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01088742487

    出處

    戰國·樂正克《禮記·學記》

    翻譯

    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比喻人不透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會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透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透過教導別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吧。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其成書年代大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據郭沫若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顧樹森支援郭沫若的說法,認為“《學記》是寫作於戰國後期而為樂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繼承思孟一派的觀點而從性善出發的,可能是孟軻弟子樂正克所作”。

    高時良也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學記》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具體時間在戰國後期。它的作者當是樂正克,因為,第一,樂正克是孟軻的得意門生,受孟軻思想薰陶較深。第二,樂正氏亦師承曾參,‘樂正子言吾聞諸曾子也’。第三,樂正本是學官。

    原文賞析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進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學記》一開篇就用格言式的優美語言論述了教育的目的與作用。

    《學記》開篇指出,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統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僅僅依靠釋出政令、求賢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統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俗,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你的初戀最後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