,英軍美軍初期也吃了日軍萬歲衝鋒的虧。在及時調整戰術後,日軍的刺刀衝鋒一次次撞在美軍槍口上,終於體會到了火力制勝的另一種戰術。

    (1942年泰納魯河口之戰,日軍一木支隊採用肉彈衝鋒突擊美軍。結果美軍死35人,日軍死800人以上,挑起七七事變的禍首一木清直自殺)

    其實,坦克等機械化部隊在二戰中的廣泛運用,以及地空協同的攻擊模式誕生,早已在向世人說明,人類的戰爭史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所謂刺刀戰術,肉彈衝鋒,不過是沉渣泛起的一時之舉罷了。

    參考資料:IJA Man Power and Training/World War II: Japanese Army Training

  • 3 # 不正經的軍棍

    日軍為什麼獨愛拼刺刀?

    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看著日軍端著刺刀衝向我軍,雙方展開激烈的白刃戰。不過,這多是電視劇渲染,除非,某一方彈盡糧絕,否則斷然不會主動拼刺。有子彈的情況下,雙方黏在一起拼刺,是不是傻?

    事實上,日軍的三八大蓋加刺刀,在白刃戰中是很有優勢的,一寸長一寸強,不是沒有道理的,再加上日軍出色的身體以及技術,日軍的拼刺技術要遠強於很多部隊,但是這並不代表日軍本身是喜歡拼刺的。

    日軍《步兵操練手冊》中,就有這樣的規定:“決定戰鬥最終勝負的方式是刺刀突擊”。可以看出,日軍對於拼刺還是比較信奉的。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也的確很適用於刺殺。

    對於拼刺,日軍內心其實也是拒絕的

    日軍在太平洋上白刃戰是很多的,高喊一聲“板載”,然後一群人衝向美軍,傻啊,美軍的衝鋒槍火焰噴射器早就對準他們了。日軍的自殺式無腦衝鋒,的確有很強的震懾力,但你那破刀,哪有槍好用?

    那麼為什麼日軍要採取自殺式衝鋒?歸根結底,一個原因:窮。日本彈丸之地,物資補給匱乏,更別提彈藥生產了,日本連衝鋒槍都不敢多拿,三八大蓋的子彈都金貴,估計每個日軍內心都是“再給老子100發子彈,我才不去拼刺刀呢”。

    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武器裝備補給都好於中國軍隊,更別提日軍會主動衝上去進行白刃格鬥了。

  • 4 # 瘋狗的輕武

    是,他們真喜歡拼刺,也擅長拼刺。尤其是日本軍國思想和武士道的理念非常洗腦,而拼刺訓練也是最能讓士兵狂熱起來的一種作訓方式。

    在侵華戰爭中,憑藉他們訓練充足,伙食跟得上,拼刺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戰果。而且身材矮小在拼刺中並不是個劣勢。

    步槍三八大蓋長度達127.6公分,而加上刺刀更是長達166.3公分,雖然這種步槍理念還處於一戰時期,但對於缺乏自動火力的亞洲戰場,反而體現了拼刺優勢。

    加裝刺刀的三八大蓋比當時中國加裝刺刀的漢陽式和中正式更長

    而到了太平洋島礁上或者遠東毛子家,日本人的重火力不及對方,因此更需要創造拼刺場景,以彌補火力不足的劣勢(畢竟重火力在肉搏中用不上)

    而且美軍和蘇軍的拼刺技巧並沒有日軍專業,較大的體型在銳器格鬥中反而也是個劣勢。

    但日軍怎麼創造拼刺機會是個問題,大多時候都需要趁天黑偷偷的摸近,然後再發動板載衝鋒。當然,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也會在大白天隔著大幾百米一波送人頭。

  • 5 # 軍武視界

    對於這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不能說誰對,當然也不能隨便說誰錯。下面,說下我個人對於這件事的看法。記得在一部比較靠譜的影視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上面的長官讓下面人不要怕鬼子的刺刀,說鬼子也是骨頭和肉黏在一塊的。記得好像是《我的團長我的團》,眾所周知這部影視劇可以說十分真實的反應出了戰爭期間那個時候,作為士兵的心理活動以及艱苦歷程。

    所以,在我看來編劇會提到這句話是有一定依據的。其次,在此前去慰問過敬老院的一些老兵,在聊天過程中老兵也提到過,日本鬼子的刺刀確實很厲害,稍有不慎就會被刺刀挑住咯吱窩。由此可見,日軍在拼刺刀上確實有點東西。

    其次,我們在來說說日軍為何喜歡拼刺刀。在許多人看來,這是日軍挑起的,其實不然。記得當年爺爺輩的人跟我講抗戰故事時,老人總會說道這樣一句話,一顆手榴彈3毛錢,但就是永遠都不夠用。子彈通常都是撿到彈殼復裝的,很容易卡殼。但即便如此,分到個人手上也不過只有3 4顆子彈,你想想當時有多麼艱苦。

    在子彈沒有之後,還不敢隨便跑出戰壕,只能等鬼子圍上來在上刺刀。但鬼子刺刀厲害啊,在拼刺刀前雖然都抱著赴死的決心,但多少還是有點怵。如此說來,拼刺刀真是逼不得已。

    而鬼子在有槍有彈的情況下,選擇用刺刀和我們戰鬥,並不是什麼所謂的尊重,而是想從心理上打垮我們。當然,還有一點,那就是即便是鬼子看上去比我們武器彈藥多,但也總會省著用。比如,在某場戰役,鬼子戰敗後,寧可扔下受傷的鬼子,也要帶走步槍。可見,鬼子對於武器裝備有多在乎。

  • 6 # 河東三叔

    二戰日軍拼刺刀案例幾乎貫穿整個戰爭期間,不管是在哪個戰場,原因有兩個方面:武士道精神的洗腦、戰術思想的僵化。

    首先,日本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思想是當時專業洗腦工具,日本人從小開始培養忠君愛國,為了他們的天皇在所不惜,不論是對是錯。對於傳統武士道影響下的軍人,注重拼刺訓練,也更喜歡以刀具拼殺體現勇武、崇尚勇氣,甚至戰場失敗情況下自殺謝國比比皆時。

    其次,作為一個島國戰略資源潰乏,大部分鋼鐵等物質需要從國外進口。從一戰開始的戰術訓練中就強調珍惜彈藥、精準打擊,所以對於日軍而言沒有火力覆蓋這回事,而是一槍一個敵人,必須瞄準精確打擊。包括在槍械設計方面,以栓動式步槍為主,對於二戰期間各國大量發展的衝鋒槍(唯一量產的是百式衝鋒槍)沒有跟風,主要是戰略資源不足。

    日軍大量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完美體現了精準打擊的戰術思想,以下圖為例,三八式步槍加刺刀全長1.675米,比其他兩款都要長。在實戰中面對敵人,以白刃戰的方式解決戰鬥很有視覺和心理衝擊力。

    總而言之,從思想上灌輸武士道偉承,從軍事訓練中強化拼刺崇尚勇武。最後再加上客觀戰略資源不足,多方面的原因造就了日軍拼刺刀的積極性,不過戰爭前期憑藉身體素質和戰前訓練在亞洲戰場能夠一路突破。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對美華人的鋼鐵風暴,想要拼刺都成為不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足協盃決賽為什麼不上格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