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志勇LZY

    華夏過去,中國現在

    分文武官,左右位置,

    儒是文人,講就說話;

    關是戰將,總愛打仗;

    自求使道,已學用理。

  • 2 # 待鹿車

    關羽喜歡春秋的理由可以找出很多,可怎麼能證明關羽的想法?關羽的行事有春秋遺風,上一個有此貴族氣質的是項羽,同樣的悲劇英雄。可這是讀春秋的結果吧?不應該是理由。

  • 3 # 星海拾史

    在漢代的儒家經典有易、詩、書、禮、春秋。這五部經典較為重視,其中書和春秋都算散文式的歷史文獻,但書講得內容比較早,涉及到夏朝,也就比較生疏難懂。

    然後你讓關羽選擇,關羽可不是文人。讀易的話,我擔心他讀不懂啊,易經篇幅少超級簡潔,就算是正兒八經的文人也只是略懂略懂。然後詩的話,其實那個時候的詩就是歌詞的,配上音樂就可以翩翩起舞、不知所以了,拿著大刀縱情高歌也別有一番趣味的說。然後禮的話,就是各種各樣的規矩規章,各種各樣的行為約束……呃,說的我都煩了,關羽提著殺人的刀,看著讓人守規矩的禮,還真的可以說一句:不是我殺人,是人家往我刀上撞。

    然後為什麼選春秋呢??主要是那個時候獨尊儒術,能看的正兒八經的書少,其它都是歪歪書。然後儒書當中春秋就是寫史再加上個人看法的,現在來說就是跟《明朝那些年》有點類似,容易懂還不太枯燥,能裝逼還有點營養水平。

    關羽左手拿春秋,右手拿大刀,威風凜凜,昂首闊步,氣勢非凡啊。這是我的看法,春秋適合關羽讀的。

  • 4 # 草上飛8473570

    關羽觀春秋,重仁義道德.視漢為正統,想恢復漢天下.劉備虛情假意,只想取漢自立為帝.因此,關羽比劉備還要忠於漢室.

  • 5 # 良人執戟2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從有文字記載起,就有專門的史官記載春秋季節的農時,祭祀,後又祥分了冬夏。因此,把國史的記載稱為《春秋》,現存的巜春秋》從魯隱公記載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240年。

    如果說周文王演釋巜周易》是為今後的治國構思,作了遵循大自然規律的大政方略,那麼《春秋》就是記載大量本國(魯國)的諸侯、大夫、老百姓等失禮非禮之事。這應該是孔子的著述。

    這部《春秋》著作的背景是此時"周道衰廢…",尊崇禮儀的傳統廢馳,所以孔子"克己復禮"而作《春秋》。

    司馬遷對巜春秋》一書讚不絕口:"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辮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䂊,善善惡惡,賢賢賤不消,存亡國,繼絕世,䃼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關羽擔任蜀漢政權的領軍第一人後,在戰爭之餘,自然要深深的思考天下大事。

    漢未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

    我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人民最痛苦的時候,這時的社會矛盾激化,朝廷與百姓的關係猶如"使餓虎守庖廚,飢虎牧羊豚"。尤其是黃巾起義造成的社會空前的混亂局面,規模之大,範圍之廣,歷時之長,破壞之烈,高居歷次農民起義之首一一大半個中國血流成河、屍骨如山、千里無煙、白骨盈野。

    然而這卻是一個思想、精神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

    董仲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善"禮樂",大張"孝悌","仁義"⋯,漢初政治家、思想家陸賈醉意十足的說:"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無疑,這是一個思想大解放的傑出時代!

    巜春秋》一書深深的吸引了崇尚"仁義禮智信"的關羽青睞,戎馬倥傯之中,中軍大帳粛然,通明的燭光下,面如重栆的臉色凝重,一字一句讀著精闢的文字,精彩處不禁撫髯長嘆!

    中國的老百姓透過巜三國演義》小說、戲曲、影視的傳播,深深為關羽"春秋大義"所折服,在他去世後的一千多年,祭祀關公的"關爺廟"遍佈城鄉,人們尊崇關羽不忘舊主,不嫌舊袍、千里送嫂,夜讀春秋的形象。這種形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不誇張的說,這是理想的中華美德的典範。

    楊州北門石灰巷有座關帝廟,大殿兩邊楹柱的對聯即是直接明說:"心存漢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書"。簡單明嘹!

    廣東新會縣前鄉一座文武廟撰有一聯:

    孔夫子,關夫子,二位夫子;

    作春秋,讀春秋,一本春秋。

    對聯上下相當工整,意味深長,二十個字概括了巜春秋》一書的內涵。

    宋代名臣趙普曾經對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廣東寶安縣有關羽、趙普合祀廟,有一聯錄下:

    地居廉讓之間,三分流水,三分農圃;

    學有經濟者貴,半部巜論語》,一部巜春秋》。

    足見關羽夜讀巜春秋》是緣於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而不是消遣捱時。

  • 6 # 雷哥趣味讀史

    第一,人物形象塑造需要。從史料記載中,關羽並無此習慣,關羽看《春秋》應是《三國演義》中情節及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第二,暗示關羽忠義思想來源。所謂春秋大義,基本上可以歸納為明是非,辨忠奸,知忠義。關羽原本乃一平民,沒有受過教育,如何知曉仁義禮智信?所以,必須讀書,孔子修《春秋》而定大義,《春秋》是儒家最重要典籍,微言大義俱在其中,最適合關羽來閱讀。

    第四,作者儒家思想的體現。《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當時儒家已成為社會正統思想,作者作為儒生,寫作中肯定要把儒家忠君愛國思想貫穿其中,因此關羽的忠義,讀春秋,就不難理解了。

    第五,沒有其他書可讀,唯有《春秋》最適合。《三國演義》體現的是儒家思想,所以關羽必須讀儒家經典。武帝儘管採用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但在漢末,儒家依舊未能完全佔統治地位,法家、墨家、縱橫家等依舊活躍。此時,儒家四書還沒有完全成型,五經中《詩經》是詩歌,《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周易》是預測計算,《禮記》是周禮,祭祀禮儀,只有《春秋》是孔子編寫的儒家經典,最能體現儒家思想。

    可以這麼說吧,關羽要讀儒家經典,知忠義,增智慧,必須讀《春秋》,因為除了《春秋》,他無書可讀。總不能隨身攜帶一本《詩經》吧?

    那場景。。。哈哈

  • 7 # 江琯

    關羽不看《春秋》,看《故事會》?

    關羽選擇看《春秋》的原因大概有那麼幾個原因吧,湊合著聊聊。

    一、關羽鎮守荊州,不看《春秋》沒法混。大家都知道關羽的脾氣,看不起士大夫,喜歡士卒。而荊州之地則是荊州學派的聚居地,雖然劉備帶走了很多,曹操整跑了不少,但整個文化氛圍還是很濃厚的,作為主要領導,不看春秋,怎麼能領導地方豪族呢?

    二、關羽看春秋是在研習兵法和戰例。《春秋左傳》是春秋三版本中最重要的一個版本,傳說與周朝史官左丘明所著作。其實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內容詳細,文辭優美,本人看過一點,沒看懂。其中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戰例分析以及記載過程都比較多,關羽作為武將,自然要通讀。

    三、關羽到底是看了一個版本還是三個版本,史書也沒寫,大機率的是《春秋公羊傳》和《春秋左傳》,因為在東漢末期一直到晉朝,是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的鬥爭時期,雖然東漢大儒鄭玄創造了通讀經學,實現了儒家經學的小一統。但是,文人士大夫的看法還是比較分裂,這兩個版本代表了兩個經學學派。比較有名的來光和孟敏就是因此鬥了一輩子,一直到九十多歲。而劉備的師傅是盧植和鄭玄,關羽看春秋的目的,還在於揣摩劉備的思想品格,學習他的領導作風,畢竟從小他和張飛兩個都比較服氣他哥哥。

    當然,關羽還需要學習這些文化,提高自身修養,搞好社會關係,融洽民間群體,做好各個方面的思想工作,也是重要的原因吧。

  • 8 # 未鳴讀史

    桃園一拜國三分,豪氣干雲任馳騁;手捧春秋曉大義,足踏赤兔沐疾風。

  • 9 # 華語歷史

    關羽,早年因為犯事就逃離了家鄉,走上了流落異鄉的生活,期間結識了劉備,就有了桃園三結義。

    關羽是一員武將,但是我們看到關羽像,有一部分是一手拿著春秋,一手拿著扛大刀。這和當時的兩漢魏晉南北朝有關係。從漢武帝開始,儒家思想開始被重視,春秋自然就成了大家追捧的物件了。要走上當官的仕途,必學春秋、禮學等儒家學說書籍。

    有一個故事說關羽讀春秋,話說曹操東征劉備,這一站把關羽和兩位皇嫂俘虜了。曹操是愛惜人才的人。所以在張遼的勸說下,關羽降漢不降曹。在路上驛館休息的時候,曹操想讓關羽亂君臣禮,安排關羽和兩個皇嫂住一個房間。關羽讓兩個皇嫂在裡屋休息,自己在門外點蠟燭,認真閱讀《春秋》,整夜讀書。到了許昌後,曹操使用同樣的伎倆,關羽依然是將兩位皇嫂安排在內院居住,自己在外院,並派人把守皇嫂的內院。自此之後,就有了關羽秉燭夜讀《春秋》的美談。

  • 10 # 文利wenli

    因為儒家經典裡的《春秋》寫的是“意欲令諸生嚴夷夏之防,切復仇之志,明義利之辨,知治己之方”。他所指明“春秋大義”。是中華文化中的一種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惡、褒貶。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實際上和一箇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持續不斷,小國被吞併。各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生,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春秋》和《左傳》中記載的弒君事件達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這也反映了西周東周交替時權力的急劇變化。西周時,除周天子稱王外,邊裔地區一些小國君長在國內也自稱王。進入春秋以後, 除周天子仍稱王外,楚國國君在春秋早期楚武王時開始稱王,晚期的吳國、越國國君也稱王,但是在中原的諸侯國家還是恪守著周時舊制,按封爵的爵位高低以公、侯、伯、子、男相稱,如宋國君稱“公”,晉國君稱“侯”,秦、鄭國等國君稱“伯”,邾國君稱“子”,許國君稱“男”等等。在中原國家的意識中,周天子地位雖然微弱,“禮樂征伐”已“自諸侯出”了,但“王”號還是由周天子獨享。

    1、《春秋》由其字面本意來說,是四季平衡的季節。代表著公平,孔子以此為書名錶明自己記錄的客觀,不偏不倚。關公讀春秋,象徵著一種公平正義。“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而關羽做為忠義的代表,也讓亂臣賊子懼。

    2、春秋時期是著名的亂世,周室衰微,群雄割據。三國也是著名的亂世,同樣是漢室衰微,群雄割據。關羽能從春秋中看到對現實的解釋,大丈夫生逢亂世,究竟該怎樣做!

    3、關公讀春秋是他在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過五關斬六將已經充分表現了關於的勇武,那讀春秋增長謀略的一種方式。

    “春秋”是儒家經典的代表,關羽的一生便是踐行儒家“忠、義、仁、勇、禮、智、信”的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主場輸給上港後,郜林很不服氣,聲稱被上港雙殺完全是運氣不好,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