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37295931355

      張衡早年的文學興趣   張衡是公元一、二世紀間中國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卓越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河南南陽縣南)人。他年輕時,家境並不很好。但也受到教育,早年即善於為文。十六七歲,他便離家拜師訪友。從他家西北行,過武關,經藍田、南山,到達長安。他遊覽了三輔,京兆、右扶風、左馮翊。此後,東去新豐,參觀驪山沮泉,作了一篇《溫泉賦》。這是他的少作之一。   由新豐再向東,過函谷關,張衡就到了京師洛陽。這時候的洛陽,早一輩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已經不多見了。王充已年過七十,未知是否還在人世。大將軍竇憲幕府裡幾位著名的文人,隨著竇憲的垮臺,也都去世了。班固、崔駰都於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逝世。傅毅還死在他們的前頭。賈逵還健在。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崔的兒子崔瑗到京師來了,他慕賈逵之名,就跟賈逵學會了天文、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等學問,為太學裡諸儒生所欽佩。張衡大概在這時候認識了崔瑗,併成為最要好的朋友。   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了《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好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   但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還在文學——詩歌、辭賦、散文。扶風班氏是著名的書香世家,班固當時的新著《漢書》,雖很難讀、難得,他可能部分看過;大賦《兩都賦》,他也可能找到了。在洛陽,張衡的名氣漸漸地有了,朋友也多起來了,他結交了馬融、王符、竇章等。有人薦舉張衡為孝廉,他漠然無動於衷。有些公府請他為屬官,他也無意去作。張衡雖非高傲,但不願與“俗人”交遊。因此,他在洛陽幾年,所專注的仍是他自己所喜愛的文學創作。他有一篇《定情賦》,可惜只存這樣四句:   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豔而秀客。斷當時而呈美,冠朋匹而無雙。   這是對美人的讚歎和思慕。他還寫了一篇《七辯》。凡“七”之類,也是一種賦的形式,始創於前漢初期淮陰人枚乘的《七發》,以七事啟發“太子”而得到使聽者悔悟的目的。到了張衡時代,這種賦體仍有人模擬試作。張衡的《七辯》,借無為先生與虛然子等的談話而表達自己的志趣所在。虛然子言“宮室之麗”,雕華子言“滋味之麗”,安存子言“音樂之麗”,闞丘子言“女色之麗”,空桐子言“輿服之麗”,依衛子言“神仙之麗”。無為先生對前五子之說都默然無對;對依衛子之說雖有所言,實際也不以為然,末以“將飛未舉”一語婉然謝絕了。最後,髣無子曰:   在我聖皇,躬勞至思,參天兩地,匪怠厥司。率由舊章,遵彼前謀,正邪理謬,靡有所疑。旁窺八索,仰鏡三墳,講禮習樂,儀則彬彬。是以英人底材,不賞而勸,學而不厭,教而不倦。於是二人之儔,列乎帝庭,揆事施教,地平天成。然後建明堂而班辟雍,和邦國而悅遠人,化明如日,下應如神,漢雖舊邦,其政惟新。   髣無子這一段話,真正打動了無為先生的心,“而先生乃翻然回面曰,‘君子一言,於是觀智,先民有言,談何容易!予雖矇蔽,不敏指趣,敬授教命,敢不是務。’”這是一篇賦體的寓言。張衡借髣無子的口,傾吐了自己的理想,“漢雖舊邦,其政惟新”,他把現實想象得這樣完美,中興的漢室,將達到聖人之治的神化境界。但現實距此境界又如此遙遠,他也不敢期其必然,所以他在興奮之餘,還只能表示“敬授教命”,努力以赴,將來究將如何,不敢多言了。   南陽時期《二京賦》和《南都賦》的創作   京都洛陽是不能久居的。張衡回到了家鄉南陽。在這裡,他做了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鮑德是西漢末年鮑永的孫子。永初從更始,後歸劉秀。有子名顯,昱子德。在《後漢書·鮑昱傳》末有一段關於鮑德的記載:   子德,修志節,有名稱,累官為南陽太守。時歲多災荒,唯南陽豐穰,吏人愛悅,號為神父。時郡學久廢,德乃修起橫舍,備俎豆黻冕,行禮奏樂。又尊饗國老,宴會諸儒,百姓觀者,莫不勸服。在職九年,微拜大司農,卒於官。   鮑德是哪年為南陽太守的,這裡沒有說。張衡為南陽太守主簿,有他的《綬笥銘·序言》為證。但從哪年開始的,也沒有講清楚。據近人孫文青《張衡年譜》,張衡從二十三歲(永元十二年,公元160年)開始為南陽太守主簿,大致是可信的。張衡和太守鮑德相處很好,他為太守做文書工作。除本職工作之外,時間還是不少的,他有可能繼續進行文學創作。他寫了一篇與《定情賦》有關的《同聲歌》:   邂逅承際會,得充君後房。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湯。不才勉自謁,賤妾職所當。綢繆主中饋,奉禮助烝嘗。思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願為羅衾幬,在上衛風霜。灑掃清枕蓆,鞮芳以狄香。童戶結金局,高下華燈光。衣解巾粉御,列圖陳枕張。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眾夫所希見,天老教軒皇。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這寫新婚夫婦的喜悅,以新婦的口吻,自述盡婦道,供婦職,求得白首不忘的幸福。這是一首合樂可歌的文人樂府。這種五言詩體,在張衡時,還在創造的途中。它說的是直接的抒情敘事呢,還是借新婚夫婦的相得心情而有所比喻呢?這是不易肯定的。但如果以之比喻和鮑德的官屬友誼關係,似乎也是說得通的。   在南陽的官邸裡,張衡完成了蓄志已久、醞釀約有十年的《二京賦》。這兩篇與著名文章家班固的《兩都賦》相仿。它們的形式相似,寓意也無異,都是說一個故事,以鋪陳西都的奢侈為鑑戒,而盛讚東都的節儉以進行諷諭,對統治者都是有益的。但班張的時代已不同,張衡所處的後漢社會危機已逐漸地加劇了,所以他在《東京賦》裡所表示的諷喻比班固講的深刻多了。這不是“勸百而諷一”的小諷,而是站在皇朝危亡的高度,大聲疾呼了。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樂,忘民怨之為仇也;好殫物以窮寵,忽下叛而生憂也。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堅冰作於履霜,尋木起於櫱栽。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初制於甚泰,服者焉能改裁?故相如壯上林之觀,揚雄騁羽獵之辭,雖系以聵牆填塹,亂以收置解罘,卒無補於風規,祗以昭其愆尤。臣濟奓以陵君,忘經國之長基。故函谷擊柝於東,西朝顛覆而莫持。凡人心是所學,體安所習,鮑肆不知其臰,翫其所以先入;咸池不齊度於咬,而眾聽或疑:能不惑者,其唯子野乎!……   這一段的諷諫之辭,決不是縱橫家那樣的危言聳聽,而是從人民能否承受的觀點以闡明統治者不知不覺的奢侈所帶來的嚴重的以致於亡國的後果。它的高度的思想性決不是班固所能想象的。   張衡在南陽除完成了《二京賦》,還寫了一篇《南都賦》,這當是對光武皇帝的歌頌,也是對自己家鄉一隅之地快意的描繪和讚美。就大賦說,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作。但其結構則比較簡單,弘富亦遜於前者。   鮑德為南陽太守,在職九年。調為大司農,病卒。張衡在鮑德調離南陽後,沒有跟著他走。這時朝廷上是鄧太后臨朝,鄧氏兄弟秉權,做出招舉士人的模樣,張衡不為所動。但張衡還是有書信和鄧騭保持聯絡。   兩任太史令。《思玄賦》、《四愁詩》和《歸田賦》   安帝早知張衡“善術學”,就於永初五年(公元111年)以公車特請他到京都來,給以親近的郎中職位。這時(前一年)朝廷剛成立一個校訂典籍的組織,“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東觀在洛陽南宮,是皇家的藏書處。當時有名的學者如馬融、竇章等都在這裡,為校書郎。張衡沒有在東觀校書,他由郎中遷為尚書郎,再遷為尚書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又遷為太史令,這年他三十八歲。這個職官主管天文、曆法等等,對他是合適的,他在這方面早有修養,新任職守又給他創造了進一步鑽研的條件。這樣,從理論到實踐,他就不斷地有所貢獻了。張衡第一次為太史令共六年。經過公車司馬令五年的轉折,從順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再為太史令,又七年。前後十三年的專業職守,使他的科學事業日益巨大而顯著。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即復為太史令的最後一年,他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即地震儀。這是世界上地震儀的鼻祖。此事載之《後漢書·安帝紀》,可見當時受到的重視。   作為科學家和文學家的張衡,並不是不關心政治的。順帝時,尚書令黃瓊上疏言事,頗致力於腐朽內政的改革。張衡在這種朝氣復萌的形勢下,亦自陳其思想政治上的主張。自光武帝以來,圖讖成為統治者欺騙人民的工具。張衡憤其虛妄,首先上疏論其言而無徵,實為少數妄人欺世愚民捏造出來的把戲。他以秦至西漢末的歷史事實,證明本無圖讖,則知圖讖成於哀平之際。後來有些人所言某些災異,亦無事實效驗。因此他主張“宜收藏圖讖,一禁絕之,則朱紫無所眩,典籍無瑕玷矣”。這些議論在當時是很大膽的,沒有多少人敢說,而且儒者們一直在“爭學圖讖”。這時朝政大權已由外戚轉移於宦官集團。張衡覆上疏言事。但張衡作為太史令,不在公卿之位,他的幾篇奏章,雖都言之成理,一律是無效的。這樣,他對政事就愈來愈沒有興趣了。   順帝即位後,張衡再轉為太史令。這職務在他為專業對口,但也說明了他長久官升不上去,總不能沒有一點感慨。於是他仍用與客談話的形式,作《應間》賦,表達了他的仕途不得意的情緒。   陽嘉元年,張衡發明地震儀。次年,遷為侍中。他接近了皇帝,進言的機會多了。而宦官們則怕張衡告他們的狀,揭發他們的醜惡,常以兇惡的目光威脅他。因此當順帝問他事時,張衡就情不自禁地簡單說了兒句不明不白的事。但宦官們始終不放心張衡在順帝身邊,共同誣陷,一意要驅逐他離去。本來張衡就受老莊思想影響,以為人的吉凶禍福,幽微深藏於無形之中,說不定哪一天要得禍,因此又作了一篇《思玄賦》,開始說:   仰先哲之玄訓兮,雖彌高其弗違。匪仁裡其焉宅兮,匪義跡其焉追?潛服膺以永靚兮,綿日月而不衰。伊中情之信修兮,慕古人之貞節。竦餘身而順止兮,遵繩墨而不跌。志團團以應懸兮,誠心固其如結。旌性行以制佩兮,佩夜光與瓊枝。鐫幽蘭之秋華兮,又綴之以江蘺。美襞積以酷烈兮,允塵邈而難虧。既姱麗而鮮雙兮,非是時之攸珍。奮餘榮而莫見兮,播餘香而莫聞。幽獨守此仄陋兮,敢怠遑而舍勤。幸二八之遻虞兮,嘉傳說之生殷:尚前良之遺風兮,恫後辰而無及。何孤行之煢煢兮,孑不群而介立?感鸞鷖之特棲兮,悲淑人之稀合。   這是一首騷體賦,學屈原《離騷》,堅持自己的理想而不可得,則雲遊上下四方,以至於天上。   據開陽而?吟兮,臨舊鄉之暗藹。悲離居之勞心兮,情悁悁而思歸。魂眷眷而屢顧兮,馬倚輈而徘徊。雖邀遊以偷樂兮,豈愁慕之可懷。出閶闔兮降天塗,乘飈忽兮馳虛無。雲霏霏兮繞餘輪,風眇眇兮震餘旗。繽聯翩兮紛暗曖,倏眩眩兮反常閭。從天上又回人間。   收疇昔之逸豫兮,卷淫放之遐心。修初服之娑娑兮,長餘佩之參參。文章煥以粲爛兮,美紛紜以從風。御六藝之珍駕兮,遊道德之平林。結典籍而為罟兮,歐儒、墨而為禽。玩陰陽之變化兮,詠雅、頌之徽音。嘉曾氏之《歸耕》兮,幕歷陵之欽崟。共夙昔而不貳兮,固終始之所服。夕惕若厲以省得兮,懼餘身之未也。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默無為以凝志兮,與仁義乎消遙。不出戶而知天下兮,何必歷遠以劬勞?   驅除幻想,一切還是照常,不求人知,自我努力而已。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何必遠遊自求勞苦。這是儒道思想的詩化,從苦悶中解脫出來,自得其樂。張衡另有《髑髏賦》,則是道家思想的遊戲之作。   在為侍中的時候,張衡曾“上疏請得專事東觀,收檢遺文,畢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又以為王莽本傳但應載篡事而已,至於編年月,紀災祥,宜為元后本紀。又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然後即真,宜以更始之號建於光武之初。”他幾次上書,俱被排斥,不為順帝所接受,他覺得事已一無可為了。於是張衡於順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被調為河間(河北獻縣)相。在這裡,他努力作一些切實的事,如打擊豪強,整齊法度,使地方安定,上下肅然,政事耳目一新,一切有條規地得到治理。但張衡心中始終去不掉愁思,安靜不下來,不得不寄情於詩,而有《四愁詩》之作。   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霑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霑襟。美人贈我金琅?,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依惆悵,何為煩憂心煩傷。   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霑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芬芬,側身北望涕霑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這是從騷體賦變化來的詩篇,而有歌謠色彩。全詩四章,章七句。所思東南西北四地為理想所在,美人則是理想的化身。最高理想在太山、桂林二地,它們是古代聖王封禪、巡狩的地方,屬於立德事業;其次是雁門、漢陽二地,它們是西北邊疆要地,屬於立功事業。由此可見他的理想與現實處境的矛盾是很大的,所有理想都為現實困難所阻撓而莫能如願,與美人贈答之事都是幻夢,只有愁思悵望,涕淚霑襟。張衡為人正直,傅學多能,而始終為下級官吏。他雖有許多貢獻,但不能行其志,愁苦不得解決,遂有“懷土”之思,作歸居田園以善終其身的打算,因作《歸田賦》以見志:   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鬱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沈之魦鰡。於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遊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以老莊思想和儒家經典為精神支柱,以田園遊樂為生活旨趣,這樣張衡便拋棄了人世間的榮辱,而放蕩於複雜矛盾的世界之外。然而這隻能是最後的一個幻想。在河間三年,張衡上書求退,順帝徵為尚書。他沒有歸田。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年六十四。   張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反映了他在仕途生活中遭受的曲折和坎坷,他在辭賦、詩歌和散文等方面都有優秀的業績,表現了獨創性。辭賦是漢代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張衡所作各體,大賦、騷體賦、詠物小賦、抒情小賦,表現了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展,後者則是他的創新和開拓,對後世有影響。詩作不多,對五言詩的成長有貢獻。散文則以上書言事的政論為主,而上書駁斥圖讖的虛妄,則比“疾虛妄”的王充還徹底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特表示不希望在葉門或其他地方與伊朗開戰,這是服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