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臉兔子

    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上他屬於一個悲劇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他也屬於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他主要做了這幾件事:開鑿大運河,開疆拓土,建三省六部,經營西域,重開絲綢之路。

    著名的史學家蒙曼曾說過:隋煬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無德,但是有功。他也是歷史上最憋屈的亡國之君,隋朝從鼎盛到滅亡都經他手。開疆拓土,開鑿運河,經營西域,他的這些舉措其實是奠定了大唐王朝後期的繁榮昌盛,也就是說,他是為別人做嫁衣的。他的殘暴是殘暴在哪裡呢?

    在農耕時代,由於科技有限,他急於求成,不體恤民力,修築大運河,導致很多人民流離失所,開疆拓土,常年征戰,耗盡了國力,人口大量流失,加深了人民痛苦,導致了隋朝的滅亡,用現在的話說是過在當代,利在千秋。換句話來說,如果隋煬帝,不要操之過急,小火煮青蛙,慢慢來,體恤百姓,那麼他在歷史的長河中肯定不失為一代有為之君!當然歷史是沒有如果的!隋煬帝的勞民傷財,窮兵黷武,急與求成,令天下紛爭四起,使他落下了一個暴君的稱號!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後朝對前朝的極力貶低,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也是一個原因,唐朝追封楊廣為隋煬帝,煬本就是背信棄義,好色之徒的意思,相當於也是給楊廣帶了個黑帽子。

    歷史是人寫的,只要是人肯定是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在古代更是如此。所以說即使楊廣做了很多利國的大事,他的暴君形象還是被歷史所記載了下來,當然,我們作為辯論主義者,還是要以科學的看法去看待歷史問題

  • 2 # 不殺一人鳩摩智

    楊廣的行為是禍害當代,立在千秋。他犯的錯誤就是把幾十年做的事情,幾年內做了。社會無法負擔這些成本。真的很可惜

  • 3 # 朝暮九歌

    一個君主是不是暴君其實很容易就看出來

    楊廣確實是大暴君,這點毋容置疑,但不是昏君,因為其雖然無德但卻有功,更重要的是這個人的功,犧牲了民的幸福。

    先說楊廣在位期間幹出了哪些成績吧

    開啟了科舉制度,建進士科,恢復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

    這點很重要,我們都知道以前選拔官員的方式,秦朝那時候是世卿世祿,後面還有軍功爵制。

    漢朝是察舉制和徵辟制,察舉制就是各級地方來推薦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才。

    魏晉時期是九品中正制,按照出身、品德考核人才。

    咱們很容易看出高門士族在隋朝以前很容易壟斷政治,普通老百姓很難有機會躋身朝堂,科舉制的出現打破了士族階級的壟斷地位,給平民更多的機會,給人才更公平的平臺。

    包括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起源於科舉制度,所以說這件事可以算功在千秋。

    (註釋一下,最近有學者研究表明隋朝雖然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但仍然實行的是察舉制。科舉制真正的完善應該是唐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

    修建大運河、西巡張掖,開拓絲綢之路上圖為隋唐大運河

    下圖為現在的隋唐大運河隋朝的大運河其實大部分是利用了自然河道或是疏浚了前代留下的舊運河。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可以說一直到清朝末年以前,大運河基本上都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

    滅國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等國,征服了半個西域和整個青海地區,首次講青海高原劃入版圖的朝代。

    感受下隋的版圖

    當然這點也有爭議,因為窮兵黷武的楊廣雖然開拓了版圖,但也把自己的大好江山的底子葬送在與高句(音同勾)麗的戰爭上,三徵高句麗直接把國力徹底掏空,直接導致隋末農民起義。

    一將功成萬骨枯,更何況一個帝王要成就不世功業。楊廣的千秋功業下都是那年無數百姓的累累白骨鑄就。

  • 4 # 古月雨辰ok

    楊廣是個功大於過的帝王,他是被唐朝史官抹黑的人物。完善科舉制 、修建大運河、揚威西域、南平林邑、開拓琉球、營建東都洛陽、三徵高麗。樣樣都是大事,本來要一百年來完成的事,他想十幾年就完成,擾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這為隋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完善科舉制度,在隋文帝的科舉制度基礎上,他又設立了進士科,這一舉動標誌著科舉制度的正式誕生。而且他在選拔人才時,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品德素質,並不在意出身。在此之後,封建科舉制度沿襲了上千年,成為我們中國具有非常重要的選官制度。

    修建大運河,可以說是功業千秋的大事。大運河的作用,第一是運兵,地方想判亂,可以立即派兵平亂。第二是運糧,無論全國各地那個地方出現災荒,可以在一月內運糧到全國主要城市。第三是交流,分裂了400年的中國,文化、經濟、思想、信仰南北都不同,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的交融,中華民族更加團結統一。

    可是這樣一項偉大的工程,竟然被唐朝人說成勞民傷財,為楊廣玩樂方便而修建。其實不是,隋煬帝在帝王之中算是個很專情的人,一生只有三個兒子,女兒沒記載。對蕭皇后一直很尊崇,楊廣死的時候都是躺在蕭皇后的懷裡。唐朝的史書都沒有對楊廣的私生活說三道四,淫亂之說大都是野史和民間傳說。

    隋朝時期,楊廣南征北戰,開疆擴土。青海和新疆部分統一於中國,南部沿海歸於中國。開拓琉球,加強了琉球與大陸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絡。直到今天,臺灣還是中國的一部分,歷史可以作證。

    一項項工程、一次次戰爭,百姓怨聲載道,而屢次征戰的結果就是民生凋敝,天下盡歿於役。特別是三徵高麗失敗,楊廣心灰意冷,在江都整天縱情聲色,飲酒作樂用來麻痺自己。隋煬帝是暴君不能否認,13年(604年—618年在位)幹了這麼多大事,平均到每個百姓頭上,人民負擔之重、勞役之苦可想而知。據記載,隋大業年間戶數九百餘萬,至貞觀初年戶數不及三百萬,這也是隋煬帝暴君的由來。

  • 5 # 海西望族

    誰說楊廣不是暴君?殺了那麼多忠良國士,殺了李姓官民一萬多萬人,楊玄感反叛兵敗之後,楊廣下令殺了山東十幾萬接受賑災的無辜百姓,楊廣在位短短十四年就把一個強盛國家搞得支離破碎,人口死亡三千多萬,最後身死國滅,完全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暴君,一個不合格的垃圾君王。科舉制度是哪朝開創現在還沒定論,國家博物館有歷史記載的科舉制度的最早資料是唐朝開始,也有史學家認為是隋文帝楊堅創立的,這哪有隋煬帝楊廣的功勞?國家設立執政制度,每朝朝代都會根據不同情況設立制定,對人民根本就沒什麼利益貢獻可言,這也拿出吹是楊廣的政績。楊廣打吐谷渾只是在青海東部擊潰該國主力,沒滅其國,戰後在青海東部設立四鎮,可是還沒等官員赴任,吐谷渾就復國投降突厥。吹什麼收服青海全境?楊廣做事全是不顧百姓疾苦百姓死活,全無計劃頭腦一熱想幹啥就幹啥,大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工期緊迫,民工死亡無數,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怎麼還有這麼多人給他歌功頌德,不知道你們是站在哪個角度為他們辯護的?

  • 6 # 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人

    中國曆來是贏者通吃,失敗者一無所有。楊廣的暴君之名源自於他的失敗。

    秦被稱為暴政,隋明帝被稱暴君。而個人以為他們恰恰是不夠暴,對歸勢力太過手軟。當然,也許是舊勢力太強大的原因。

    隋最後亡於關隴勢力,也可說是關隴門閥放棄楊廣支援李唐的結果。在當時的情況就好比公司股東開會換了個董事長。

    楊廣幹了許多事。仔細分析,出於個人享樂原因的很少,但他有兩件事徹底得罪了關隴門閥。一是科舉,他撕開了門閥們對官帽子壟斷的口子。要知道在當時皇帝是高危行業,今天姓司馬,明天姓劉姓石姓元,但官員們卻相對穩定,鐵打的官帽流水的皇帝,而門閥們幾百年的興盛就是靠著對權力對官位的壟斷。而皇帝,只是他們推出一個代表他們利益的人,一但這人不能幫他們說話就只能推翻了。

    再就是大運河,由於陳是被隋所滅,江南門閥勢力相對弱些,楊廣想發展江南必然就會影響到關隴門閥的錢袋子。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最後說到關隴門閥這隻怪物,它起自北魏,後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打壓下才慢慢消亡,而若無科舉,他們恐怕會一直興盛下去。

  • 7 # 簡單平凡123123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第二個皇帝,年號大業。從這個年號上就可以看出隋煬帝有雄心壯志,意圖建立千秋大業。縱觀楊廣的一生,對中國有著三大貢獻:第一大貢獻——完成南北統一,第二大貢獻——修建大運河,第三大貢獻——創立科舉制。這三件功績是利於千秋萬代的,但是,為什麼楊廣的諡號是隋煬帝呢?我們知道,諡號是皇帝死後對一個皇帝一生功過的總結。《諡法》有曰: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離德荒國曰煬。這麼惡、這麼不好的諡號,為什麼會在楊廣身上呢?

    楊廣一登基為王,便急於施展他的一番雄心抱負,下達了一系列關於改革的命令。其實,他的很多改革的方向、措施是對的,對人們是有益的。如果現在來一條條分析他所下達的那些改革措施,他絕對可以算上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政治家,但是,他太急功近利了,他千算萬算,但沒考慮到一個問題——時間。

    就拿開鑿千里大運河來說吧。開鑿運河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自己能去江南欣賞話,而是為了發展北方的經濟與環境。開鑿大運河使得北方的土地得到改善,百姓的農作物能夠得到豐收。但是這項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我看過《隋唐英雄》裡面有一位科舉的文人和楊廣說到開鑿運河最快也需要50年,然而楊廣卻說他是孤陋寡聞,不需要這麼久的時間的......從小生於貴族的他不能體味到民間百姓生活的五味雜陳,他為開鑿大運河投入了大量的勞動力,很多百姓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有的家被強拆了,有的積勞成疾,有的家破人亡......在這樣的督促下,浩大的工程僅用了七年就完成了。許許多多的百姓都對此十分不滿,給隋朝滅亡種下了不好的種子。

    當然,我們知道歷史是人去寫的,後一個朝代對前一個朝代的評價很重要,只要是人肯定是帶有一定感情色彩。唐朝有意刻畫一個暴君、昏君的楊廣形象,在加上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輝煌的朝代,楊廣的暴君形象,也就這樣流傳下來了。但是今天的我們要客觀的去看待一位歷史人物。告訴你們一個訊息:在很多外華人眼裡,楊廣竟還是中國最偉大的皇帝呢。

  • 8 # HIT愛琴海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最佳的例子莫過於隋煬帝楊廣。由於大唐的開過皇帝李淵是楊廣的臣子,同時還是楊廣的表哥,最終奪得天下有篡奪的嫌疑,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在進行宣傳時,就抹黑楊廣的道德,顯示德不配位,當然“有德者才能居之”,來顯示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同時抹殺楊廣的歷史功績,稱其為暴君,如今,從考古挖掘出來的一些記載和對正史的邏輯推理,發現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更加證明了李唐曾經篡改過歷史,那麼,楊廣登基後究竟都做了什麼?並導致自己的滅亡?

    1、實行科舉制度,打破關隴集團和士族階級對政治的壟斷

    隋朝是以“關隴集團”的勢力立國,不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楊家和關隴集團是相互依存的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歷史上看,從北周開始,皇帝就從關隴集團中產生,可以說,皇權與關隴集團之間是利益的共同維護者,同時,也是互相最大的威脅者。關隴貴族通過幾代與“七姓五望”聯姻,與世家大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當時,士族地主階級壟斷了官僚體系,想要當官,不是“七姓五望”就是其門人。因此,楊廣登基面臨的就是,在軍隊上,兵員多來自於關隴集團,內政官僚上,官員多來自世家大族,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勢力實在有限,因此,楊廣極於想要打破當時的政治壟斷,選擇了推廣新的科舉制,建立庶族的上升通道,使得不同階級的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對後世的意義實在重大。但是,同時這也影響了維護統治的兩大集團的利益,導致各個勢力相互猜忌,並對皇權產生不滿和怨恨,為後來地方勢力割據埋下伏筆。

    2、遷都洛陽,修建京杭大運河,打通南北經濟

    維護農業文明社會穩定最重要的就是糧食,北方作物一年一熟,還要受天氣、洪水、戰爭等因素影響,總是爆發糧食危機,打通運河,使得江南糧食可以成本更低、更迅速地運到北方,百姓飽腹後,社會也就安定了,同時,這條航道作為南北通商的重要通道,使得南北商品得以流通,擴大了商品市場,也使得南北經濟可以互補,為日後中國的資本注意萌芽和商品經濟起到了鋪墊。遷都洛陽,主要原因是都城長安掌控在關隴集團手中,楊廣覺得不安全,建立東都洛陽,建立自己的大本營,產生的附加影響是,將隋朝的經濟重心從長安轉移到洛陽,從北方逐漸南移,加速了南北經濟的交流。但是,建立新都和運河,強徵民夫,過度損耗民力,使得民怨沸騰,使得民眾看不到生存的希望,各地都出現農民起義,動搖了隋朝統治的根基。

    3、北服突厥,三徵高句麗,透支實力

    隋朝之前北方邊境長期受到遊牧民族的襲擾,之前統一的漢人王朝“晉”的滅亡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外敵入侵,著名的“五胡亂華”就發生在這一時期,漢民族差點消失在這個世界上,隋的北方一直有一個強大的對手—突厥,楊廣繼位第三年,親自巡視北方,來到榆林郡,設宴邀請啟民可汗和鐵勒、奚等遊牧部落族長,成為其共主,派遣裴矩經營西域,成功將西突厥分裂,導致隋朝西北方長時間免受侵擾。遠征高句麗,這是已經發展起來的兩個農業文明的對決,最終只能有一個勝利者,楊廣看到了這種你死我活形勢的緊迫感,因此,不惜一切代價舉全國之力三次東征高句麗,雖然都已失敗而告終,但是也消耗了高句麗的實力,讓其發展在可控之中,為後來將其消滅贏得了時間;同時,楊廣也想借三次東征,消耗掉關隴集團掌控的軍隊,然後再透過地方重新招募軍隊,在某種程度上,楊廣的目的達到了,確實消耗了關隴集團和世家大族的實力,但是增加了這些勢力對皇權的仇視,過分的消耗民力,使得隋末人口數量大降,各地又經歷了幾次天災,民不聊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極劇降低,各地農民揭竿而起;另外在楊廣默許下成長起來的新的地方勢力,楊廣又沒有絕對的實力來影響他們,此消彼長,漸漸就脫離了楊廣的掌控,割據地方,自立為王,形成了隋末四分五裂的局面。

    綜上,隋帝國的滅亡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楊廣極於拜託關隴門閥的掣肘,不惜過多消耗民力,消耗國家實力,最終被門閥們聯合起來推翻。在普通民眾的感知中,楊廣連年大興土木、連年對外征戰,遇上天災,民不聊生,導致民怨沸騰,對隋帝楊廣產生了怨恨,同時,作為敵對勢力的門閥們,為了宣傳自己得天下的合法性,就必須宣傳隋朝得天下的不合理,宣傳楊廣的帝位不合法,因此,楊廣就成為了人民口誅筆伐的“暴君”。

  • 9 # _o小木

    楊廣從滅陳時起,他經營的勢力範圍就主要在江南地區,他為了更好的對南方進行治理,還學會了“吳儂軟語”,但是隋的統治基礎是關隴貴族集團。他以不正當的方式成為皇帝,他也想有所作為,這一點從他的年號“大業”就能夠看出,他登基後修運河,原來我們只注意到大運河北達涿郡,南至餘杭,但其實南北並不是大運河的重點,洛陽才是大運河的中心。楊光待在洛陽的時間要比待在長安的時間長的多,這也可以看做是他為了擺脫關隴集團的一個事實。在他徵高句麗的時候,楊玄感叛亂,他不得不回師。

    北魏之後的朝廷軍政大權基本由關隴集團控制,這是一個事實。楊廣的父親隋文帝楊堅更是這一集團的代表人物。可是楊廣卻偏偏不屬於這個集團,他渴望擺脫它。他用的手段過於柔和,企圖用和平的方式讓關隴集團退出歷史舞臺。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梳理後來的歷史,就會發現,造反的大部分人都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人物,唐高祖李淵甚至是楊廣的表哥。而在唐朝高宗時期,為了限制關隴集團的勢力,武則天以謀反的罪名將長孫無忌家族滅門,將一大批關隴集團的人物徹底清理乾淨,才使其的影響降低。

    作為推翻楊光統治的李唐王朝,對自己的表弟及敵人,肯定不會讚美,還要汙衊,以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楊廣做的事,李世民大部分都做過,沒做過的,他也做過。 因此把楊廣稱為暴君,更多是李唐的需要。而楊廣失敗的原因,其根本,是處理關隴集團的失敗策略導致的……

  • 10 # 天臺

    那要分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評價一個帝王,主要就是看國家在他手裡變成什麼樣了,隋朝,一個結束了幾百年亂世的朝代,本應國祚延綿,卻在隋煬帝手中,轟然倒塌,這絕對是一個不可原諒的過錯。評價隋煬帝,隋朝的滅亡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換言之,就算國家衰敗,只要沒有滅亡,那他的歷史評價絕對比現在好很多,比如秦始皇、唐玄宗、明英宗、乾隆,甚至漢武帝,國家在這幾個帝王手中,都是衰敗的,但他們的評價也不差,比隋煬帝好?為什麼?因為有後人為他們正名,他們的後人一定會為父親爭一個完美的名聲,因此會突出他們的功績而淡化他們的不足。而隋煬帝,是亡國之君,想不背鍋都不行。後面的朝代一定會為了自己的正統性和合法性抹黑上一個朝代的亡國之君,當然既然是亡國之君,肯定是有自己不堪的一面,尤其是成年的亡國之君。 假設他死後,隋朝還能堅持個幾年,那他就不是亡國之君,隋明帝的印象就會深入人心,這時候人們記住得更多的就會是他的功績了,什麼三省六部,科舉,大運河等等等等。

  • 11 # 東風一一15

    中國歷史上真正優秀的君王往往被寫成暴君,因為優秀的君王很不待見只會搖唇鼓舌的讀書人,恰恰就是這夥人在寫歷史。如此,歷史自然會是非顛倒。所以我們讀歷史大可以反著看。

  • 12 # 楊成增2

    隋明帝楊廣錯在重用三個人,一是楊素之子楊玄感,身為後勤總管的糧草官,在楊廣二徵高麗成功在即時發動軍事政變,亂了國基。二是御前侍衛宇文化及,策動江都兵變,親手殺害皇帝。三是晉王李淵,親表兄加親家,居然廢了楊廣之孫隋恭帝,以唐代隋。最壞的是李世民,抹黑岳父楊廣,給他取外號隋煬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補繳養老三萬到自已賬戶幾千,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