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戀桃花源》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彩排的合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舞臺上,兩個劇團都著急要排戲,互相搶舞臺。後來,舞臺上的兩個劇組終於決定共用舞臺,一團一邊,各自把自己的戲排完,兩齣戲因而開始微妙地交織在一起……
江濱柳與雲之凡在大上海相戀,卻在小小的臺北咫尺天涯。一心尋找桃花源的老陶,卻在目的地看到一對仙人與自己的愛人和情敵長得一模一樣……還有一位一直穿梭在舞臺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劉子驥”,是為“戲外戲”。無論是“暗戀”、“桃花源”還是“戲外戲”,每個故事的核心都是尋找遺失的愛情。
該劇總策劃水晶表示,這出長達3小時的戲,其實是一座迷宮,每個人的感受都會不同。看第一遍只是瞭解了劇情,意蘊是回家後自己去慢慢體會的。觀眾表示,每一次看“暗戀”都比上一次更感慨愛情無常,但是“桃花源”的喜劇性在第二遍看的時候就不那麼突出了。
而在我看來,這是悲傷時唱首歌的心情,笑中帶淚。冬到盡處桃花開,悲到極致而美麗。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傷輕輕地,壓在心頭,揮之不去。每一個劇中人,都有一種宿命,是名如其人,抑或是人物造就了這個名姓?莫道是一語成讖。
雲之凡:流雲降凡間
“你是晴空的流雲,你是子夜的流星”帷幕一開,就聽到江濱柳這句帶著男性磁性嗓音唱的歌。彷彿是預示了他們之間終究未竟的愛情,雲之凡就像是晴朗藍天上飄過的白雲,像漆黑子夜裡劃過的流星,只能夠有相遇的剎那,卻不能夠享受擁有的幸福。
流雲降凡間,終究是會化作水霧,煙消雲散的。遺落的水汽,是留在情人眼裡那晶瑩的淚。
“雲之凡是一朵白色的山茶花,一朵在夜空中開放的,最美麗最動人的白色山茶花。”這是導演心裡的雲之凡,也可以說是這部劇對塑造這個角色的靈魂要求。
山茶花的花語是“謙讓和理想的愛”。它總是在晚秋天氣稍涼時,靜靜地開在庭院之中。山茶不像有的花,整個花朵掉落下來,它是花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謝,直到生命結束。那麼小心翼翼的凋謝方式,不就和人們追求理想中伴侶的態度一樣嗎?所以漸漸地山茶花就成為對心中愛慕女性表答心意的代言人了。在幾乎所有的花朵都枯萎的冬季裡,山茶花的盛開格外令人覺得溫暖而生意盎然。唯一的缺點就是花朵容易凋落。而在山茶花的品種來說,紅色多見,而白色少見。物以稀為貴,所以其實在劇中的這個比喻,也是為了向觀眾闡述雲之凡的稀有和高貴性。同時也暗指了她終不能被江濱柳所得。而劇中雲之凡的命運也正如這白色山茶花一樣,相思的痛苦折磨是橫貫一生的,伴隨著慢慢地老去。沒有轟轟烈烈,只像花瓣一片片地凋零。
雲之凡這個人物設計,就是透過“流雲”和“白色山茶花”這兩種事物,運用象徵手法,將人物命運暗合到其中,意蘊悠長。
江濱柳:浦江柳依依
整齣戲劇的第一場,就是發生在黃浦江邊,或者說江濱柳與雲之凡那短暫的一季相戀,都是發生在這黃浦江邊的外灘公園。江,就是黃浦江。江濱,就是“連水裡面的燈都停止了”的浪漫的外灘。
整部《暗戀》只有兩幕戲,卻如此深刻地演繹了一段讓觀眾唏噓不已的戀愛,讓人生髮出“悲傷得讓人想結婚”的願望,這正是話劇內容所體現出的高度濃縮性所引起的效果。將悲傷濃縮,讓舞臺跨越時空來演繹,從年輕時代那場依依不捨卻對未來充滿重逢希望的分別,一下子進入到垂垂老矣瀕臨生死別離的場面,這樣的安排,有點“殘忍”。
導演說“這場戲你不給我好好地演,等到下一場戲你老了,躺在病床上,就沒有回憶了。”這部話劇裡運用得最多的手法之一就是潛臺詞的雙關性。導演的話不僅僅是字面的表達,它也暗寓了江濱柳的命運:一輩子的記憶都模糊了,或是飛快地穿越生命以至於我們都沒有機會了解,生命走到盡頭時,只有這短暫的一幕,成了記憶中的唯一的永恆。是啊,如果沒有這麼刻骨銘心的一個夏天,就會正如江濱柳所說“我……我沒有辦法想象,我們如果在上海不認識的話,那生活會變得多麼空虛啊!”可是這一生卻從此被填得滿滿的,被思念填滿了充斥了,生命似乎再也不能容下什麼。然而豐滿至斯,又應作何感想?
柳綠桃紅微時再?楊柳依依話今昔。
春花:春桃不勝豔
跟白色純潔的山茶花相對的,應該是紅色活潑的桃花吧?正如“暗戀”與“桃花源”這一今一古、一悲一喜的相互對照一樣。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蒙太奇式的斷接,讓一個舞臺上悲喜同在,此起彼落地交替。白色山茶花的哀愁還餘留,那邊廂,隨著輕快的京劇式的鼓點伴奏,妖嬈多情的春花就正式上場了:手裡拎著一束花,提了一包東西,嘴裡悠悠揚揚地唱著和情人袁老闆的“情歌”,搖曳生姿地步入舞臺。
桃花,它樹態優美,枝幹扶疏,花朵豐腴,色彩豔麗,是早春重要的觀花樹種。桃花性喜Sunny、耐寒、耐旱,但是不耐水溼。
說桃花是春花一點沒有錯。以春花的平凡姿色,卻能夠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最終又等同於失去了兩個男人,真可謂是空有春花燦爛,不勝美豔,桃花逐水空自流。
春花在這裡指代了桃花,也指代了桃花源。
春花、老陶和袁老闆,他們是上了發條的鐵皮玩具,總能找到動力,自得其樂。 在《桃花源》裡永遠不怕有冷場。但實際上,這冷場,比起《暗戀》更淒涼。
如王國維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暗戀》裡的悲劇,是以戰亂紛飛的大時代為背景的。正如江濱柳的一句臺詞“在那個大時代當中,人變得好小,到今天這個小時代,人變得更小了。”《暗戀》的悲可以歸因於時代,《桃花源》的悲卻要歸因於“人”本身。我們總是想要太多的“如果”,結果有些東西因此永遠地失去了。詩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過是同一段人生透過不同角度的解讀而已。我們無法以微薄的個人之力扭轉時勢,所以我們會咬咬牙認命。但如果是親手打破了從前自以為的美好,就會是一出讓人啞言的悲劇。因為那是可以逃避以至於不發生的。
故所以笑中帶淚,春花的悲劇比起雲之凡的來說,更深一層。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水流,怕有漁郎來問津。”想當初,春花和袁老闆偷偷摸摸地在家裡幻想著美好的桃花源,千方百計地“整”走了老陶。而最後卻親眼見證自己的悲劇。
雲之凡和春花,一個是遺失了愛情,一個是在愛情裡遺失。
老陶:落寞陶然人
桃花源是我們華人心中的理想國。賴聲川用一種顛覆性的喜劇形式讓《桃花源》成了一個貌似喜劇的悲劇。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夢想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答案是:真正的桃花源其實是在我們心中,就像《暗戀》裡江濱柳用一輩子來思念雲之凡那樣。從本質上來說,《暗戀》和《桃花源》講的其實是一回事。誠如第一個“老陶”李立群所言:快樂是痛苦的縮短,痛苦是快樂的延長。而二者相得益彰,才可以在掐架和嬉笑怒罵間成為經典。
老陶是註定屬於落寞的——卻不是失敗。他的生活裡處處都不如意,“我就不信……”成了後面所有行為的語言契機。他有什麼都不相信的自負,所以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再加上他的急性子——開酒不成就用刀劈——而且他又偏偏是一個無能改變這一切的人,所以他是註定要落寞的。只有空喊“武陵這個地方,它根本不是個地方,窮山惡水,潑婦刁民……”
但是他確是整部話劇中唯一超脫(或者說是解脫)的人。有個德國畫家,叫做安瑟基弗的,記得他在一次訪談中有這麼一段話:
人家問他:“你為什麼那麼喜歡懷舊?”
他說:“啊,我不是要懷舊,我只是要記得。”
是啊,讓我們儘量記得。 雖然,“記得”也可能是一種世間苦。 但是這一重苦,我們若不肯嘗,就是斷了太多的聯絡,與以往的那些甜蜜。
所以,老陶溯洄而上,所以,老陶又回到武陵。
桃花源是一個好地方,把老陶一身俗氣和塵世的煩躁全都滌盪而去,反令他帶了些許超然的仙氣而回。在桃花源裡呆了許久,老陶卻也開始想念起並不美好的家庭生活和移情別戀的妻子。他要去找她,即使她不愛他了,他也要去找她,因為有這麼美好的地方和事情應該要她知道,包括第三者袁老闆也都可以一併原諒。 在桃花源那裡,他從驚愕於白衣男女的長相,繼而抓狂,直到後來面對著為生活折磨的憔悴而市井的春花和袁老闆,飄飄乎說著“不足為外人道也”。
有時會禁不住地想,如果老陶不回武陵,春花會不會一直供著他的牌位並在又一次婚姻失敗後開始想念他?
老陶在末了的那“千年一嘆”,當是打在所有人心上的一記悶拳。然而,唯獨是他自己從此超脫了。凡塵俗事,就這樣走到了幕後。同樣是一個人,同樣是落寞的心情。
所以,老陶是落寞的,但不是失敗的。
袁老闆:原來不是你
“爭取時間了啊,武陵三角來了。”話劇語言包括了人物語言與舞臺說明的作用。在這裡,袁老闆,一語道破天機,這也是一句具有雙關性的潛臺詞,不僅向觀眾說出這一幕的名字,同時也是在暗示,下面一段理不清、剪不斷的三角關係。
袁老闆,戲裡戲外,這就是一個雙重身份,雙重定義的人物。
在《暗戀桃花源》裡,他的角色是一個三流戲劇劇團的老闆,也是劇團的演員“袁老闆”。在《桃花源》裡,他既扮演著房東“袁老闆”,同時也是春花的情人。戲裡戲外,呼呼喝喝,極有排場。然而,在這樣高分貝的話語掩埋著的是所謂“勝利者”的失敗。
從“理想化的熟人”——租房給老陶夫婦並且為老陶代售小魚的袁老闆,到“熟悉的陌生人”——和春花生活在一起的讓春花邊疊尿布邊憤而發問“你是什麼男人”,袁老闆這個形象,從理想的神臺上走下來,走進了真切的現實中。當初表現出來的虛幻的、變形的、誇張的美感全部消失,變成了連細節都真實的個體。這就徹底幻滅了春花所相信的,袁老闆他自己提出來的“心中一個偉大的抱負”。
春花開始懷念老陶,在袁老闆走下神壇的時候,老陶的名字被刻寫上神主牌,被春花那樣虔誠地用香燭和鮮花供奉起來——那個曾經被春花瞧不起的窩囊廢的男人。
這就是審美距離感在起作用。傳統美學總是要求審美尺度具有一種距離感,旨在表明:藝術不同於生活,藝術是源於生活而必須高於生活。走得如此近,解剖得如此赤裸,即使握在手裡,又能怎樣呢?到頭來不是失卻了一份絢麗的美?保持距離,存留空間,正所謂遠觀並不褻玩。這應是對美好事物的最好認可與欣賞!
所以,對於春花來說,這是一個近觀之後瞭然無趣以至於生厭的過程,走到近處才發現,眾裡尋他千百度,原來不是你!
劉子驥:南陽故音也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這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序》中的最後交待。細細想來,原來這痴痴尋找劉子驥的女人便是穿綴全篇的線索,是話劇的魂!
“那一天在南陽街下著毛毛雨,我們約好了去吃酸辣面,我永遠都忘不了那一種,酸酸辣辣的感覺。”一個活在現代的女子,苦苦尋找著十幾個世紀之前的人。也許,她已經尋找了幾百個輪迴;或許,她還要找下去。“我要找劉子驥!”她向每一個經過她身邊的人宣告、詢問,卻又不知道哪個是自己要找的人。也許她的概念中已沒有時間和空間,她惶惑而又執著地探尋著,每一個人都那麼陌生,都不是她要找的人。所有面孔一瞬間變得似曾相識。或許,她的劉子驥正藏在這些面孔中暗笑。她突然迷惑而委屈,幾千年的尋找和思念化作空蕪而又紛亂的夢魘。她是否還記得他的模樣?是否確定他真的出現過?或者,劉子驥只不過是她虛無的夢。
“那一年,在南陽街,有一棵桃樹。桃樹上面的花開了……”女子在話劇的末尾,站在空空如也的舞臺。這裡剛剛還有人大笑有人悲泣,轉眼間風吹雲散。她旋轉著,張開雙臂,向天空中撒去一把黃紙,她在祭奠誰?“尋病終”的劉子驥?自己找不到的愛情?劇中每一段不完滿的感情?抑或是世間上所有的愛情?整齣戲劇看上去,彷彿這個神秘女子是遊離在整個舞臺之外的,最缺乏戲劇衝突的人物。但實際上,最具有戲劇衝突的也是她。她的看似瘋瘋癲癲的行為和語言,實際上是表現著人物內心的尖銳而激烈的矛盾衝突。她遊走在《暗戀》與《桃花源》的舞臺中,也在現實與虛幻中穿梭,虛實相生,給了我們一種意境創造的提示。
神秘女子尋找的劉子驥,是一位潛藏在每一個人心中的南陽故人!是每一個人生命裡都會尋找的知音,只是區別在於,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苦苦追求而已。
悲傷時唱首歌
人世間所有飄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我們的故事,是愛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盲亂和期冀中尋找著永恆而真實的愛,誰會最終找到呢?是江濱柳與雲之凡太早地相遇相戀在少年時代,而付出了一輩子的相思和尋覓?是漁人老陶溯洄而上,為了贏回在妻子面前的自尊,又因為不捨,從桃花源而重返,而終又離開?是春花和袁老闆在遮遮掩掩之下憧憬著美好的生活,然而又在吵吵鬧鬧中發現了這遺憾的平凡?
可是,他們要找的又在哪裡呢?江濱柳的“白色山茶花”在歲月中風蝕,老陶再也沒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袁老闆和春花的美夢被柴米油鹽磨作塵土。雲之凡呢?江太太呢?小護士呢?她們一樣地被生活捉弄,被命運大聲的嘲笑!
而值得相信的是,“暗戀”的導演、順子、繪畫師等等,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想尋找的桃花源。
最後,沒有人找到劉子驥,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他只一閃身,就與所有的人避而不見了。神秘女子只是用她的口說出了每一個人心裡的話而已,共通的思想和同樣的心情,差別只不過是,有的人壓抑在心底,有的人高聲地宣讀,有的人憤怒地發洩,有的人黯然地神傷……
那一片桃花源,正正是因為沒有人能再到達,所以才成為眾人心中那個希冀的夢,牽引著苦苦尋找的思緒。就好比春花和袁老闆,他們是幸福的,最終能夠依照自己的心意結合,彷彿是尋找到了那一片桃花源,但他們是不幸的,因為桃花源裡,也沒有蓬萊仙山的珍異,有的只是“生活”二字,只不過是換了場景罷了,也不是天堂。
桃花源,是悲傷時唱首歌的意境。它用本身的夢幻綺麗,反照了人世間紛繁瑣碎的喧囂生活,它用自身的不可捉摸,指引著人們永遠朝著美好、懷著理想去發展。在悲傷時不哭泣,唱首歌,換種情緒,繼續出發。
這也許是賴聲川想告訴我們的罷!
《暗戀桃花源》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彩排的合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舞臺上,兩個劇團都著急要排戲,互相搶舞臺。後來,舞臺上的兩個劇組終於決定共用舞臺,一團一邊,各自把自己的戲排完,兩齣戲因而開始微妙地交織在一起……
江濱柳與雲之凡在大上海相戀,卻在小小的臺北咫尺天涯。一心尋找桃花源的老陶,卻在目的地看到一對仙人與自己的愛人和情敵長得一模一樣……還有一位一直穿梭在舞臺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找“劉子驥”,是為“戲外戲”。無論是“暗戀”、“桃花源”還是“戲外戲”,每個故事的核心都是尋找遺失的愛情。
該劇總策劃水晶表示,這出長達3小時的戲,其實是一座迷宮,每個人的感受都會不同。看第一遍只是瞭解了劇情,意蘊是回家後自己去慢慢體會的。觀眾表示,每一次看“暗戀”都比上一次更感慨愛情無常,但是“桃花源”的喜劇性在第二遍看的時候就不那麼突出了。
而在我看來,這是悲傷時唱首歌的心情,笑中帶淚。冬到盡處桃花開,悲到極致而美麗。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傷輕輕地,壓在心頭,揮之不去。每一個劇中人,都有一種宿命,是名如其人,抑或是人物造就了這個名姓?莫道是一語成讖。
雲之凡:流雲降凡間
“你是晴空的流雲,你是子夜的流星”帷幕一開,就聽到江濱柳這句帶著男性磁性嗓音唱的歌。彷彿是預示了他們之間終究未竟的愛情,雲之凡就像是晴朗藍天上飄過的白雲,像漆黑子夜裡劃過的流星,只能夠有相遇的剎那,卻不能夠享受擁有的幸福。
流雲降凡間,終究是會化作水霧,煙消雲散的。遺落的水汽,是留在情人眼裡那晶瑩的淚。
“雲之凡是一朵白色的山茶花,一朵在夜空中開放的,最美麗最動人的白色山茶花。”這是導演心裡的雲之凡,也可以說是這部劇對塑造這個角色的靈魂要求。
山茶花的花語是“謙讓和理想的愛”。它總是在晚秋天氣稍涼時,靜靜地開在庭院之中。山茶不像有的花,整個花朵掉落下來,它是花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謝,直到生命結束。那麼小心翼翼的凋謝方式,不就和人們追求理想中伴侶的態度一樣嗎?所以漸漸地山茶花就成為對心中愛慕女性表答心意的代言人了。在幾乎所有的花朵都枯萎的冬季裡,山茶花的盛開格外令人覺得溫暖而生意盎然。唯一的缺點就是花朵容易凋落。而在山茶花的品種來說,紅色多見,而白色少見。物以稀為貴,所以其實在劇中的這個比喻,也是為了向觀眾闡述雲之凡的稀有和高貴性。同時也暗指了她終不能被江濱柳所得。而劇中雲之凡的命運也正如這白色山茶花一樣,相思的痛苦折磨是橫貫一生的,伴隨著慢慢地老去。沒有轟轟烈烈,只像花瓣一片片地凋零。
雲之凡這個人物設計,就是透過“流雲”和“白色山茶花”這兩種事物,運用象徵手法,將人物命運暗合到其中,意蘊悠長。
江濱柳:浦江柳依依
整齣戲劇的第一場,就是發生在黃浦江邊,或者說江濱柳與雲之凡那短暫的一季相戀,都是發生在這黃浦江邊的外灘公園。江,就是黃浦江。江濱,就是“連水裡面的燈都停止了”的浪漫的外灘。
整部《暗戀》只有兩幕戲,卻如此深刻地演繹了一段讓觀眾唏噓不已的戀愛,讓人生髮出“悲傷得讓人想結婚”的願望,這正是話劇內容所體現出的高度濃縮性所引起的效果。將悲傷濃縮,讓舞臺跨越時空來演繹,從年輕時代那場依依不捨卻對未來充滿重逢希望的分別,一下子進入到垂垂老矣瀕臨生死別離的場面,這樣的安排,有點“殘忍”。
導演說“這場戲你不給我好好地演,等到下一場戲你老了,躺在病床上,就沒有回憶了。”這部話劇裡運用得最多的手法之一就是潛臺詞的雙關性。導演的話不僅僅是字面的表達,它也暗寓了江濱柳的命運:一輩子的記憶都模糊了,或是飛快地穿越生命以至於我們都沒有機會了解,生命走到盡頭時,只有這短暫的一幕,成了記憶中的唯一的永恆。是啊,如果沒有這麼刻骨銘心的一個夏天,就會正如江濱柳所說“我……我沒有辦法想象,我們如果在上海不認識的話,那生活會變得多麼空虛啊!”可是這一生卻從此被填得滿滿的,被思念填滿了充斥了,生命似乎再也不能容下什麼。然而豐滿至斯,又應作何感想?
柳綠桃紅微時再?楊柳依依話今昔。
春花:春桃不勝豔
跟白色純潔的山茶花相對的,應該是紅色活潑的桃花吧?正如“暗戀”與“桃花源”這一今一古、一悲一喜的相互對照一樣。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蒙太奇式的斷接,讓一個舞臺上悲喜同在,此起彼落地交替。白色山茶花的哀愁還餘留,那邊廂,隨著輕快的京劇式的鼓點伴奏,妖嬈多情的春花就正式上場了:手裡拎著一束花,提了一包東西,嘴裡悠悠揚揚地唱著和情人袁老闆的“情歌”,搖曳生姿地步入舞臺。
桃花,它樹態優美,枝幹扶疏,花朵豐腴,色彩豔麗,是早春重要的觀花樹種。桃花性喜Sunny、耐寒、耐旱,但是不耐水溼。
說桃花是春花一點沒有錯。以春花的平凡姿色,卻能夠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最終又等同於失去了兩個男人,真可謂是空有春花燦爛,不勝美豔,桃花逐水空自流。
春花在這裡指代了桃花,也指代了桃花源。
春花、老陶和袁老闆,他們是上了發條的鐵皮玩具,總能找到動力,自得其樂。 在《桃花源》裡永遠不怕有冷場。但實際上,這冷場,比起《暗戀》更淒涼。
如王國維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暗戀》裡的悲劇,是以戰亂紛飛的大時代為背景的。正如江濱柳的一句臺詞“在那個大時代當中,人變得好小,到今天這個小時代,人變得更小了。”《暗戀》的悲可以歸因於時代,《桃花源》的悲卻要歸因於“人”本身。我們總是想要太多的“如果”,結果有些東西因此永遠地失去了。詩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過是同一段人生透過不同角度的解讀而已。我們無法以微薄的個人之力扭轉時勢,所以我們會咬咬牙認命。但如果是親手打破了從前自以為的美好,就會是一出讓人啞言的悲劇。因為那是可以逃避以至於不發生的。
故所以笑中帶淚,春花的悲劇比起雲之凡的來說,更深一層。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水流,怕有漁郎來問津。”想當初,春花和袁老闆偷偷摸摸地在家裡幻想著美好的桃花源,千方百計地“整”走了老陶。而最後卻親眼見證自己的悲劇。
雲之凡和春花,一個是遺失了愛情,一個是在愛情裡遺失。
老陶:落寞陶然人
桃花源是我們華人心中的理想國。賴聲川用一種顛覆性的喜劇形式讓《桃花源》成了一個貌似喜劇的悲劇。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夢想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答案是:真正的桃花源其實是在我們心中,就像《暗戀》裡江濱柳用一輩子來思念雲之凡那樣。從本質上來說,《暗戀》和《桃花源》講的其實是一回事。誠如第一個“老陶”李立群所言:快樂是痛苦的縮短,痛苦是快樂的延長。而二者相得益彰,才可以在掐架和嬉笑怒罵間成為經典。
老陶是註定屬於落寞的——卻不是失敗。他的生活裡處處都不如意,“我就不信……”成了後面所有行為的語言契機。他有什麼都不相信的自負,所以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再加上他的急性子——開酒不成就用刀劈——而且他又偏偏是一個無能改變這一切的人,所以他是註定要落寞的。只有空喊“武陵這個地方,它根本不是個地方,窮山惡水,潑婦刁民……”
但是他確是整部話劇中唯一超脫(或者說是解脫)的人。有個德國畫家,叫做安瑟基弗的,記得他在一次訪談中有這麼一段話:
人家問他:“你為什麼那麼喜歡懷舊?”
他說:“啊,我不是要懷舊,我只是要記得。”
是啊,讓我們儘量記得。 雖然,“記得”也可能是一種世間苦。 但是這一重苦,我們若不肯嘗,就是斷了太多的聯絡,與以往的那些甜蜜。
所以,老陶溯洄而上,所以,老陶又回到武陵。
桃花源是一個好地方,把老陶一身俗氣和塵世的煩躁全都滌盪而去,反令他帶了些許超然的仙氣而回。在桃花源裡呆了許久,老陶卻也開始想念起並不美好的家庭生活和移情別戀的妻子。他要去找她,即使她不愛他了,他也要去找她,因為有這麼美好的地方和事情應該要她知道,包括第三者袁老闆也都可以一併原諒。 在桃花源那裡,他從驚愕於白衣男女的長相,繼而抓狂,直到後來面對著為生活折磨的憔悴而市井的春花和袁老闆,飄飄乎說著“不足為外人道也”。
有時會禁不住地想,如果老陶不回武陵,春花會不會一直供著他的牌位並在又一次婚姻失敗後開始想念他?
老陶在末了的那“千年一嘆”,當是打在所有人心上的一記悶拳。然而,唯獨是他自己從此超脫了。凡塵俗事,就這樣走到了幕後。同樣是一個人,同樣是落寞的心情。
所以,老陶是落寞的,但不是失敗的。
袁老闆:原來不是你
“爭取時間了啊,武陵三角來了。”話劇語言包括了人物語言與舞臺說明的作用。在這裡,袁老闆,一語道破天機,這也是一句具有雙關性的潛臺詞,不僅向觀眾說出這一幕的名字,同時也是在暗示,下面一段理不清、剪不斷的三角關係。
袁老闆,戲裡戲外,這就是一個雙重身份,雙重定義的人物。
在《暗戀桃花源》裡,他的角色是一個三流戲劇劇團的老闆,也是劇團的演員“袁老闆”。在《桃花源》裡,他既扮演著房東“袁老闆”,同時也是春花的情人。戲裡戲外,呼呼喝喝,極有排場。然而,在這樣高分貝的話語掩埋著的是所謂“勝利者”的失敗。
從“理想化的熟人”——租房給老陶夫婦並且為老陶代售小魚的袁老闆,到“熟悉的陌生人”——和春花生活在一起的讓春花邊疊尿布邊憤而發問“你是什麼男人”,袁老闆這個形象,從理想的神臺上走下來,走進了真切的現實中。當初表現出來的虛幻的、變形的、誇張的美感全部消失,變成了連細節都真實的個體。這就徹底幻滅了春花所相信的,袁老闆他自己提出來的“心中一個偉大的抱負”。
春花開始懷念老陶,在袁老闆走下神壇的時候,老陶的名字被刻寫上神主牌,被春花那樣虔誠地用香燭和鮮花供奉起來——那個曾經被春花瞧不起的窩囊廢的男人。
這就是審美距離感在起作用。傳統美學總是要求審美尺度具有一種距離感,旨在表明:藝術不同於生活,藝術是源於生活而必須高於生活。走得如此近,解剖得如此赤裸,即使握在手裡,又能怎樣呢?到頭來不是失卻了一份絢麗的美?保持距離,存留空間,正所謂遠觀並不褻玩。這應是對美好事物的最好認可與欣賞!
所以,對於春花來說,這是一個近觀之後瞭然無趣以至於生厭的過程,走到近處才發現,眾裡尋他千百度,原來不是你!
劉子驥:南陽故音也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這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並序》中的最後交待。細細想來,原來這痴痴尋找劉子驥的女人便是穿綴全篇的線索,是話劇的魂!
“那一天在南陽街下著毛毛雨,我們約好了去吃酸辣面,我永遠都忘不了那一種,酸酸辣辣的感覺。”一個活在現代的女子,苦苦尋找著十幾個世紀之前的人。也許,她已經尋找了幾百個輪迴;或許,她還要找下去。“我要找劉子驥!”她向每一個經過她身邊的人宣告、詢問,卻又不知道哪個是自己要找的人。也許她的概念中已沒有時間和空間,她惶惑而又執著地探尋著,每一個人都那麼陌生,都不是她要找的人。所有面孔一瞬間變得似曾相識。或許,她的劉子驥正藏在這些面孔中暗笑。她突然迷惑而委屈,幾千年的尋找和思念化作空蕪而又紛亂的夢魘。她是否還記得他的模樣?是否確定他真的出現過?或者,劉子驥只不過是她虛無的夢。
“那一年,在南陽街,有一棵桃樹。桃樹上面的花開了……”女子在話劇的末尾,站在空空如也的舞臺。這裡剛剛還有人大笑有人悲泣,轉眼間風吹雲散。她旋轉著,張開雙臂,向天空中撒去一把黃紙,她在祭奠誰?“尋病終”的劉子驥?自己找不到的愛情?劇中每一段不完滿的感情?抑或是世間上所有的愛情?整齣戲劇看上去,彷彿這個神秘女子是遊離在整個舞臺之外的,最缺乏戲劇衝突的人物。但實際上,最具有戲劇衝突的也是她。她的看似瘋瘋癲癲的行為和語言,實際上是表現著人物內心的尖銳而激烈的矛盾衝突。她遊走在《暗戀》與《桃花源》的舞臺中,也在現實與虛幻中穿梭,虛實相生,給了我們一種意境創造的提示。
神秘女子尋找的劉子驥,是一位潛藏在每一個人心中的南陽故人!是每一個人生命裡都會尋找的知音,只是區別在於,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苦苦追求而已。
悲傷時唱首歌
人世間所有飄落的花瓣,每一片都是我們的故事,是愛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盲亂和期冀中尋找著永恆而真實的愛,誰會最終找到呢?是江濱柳與雲之凡太早地相遇相戀在少年時代,而付出了一輩子的相思和尋覓?是漁人老陶溯洄而上,為了贏回在妻子面前的自尊,又因為不捨,從桃花源而重返,而終又離開?是春花和袁老闆在遮遮掩掩之下憧憬著美好的生活,然而又在吵吵鬧鬧中發現了這遺憾的平凡?
可是,他們要找的又在哪裡呢?江濱柳的“白色山茶花”在歲月中風蝕,老陶再也沒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袁老闆和春花的美夢被柴米油鹽磨作塵土。雲之凡呢?江太太呢?小護士呢?她們一樣地被生活捉弄,被命運大聲的嘲笑!
而值得相信的是,“暗戀”的導演、順子、繪畫師等等,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想尋找的桃花源。
最後,沒有人找到劉子驥,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他只一閃身,就與所有的人避而不見了。神秘女子只是用她的口說出了每一個人心裡的話而已,共通的思想和同樣的心情,差別只不過是,有的人壓抑在心底,有的人高聲地宣讀,有的人憤怒地發洩,有的人黯然地神傷……
那一片桃花源,正正是因為沒有人能再到達,所以才成為眾人心中那個希冀的夢,牽引著苦苦尋找的思緒。就好比春花和袁老闆,他們是幸福的,最終能夠依照自己的心意結合,彷彿是尋找到了那一片桃花源,但他們是不幸的,因為桃花源裡,也沒有蓬萊仙山的珍異,有的只是“生活”二字,只不過是換了場景罷了,也不是天堂。
桃花源,是悲傷時唱首歌的意境。它用本身的夢幻綺麗,反照了人世間紛繁瑣碎的喧囂生活,它用自身的不可捉摸,指引著人們永遠朝著美好、懷著理想去發展。在悲傷時不哭泣,唱首歌,換種情緒,繼續出發。
這也許是賴聲川想告訴我們的罷!